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大学扩招政策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规模上的快速增长,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生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一正一反,高校是否会因生源减少而面临生存危机?对此问题,本刊读者各抒己见。
数据显示,因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认为,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5月3日《人民日报》)。
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恐怕用人口出生率下降难以解释提通。数据显示,2009年有84万考生放弃高考。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考生又减少了74万。考生人数一再缩水,意味着N年后,就是把0分考生扩招进高校,某些高校也很难招到学生。而另一方面,高校办学也面临经费短缺的压力。《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仅陕西省属31所高校2009年银行贷款就达96.24亿元,校均负债3.1亿元,2009年实际支付利息7.12亿元。换句话说,不用等N年,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早已经破产”了。
当然,高校如果想不被银行“逼死”,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成倍提高收费标准,要么就由国家动用财政资金,为债务埋单。但这两种选择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统计,高校贫困生已逾400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而且,许多地方政府都曾“救援”过高校。如浙江某高校濒临破产,政府出面“置换”到某高校来“化解”危机。
如果不警惕并遏制高校负债运行的现状和趋势,其结果只能破产。虽然有政府“罩着”,很多高校生活的“有滋有味”,但是,政府“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所以,权衡利弊,还是顺其自然让该破产的高校破产,然后引进资金,进行“资产重组”。如此,既可对所有高校产生强有力震慑,又可用抵完债后剩下的资金投向基础教育。
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将导致高校破产”是“撒娇”。日本高校能把我国视为海外最大的招生基地;我国留学生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0亿英镑;澳大利亚院校收益的22%来自中国留学生。政府投资了那么多钱,很多高校“很硬朗”地标榜自己达到世界水准。生源决定“钱途”,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意味着学校不能运转。“野鸡大学”都敢到我国招生,达到“世界水准”的我国高校岂能“窝在家里”坐等“破产倒闭”或者“自娱自乐”呢?
实际上, “高校破产”并非新话题。2008年,一位副省长就曾表示,5年后极有可能会有高校破产。同年,人大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肯定道:“政府允许大学破产、倒闭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不会100年不变。”
高校破产,我国虽没有先例,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某些不负责任的高校“破产倒闭”并非坏事,尤其对那些可能在此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从这种意义上而言,高校“破产倒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不知死活的高校不破产倒闭。
数据显示,因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认为,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5月3日《人民日报》)。
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恐怕用人口出生率下降难以解释提通。数据显示,2009年有84万考生放弃高考。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考生又减少了74万。考生人数一再缩水,意味着N年后,就是把0分考生扩招进高校,某些高校也很难招到学生。而另一方面,高校办学也面临经费短缺的压力。《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仅陕西省属31所高校2009年银行贷款就达96.24亿元,校均负债3.1亿元,2009年实际支付利息7.12亿元。换句话说,不用等N年,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早已经破产”了。
当然,高校如果想不被银行“逼死”,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成倍提高收费标准,要么就由国家动用财政资金,为债务埋单。但这两种选择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统计,高校贫困生已逾400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而且,许多地方政府都曾“救援”过高校。如浙江某高校濒临破产,政府出面“置换”到某高校来“化解”危机。
如果不警惕并遏制高校负债运行的现状和趋势,其结果只能破产。虽然有政府“罩着”,很多高校生活的“有滋有味”,但是,政府“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所以,权衡利弊,还是顺其自然让该破产的高校破产,然后引进资金,进行“资产重组”。如此,既可对所有高校产生强有力震慑,又可用抵完债后剩下的资金投向基础教育。
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将导致高校破产”是“撒娇”。日本高校能把我国视为海外最大的招生基地;我国留学生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0亿英镑;澳大利亚院校收益的22%来自中国留学生。政府投资了那么多钱,很多高校“很硬朗”地标榜自己达到世界水准。生源决定“钱途”,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意味着学校不能运转。“野鸡大学”都敢到我国招生,达到“世界水准”的我国高校岂能“窝在家里”坐等“破产倒闭”或者“自娱自乐”呢?
实际上, “高校破产”并非新话题。2008年,一位副省长就曾表示,5年后极有可能会有高校破产。同年,人大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肯定道:“政府允许大学破产、倒闭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不会100年不变。”
高校破产,我国虽没有先例,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某些不负责任的高校“破产倒闭”并非坏事,尤其对那些可能在此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从这种意义上而言,高校“破产倒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不知死活的高校不破产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