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托物言志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36973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前言】
  托物言志类文章由于所托之物不同,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自然就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不管怎样,同学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都必须注意把握好物与“我”之间的相似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一般说来,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时,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读全文,找准作者写作时的所托之物。
  二、抓住所托之物的本质特征,理解其主要的象征含义。
  三、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找出所托之物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成一棵树
  厉 勇
  世间有树,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地球,因为有了树,变得适宜居住;人类,因为有了树,诗意的栖居才成为可能。我常常觉得,这个世界甚至可以没有人,但决不能没有树。
  树,以挺拔的站姿坚守脚下的土地,它的根在地底下匍匐蜿蜒,我想它一定是积聚了树全部的力量。树的根也许密如细发,但一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让树得以在泥土里进行着生命的运动,从而扎根生长。
  树,以仰望的姿态朝天空发出邀请。枝枝杈杈是树的臂膀,片片绿叶是树的语言。树,站着会生长。过不了几年,便拥有自己的树冠,一团绿色的火焰在大地上燃烧。随着岁月更迭、时光变迁,树不仅没有变老,反而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蓬勃昂扬。大树参天,遮天蔽日,树为脚下的土地撑起一片荫凉,为在树上栖息的小鸟、虫子、蚂蚁、松鼠等抵挡风雨。
  与树相望,我总觉得树是可以亲近的。树洞里埋藏了人类的秘密,树荫下有人们活动的身影。树的绿色能让我们绝望的眼睛看到希望,至少也能让疲倦的心灵得以休息。细心的人总能发现,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树的绿色都不尽相同。春天是草绿、浅绿,夏天是明亮的绿、浓厚的绿,秋天则是深沉的绿。
  老家的村口不仅有参天的香榧树,还有巨大的香樟树、松树,人们远远地走过,就能闻到树的香味。村头村尾各有一棵松树,村头的那棵村里人说树冠长得像龙,村尾的那棵却是笔直向上生长的。村里人相信,这些大树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命运就是村子的命运。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闻到村口大树的香味,那是家乡的香味。只要我们一走近,就像是见到了熟人,分别久了,便会热泪盈眶。村口的大树,人世间的村莊有了树才像个村庄呵!
  寺庙有古树。寺庙里的古树散发着佛光,抬起头,所见的是寂静中信仰的天空。
  在天台的国清寺,一口古井旁挺立着沧桑古树。我们一行人经过时,有眼尖的人忍不住惊喜地叫了一声:“快看,树上有松鼠。”循着他指的方向,我们果然看到了在树叶间跳动的松鼠,树叶的绿光此刻明亮无比,似乎能划过我们的神经。呵,这松鼠一定是把古树当成了自己的家园、乐园。
  而在普陀的普济禅寺,香道两旁都是硕大古老的树。在去西天的半山腰,走进一个小小的岔道,便望见一小片森林。靠近一看,竟然只是一棵树。这是一棵900多年的古樟,主干生支干,支干生枝丫,密密层层,各事其主。所有的树干斜向天空,广达数亩。在这棵树上还挂着一块牌子:心迷就会苦,心悟就自在。
  树上有生灵,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有一年冬天,我从窗口望出去,总能望见菜园里的一棵常青树。每到下午,总有一群鸟雀狂飞乱舞。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一棵鸟树。”鸟儿因为有了树的庇护,心甘情愿做树的花朵。
  树,也许比动物还有灵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期,有删改)
  【专项训练】
  1.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你能从文中的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理解。
  解题思路: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抓住文中反复提到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运用这种写作方法,以你所熟悉的一种植物为话题,要求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回答这类问题,同学们应先将文章划分出层次,然后按照每个层次的内容对所写事物的特点一一进行概括。
  【拓展练习】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树的外观形态。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写的内容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其他文献
【写作营地】  1.请用几句话概括你从下面这幅图中所解读出的眼神。  2.下面这个片段出自某同学的一篇作文,虽然写出了场面的激烈,但对人物神态的刻畫不够细致。请你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基础上对下面的片段进行改动。(不超过300字)  原段:拔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排好队形,抓起绳子,等待裁判吹哨。“哔——”清脆的哨音打破了赛场的寂静,“加油!加油!”瞬间,双方拉拉队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我们个个憋足了
期刊
【沧桑的手】  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听说,忙帮他们在就近拣柴,却找不到什么东西,只拣了二寸来长的两段干柿树枝。王新春笑了笑说:“不用找!你陈家爷爷有柴厂。”那个学生看了看,没有看到什么柴。陈秉正老人也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
期刊
[写作方向一]生活处处有微笑。小作者选取了处于苦难与困境中的一个男孩的微笑,细细地观察、描绘,并由此悟出了生活的哲理,将观察、思考与写作有机结合。  我认识一个男孩,他有着纯黑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清澈的眼眸,然而,他却是一名可怜的乞讨者。  和他坐在一起的乞讨者大都衣衫褴褛,脸上写满了愁苦和凄凉。他们没有笑容,就算有,也是虚假的,或许是因为生活将他们的微笑压得变形了吧。  那一天,他坐在地上,没
期刊
《记叙文阅读之个性化表达》  1.妈妈关心女儿(疼爱女儿、关爱女儿、爱护女儿),细心体贴(周到细致)。女儿体贴妈妈(关心妈妈、孝顺妈妈),乖巧懂事(善解人意、聪明善良)。2.(1)“我”为女儿对“我”的理解(或关爱、孝顺、体贴)而感动;(2)有感于小小的女儿受“我”所累(或:为委屈孩子而愧疚);(3)有感于“我”为了梦想及生活的艰辛付出;(4)“我”为女儿的优秀所感动。  《谎言會发芽》  1.母
期刊
【阅读前言】  开放性试题,是指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而非唯一的一种考题形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开放性试题更是被广泛地使用在了各级考题中。通常情况下,这类题型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悟和启示;(2)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3)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4)结合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
期刊
【写作目标】  1.明确什么叫作托物言志法,并学会运用托物言志法写作。  2.能区分托物言志、借物(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  【技法指津】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考、感情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物”对作者来说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而对其他人来说
期刊
【写作目标】  1.了解什么是风物描写。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  【技法指津】  风物描写主要指的是对当地的风光景物或物产风俗所进行的描写。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不同的物产风俗,而这些物产风俗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鲁彦,最令他难忘的是故乡那颜色喜人的杨梅。可见,同学们在写有关风
期刊
《记叙文阅读之开放性试题》  1.略。(言之有理即可) 2.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结尾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月色时的喜悦。3.父子塘边聊天 “我”塘边赏月 “我”枕月而眠(意对即可)  《时间不是老人》  1.略。2.因为时间根本就不是老人。它精明,敏锐,睿智,洞察秋毫,秉公无私,神力无边。任何企圖逾越、凌驾时间之上的行为,都注定要被时间击溃。在时间面前的任何投机取巧,也都不堪一击。3.这一段连用
期刊
【写作目标】  了解什么是借物喻理法,并能在记叙文中予以运用。  【技法指津】  相信大家都知道,写文章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把文章的主题很好地表现出来。高尔基曾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为了表达出这种思想,人们总结了不少的方式方法,“借物喻理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借物喻理”,就是指通过对某一件(类)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出一种道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是古典诗词中较
期刊
《文体阅读之议论文》  1.作对比。用德国乘客和中国乘客的不同表现作对比,突出了中国乘客的“不阅读”。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及议论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需要有短暂的休息,通过独处、阅读、写作等解放灵魂,获得休整。(意对即可)3.略。  《阅读大漠》  1.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总领下文,确定行文线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2.这句话运用排比、拟人的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