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黎巴嫩与以色列的临时边界,有一条被联合国划定的121公里临时停火线——“蓝线”,蜿蜒在地中海东岸的山地间。“蓝线”南北,是素有“死亡禁区”之称的雷场,黎以冲突期间没有爆炸的炮弹遍布此地。在这里战斗着一支中国“拆弹部队”——维和扫雷部队,从2006年起,已经有11批中国维和官兵走进这块特殊的维和战场。
啃下“硬骨头”最多的中国扫雷部队
“起爆!”一声令下,5枚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成功销毁。正当来自中国的扫雷官兵为成功销毁地雷而高兴时,对讲机里却传来一个危险信号——一束爆炸火星飞到了未排区。
听到这一消息,连长金良平捏了一把汗:“蓝线”B18雷场草高林密,一旦点燃雷区植被,成千上万的地雷将被引爆,不但所有扫雷队员会有生命危险,造成的火灾更是无法扑救。
“应急小组,迅速处置突发情况,扑灭火星!”金连长当即下令。7名扫雷作业手,迅速开辟灭火通道,3名作业手手持灭火器,闯进未排雷区……
6分钟后,火星终于成功制服,但官兵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雷场,冷不丁让你冒出一身冷汗。”走出雷场,金连长讲述了另一种雷场危险。
7月24日,扫雷连分组在B75雷场作业。2名新作业手准备好作业工具,刚要进入扫雷通道,被带队的组长上士刘体正当即制止。
“通道标记遭到人为破坏,无法保证安全!”说着刘体正端起探雷器细细一探,探雷器嘀嘀作响:前方30公分不到的位置上,有一明显信号源。经过一番探排,一个简易爆炸装置露出地面。
“要不是组长细心,那天我们肯定有人要倒在自己的通道里。”金连长说,“蓝线”地区民情十分复杂,维和部队有时也会成为极端分子袭击的目标。
风险亦是挑战。在联黎部队4支维和扫雷部队中,中国扫雷部队在雷场啃下的“硬骨头”最多。
今年4月,中国第十一批维和部队刚到黎巴嫩南部,官兵们便以“5天通过扫雷资质认证”再次刷新了联黎部队扫雷资质认证最短通过时间。日前,他们又成功拿下了B76雷场——这个多支外军扫雷部队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起初是西班牙的爆破扫雷队,接着是他们的人工扫雷队,两年多时间,只清排了30多米。由于进度太慢,联黎部队司令部只好再换将,把希望寄托给了中国营。”说起B76雷场,副营长张雄向记者介绍了这段一波三折的雷场往事。
“从接手到交接,中国官兵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真不敢想像,他们是如何做到的。”7月19日,在“蓝线”B76雷场的交接仪式上,联黎部队战斗工程处的当地雇员哈桑向中国扫雷兵深深鞠躬敬意。“到任务区的4个月时间里,中国第一批赴黎维和工兵营已完成了5条雷场通道的清排,封围4个雷区,累计面积4077平方米,销毁以色列防步兵地雷100枚……”7月21日,联黎司令部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官员道格听取中国营的扫雷工作报告时,颇感惊讶。他评价道:“中国营目前的扫雷速度是联黎部队历年来最快的。”
速度越快,风险越高,是扫雷排爆的一条内在规律。在联黎部队37支维和分队中,中国扫雷官兵在雷场承受的安全压力无疑是最高的。
为何走进雷场?
