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共享问题迫在眉睫
1995年,重庆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始起步。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后,系统已经在传统行业中渗透,并应用到很多重要领域。从2001年开始,重庆市对便于在不同行业间进行互操作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
当时各建设部门对作为基础资源的地理空间信息采取了不同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从专业测绘部门购买电子地图,自行组织进行地面调查,采用非正规渠道获得地理空间信息,利用国家相关部委下发的地理空间数据。各委办局只需按照要求进行项目处理和建设就可以了。
获取途径的多样性带来了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不标准、不统一。各行业专题地理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是五花八门,建设模式也是各不相同。通常来说有四种建设模式。其一,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即在系统建设初期就充分了解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现状和建设计划,结合行业部门管理的需要,制订合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和步骤,分期进行建设。其二,只针对部门中的某个专题应用方向应急性地进行单个项目建设,地理空间数据的重复利用率低、专题要素的整合率低。其三,仅结合某单项专题进行GIS系统建设,专题结束后,系统往往被弃之不用。其四,仅仅结合以科技研究为主的课题尝试GIS的应用,研究成果往往和实际应用相差较远,应用效果也不理想。
以上情况导致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在共享上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城市行业部门相互之间地理信息建设标准不一致、规范不统一,结果导致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差异大,无法整合成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表达。城市的行业部门在进行地理信息的建设上,大都遵从国家部委相关的行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原有的一些行业标准规范早期在制订时缺乏对共享信息的考虑,造成了各部门的系统表达各异。
第二,重庆市各专业系统间沟通与整合不尽完善,信息互不相通,系统的建设基本上没有考虑相互之间的接口问题,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信息缺乏交互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各行业部门之间,有些部门内部的信息也缺乏统筹规划。
第三,重庆市不同空间地域间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不同。重庆市行政区域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在地理空间信息的建设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割特征,各区域都有独立的坐标体系,造成各自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无法直接统一,也给信息共享带来困难。
第四,信息保密与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凸出。由于各专业系统都涉及数据的保密问题,严格规定了信息扩散和使用的范围,这严重阻碍了信息的共享。
总体来看,在“十五”期间,重庆市在政府管理层面还没有形成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机制和规范。为了满足管理的需求,行业部门只能自发地形成简单的数据交换共享模式。缺乏规范的保障机制使得行业间的专题信息共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同时,尚未实现标准化的地理信息标准化阻碍了系统之间的兼容,影响了匹配分析和共享共用。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
重庆市尝试从城市管理和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信息共享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了“三个一工程”的解决方案,即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平台、一套管理办法。
第一,建立一套全市的标准体系,控制全市地理空间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研究发现,以往相关项目参照的标准都是行业纵向标准,没有形成城市层面的横向标准规范,无法充分满足跨行业的需求。因此,要从标准规范上进行统一,使得地理信息的来源格式一致、标准统一。同时,要通过一套标准体系来确保各类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统一。
为解决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标准体系问题,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是着力解决基准体系问题,在全面整理各地方坐标体系、各类测绘成果基准体系,结合重庆市的连续运行差分GPS系统基础上,建立各地方坐标体系与国家标准坐标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坐标体系。
第二,搭建了一个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这其中包括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的质量检查、数据动态更新维护,以及数据的分发应用提供,实现基于全市电子政务网的统一网络平台。
建立了全市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包含了1∶500~1∶25万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影像数据等多方面的空间信息。为保证数据库信息的时效性,建立的电子数据质检体系成为合格信息入库的重要关口。在数据库体系下,重庆市在技术层面建立了数据动态更新维护的平台,以实现数据的网络更新和运行;建立了数据分发应用的查询、调用平台,以满足用户的远程应用需求。
同时,要从网络技术上解决各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自成体系问题,从通道上确保地理信息共享,综合解决部门内部和行业间信息交互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地理信息共享机制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只有在网络上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保障城市管理的全面性和实时性,实现各类空间数据库的转换、调用,既确保行业部门纵向管理需求,又保证城市管理横向之间的连通。重庆市的电子政务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以市政府办公厅为节点,连接了市级各部门、远郊区县各政府部门,覆盖了全市40个区县。目前,重庆市正以各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为推动点,逐步将各类信息加载到政务网上。
