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创新教学的路径探寻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gerfdgcvbrrgf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是个体创新素养形成的决定性阶段,以课堂为主阵地,深耕概念,从概念的源头进行创新,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概念创新教学的常规路径是隐藏学生最模糊的抽象认识,提供学生最适合的研究素材,触发学生最原生的经验世界,激活学生最大胆的求新突破,沟通学生最熟知的知识系统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创新;教学路径
  【作者简介】 薛正桧,一级教师 。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水平总体偏低,还存在一系列不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创新素养水平的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创新思维习惯[1]。一般来说,创新分三个层次,即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其中概念创新是源头。以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来说,概念创新对应“是什么”,技术创新对应“怎么得到”,应用创新对应“有什么用”。学习知识如果不把基本的概念搞清楚,不知道它生发的原因以及思想的突破点,即使知道怎么得到它、如何运用它,那也是不完备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中小学是个体创新素养形成的决定性阶段,利用课堂深耕概念是教师提高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清零:隐藏学生最模糊的抽象认识
  作为现代学习型社会中的一分子,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具备了不少跟课堂内容相关的,或感性或理性、或清晰或模糊、或正确或错误的知识及经验。当我们要把学生的模糊认识逐步过渡到清晰认知时,有时容易,有时却异常困难。适时地“清零”,才能将学生唤回到“无知”的状态,然后再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所知”。
  【教学片段】
  师:学校要调查同学们跑得快不快,给出了一道题:“60米,我通常要跑( )秒。”一个二年级小朋友回家请爸爸帮他测了一下,他跑了5次,时间分别是15 秒、14 秒、12 秒、10 秒、14秒。填表时他犯愁了,到底要填哪一个数呢?
  课前调查显示,80[XC百分号.TIF,JZ]以上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即把所有的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数量。而对诸如“李强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为132厘米,王丽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为130厘米,李强一定比王丽高”等命题进行判断时,却有68[XC百分号.TIF,JZ]的学生认为是对的。面对这样的先期学习成果,学生也许不愿意和教师去探讨什么是平均数的问题,但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平均数,是否领悟了平均数所蕴含的统计学意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教师继续以“一个二年级小朋友跑了5次60米,时间分别是15 秒、14 秒、12 秒、10 秒、14秒。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等问题作为探究题,“平均”二字,一下子就激活了他们先期学习的经验,新授课成了练习课、展示课。在这里,教师无法再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学生的回答类似课前的调查,更多是一种应试的技能,而非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隐藏所有关于“平均数”的言语提示,让学生把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这节课后面的进程恰恰也说明了这一步的必要性,学生长达二十多分钟的纠结其实就是在重塑他们对平均数的认知。
  二、塑境:提供学生最适合的研究素材
  知识从来不是以刚出现的样子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它必定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完善、扩充以后,才能以最规范、最科学的样式公布于众。而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这一过程,教师的组织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师只有营造最适合学生研究的环境,提供最适合学生研究的素材,才能让他们集中力量高效地解决问题。供学生研究的素材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有话说;素材要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说。当然更重要的是,素材要有典型性,让学生能说出最核心的内容。
  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集中水平的虚拟数。“代表性”“虚拟性”如何在数据中得以体现?在多次尝试、比较后,笔者决定用“记录孩子跑60米所用的时间”情境,精心预设5个数据:15秒、14秒、12秒、10秒、14秒。这组数据看似随意,实则用心良苦。一是尽可能地减少计算对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带来的障碍。5个数据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已经具有了统计的意义。5个数都是20以内的数,学生可以自如地进行比较、运算。二是数据的分布基本包括了几个相关统计量,尽最大可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价值。15秒是这组数据的最大值;10秒是这组数据的最小值;14秒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是中位数;12秒与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平均数都非常接近;13秒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但它不存在于已有的数据中。提供最适合学生研究的素材是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滋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基础。
  三、链接:触发学生最原生的经验世界
  学生的经验世界就是他们学习世界的边界,一切学习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发生。学生进行创新,得有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他的经验世界。在熟知的经验世界里,学生有了困惑才会在尝试中顿悟,在择优中另辟蹊径。当我们把引导的力量指向他们的经验世界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都是发明家,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去创造。对于他们来说,这其实就是一次生命的成长过程。
  【教学片段】
  师:他先填了15秒,又把15秒给涂掉了。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生:这是他所有成绩中最差的。
  师:把这个跑得最慢的数据交给老师,他甘心吗?不甘心啊。于是,他就填了一个10秒,但一会儿把10秒也给擦掉了,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生:10秒太快了,不敢填!
  师:对,10秒太快了,万一跑不出来怎么办呢?多不好意思。那么,最后他会填多少呢?
  生:14秒。
  师:为什么?
  生:他跑出两次14秒。
  师:14秒出现的次数最多,但他甘心吗?   生:好像还是不甘心。
  师:为什么?14秒还是偏慢。明明还跑出10秒、12秒的成绩。那怎么办呢?
  生:15秒偏慢,14秒偏慢,10秒偏快,12秒也偏快,13秒刚好不快不慢,正好代表他的水平。
  小学里的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型,找到促发概念生长的经验。这个经验可以是生活的经验,也可以是先前的学习经验。一般来说,每个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一般包括基本的操作经验、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操作活动经验、综合运用本学科内容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经验等类别。学生中关于“真实水平”“超常水平”“失常水平”的经验,在这个环节被激活了。这些最朴素的对数据的体验、比较的过程,其实都是在为新概念的创生做准备。学生的学习一旦链接上了他的经验世界,那就如同草儿找到了阳光一样,郁郁葱葱,生机勃发。
  四、创生:激活学生最大胆的创新突破
  创新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胆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正视并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胜过一切浮于表面的表扬。而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批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提别人不曾提的。只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据,一切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说出来,都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唯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越过樊篱走向大众,走向儿童。
  【教学片段】
  生:13秒不快不慢,正好代表他的水平。
  师:那么问题来了,13秒是正好,但是他敢填吗?
