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被省农委确定为国家级玉米高产“创建”活动试点县以来,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主攻玉米单产为目标,以农业新技术集成应用为手段,认真组织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从玉米品种选定到春播生产以及田间管理整个生产环节,全程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等10项粮食生产综合配套新技术,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据实测数据显示,示范区及带动的周边乡镇粮食单产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示范区3个村玉米平均单产达到845.65公斤,比国家确定的单产800公斤提高5.7%,比过去这个地区单产提高了42%。由此,伊通县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伊通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余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下辖15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6.4万,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其播种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左右,粮食总产自2004年以来稳定在15亿斤阶段水平,2008年总产达到16.3亿斤。
去年3月15日,接到省政府2008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后,伊通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地传达和学习了文件精神。经过学习讨论、调研论证,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他们决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并决心抓出成效来。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实施,这个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正副组长,由县农业局牵头和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专门下发了《伊通满族自治县2008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文件,并在承办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设立了以技术推广、种子管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认真分析了本县玉米生产的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划定了实施区域和目标产量,明确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了百、千、万(亩)示范方田技术指导方案和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确定了技术包抓人员和考核管理办法,落实了示范方田管理记载制度和物化技术补贴政策。
在粮食创高产活动中,这个县充分发挥各乡镇、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县财政局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特批6万元活动启动、运作资金;县水利局结合抗旱专门在活动区内打了20眼机井;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和活动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及时组织活动、开展调查、科技培训、宣传发动;县新闻媒体对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跟踪报道,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正是由于各部门的协调运作、齐抓共管,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伊通县土壤种类较多,农业生产区域差别较大,粮食产量相对较低,这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领导班子认识到,选定示范区和辐射区是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作为活动承办单位的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他们根据农业部和省、市对这次“创建”活动的基本要求,组织县乡两级130名农业科技人员,从去年3月中旬开始,集中时间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多方面深入考查对比。经过综合分析评定,认为马鞍镇和周边8个乡镇正处于伊通县黄金玉米带,耕地平坦,土质肥沃,特别是该镇北岗子、东风和马鞍3个村,自2005年开始就是吉林省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实施地,赤眼蜂防螟、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种子等离子处理四项农业先进技术,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以及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等实施的示范村。这里的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土地规模经营程度高,农机装备水平先进,而且3个村的耕地集中连片,历史上一直以种植玉米作物为主,年播种面积都保持在1.3万亩以上,平均占农作物总耕地面积95%以上,符合万亩示范区的基础条件。确定这3个村为示范村,有利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代表性和推广性。
在活动之初,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就以扎实地培训工作,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撑。他们组织县内外农业、农机、水利等各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全县“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和“三下乡”培训活动,重点对示范区的3个村以及辐射的8个乡镇,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采取集中办班、发放资料、入户指导等有效方式,围绕粮食增产技术展开灵活多样、广泛深入的培训。在示范区3个村和8个辐射乡镇共举办专项培训班28期次,培训农民4500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5万份。
为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成效,提高示范区农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和科学种田水平,县农业总站抽调14名技术人员,包抓示范区的技术服务指导工作,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手把手地向群众传授,真正实现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去年,伊通县不仅耐密型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有所提高,而且在种植密度上也有了较大的增加,新兴乡种粮大户崔玉忠种植的郑单958其密度为7.3万株/公顷,为我县种植玉米密度最高的农户,许多农户种植密度都在6万株/公顷以上。在增加密度上,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理论帮助农户开展“二比空一埯三株”、“一埯双株”和“一埯多株”试验示范,均取得了亩产900公斤以上的产量,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创建”活动实施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搞好示范区和辐射乡镇玉米主推品种的选定工作。根据全县历年的气候特点和示范区不同地块土壤条件,本着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原则,优中选优,确定郑单958、先玉335、吉单35这三大耐密品种为主推品种。这三大品种的种植面积占示范区玉米总面积的65%以上,从秋季测产的情况看,品种优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他们根据多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成熟经验,确定在示范区和辐射乡镇重点推广种子包衣和等离子处理、机械精量播种或采用人工扎眼器进行播种、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除草剂,加强了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玉米垄侧栽培新技术,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技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适时晚收等十项新技术,使玉米高产的农业技术集成在“创建”活动形成逐步得到全面推广。
站在科技时代的前沿,抓好农业技术集成,伊通县通过“创建”活动推进粮食高产凸显成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部部长、吉林省省长和省市领导及省内市县领导、专家都来此观摩示范田。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广播电台、四平市电视台及省内媒体均对伊通县高产“创建”活动进行了报道,充分肯定了伊通县高产“创建”工作的成绩。