网络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保密、分布集成等问题,为共享提供安全可能。在重庆市共建共享体系建设中,我们提出分布式集成的方式,即专题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分布在各专业管理部门,相互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调用。其中,地理信息的保密问题尤为重要,重庆市考虑以授权许可、数字认证等方式来加强地理信息的网络传输和应用,以解决共享和保密的矛盾。
第三,建立一套管理办法。重庆市于2004年成立了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完善了促进地理信息共享的议事平台。重庆市从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入手,建立和完善各类地理空间信息维护更新和共享服务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了全市统一互联、规范兼容、高效运行的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層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我们将城市管理的绩效制度与地理信息共享相结合,从根本上促进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共享共建,通过明确的制度来鼓励共享实施,对不共享者实行一定的处罚。
此外,重庆市还积极推动相应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共享的内容、共享的方式、工作的流程进行了规定,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使得地理信息共享有章可循。
地理信息共享是实现数字城市管理的基础。
要实现数字城市管理,就要求城市管理中的各类信息都能够加载到统一的三维空间坐标上。简单地说,就是对某个具体的点(泛指一个目标)所涉及的城市管理中的环境、交通、灾害、规划、农业等信息在地理空间信息表达上具有唯一性,同时这些专题信息之间能够进行集成,使城市的管理者能够从多方位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管理中的片面性。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地理信息的共享。
各个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都面临着地理信息共享的问题。地理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分散,为“数字重庆”的进一步推动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解决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问题,建立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机制,已经成为“数字重庆”工程中非常紧迫的任务。
为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重庆市研究形成了“三个一工程”的解决方案,即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平台、一套管理办法。
“三个一工程”的推进,将从技术上、机制上为重庆市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对重庆市数字城市建设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1995年,重庆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始起步。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后,系统已经在传统行业中渗透,并应用到很多重要领域。从2001年开始,重庆市对便于在不同行业间进行互操作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
当时各建设部门对作为基础资源的地理空间信息采取了不同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从专业测绘部门购买电子地图,自行组织进行地面调查,采用非正规渠道获得地理空间信息,利用国家相关部委下发的地理空间数据。各委办局只需按照要求进行项目处理和建设就可以了。
获取途径的多样性带来了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不标准、不统一。各行业专题地理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是五花八门,建设模式也是各不相同。通常来说有四种建设模式。其一,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即在系统建设初期就充分了解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现状和建设计划,结合行业部门管理的需要,制订合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和步骤,分期进行建设。其二,只针对部门中的某个专题应用方向应急性地进行单个项目建设,地理空间数据的重复利用率低、专题要素的整合率低。其三,仅结合某单项专题进行GIS系统建设,专题结束后,系统往往被弃之不用。其四,仅仅结合以科技研究为主的课题尝试GIS的应用,研究成果往往和实际应用相差较远,应用效果也不理想。
以上情况导致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在共享上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城市行业部门相互之间地理信息建设标准不一致、规范不统一,结果导致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差异大,无法整合成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表达。城市的行业部门在进行地理信息的建设上,大都遵从国家部委相关的行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原有的一些行业标准规范早期在制订时缺乏对共享信息的考虑,造成了各部门的系统表达各异。
第二,重庆市各专业系统间沟通与整合不尽完善,信息互不相通,系统的建设基本上没有考虑相互之间的接口问题,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信息缺乏交互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各行业部门之间,有些部门内部的信息也缺乏统筹规划。
第三,重庆市不同空间地域间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不同。重庆市行政区域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在地理空间信息的建设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割特征,各区域都有独立的坐标体系,造成各自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无法直接统一,也给信息共享带来困难。
第四,信息保密与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凸出。由于各专业系统都涉及数据的保密问题,严格规定了信息扩散和使用的范围,这严重阻碍了信息的共享。
