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河道的堤防是衔接水岸空间的桥梁,堤防的设计是直接影响滨河景观建设和亲水空间营建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堤防自身和与周边环境融合的景观价值,以及利于植物生长、生物生息的生态价值,营建景观型堤防的理念。结合本市水患较多,城市防洪问题十分突出,景观规划与城市防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本市防洪和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然后对如何实现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有机结合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城市堤防;设计;河流景观
景观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种。人文景观是指受到人类长期作用,直接影响其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觀,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顺应自然规律,这也是建设和管理者必须遵循的法则,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河流这种自然景观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对城市河道自然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观赏上,还应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将人们的生活环境打造的更加舒适、优美。
一、城市防洪和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市存在十分突出的城市防洪问题,城市防洪与景观规划方面主要存在下列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与防洪建设的专业规划结合不够,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主要考虑的是防洪堤本身的工程技术、防洪功能及节约投资等功能和经济因素,欠缺考虑环境品质及景观因素等综合性城市功能;三是我国城市城市防洪和景观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堤防既要证防洪安全,又要注重城市景观。究其原因:一是政出多门,法与法之间有脱节现象。
二、景观生态设计的构成要素
水域景观由周边陆域、过渡域和水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水域的景观主要由水域的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平面尺度、深度、风力、地域气候以及水面的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是指河道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动范围之间的护岸景观。周边陆域景观是由地理景观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又受人文景观所影响。
河畔植被、堤防和河道构成了城市河流自然景观,即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由。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城市河流自然景观,受河道的特性、形态、现有植被、水流、土地利用等特性的影响。概括而言,城市河道自然景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为景观,如护岸、堤防、桥梁等景观构筑物、沿河的建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二是天然景观,如河岸上的植被、水面波纹、闲适的小鸟、浮动的小舟、和煦的阳光等等,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
三、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融合
(一)河道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调控
用地问题是长期制约城市河道规划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规划成为良好的景观区及城市休闲空间,还有许多现状的干扰。河道延伸的许多部位直接与建筑群及道路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式相联接,已无任何的缓冲余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带,尤其是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沿河两侧的绿地保护带至少要大于20m才能够初步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河岸植被达到40m的宽度时,才能初步满足动植物迁徙和生存繁衍的条件,并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同时,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大多数处于城市中的河道及两岸早已存在的建筑、道路等或保留、或拆除等,对城市用地的调控都是人为可以解决的,当然是要看政府的决策力度。因此,河道两侧用地的调控必须首先考虑生态、景观、水利工程及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只有足够的带状绿地,才能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系统的完善及景观品位的提升。
(二)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的不合理规划及占用,对生态系统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但对湿地系统和自然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对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造成大量流失,最终以加剧城市的生态风险和降低人居环境质量为代价。因此,利用有限的城市用地,建立一个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创建贯通城市每一条河道的绿色生态长廊,用以高效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作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规划阶段对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有效融合的关键问题,是必须统筹河道绿色廊道建立的完整性,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道两岸保证足够宽度的绿化带,包括物种栖息地、河漫滩、景观休闲用地等,在此控制带内由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明令禁止任何永久性的大型建筑修建,并与郊野连通基质,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1、沟通河流
将河流网络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系统来看,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才是这个系统的重点。
2、连通与重建栖息地
栖息地是指鱼类或其他生物体繁衍生息所需求的具有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场地。栖息地特征包含产卵地、水质、迁移通道、摄食区等。河滩、湿地等系统的形成了生物物种的栖息地,栖息地的重建和连通可使各种淡水生物和水陆两栖动物等,都遵循规律连续分步,并形成丰富有序的食物链。
3、功能区划及用地规划
为有效提升城市的景观的品位,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在规划阶段首先解决河道的景观功能区规划,并做好对每段区划的主题定位。
4、区划的分类
进行水功能区划时,须参照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对河道水功能的划分。水功能一级区分为四类,即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出水功能二级区,分为七类,即饮用水源区、渔业和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在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是严禁任何的人为活动,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运动等,在功能区划上一般划定该区域为水源核心保护区或生态水源涵养区。
(三)河道休闲旅游规划
1、水利风景区。目前,国内外以水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景区的建设极具发展前景。在对河道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参照河道及周边的人文环境及自然资源特色、客源市场及区位条件等情况,对河道作为旅游景区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而水利部引导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则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作为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与水相关的度假、休闲旅游项目,进而达到以保护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风景区。
2、建设与统筹相结合。在规划和管理上,水利旅游区都有其特殊性。水利风景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其本身也因所依托的设施不同,所导致得资源特色及分布形态也不同,拥有多种开发方式。因此,进行景区的河道规划时,应首先对旅游区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另外,水利风景区类似于一般的旅游度假区或风景名胜区,都是以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娱乐等为主。然而,水利风景区也有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点,即是以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发挥效能,以及河道生态的涵养及修复为前提。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对景观价值要求的日益提升,使得河道堤防的构建从原先仅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朝着景观型、生态型的目标发展。本文通过对理念的研究和对实践项目的总结,提出了城市堤防建设和景观相结合,在阐明景观堤防建设的要求,基于生态功能的理想堤防建设材料,合理堤防建设位置,在大力提倡崇尚自然、重塑生态河道的城市水利建设中,生态设计在城市越来越多的河道改造项目中得到了体现,河道堤防的构筑从原来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向着景观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实现城市河流景观在自然和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宗辉.简述城市河道的景观型堤防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0).
