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细说,在追问中遐想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云霄县中学教研室在将军山学校举办了一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比赛,我有幸成为评委并全程参与了整个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所有参赛老师都根据指定的内容——七年级(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一课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以不同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讲解,但因为三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讲授中都存在一个通病——把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历史僵硬化、复杂化:要么照本宣科、机械地把课本内容般出来,平淡无味;要么就像说书先生,稗官野史一大堆,生动却违背了历史的本真。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假如这节课让我来上,该怎么办?
  三国的历史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云丛生。教师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中让这段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活灵活现,同时又能讲出新意,讲出历史的味道,使其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这实非易事。我突然想起了在《历史教学》上经常读到的,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文章,为何不学张元老师的做法,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呢?于是,我试着对“三国鼎立”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付诸实践。
  在本课里,曹操可以说是核心人物,他的历史活动影响了东汉末年乃至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然而他也是颇受非议的历史人物,其身前身后名一直被褒贬不一,所以讲三国非讲曹操不可。鉴于此,我把本课的立足点放在曹操身上,精选了其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片段,从曹操的故事入手来展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段历史,通过后人对曹操的不同描述,在追问中遐想,探究历史的本真。
  一、曹操起家的秘密
  为了让学生先对曹操有初步的了解,我先讲了第一个故事!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然而,从秦汉以来(尤其东汉)门阀士族一直把持着国家政治,一个人倘若没有好的出身是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曹操的出身相当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来不姓曹,姓夏侯氏,为了巴结权贵,认了中常侍(宦官)曹腾为义父,所以冒姓曹。但曹操从来都讳言他这种太监义子的出身,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我虽然出身不高,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变我的社会地位。在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下,让曹操起家的机会来了。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王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在讲完第一个故事后,我及时追问:曹操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曹操起家的秘密何在?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但仅凭借这些好处就足够吗?为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我接着讲第二个故事:
  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埋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听完后哄堂大笑,看来这个曹阿瞒挺有军事才能的嘛!空城计不是随便就可以唱的!在笑声过后,学生们进一步读懂了曹操。
  为了使学生头脑中曹操的形象更丰满,紧接着,我又讲了《三国志》里面的故事: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打得非常艰苦,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更要命的是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没有粮食曹操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这时袁绍阵营里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为什么“跣足而出”迎接许攸呢?据易中天老师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曹操光着脚冲出去抚掌而笑,说好啊,先生您来了,“吾事济矣”,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曹公您的情况怎么样?“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我的军粮很充足啊,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还不说实话,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就问该怎么办才好?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乌巢袁绍囤积了大量粮草,有一条小路你可以过去,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抄小路,夜袭乌巢,烧毁袁绍全部粮草,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袁绍的部下许攸反为他人所用,并最终促使处于劣势的曹操一战定乾坤,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我紧接着追问。学生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是取胜的关键。……不知不觉中,三个故事说完了。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又抛出问题:从以上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出曹操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通过故事,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师生共同分享故事,在故事中展开遐想,总结归纳,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二、都是文学惹的祸
  当我刚描绘完曹操形象时,突然有几个学生冒出来“唱反调”了。“老师,您是不是搞错了?《三国演义》里唱空城计的不是诸葛亮吗?”“老师,照您说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戏剧里总把他描绘成一个白脸奸臣?”……我心里暗地高兴,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对啊!怎么小说、戏剧里的曹操与历史的真实差别如此之大?于是,我又讲了第四个故事——南朝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段文字讲什么?我请学生解释后,继续追问:从故事里你看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见仁见智,有的说曹操长得不帅,没有自信心;有的说曹操虽然丑了点,但一定气质非凡,有王者之气;有的说曹操心胸狭窄,性情奸诈……在学生议论完后,我及时告诉他们:刚才大家的猜想都是根据《世说新语》得出来的。学历史可以大胆猜想,但一定要注意论从史出。《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述汉、魏、晋时期的一些名人轶事。既然是笔记小说,那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讲得好:“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那么,鲁迅的话说明了人们对曹操形象的认识经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赞同《三国演义》或民间戏说对曹操的看法吗?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观察曹操的方法”?通过以上探讨,让学生最终懂得该怎样去看待一位历史人物。
  在学生对曹操有了多面认识后,我趁热打铁,马上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节选了王立群老师《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里的话:
  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曹操是个英雄!他是位具有非凡政治胆略的政治家、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他的诗文还证明他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但是,谁愿听历史文献的意见?历史对曹操的解读远不及文学对曹操的解读!
