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骨花香 艺馨人和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产于世界双遗产的武夷岩茶是享誉海内外的乌龙茶,根据其特性而编创的武夷岩茶茶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本文结合茶艺及美学理论,从茶、器、水、人、艺、境六个方面,分析武夷茶艺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对“焚香静气”、“游龙戏水”的涵义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武夷岩茶茶艺,更好地为武夷岩茶产业服务。
  【关键词】 武夷岩茶;茶艺;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武夷岩茶产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名山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之极品。它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独具“岩骨花香”之韵,在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武夷岩茶茶艺。
  茶艺,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1]576它包含六要素:茶、器、水、人、艺、境。武夷山巧夺天工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茶文化,为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奠定了基础。[2]28常见的武夷岩茶茶艺有以下几种:《武夷茶艺》(黄贤庚等)、《武夷山工夫茶茶艺》(林治)、《武夷岩茶茶艺》等,其中,创编时间最早、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当属《武夷茶艺》。《武夷茶艺》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为便于表演,也常简化为十八道,成为公认的武夷岩茶茶艺,一直沿用至今:
  恭请上座、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91-93
  黄贤庚先生撰写的二十七道武夷岩茶茶艺程序包含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人之美、艺之美、境之美。以下,本文主要从美学角度对茶艺之美给予分析。
  一、茶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写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茶,是茶艺中最核心的要素。
  1.茶工艺之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从古代的武夷茶制作技艺逐步发展演革而成的,它是武夷山历代茶农集体智慧的结晶。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法有十五道工序,即:采摘鲜叶(中开面采3-4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做手和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走水焙→扇簸→摊放→拣剔→足火→燉火→毛茶,再经精制,便可成为武夷岩茶。这样的技艺制出的半发酵茶,香、清、甘、活,当是茶中佳品。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茶品质之美
  生长在山坑岩壑之间的武夷岩茶品质独特优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色泽绿润带宝光,俗称“砂绿润”。内质香气馥郁隽永,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浅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冲泡。
  欣赏武夷岩茶茶艺之美,主要是欣赏武夷岩茶的形、色、香、味、韵。《武夷茶艺》中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是对岩茶干茶外形之美的鉴赏。第十六道程序“鉴赏三色”,是鉴赏茶汤在茶杯里、中、外三种不同颜色的美。第十七道程序“喜闻幽香”、第十九道“再斟兰芷”和第二十一道“三斟石乳”即嗅闻武夷岩茶的香气,茶香浓长幽远,高爽持久,变化无穷。武夷岩茶在冲泡过程中,每一泡香气都不同,通常13泡都还有余香。“初品奇茗”、“品啜甘露”、“领略岩韵”这三道程序都体现了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可以细细领略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武夷茶艺》中有一道独特的程序为“游龙戏水”,即是对叶底之美的欣赏,仿佛乌龙在戏水,这是在其他茶艺表演中极少见的。因此,武夷岩茶品质之美对武夷岩茶茶艺有着重要作用。
  3.茶品种之美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历史记载有1187种[4]。其中,四大名枞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普通名枞有“瓜子金”、“金钥匙”等;品种茶有铁观音、乌龙、梅占、奇兰、雪梨(佛手)、肉桂、桃仁、毛蟹、水仙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密不可分。
  4.茶命名之美
  武夷岩茶的名字也很美,如“白鸡冠”、“水金龟”、“金锁匙”、“吊金钟”、“金柳条”,将茶树外形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以“大红袍”的命名最为著名。传说古代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经过武夷山,结果不慎中了风寒,好心的僧人将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叶采摘下做成茶汤给这位书生喝,书生喝了之后病马上好了,结果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后回到武夷山,为了感谢僧人和茶树的救命之恩,将身上披着的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大红袍”之名由此而来。唯美的传说增添了武夷岩茶茶名之美。
  二、器之美
