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环节是实施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契合,才能将课堂建设成为高效课堂。本文以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基因的本质》为例,介绍了如何实现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结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环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基因工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知识任务和能力任务,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目标要明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使一节课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教学环节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环节要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细化教学的实施,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基因工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如何做到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一、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执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生物教师要充分阅读课程标准并准确理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教材,明白教材的结构和所要传递的内容,准确掌握编者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教师只有理解正确,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出合理且高度贴合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今的教学目标与以往不同,以往的教学过程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体现了由知识向能力和素质的迁移。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我们确定本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为,概述基因工程是在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阐明DNA重组技术的实现需要利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和载体三种基本工具;阐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鉴定等步骤;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农牧、食品及医药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概述人们根据基因工程原理,进行蛋白质设计和改造,可以获得形状和功能更符合人类需求的蛋白质;举例说明依据人类需要对原有蛋白质结构进行基因改造、生产目标蛋白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为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DNA的提取和鉴定;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片段并完成电泳鉴定,或运用软件进行虚拟PCR实验。
3. 素质目标
结合生活或生产实例,举例说出基因工程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人类生产或生活的某一需求,在基因工程中选取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尝试提出初步的工程学构想,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面对日常生活或社会热点话题中与生物技术和工程有关的话题,基于证据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就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二、设置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只有反复地研究了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环节做出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实现高效课堂,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堂,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围绕《基因工程》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 教学前准备环节
教学前准备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本次课学习的兴趣。以往的教学前准备环节主要是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完成的。预习任务的完成主要在课外完成,且没有好的监督机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任课教师并不清楚。并且预习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以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为主,这样的方式淡化了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现如今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课前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情境内容包括问题、生活、新闻、实物、实验、视频资料等等。情境具真实、新颖、趣味、价值、学科等特点。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科学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此次课程的热情。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笔者选取了工程菌合成人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等疾病的视频片段。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以往临床上给病人注射用的胰岛素主要从猪、牛等家畜的胰腺中提取,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胰岛素产量低,价格昂贵,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肠杆菌能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藥物胰岛素,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把人胰岛素基因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可以通过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之所以选择把细菌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原因有两个:首先细菌繁殖较快,基因简单;其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细菌的大量繁殖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个视频中提到的基因工程技术就是对基因进行改造,此内容颠覆了学生原有的常识,可以让学生对生物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学术研究的前沿,为素质目标的培养打下基础。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观看视频等情境导入,教师以自己提出的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学习。随着课程标准要求的转变,我们可以把教师提前创设好的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情境,提出问题。在《基因工程》这节课中,笔者鼓励学生观看视频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大多学生会很容易提出:《如何将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到细菌体中的》。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即围绕问题所可能发生的种种迹象及结果进行预测或假设性解释。本节课中学生利用常识很快能说出:《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在此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看待身边的事物,又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设计方案,进行论证,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探究或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即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介绍,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欠缺了对能力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该教学环节非常适合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训练,本次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当一回“研究者”,设计培养“嫁接”了人胰岛素基因的工程菌过程的方案。首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再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方案,教师则深入到学生当中适当的进行引领指导。其次,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小组的设计方案,教师则对学生的生成情况和表现情况做出实时评价。学生急需想知道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论证。得知自己的方案设计与课本中的内容基本相同时,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变得更加自信。最后,教师可以着重难点之处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中,学生变得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