[2]张雅卓,胡硕杰,王蓉.城市河道的景观型堤防设计[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3).
【关键词】 城市堤防;设计;河流景观
景观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种。人文景观是指受到人类长期作用,直接影响其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觀,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顺应自然规律,这也是建设和管理者必须遵循的法则,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河流这种自然景观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对城市河道自然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观赏上,还应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将人们的生活环境打造的更加舒适、优美。
一、城市防洪和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市存在十分突出的城市防洪问题,城市防洪与景观规划方面主要存在下列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与防洪建设的专业规划结合不够,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主要考虑的是防洪堤本身的工程技术、防洪功能及节约投资等功能和经济因素,欠缺考虑环境品质及景观因素等综合性城市功能;三是我国城市城市防洪和景观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堤防既要证防洪安全,又要注重城市景观。究其原因:一是政出多门,法与法之间有脱节现象。
二、景观生态设计的构成要素
水域景观由周边陆域、过渡域和水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水域的景观主要由水域的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平面尺度、深度、风力、地域气候以及水面的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是指河道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动范围之间的护岸景观。周边陆域景观是由地理景观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又受人文景观所影响。
河畔植被、堤防和河道构成了城市河流自然景观,即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由。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城市河流自然景观,受河道的特性、形态、现有植被、水流、土地利用等特性的影响。概括而言,城市河道自然景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为景观,如护岸、堤防、桥梁等景观构筑物、沿河的建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二是天然景观,如河岸上的植被、水面波纹、闲适的小鸟、浮动的小舟、和煦的阳光等等,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
三、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融合
(一)河道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调控
用地问题是长期制约城市河道规划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规划成为良好的景观区及城市休闲空间,还有许多现状的干扰。河道延伸的许多部位直接与建筑群及道路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式相联接,已无任何的缓冲余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带,尤其是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沿河两侧的绿地保护带至少要大于20m才能够初步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河岸植被达到40m的宽度时,才能初步满足动植物迁徙和生存繁衍的条件,并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同时,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大多数处于城市中的河道及两岸早已存在的建筑、道路等或保留、或拆除等,对城市用地的调控都是人为可以解决的,当然是要看政府的决策力度。因此,河道两侧用地的调控必须首先考虑生态、景观、水利工程及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只有足够的带状绿地,才能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系统的完善及景观品位的提升。
(二)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的不合理规划及占用,对生态系统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但对湿地系统和自然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对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造成大量流失,最终以加剧城市的生态风险和降低人居环境质量为代价。因此,利用有限的城市用地,建立一个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创建贯通城市每一条河道的绿色生态长廊,用以高效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作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规划阶段对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有效融合的关键问题,是必须统筹河道绿色廊道建立的完整性,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道两岸保证足够宽度的绿化带,包括物种栖息地、河漫滩、景观休闲用地等,在此控制带内由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明令禁止任何永久性的大型建筑修建,并与郊野连通基质,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1、沟通河流
将河流网络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系统来看,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才是这个系统的重点。
2、连通与重建栖息地
栖息地是指鱼类或其他生物体繁衍生息所需求的具有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场地。栖息地特征包含产卵地、水质、迁移通道、摄食区等。河滩、湿地等系统的形成了生物物种的栖息地,栖息地的重建和连通可使各种淡水生物和水陆两栖动物等,都遵循规律连续分步,并形成丰富有序的食物链。
3、功能区划及用地规划
为有效提升城市的景观的品位,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在规划阶段首先解决河道的景观功能区规划,并做好对每段区划的主题定位。
4、区划的分类
进行水功能区划时,须参照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对河道水功能的划分。水功能一级区分为四类,即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出水功能二级区,分为七类,即饮用水源区、渔业和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在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是严禁任何的人为活动,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运动等,在功能区划上一般划定该区域为水源核心保护区或生态水源涵养区。
(三)河道休闲旅游规划
1、水利风景区。目前,国内外以水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景区的建设极具发展前景。在对河道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参照河道及周边的人文环境及自然资源特色、客源市场及区位条件等情况,对河道作为旅游景区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而水利部引导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则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作为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与水相关的度假、休闲旅游项目,进而达到以保护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风景区。
2、建设与统筹相结合。在规划和管理上,水利旅游区都有其特殊性。水利风景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其本身也因所依托的设施不同,所导致得资源特色及分布形态也不同,拥有多种开发方式。因此,进行景区的河道规划时,应首先对旅游区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另外,水利风景区类似于一般的旅游度假区或风景名胜区,都是以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娱乐等为主。然而,水利风景区也有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点,即是以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发挥效能,以及河道生态的涵养及修复为前提。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对景观价值要求的日益提升,使得河道堤防的构建从原先仅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朝着景观型、生态型的目标发展。本文通过对理念的研究和对实践项目的总结,提出了城市堤防建设和景观相结合,在阐明景观堤防建设的要求,基于生态功能的理想堤防建设材料,合理堤防建设位置,在大力提倡崇尚自然、重塑生态河道的城市水利建设中,生态设计在城市越来越多的河道改造项目中得到了体现,河道堤防的构筑从原来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向着景观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实现城市河流景观在自然和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宗辉.简述城市河道的景观型堤防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0).
[2]张雅卓,胡硕杰,王蓉.城市河道的景观型堤防设计[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