在黎巴嫩南部,平均年龄仅22岁的中国扫雷兵是各国扫雷部队中最年轻的一支。论阅历和经验,大部分官兵比不过外军的“胡子兵”,但在雷场上却一点不逊色。营长聂学政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他们的扫雷方阵里,有一群执著的领路人。
“国际扫雷兵专家”四级军士官长刘庆忠便是领路人之一。作为第一批赴黎维和的扫雷骨干,他见证了中国扫雷兵在“蓝线”所有辉煌征程。2006年,他带领作业小组第一个通过了国际扫雷资质认证,打开了中国扫雷兵走进国际雷场的大门。2007年,他和战友一起成功征服了联黎部队拆弹史上最重的炸弹——2000磅重的航弹。
扫雷是黎巴嫩最挣钱的职业之一,面对国际职业扫雷公司年薪十万美元的高额诱惑,中国维和官兵岿然不动。外国人眼里的扫雷,本应该是财富和死亡并存的一项职业,但在中国扫雷兵的眼里,严明纪律和坚定意志所激发出的军人荣誉,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换取的,哪怕这份荣誉伴随着死亡的威胁。
今年3月,当刘庆忠第6次踏上“蓝线”扫雷征程时,一位外国记者这样问道:“刘庆忠,作为中国赴黎维和次数最多的扫雷兵,是什么给了你走进雷场的动力?是美元吗?”
刘庆忠严肃地回答道:“是荣誉!”
此次维和,刘庆忠依旧是扫雷作业组的小组长。作业休息时,他告诉记者,2011年,有了小孩以后,妻子就反对他再上雷场,为何还要坚持,一方面是组织安排,另一方面自己也想再多为部队培养些能独当一面的扫雷人才。
3个月来,在刘庆忠手把手的帮助下,连队有8名新作业手,在“蓝线”成功排除了他们扫雷生涯中的第一颗雷。
同样是小组长的上士吴昭年,第十批维和任务结束时,家里已在地方给他联系上了一家好单位,劝他回国。但考虑到雷场需要骨干,他毅然放弃了这上好的机会。
6月18日,新上任的联黎部队西区司令官瓦斯科·安切洛蒂准将,专程到雷场参观中国扫雷兵作业。当时,吴昭年正在雷场排除一枚反坦克地雷。工兵出身的安切洛蒂将军,细心观看完他的作业流程后,高度评价道:“你们扫雷确实很专业。”
前不久,连队首次试验水压爆破扫雷法时,吴昭年根据定向爆破原理,计算出销毁炸药用药量和引爆距离,为水压爆破扫雷法提供了准确的理论参考。试验一次成功,受到联黎部队扫雷质量检测官的高度赞扬。扫雷连副连长刘增宝告诉记者,在扫雷连,像刘庆忠、吴昭年那样既拥有过硬技术又热爱雷场的扫雷骨干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的执著和努力,凝结了连队这把雷场战刀的锐利刀锋。
从总统到村民们的一致赞许
“斋月,热情好客的黎巴嫩朋友,给我们送来了蜂蜜、水果和蔬菜。”7月21日,扫雷连刚从“蓝线”回来,便收到这样一份惊喜。
送礼物的是当地亚瑞村村民哈里里。今年3月,他们家的果园围墙不幸被暴雨冲垮,由于儿子在外,他无力修葺。后来,中国扫雷兵主动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今天,他是专程赶来答谢的。
“这是我向真主虔诚祷告,特意给中国朋友祈来的圣洁之物。”哈里里告诉记者,前些年雷多,时常能看到官兵们到村里排雷,但现在都转移到大山里的雷场去了,平时见面很少。节日里空闲时间多,哈里里就过来看看。
与村民在雷场见面减少,见证了这些年中国工兵营致力扫除雷患的成效。同时也说明了“蓝线”扫雷任务的变化。曾亲历过黎以战火的工程师彭寿聪告诉记者,和以前相比,现在,官兵在“蓝线”的行车里程多了近30公里,每排一颗雷的作业量,也是以前的2倍。
为此,今年3月以来,扫雷官兵赶往“蓝线”的时间,比以往整整提前了1小时,每天清晨5点30分,便踏上雷场征程,而这个时间当地居民还在梦乡。
虽然官兵们淡出了当地村民的视线,但帮助当地群众的行动一直没有断线。黎巴嫩《利塔尼》杂志总编斯卡雷特·拉霍德,多次跟踪报道了中国扫雷兵雷场助民的事迹。她在报道中写道:7年来,中国扫雷兵先后完成了196万平方米雷区探排,排除地雷3000多枚、未爆弹15000多枚,为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做出了很大贡献。6月3日,中国扫雷官兵在B76雷场将两名误入雷场采摘野菜的村民带出雷区……