  “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叶需配上好的茶器。《武夷茶艺》中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配以白瓷杯,“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正衬托了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1.冲泡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在茶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颜色古雅,质朴纯厚,折射出古典美学崇尚的自然之美。第六道程序“孟臣沐霖”和第七道“乌龙入宫”向宾客展示了紫砂壶。“孟臣沐霖”中的“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而“乌龙入宫”则把紫砂壶喻称为宫。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更将紫砂壶比作武夷山一摩崖石刻,用开水浇淋壶身,既洗净紫砂壶外表,又提高壶温,使茶汤出味。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壶的美衬托出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2.品饮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品饮使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的白瓷杯,又称若琛杯,其浅、小、薄、白,质地细腻光洁,充分衬出茶汤的色、香、味,也展现华夏文化之美。第十道程序“若琛出浴”和第十六道“鉴赏三色”都提及品饮的茶具。“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是清代善于制作茶杯的人,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而“鉴赏三色”即观看茶汤在杯里的不同颜色,这要求茶杯必须要适合鉴赏武夷岩茶茶汤的鉴赏。   在武夷山遇林亭的建窑址出土的茶具——建盏,曾是宋代斗茶首选,风格独特、古朴雅致、美名远播,被日本茶道奉为圣品,亦称“天目碗”。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还可用现代仿制生产的建盏进行品饮,既能展示武夷岩茶的醇厚和岩韵,又可凸显建盏的端庄厚重。
  三、水之美
  “水为茶之母”,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品、水温、水量都对武夷岩茶有着重要影响。
  1.水品之美
  最早提出水之美的标准的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陆羽《茶经》中“五之煮”总结了水的等级好坏高低:“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表明不同等级的水质对茶汤品质有影响。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冲泡武夷岩茶用山溪泉水。武夷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优异,含有钙、铁、镁离子微量元素。用九曲溪的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茶汤滋味甘醇,让人意犹未尽。除此之外,武夷山景区内的虎啸岩“语儿泉”、天柱峰“三敲泉”、桃源洞“金砖泉”、御茶园“呼来泉”、仙掌峰“碧高泉”等均为武夷品茗之名泉,这些名泉历来以清、轻、甘、冽、活著称,备受当地茶人青睐。因此,在武夷岩茶茶艺中用武夷山天然优质的泉水冲泡,展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品之美。
  2.水温之美
  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浪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对于武夷岩茶,由于其属于乌龙茶,叶片成熟,投茶量大,必须用100℃以上的沸水冲泡。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明确说明了必须用旺火烧到“涌泉连珠”,即100℃以上的水才是冲泡武夷岩茶的最佳温度。有时为了保持水温,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且在冲泡过程中,用开水淋壶,第六道“孟臣沐霖”和第十道“重洗仙岩”正是此意。由此可见,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温高低是非常讲究的,它直接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体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之美。
  3.水量之美
  对于在武夷岩茶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的水量是非常讲究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因此,以茶水比,一般1克的武夷岩茶冲20-25毫升水。《武夷茶艺》中第七道程序“乌龙入宫”和第八道“悬壶高冲”,将武夷岩茶投入紫砂壶内并用沸水冲泡,使茶叶翻滚,说明水量和茶量关系密切,要掌握好茶与水之间的比例。同时,还要掌握好浸泡时间,通常第一泡在20-30秒,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可冲泡十余次。水美,使武夷岩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爽朗生津。
  四、人之美
  人是茶艺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创、水由人鉴、茶具器皿由人选择组合、茶艺程序由人编排演示。在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形式中,人之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1.外在之美
  所谓的外在美,主要指的是茶人的服饰美、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以及律动美。为表现武夷茶文化特色,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服饰通常古朴淡雅,样式简洁精细,女士穿旗袍、男士着唐装,体现茶人合一之美。《武夷茶艺》第十五道程序“三龙护鼎”展示的是茶艺师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向人们展示武夷岩茶的握杯方式,这样既稳妥又高雅。最后一道“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体现了茶艺师的站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的仪态美和神韵美。
  茶艺美学中还有律动美。律动是一种有节奏、协调配合的运动。《武夷茶艺》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将茶叶缓缓展示给客人观赏,是茶艺表演的慢节奏。第八道程序中的“悬壶高冲”和第十一道“若琛出浴”,急促的水流和娴熟的滚洗茶杯的手法,则体现出茶艺表演的快节奏。一缓一急、一静一动,张弛有道,来去有遁,充分体现茶艺表演的律动之美。
  2.内在之美
  语言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美,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仁者自爱,仁者爱人”,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武夷茶艺》第一道程序“恭请上座”体现了茶艺师对宾客的尊敬,是内在美的一种表现。语言美是茶艺师内在美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与客人交流时语言准确,吐音清晰,用词得当,说话和婉,声音柔和悦耳,吐字娓娓动听,节奏抑扬顿挫,表达流畅自然,风格诙谐幽默,并辅以美的身体语言手势、眼神、真诚的面部表情等,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如沐春风,引发对美的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五、艺之美