  生:不敢。
  师:为什么?
  生:没跑过。
  师:填上13秒算不算骗老师呢?
  (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生:“通常”说明数据是不要最快的,也不要最慢的,要不快不慢的,差不多的,可以填13秒。
  师:15秒偏慢,10秒最快,14秒偏慢,12秒偏快,只有13秒是不快不慢的。但13秒在哪里呢?
  (教师利用圆片,在直观图上移多补少,得出5个一样的13秒。)
  师:现在你们认为填什么最合适?
  生:13秒。
  师:这个数能够代表他的一般水平,它叫平均数。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是基于“通常”与“非常”之间的选择,是基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纠结。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感觉不到是在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在最后的一刹那,当教师为整个过程的结果套上“平均数”这件“外衣”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在学习,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平均数”这个概念,是先有学生的意义理解,后有科学的术语规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创新。
  五、建模:沟通学生最熟知的知识系统
  概念模型的形成体现的是数学的简约美,它是一个发现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伴随着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概念模型也随即产生和发展。在创生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些储备可以为新概念的理解增光添色。但如果不加以利用,不沟通起新概念与熟知的知识系统之间的联系,那么新概念就无法顺利地接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不能形成认知结构上的同化或顺应。
  【教学片段】
  师:除了用刚才的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怎样得到13秒这个数据呢?
  生:(15+14+10+12+14[DK])÷5=13(秒)。
  师:你会求下面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吗?
  (教师让学生做几组求平均数的练习,具体过程略。)
  正如前面所说,80[XC百分号.TIF,JZ]以上的学生在课前已经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也知道平均数的一些简单应用。但这些知识在没有概念理解的支撑下,只能算是一种解题技能而已,是一种“术”,它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堆砌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逐渐淡忘[3]。而有了概念与方法的沟通之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更直观,对方法的领悟就会更深刻。至此,概念创新的过程才算完备。
  参考文献:
  [1]陈金芳.中小学生创新素养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5-8.
  [2]俞正強.平均数,不可省略的理解[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7/8):113.
  [3]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提出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以成果导向和评估导向理论为前提,基于结果和学生理解进行设计。文章以沪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为例,围绕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理解的六个侧面、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展开探索,旨在对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教学单元进行实证检验,以此给教学者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理解;逆向教学设计;单元整合设计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先研究教材、教法,再进
期刊
【摘 要】研究者通过对贵州水族文化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研究,将其开发为数学课程资源,编撰成数学教学案例并加以实践。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平方差公式、等比数列等知识点时引用相关案例,激发了各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民族数学文化;水族;课程资源;开发;数学情境教学  一、水族数学文化概述  对水族人民生活中有关问题的考察和研究表明,水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语言文
期刊
【摘 要】名师、名课、名书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纵览众多大家的专业成长之路,离不开名师指导与帮助、名课观摩与研练、 名家著作悦读与感悟。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向名师看齐定目标,向名课学习找差距,向名书探究研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涵养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名师;名课;名书;专业发展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队伍不断壮大。虽然
期刊
]  【摘 要】“生长数学”主张教师创设具有生长力的数学课堂,从数学思想角度设计教学,从而使数学教学聚焦核心素养。教师在“变量与常量”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归纳类比、挖掘内涵、学科联系、课堂练习、课堂总结、课堂巩固,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概念生长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长数学;概念教学;变量与常量  一、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生长
期刊
【摘 要】说明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内容,但是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说明文教学与文学文本教学相比,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都比较含蓄朴实。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借助比读法、品读法、诵读法、综合法、涵泳法等审美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说明文的精湛美、意蕴美、情感美、章法美、文化美等审美因素,有利于开拓说明文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说明文;审美化;教学策略  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
期刊
【摘 要】形如“AP+kP  ”的最小值问题是关于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新题型。解决此类问題的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利用相似比k构造与kP  等长的线段,二是利用三角函数值k构造与kP  等长的线段。  【关键词】初中数学;最值问题;专题教学  “将军饮马”问题是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经典问题(如图1)。近年来,各地中考数学中关于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问题出现了新的题型,其中有一类题型:已知A、  为两个
期刊
【摘 要】 语音是英语语言的声音外壳。语音教学在小学英语学习的整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一般都有“Lets Spell”版块。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仅仅抓好“Lets Spell”版块还远远不够,一线教师还需充分挖掘教材,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语音教学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善于挖掘“Lets Spell”版块以外的语音要素,将语音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并将其与其他类型的教学深
期刊
【摘 要】HPM视角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将概念的历史序、逻辑序与学生的心理序统一起来,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揭示知识之谐,营造探究之乐;通过人文元素的植入,彰显文化之魅,达成德育之效。文章以分式概念的教学为例,运用HPM课例的分析框架,比较和分析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期为未来的HPM课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HPM;同课异构;分式概念;教育价值  一、
期刊
【摘 要】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探索“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意在引导初中化学教师开展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学科教育。文章通过分析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得到化学复习教学的若干启示:融入化学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我国最新科技成果,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和真实方法,重构复习教学内容;增进学科理解,开展“素养为本”的复习教学;多设计劣构等高阶思维问题,
期刊
【摘 要】 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笔记行为具有防止遗忘、发展思维、培养性格等专业性、人文性的功能,是教师应该重视和培养的学生学习能力之一。教师可以从阐述笔记三层境界、利用板书做示范、口述放慢有强调、布置任务且检查等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关键词】 课堂笔记;三层境界;英语板书;口述;检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一句诗。笔者援引此诗,表示一种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