今年5月10日,黎巴嫩总统米歇尔·苏莱曼在接见中国新任驻黎巴嫩大使姜江时,对中国工兵营为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评价道:“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有一支中国维和部队,他们为黎巴嫩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啃下“硬骨头”最多的中国扫雷部队
“起爆!”一声令下,5枚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成功销毁。正当来自中国的扫雷官兵为成功销毁地雷而高兴时,对讲机里却传来一个危险信号——一束爆炸火星飞到了未排区。
听到这一消息,连长金良平捏了一把汗:“蓝线”B18雷场草高林密,一旦点燃雷区植被,成千上万的地雷将被引爆,不但所有扫雷队员会有生命危险,造成的火灾更是无法扑救。
“应急小组,迅速处置突发情况,扑灭火星!”金连长当即下令。7名扫雷作业手,迅速开辟灭火通道,3名作业手手持灭火器,闯进未排雷区……
6分钟后,火星终于成功制服,但官兵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雷场,冷不丁让你冒出一身冷汗。”走出雷场,金连长讲述了另一种雷场危险。
7月24日,扫雷连分组在B75雷场作业。2名新作业手准备好作业工具,刚要进入扫雷通道,被带队的组长上士刘体正当即制止。
“通道标记遭到人为破坏,无法保证安全!”说着刘体正端起探雷器细细一探,探雷器嘀嘀作响:前方30公分不到的位置上,有一明显信号源。经过一番探排,一个简易爆炸装置露出地面。
“要不是组长细心,那天我们肯定有人要倒在自己的通道里。”金连长说,“蓝线”地区民情十分复杂,维和部队有时也会成为极端分子袭击的目标。
风险亦是挑战。在联黎部队4支维和扫雷部队中,中国扫雷部队在雷场啃下的“硬骨头”最多。
今年4月,中国第十一批维和部队刚到黎巴嫩南部,官兵们便以“5天通过扫雷资质认证”再次刷新了联黎部队扫雷资质认证最短通过时间。日前,他们又成功拿下了B76雷场——这个多支外军扫雷部队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起初是西班牙的爆破扫雷队,接着是他们的人工扫雷队,两年多时间,只清排了30多米。由于进度太慢,联黎部队司令部只好再换将,把希望寄托给了中国营。”说起B76雷场,副营长张雄向记者介绍了这段一波三折的雷场往事。
“从接手到交接,中国官兵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真不敢想像,他们是如何做到的。”7月19日,在“蓝线”B76雷场的交接仪式上,联黎部队战斗工程处的当地雇员哈桑向中国扫雷兵深深鞠躬敬意。“到任务区的4个月时间里,中国第一批赴黎维和工兵营已完成了5条雷场通道的清排,封围4个雷区,累计面积4077平方米,销毁以色列防步兵地雷100枚……”7月21日,联黎司令部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官员道格听取中国营的扫雷工作报告时,颇感惊讶。他评价道:“中国营目前的扫雷速度是联黎部队历年来最快的。”
速度越快,风险越高,是扫雷排爆的一条内在规律。在联黎部队37支维和分队中,中国扫雷官兵在雷场承受的安全压力无疑是最高的。
为何走进雷场?
在黎巴嫩南部,平均年龄仅22岁的中国扫雷兵是各国扫雷部队中最年轻的一支。论阅历和经验,大部分官兵比不过外军的“胡子兵”,但在雷场上却一点不逊色。营长聂学政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他们的扫雷方阵里,有一群执著的领路人。
“国际扫雷兵专家”四级军士官长刘庆忠便是领路人之一。作为第一批赴黎维和的扫雷骨干,他见证了中国扫雷兵在“蓝线”所有辉煌征程。2006年,他带领作业小组第一个通过了国际扫雷资质认证,打开了中国扫雷兵走进国际雷场的大门。2007年,他和战友一起成功征服了联黎部队拆弹史上最重的炸弹——2000磅重的航弹。
扫雷是黎巴嫩最挣钱的职业之一,面对国际职业扫雷公司年薪十万美元的高额诱惑,中国维和官兵岿然不动。外国人眼里的扫雷,本应该是财富和死亡并存的一项职业,但在中国扫雷兵的眼里,严明纪律和坚定意志所激发出的军人荣誉,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换取的,哪怕这份荣誉伴随着死亡的威胁。
今年3月,当刘庆忠第6次踏上“蓝线”扫雷征程时,一位外国记者这样问道:“刘庆忠,作为中国赴黎维和次数最多的扫雷兵,是什么给了你走进雷场的动力?是美元吗?”