目前,伊通县正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求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作为战略重点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更大的贡献。(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稿)
伊通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余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下辖15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6.4万,农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其播种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左右,粮食总产自2004年以来稳定在15亿斤阶段水平,2008年总产达到16.3亿斤。
去年3月15日,接到省政府2008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后,伊通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地传达和学习了文件精神。经过学习讨论、调研论证,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他们决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并决心抓出成效来。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实施,这个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正副组长,由县农业局牵头和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专门下发了《伊通满族自治县2008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文件,并在承办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设立了以技术推广、种子管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认真分析了本县玉米生产的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划定了实施区域和目标产量,明确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了百、千、万(亩)示范方田技术指导方案和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确定了技术包抓人员和考核管理办法,落实了示范方田管理记载制度和物化技术补贴政策。
在粮食创高产活动中,这个县充分发挥各乡镇、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县财政局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特批6万元活动启动、运作资金;县水利局结合抗旱专门在活动区内打了20眼机井;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和活动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及时组织活动、开展调查、科技培训、宣传发动;县新闻媒体对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进行跟踪报道,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正是由于各部门的协调运作、齐抓共管,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伊通县土壤种类较多,农业生产区域差别较大,粮食产量相对较低,这个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领导班子认识到,选定示范区和辐射区是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作为活动承办单位的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他们根据农业部和省、市对这次“创建”活动的基本要求,组织县乡两级130名农业科技人员,从去年3月中旬开始,集中时间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多方面深入考查对比。经过综合分析评定,认为马鞍镇和周边8个乡镇正处于伊通县黄金玉米带,耕地平坦,土质肥沃,特别是该镇北岗子、东风和马鞍3个村,自2005年开始就是吉林省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实施地,赤眼蜂防螟、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种子等离子处理四项农业先进技术,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以及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等实施的示范村。这里的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土地规模经营程度高,农机装备水平先进,而且3个村的耕地集中连片,历史上一直以种植玉米作物为主,年播种面积都保持在1.3万亩以上,平均占农作物总耕地面积95%以上,符合万亩示范区的基础条件。确定这3个村为示范村,有利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代表性和推广性。
在活动之初,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就以扎实地培训工作,为“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撑。他们组织县内外农业、农机、水利等各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全县“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和“三下乡”培训活动,重点对示范区的3个村以及辐射的8个乡镇,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采取集中办班、发放资料、入户指导等有效方式,围绕粮食增产技术展开灵活多样、广泛深入的培训。在示范区3个村和8个辐射乡镇共举办专项培训班28期次,培训农民4500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5万份。
为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成效,提高示范区农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和科学种田水平,县农业总站抽调14名技术人员,包抓示范区的技术服务指导工作,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手把手地向群众传授,真正实现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去年,伊通县不仅耐密型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有所提高,而且在种植密度上也有了较大的增加,新兴乡种粮大户崔玉忠种植的郑单958其密度为7.3万株/公顷,为我县种植玉米密度最高的农户,许多农户种植密度都在6万株/公顷以上。在增加密度上,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理论帮助农户开展“二比空一埯三株”、“一埯双株”和“一埯多株”试验示范,均取得了亩产900公斤以上的产量,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创建”活动实施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搞好示范区和辐射乡镇玉米主推品种的选定工作。根据全县历年的气候特点和示范区不同地块土壤条件,本着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原则,优中选优,确定郑单958、先玉335、吉单35这三大耐密品种为主推品种。这三大品种的种植面积占示范区玉米总面积的65%以上,从秋季测产的情况看,品种优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他们根据多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成熟经验,确定在示范区和辐射乡镇重点推广种子包衣和等离子处理、机械精量播种或采用人工扎眼器进行播种、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除草剂,加强了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玉米垄侧栽培新技术,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技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适时晚收等十项新技术,使玉米高产的农业技术集成在“创建”活动形成逐步得到全面推广。
站在科技时代的前沿,抓好农业技术集成,伊通县通过“创建”活动推进粮食高产凸显成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部部长、吉林省省长和省市领导及省内市县领导、专家都来此观摩示范田。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广播电台、四平市电视台及省内媒体均对伊通县高产“创建”活动进行了报道,充分肯定了伊通县高产“创建”工作的成绩。
目前,伊通县正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求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作为战略重点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更大的贡献。(伊通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