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增强德育意识
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语文教师应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把握学生心理
中学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9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诱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导入新课:‘‘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白兔与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白兔得到月亮后为什么反而勾起得失之患?白兔最后放弃月亮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
四、抓住教育契机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巧弥深”。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这样的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切实的渗透心灵,引发共鸣。如在看到同学们为一次体育比赛的失败而苦恼时,把最真挚的掌声送给这些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永不言弃、虽败尤荣的英雄!掌声过后,告诉同学面对失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结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如何在失败面前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品味的。
结语;利用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只是某一堂课的德育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也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人格健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一、增强德育意识
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语文教师应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把握学生心理
中学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9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诱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导入新课:‘‘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白兔与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白兔得到月亮后为什么反而勾起得失之患?白兔最后放弃月亮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
四、抓住教育契机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巧弥深”。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这样的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切实的渗透心灵,引发共鸣。如在看到同学们为一次体育比赛的失败而苦恼时,把最真挚的掌声送给这些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永不言弃、虽败尤荣的英雄!掌声过后,告诉同学面对失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结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如何在失败面前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品味的。
结语;利用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只是某一堂课的德育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也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人格健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