刘庆忠严肃地回答道:“是荣誉!”
此次维和,刘庆忠依旧是扫雷作业组的小组长。作业休息时,他告诉记者,2011年,有了小孩以后,妻子就反对他再上雷场,为何还要坚持,一方面是组织安排,另一方面自己也想再多为部队培养些能独当一面的扫雷人才。
3个月来,在刘庆忠手把手的帮助下,连队有8名新作业手,在“蓝线”成功排除了他们扫雷生涯中的第一颗雷。
同样是小组长的上士吴昭年,第十批维和任务结束时,家里已在地方给他联系上了一家好单位,劝他回国。但考虑到雷场需要骨干,他毅然放弃了这上好的机会。
6月18日,新上任的联黎部队西区司令官瓦斯科·安切洛蒂准将,专程到雷场参观中国扫雷兵作业。当时,吴昭年正在雷场排除一枚反坦克地雷。工兵出身的安切洛蒂将军,细心观看完他的作业流程后,高度评价道:“你们扫雷确实很专业。”
前不久,连队首次试验水压爆破扫雷法时,吴昭年根据定向爆破原理,计算出销毁炸药用药量和引爆距离,为水压爆破扫雷法提供了准确的理论参考。试验一次成功,受到联黎部队扫雷质量检测官的高度赞扬。扫雷连副连长刘增宝告诉记者,在扫雷连,像刘庆忠、吴昭年那样既拥有过硬技术又热爱雷场的扫雷骨干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的执著和努力,凝结了连队这把雷场战刀的锐利刀锋。
从总统到村民们的一致赞许
“斋月,热情好客的黎巴嫩朋友,给我们送来了蜂蜜、水果和蔬菜。”7月21日,扫雷连刚从“蓝线”回来,便收到这样一份惊喜。
送礼物的是当地亚瑞村村民哈里里。今年3月,他们家的果园围墙不幸被暴雨冲垮,由于儿子在外,他无力修葺。后来,中国扫雷兵主动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今天,他是专程赶来答谢的。
“这是我向真主虔诚祷告,特意给中国朋友祈来的圣洁之物。”哈里里告诉记者,前些年雷多,时常能看到官兵们到村里排雷,但现在都转移到大山里的雷场去了,平时见面很少。节日里空闲时间多,哈里里就过来看看。
与村民在雷场见面减少,见证了这些年中国工兵营致力扫除雷患的成效。同时也说明了“蓝线”扫雷任务的变化。曾亲历过黎以战火的工程师彭寿聪告诉记者,和以前相比,现在,官兵在“蓝线”的行车里程多了近30公里,每排一颗雷的作业量,也是以前的2倍。
为此,今年3月以来,扫雷官兵赶往“蓝线”的时间,比以往整整提前了1小时,每天清晨5点30分,便踏上雷场征程,而这个时间当地居民还在梦乡。
虽然官兵们淡出了当地村民的视线,但帮助当地群众的行动一直没有断线。黎巴嫩《利塔尼》杂志总编斯卡雷特·拉霍德,多次跟踪报道了中国扫雷兵雷场助民的事迹。她在报道中写道:7年来,中国扫雷兵先后完成了196万平方米雷区探排,排除地雷3000多枚、未爆弹15000多枚,为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做出了很大贡献。6月3日,中国扫雷官兵在B76雷场将两名误入雷场采摘野菜的村民带出雷区……
今年5月10日,黎巴嫩总统米歇尔·苏莱曼在接见中国新任驻黎巴嫩大使姜江时,对中国工兵营为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评价道:“在黎巴嫩南部地区有一支中国维和部队,他们为黎巴嫩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