总体来看,在“十五”期间,重庆市在政府管理层面还没有形成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机制和规范。为了满足管理的需求,行业部门只能自发地形成简单的数据交换共享模式。缺乏规范的保障机制使得行业间的专题信息共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同时,尚未实现标准化的地理信息标准化阻碍了系统之间的兼容,影响了匹配分析和共享共用。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
重庆市尝试从城市管理和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信息共享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了“三个一工程”的解决方案,即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平台、一套管理办法。
第一,建立一套全市的标准体系,控制全市地理空间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研究发现,以往相关项目参照的标准都是行业纵向标准,没有形成城市层面的横向标准规范,无法充分满足跨行业的需求。因此,要从标准规范上进行统一,使得地理信息的来源格式一致、标准统一。同时,要通过一套标准体系来确保各类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统一。
为解决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标准体系问题,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是着力解决基准体系问题,在全面整理各地方坐标体系、各类测绘成果基准体系,结合重庆市的连续运行差分GPS系统基础上,建立各地方坐标体系与国家标准坐标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坐标体系。
第二,搭建了一个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这其中包括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的质量检查、数据动态更新维护,以及数据的分发应用提供,实现基于全市电子政务网的统一网络平台。
建立了全市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包含了1∶500~1∶25万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影像数据等多方面的空间信息。为保证数据库信息的时效性,建立的电子数据质检体系成为合格信息入库的重要关口。在数据库体系下,重庆市在技术层面建立了数据动态更新维护的平台,以实现数据的网络更新和运行;建立了数据分发应用的查询、调用平台,以满足用户的远程应用需求。
同时,要从网络技术上解决各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自成体系问题,从通道上确保地理信息共享,综合解决部门内部和行业间信息交互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地理信息共享机制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只有在网络上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保障城市管理的全面性和实时性,实现各类空间数据库的转换、调用,既确保行业部门纵向管理需求,又保证城市管理横向之间的连通。重庆市的电子政务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以市政府办公厅为节点,连接了市级各部门、远郊区县各政府部门,覆盖了全市40个区县。目前,重庆市正以各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为推动点,逐步将各类信息加载到政务网上。
网络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保密、分布集成等问题,为共享提供安全可能。在重庆市共建共享体系建设中,我们提出分布式集成的方式,即专题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分布在各专业管理部门,相互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调用。其中,地理信息的保密问题尤为重要,重庆市考虑以授权许可、数字认证等方式来加强地理信息的网络传输和应用,以解决共享和保密的矛盾。
第三,建立一套管理办法。重庆市于2004年成立了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完善了促进地理信息共享的议事平台。重庆市从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入手,建立和完善各类地理空间信息维护更新和共享服务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了全市统一互联、规范兼容、高效运行的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層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我们将城市管理的绩效制度与地理信息共享相结合,从根本上促进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共享共建,通过明确的制度来鼓励共享实施,对不共享者实行一定的处罚。
此外,重庆市还积极推动相应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共享的内容、共享的方式、工作的流程进行了规定,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使得地理信息共享有章可循。
地理信息共享是实现数字城市管理的基础。
要实现数字城市管理,就要求城市管理中的各类信息都能够加载到统一的三维空间坐标上。简单地说,就是对某个具体的点(泛指一个目标)所涉及的城市管理中的环境、交通、灾害、规划、农业等信息在地理空间信息表达上具有唯一性,同时这些专题信息之间能够进行集成,使城市的管理者能够从多方位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管理中的片面性。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地理信息的共享。
各个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都面临着地理信息共享的问题。地理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分散,为“数字重庆”的进一步推动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解决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问题,建立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机制,已经成为“数字重庆”工程中非常紧迫的任务。
为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重庆市研究形成了“三个一工程”的解决方案,即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平台、一套管理办法。
“三个一工程”的推进,将从技术上、机制上为重庆市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对重庆市数字城市建设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