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以喷出创新的瀑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里寻她千百度,思想碰撞处,解开心结无数。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到小学数学课堂听一听,我们会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问指向不明,随意设定,提问流程不佳,缺乏连续性、层递性;学生思考不足,教师一提问,立马就让学生答;评价方式和语言比较单一。以上这些问题怎么来解决?下面谈谈本人的方法:
一、导入提问,紧扣文本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出示屋顶的房架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我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我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由于被动接受而带来的负担,更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提问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很强的文本意识,问题直逼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这样的文本意识,能克服随意设定问题的缺憾,让学生答题要有依据,通过阅读,从文章中找结索,这样找答题点。不是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课堂提问,在严谨中激活回应
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的大小,如果能对学生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提问谁都会,但不同的问法,效果却大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而这一点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几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练习,如1025÷25,然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这时再提问:“这道题与小数除法的不同点在哪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那么,谁能运用旧知识把它变成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计算出来?大家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做完后思考一下,说出你这样做的道理。”经过这种以旧知识作铺垫,巧妙的启发式提问,难易程度适宜,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同样的训练,教师不同的提问,学生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差别就在于对问题的设计上,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时,才会畅所欲言。第二个问题,将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学生个个都愿意说,从而迸发出生动的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回应,教师应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设置矛盾,在层递中拓展思维
学生学习新课时,不会总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故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矛盾,当学生渴望解决这些矛盾时,也就意味着学生们进行了思维训练,这样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也能自然解决。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提问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固然有直截了当的优点,但一味如此,就缺乏吸引力和启发性。有时曲径通幽,更具有探究性,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材料,抓住问题的突破口,故意给学生设障,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冲突,提高思想深度,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也能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有问题,有怀疑,才能激发兴趣,才能去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源泉,是知识的钥匙,是智慧沟通的桥梁。教师设置适当的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在问中求得学问。
参考文献
[1] 周晓燕,何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J]. 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 武玉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J]. 新校园(阅读),2016(4).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到小学数学课堂听一听,我们会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问指向不明,随意设定,提问流程不佳,缺乏连续性、层递性;学生思考不足,教师一提问,立马就让学生答;评价方式和语言比较单一。以上这些问题怎么来解决?下面谈谈本人的方法:
一、导入提问,紧扣文本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出示屋顶的房架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我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我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由于被动接受而带来的负担,更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提问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很强的文本意识,问题直逼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这样的文本意识,能克服随意设定问题的缺憾,让学生答题要有依据,通过阅读,从文章中找结索,这样找答题点。不是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课堂提问,在严谨中激活回应
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的大小,如果能对学生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提问谁都会,但不同的问法,效果却大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而这一点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几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练习,如1025÷25,然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这时再提问:“这道题与小数除法的不同点在哪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那么,谁能运用旧知识把它变成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计算出来?大家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做完后思考一下,说出你这样做的道理。”经过这种以旧知识作铺垫,巧妙的启发式提问,难易程度适宜,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同样的训练,教师不同的提问,学生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差别就在于对问题的设计上,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时,才会畅所欲言。第二个问题,将表达的需要巧妙地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学生个个都愿意说,从而迸发出生动的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回应,教师应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设置矛盾,在层递中拓展思维
学生学习新课时,不会总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故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矛盾,当学生渴望解决这些矛盾时,也就意味着学生们进行了思维训练,这样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也能自然解决。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提问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固然有直截了当的优点,但一味如此,就缺乏吸引力和启发性。有时曲径通幽,更具有探究性,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材料,抓住问题的突破口,故意给学生设障,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冲突,提高思想深度,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也能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有问题,有怀疑,才能激发兴趣,才能去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源泉,是知识的钥匙,是智慧沟通的桥梁。教师设置适当的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在问中求得学问。
参考文献
[1] 周晓燕,何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J]. 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 武玉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J]. 新校园(阅读),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