  讲完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具有非凡政治胆略”主要体现在哪些做法之上?哪一场战役最能体现曹操是位优秀的军事家?这位优秀的军事家又吃了哪些败仗?为什么会吃这样的败仗呢?一连串的问题,一步步地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思考兴趣。通过追问,让学生思考并把课本的知识应用起来,不仅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也落实了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体现了用教材学的理念。
  根据以上课例,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应因地制宜地尝试这样的教学——以历史故事为载体,在故事中细说历史,在追问中展开遐想,进而点燃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随着2011年版的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推出,初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历史知识的延续性、趣味性。这需要教师通过深入阅读和挖掘历史资料,大胆创设历史情境,通过故事演绎历史,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当然,这里的故事并非是教师随意编造、信手拈来的,应有历史依据,在力求历史故事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故事的取舍,故事的应用不是以故事代替历史,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使他们热爱历史,喜欢历史,进而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作者简介】陈东亮,男,1975年生,福建云霄人,中学历史一级教师,现任教于云霄县第二中学,主要研究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考试命题。
  【责任编辑:全骜颉】
其他文献
采访时间:2019年6月 采访地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刘芳芳   刘芳芳:张老师,听说您15岁就考上了北京大学,您认为哪些因素促使您少年成才,先别人一步进入北京大学呢?   张帆:我1974年上小学,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掀起了一股重视科学文化的高潮,社会上对于学习好的孩子都很重视。我从小就爱看有字的东西
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广泛重视。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情境、史料、素养三位一体,问题创设情境,史料支撑实证,情感升华素养。教学目标实施和规划的策略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和建构思维的应用。本文试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为例进行讨论,以求教大方之家。  一、立足学情,制定教学思路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教材主要讲述了四大文明的发展、传播及宋元时期交通的状况。从学
关键词 史料实证,人文关怀,康熙帝,《御制耕织图》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41-06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备受重视,但是日常的课堂中,史料要么多余成为摆设,要么空缺导致证据不足,或者仅有“求证”形式而缺失求证的本质。教师没有从背景和当时环境对史料进行筛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渐次进行剖析、论证,缺失了应有的人文
关键词 19世纪前期英国,多元化,传统托利主义,自由托利主义,激进托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19-05   伯克在《法国革命论》中流露出来的保守主义,并非托利党公认的政治信条或纲领。19世纪前期,托利党不但缺少单一的思想体系,且划分为不同的流派,在组织和理论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四种托利主义派别。 
关键词高考,长时段,大时代,主题命题,命题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5-0014-05  笔者研读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题发现,试题仍以稳为主,稳中有变。往年高考命题多以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所对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标准,今年走向了以长时段与大时代所对应的主题式史实为依托,让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在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中更加完整。这样既服务了高
关键词 史事,史法,史识,美国日本,崛起道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9-0021-08   2020年3月9日,笔者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上了一节课,主题是“史料的研读与解释——兼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日两国的崛起道路选择”,主要依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日两国崛起过程中的典型史料,从史料的研读和解释两个角度展开,期冀涵养文科生的
关键词:题立意,制宪会议,美国宪法,国情民情  “一课一灵魂”和“用思想引领课堂”是教研专家们的深度思考,而对于广大普通中学教师而言,以教学立意来引领课堂教学,应该更具有可操作性,下面以人教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做法。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为在政治上取得支配地位,通过一系列手段,在英、美
清末民初政体具有平稳转型特征的缘由有二:其一是長期以来海峡两岸学术界对孙中山十次起义的评价颇有拔高之嫌。学术界缺乏理性分析,占据主流的是对孙中山十次起义的拔高立场,此中缘由,既有正统论下的自然生成,也有道德判断而非价值判断的驱动。事实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未在清王朝灭亡的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二是袁世凯在辛亥出山后对革命党行和平手法,并逼清退位,乃是其决绝的去清之心所致,绝非偶然。在今天看来
[关键词]科学史,人物,故事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向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冷门。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学术研究专业化的趋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科学家的内容该如何处理呢?2013年,朱可老师在《历史教学》上发表的文章给人很大启发。朱老师认为,在处理一节课时,中学历史老师要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引导学生对科学人物进行历史思考。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究竟该如何实现呢?一种思路是设计为问题
关键词史论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1-0023-06   史论结合作为我国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追求,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研究领域的关注和重视,①成为“贯穿我国40多年来史学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②同时,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历史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也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高度认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