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盛顿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的校长遇到了麻烦事,那些15岁左右的小女生开始精心打扮,她们常常躲在洗漱间涂抹口红,而且涂完口红后,会习惯性地用嘴唇吻一下镜子,留下无数个小小的唇印,很是刺眼。每天晚上,学校里的清洁工都要费很大功夫才能将唇印擦除,但第二天,这些唇印照样出现。无奈之下,校长发出通告,鉴于唇印给清洁工增加了负担,要求杜绝这一陋习。小女生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刚开始唇印确实销声匿迹了,但过了不久又出现了。校长很生气,她一声令下,把所有女生都召集到洗漱间,并让清洁工当面演示擦拭镜子的困难。只见清洁工若无其事地用刷子在马桶里蘸了一下水,然后一本正经地开始擦拭镜子。校长看到了这一幕,但装作没有看见,一声不吭离开了。从此以后,镜子上再也没有唇印了。
一个校长无法解决的“陋习”,竟被清洁工“清”掉了。是清洁工偶然为之还是睿智之举?是校长与清洁工先前的“深谋约定”还是清洁工的“妙手偶得”?这些猜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这则教育故事中看到了教育管理的智慧。
一、尊重个性,人文庇护
这所学校的教育管理,尊重了个性差异。
在中国学校,若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涂口红“成熟”行为,学校和家长会迅速组成“统一战线”,围追堵截,因为他们担心孩子早恋、性早熟,影响学业,影响前途——这么早就“如此爱美”,精力容易涣散,还有心思学习么?没有学习成绩好,能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种“中国式”教育焦虑,还真无可奈何。
故事中的这个校长,宽容与淡定令我们吃惊。她认为小女生精心打扮,爱美是天性,不必大惊小怪,她苦恼的是,镜子上的“唇印”过于刺眼,增加了清洁工的劳动量,发展下去可能要增加清洁工的职数而增加开支。于是,她从尊重清洁工劳动的角度出发,发出了通告,“希望”爱美的女生改正这种“唇印”陋习。美国人对于劳动者的尊重,劳动无贵贱,处处皆平等,从这里便可窥见一斑。这种无声的通告,也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奖赏。人文庇护,人人平等,这种观念高贵而朴素。对于孩子,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深刻教育。
二、 温厚管理,人性关怀
管理因为有了人性的关怀,而彰显出温暖的印迹。为劝止调皮的女生在洗漱间“涂口红”这种行为,这位校长不是派人“蹲守”洗漱间抓现行,只是一个温馨的通告,而且是假借“不增加清洁工劳动量”的理由。这个通告,刚开始是奏效了。“唇印”刚开始确实销声匿迹,这是女孩子们受到了心灵的激荡,或许是出于对清洁工劳动的尊重,不再做出如此“爱美”之举。
但是,好景不长,小孩子的反复心理开始作祟。“唇印”死灰复燃,看来,美国校长的温厚“通告”已经度过对孩子们有教育警醒作用的尴尬“有效期”。作为一校之长,发出的通告居然无补于事,自然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威严何在,管理何方?于是,“校长很生气,她一声令下,把所有女生都召集到洗漱间”。令我们中国教育者不解的是,对孩子进行严肃的纪律教育,居然跑到“洗漱间”这种不雅场所。换言之,批评教育孩子,必然令其到政教处,正襟危坐,义正词严,在一个庄重肃穆的环境中,进行严格教育。毕竟,在孩子们犯错之前,已经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已经勒令其不要做“留唇印”这样的行为。
孩子们屡教不改,第二次犯错,校长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召集她们,“让清洁工当面演示擦拭镜子的困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位校长试图以“清洁工”的劳动艰难来当面教育女孩子们不再捣蛋。教育之心何其良苦,没有大声呵斥,没有厉声指责,有的是俯下身子,换位思考,依循孩子的人性。可是,“调皮”是孩子的本性,对于校长的温馨说教和清洁工的繁重劳力,竟然不屑一顾,还搬出自己的许多理由,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情合理。校长与普通孩子的平等对话,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生为本”是中国教育界时下一个热门词语,不是赶时髦,这也深切吻合教育的发展潮流与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孩子,就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尊重其行为,深谙其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不能总是高高在上“俯视”,而应该像这位美国校长一样,蹲下身来,“平视”甚至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一味地说教常常达不到彻底改变错误行为的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育初衷,古今中外皆然。这位美国校长费尽口舌,也无法扭转女孩子们“调皮”心理,于是就从不同角度进行教育,甚至要借助清洁工的力量。
三、 不拘一格,巧借外力
上述故事中的美国校长,没有用行政命令干预孩子教育,没有以“一校之尊”来强压受教育的孩子。因为她认识到精心打扮是女孩子自然爱美心理,这也符合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爱美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她没有去刻意干扰这个“需求”。而“唇印”显然会增加清洁工的负担,她只是想着“增加一名清洁工”以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正应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美国校长无计可施、焦灼无助之际,“清洁工拿出一把刷子,若无其事似的在马桶里蘸了一下水,然后一本正经地开始擦拭镜子”。清洁工如此怪诞之举,违规操作,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为之。试想,清洁工可能也恼火了,无缘无故“被增加”工作量,一番思索,她也有自己的应付方式。这位清洁工内心估计在嘀咕:既然你们这些女孩子不懂得尊重我的劳动,那我又何苦尊重你们的“爱美”行为?于是,便有了“蘸马桶水擦镜子”这样有悖常规的劳动行为。清洁工之举解了校长之围,校长看到这一幕,不大惊小怪,没厉声指责,而是“睁眼瞎”装作没看到。她巧借外力,“见招接招”,果然有智慧。校长的意思很明白:调皮的小女生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一个令校长无法解决的“陋习”,居然被一个普通的清洁工给轻松根治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此名清洁工之此为,可师之矣。很多时候,教育管理,思维角度很重要。换一个角度,校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兴许其他行业、其他人就轻而易举地破解了。有些棘手的教育难题,因为角度不同,处置指向不同,效果大相径庭。
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必须摒弃固化思维,活络思维的角度,站在妥善的位置,理清问题症结和对立面,灵活运用外在力量,拓宽解决之道。◆(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德兴小学)
一个校长无法解决的“陋习”,竟被清洁工“清”掉了。是清洁工偶然为之还是睿智之举?是校长与清洁工先前的“深谋约定”还是清洁工的“妙手偶得”?这些猜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这则教育故事中看到了教育管理的智慧。
一、尊重个性,人文庇护
这所学校的教育管理,尊重了个性差异。
在中国学校,若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涂口红“成熟”行为,学校和家长会迅速组成“统一战线”,围追堵截,因为他们担心孩子早恋、性早熟,影响学业,影响前途——这么早就“如此爱美”,精力容易涣散,还有心思学习么?没有学习成绩好,能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种“中国式”教育焦虑,还真无可奈何。
故事中的这个校长,宽容与淡定令我们吃惊。她认为小女生精心打扮,爱美是天性,不必大惊小怪,她苦恼的是,镜子上的“唇印”过于刺眼,增加了清洁工的劳动量,发展下去可能要增加清洁工的职数而增加开支。于是,她从尊重清洁工劳动的角度出发,发出了通告,“希望”爱美的女生改正这种“唇印”陋习。美国人对于劳动者的尊重,劳动无贵贱,处处皆平等,从这里便可窥见一斑。这种无声的通告,也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奖赏。人文庇护,人人平等,这种观念高贵而朴素。对于孩子,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深刻教育。
二、 温厚管理,人性关怀
管理因为有了人性的关怀,而彰显出温暖的印迹。为劝止调皮的女生在洗漱间“涂口红”这种行为,这位校长不是派人“蹲守”洗漱间抓现行,只是一个温馨的通告,而且是假借“不增加清洁工劳动量”的理由。这个通告,刚开始是奏效了。“唇印”刚开始确实销声匿迹,这是女孩子们受到了心灵的激荡,或许是出于对清洁工劳动的尊重,不再做出如此“爱美”之举。
但是,好景不长,小孩子的反复心理开始作祟。“唇印”死灰复燃,看来,美国校长的温厚“通告”已经度过对孩子们有教育警醒作用的尴尬“有效期”。作为一校之长,发出的通告居然无补于事,自然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威严何在,管理何方?于是,“校长很生气,她一声令下,把所有女生都召集到洗漱间”。令我们中国教育者不解的是,对孩子进行严肃的纪律教育,居然跑到“洗漱间”这种不雅场所。换言之,批评教育孩子,必然令其到政教处,正襟危坐,义正词严,在一个庄重肃穆的环境中,进行严格教育。毕竟,在孩子们犯错之前,已经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已经勒令其不要做“留唇印”这样的行为。
孩子们屡教不改,第二次犯错,校长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召集她们,“让清洁工当面演示擦拭镜子的困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位校长试图以“清洁工”的劳动艰难来当面教育女孩子们不再捣蛋。教育之心何其良苦,没有大声呵斥,没有厉声指责,有的是俯下身子,换位思考,依循孩子的人性。可是,“调皮”是孩子的本性,对于校长的温馨说教和清洁工的繁重劳力,竟然不屑一顾,还搬出自己的许多理由,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情合理。校长与普通孩子的平等对话,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生为本”是中国教育界时下一个热门词语,不是赶时髦,这也深切吻合教育的发展潮流与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孩子,就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尊重其行为,深谙其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不能总是高高在上“俯视”,而应该像这位美国校长一样,蹲下身来,“平视”甚至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一味地说教常常达不到彻底改变错误行为的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育初衷,古今中外皆然。这位美国校长费尽口舌,也无法扭转女孩子们“调皮”心理,于是就从不同角度进行教育,甚至要借助清洁工的力量。
三、 不拘一格,巧借外力
上述故事中的美国校长,没有用行政命令干预孩子教育,没有以“一校之尊”来强压受教育的孩子。因为她认识到精心打扮是女孩子自然爱美心理,这也符合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爱美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她没有去刻意干扰这个“需求”。而“唇印”显然会增加清洁工的负担,她只是想着“增加一名清洁工”以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正应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美国校长无计可施、焦灼无助之际,“清洁工拿出一把刷子,若无其事似的在马桶里蘸了一下水,然后一本正经地开始擦拭镜子”。清洁工如此怪诞之举,违规操作,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为之。试想,清洁工可能也恼火了,无缘无故“被增加”工作量,一番思索,她也有自己的应付方式。这位清洁工内心估计在嘀咕:既然你们这些女孩子不懂得尊重我的劳动,那我又何苦尊重你们的“爱美”行为?于是,便有了“蘸马桶水擦镜子”这样有悖常规的劳动行为。清洁工之举解了校长之围,校长看到这一幕,不大惊小怪,没厉声指责,而是“睁眼瞎”装作没看到。她巧借外力,“见招接招”,果然有智慧。校长的意思很明白:调皮的小女生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一个令校长无法解决的“陋习”,居然被一个普通的清洁工给轻松根治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此名清洁工之此为,可师之矣。很多时候,教育管理,思维角度很重要。换一个角度,校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兴许其他行业、其他人就轻而易举地破解了。有些棘手的教育难题,因为角度不同,处置指向不同,效果大相径庭。
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必须摒弃固化思维,活络思维的角度,站在妥善的位置,理清问题症结和对立面,灵活运用外在力量,拓宽解决之道。◆(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德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