  泡茶的技艺,表现在技与艺两方面。在冲泡武夷岩茶时要掌握好泡茶的技艺,这是冲泡一壶好茶的前提。
  1.技之美
  茶技之美在茶艺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表现在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要顺茶性、合茶道、科学卫生和有文化品味。《武夷茶艺》的编排首先要符合茶的本性,符合武夷岩茶冲泡的科学性,符合冲泡流程:选茶→备器→煮水→温壶(杯)→置茶→润茶→冲泡→分茶→敬茶→品饮,在手法和动作、时间的要求极为讲究,贯穿着整套茶艺表演过程中。“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道程序算是绝配,其将茶叶冲泡技巧、茶人间的平等精神和泡茶动作的艺术美感完美融合在一起。而武夷岩茶茶艺的精髓所在是第七道“乌龙入宫”之后的“润茶”,武夷岩茶在正式冲泡之前常常往壶内注入少量的沸水,并弃之不饮,以达到醒茶之效,接下来“悬壶高冲”才能让茶叶真正出味,这正如喝葡萄酒需要醒酒一样。在讲究科学卫生方面,“活煮山泉”、“孟臣沐霖”、“若琛出浴”皆是清洁的作用。
  2.艺之美
  艺之美追求的是艺术美学的最高范畴“韵”。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行茶动作讲究连、延、绵、圆、和。要做到连贯、延续、绵柔、圆润、和静,延绵不绝、柔和坚韧、调整气息、一气呵成,才能使武夷岩茶在茶杯中获得重生,使茶人达到灵魂的共鸣,从而感受茶所带来的生命力。
  六、境之美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人们追求幽雅清静的意境,就必须处于一种富有诗意情调的环境中,茶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茶境的营造。“境”包括茶席之境、表演之境和武夷之境。
  1.茶席设计之美
  茶席设计包括:茶品、茶器、焚香、插花、音乐、茶点、工艺品等。《武夷茶艺》中“焚香静气”是区别于其他茶艺的一道典型程序,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是香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第三道程序“丝竹和鸣”,中国古典民乐的音色与茶性格相似,相得益彰,营造意境,陶冶情操,使人感觉愉悦,激发品茗者对茶艺美好的共鸣。在茶席上,还会布置艺术插花,用植物营造自然的美景;背景会放置屏风、宫灯之类的物品作为装饰,这些都是表现武夷岩茶茶艺的环境之美。
  2.表演环境之美
  武夷岩茶茶艺表演有时在舞台上,用灯光、音乐、茶香来营造自然氛围;有时设在野幽清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在竹林中、兰圃边、小溪旁,松竹和鸣,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在这种环境下,人与自然精神相通,心灵与环境交融,使人精神愉悦,对清新优雅的环境和茶产生美感,让人心旷神怡。这样,茶的自然淳朴、返璞归真的本性才能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武夷茶艺》第二十五道程序“欣赏歌舞”,欣赏武夷山茶歌茶舞,表现浓浓的地方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3.武夷山水之美
  武夷山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茶艺》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正是武夷山景区内一处摩崖石刻,借以表示用开水浇淋茶壶,既烫洗茶壶表面,又提高壶内外温度,以利冲泡。第十二道程序“游山玩水”,是将茶壶底沿着茶船边旋转一圈,以刮去紫砂壶底多余的水,防止滴入杯中,“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将品茗与游历武夷山水的乐趣紧密相连。茶中有景,景中有茶,武夷茶艺中勾勒出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
  《武夷茶艺》的美学融和在武夷茶艺的解说词里,流露在武夷岩茶冲泡的一系列过程中,感受武夷岩茶质朴的品性、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厚重的宗教,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它所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喝茶、品茶,而是一个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从而在平凡的茶中感受到慢节奏的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石晶.武夷岩茶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3]黄贤庚.关于编撰“武夷茶艺”的记忆及感想[J].农业考古,2001(04).
  [4]罗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 顾长卫导演的影片《微爱之渐入佳境》被认为是他从“艺术”到“商业”的转型之作。然而,通过对导演文化出身与作品谱系的梳理,能够发现这部影片并非真正的转型,它批判的锋芒依旧,只是作为“商业片”的定位使得这部影片的资本批判必然陷入尴尬。  【关键词】 顾长卫;《微爱》;“转型”;尴尬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微爱之渐入佳境》作为2014岁末的贺岁片黑马,到了2015年一月票
期刊
【摘要】 唐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其高坐的生活方式随着开放的社会政策、胡汉交汇的契机、中外宗教哲学思想的融合,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遗憾的是当下几乎很难找到唐代的家具实物展开研究,但转移视角,我们欣喜地发现敦煌壁画中却丰富记载了这些家具的图像,其中的榻又具有典型性,从维摩诘经变等敦煌壁画中的榻入手进行剖析,可清晰知晓唐代由低坐到高坐生活方式转型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 敦煌壁
期刊
【摘要】 夏商奴隶女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发端登上舞台,然而中国古代舞蹈经过汉代的走向辉煌、又从唐代的鼎盛进入宋元后的渐渐衰落。中国古代舞蹈从汉代的“百戏”舞蹈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后向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命运又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元杂剧、明清戏曲的兴起与繁荣,使它被融入戏曲艺术之中。至此,中国古代舞蹈这一宿命,哀乎?幸乎?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元杂剧兴起时开始,对中国舞
期刊
【摘要】 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艺术史的终结”问题的阐述向来在艺术学界饱受争议。作为回应和补充,贝尔廷在90年代用“图画”与“框架”的关系喻证艺术事件与艺术史书写之间的关系,用“破框”来代替“终结”;同时,针对当代艺术状况,积极倡导和研究“全球艺术”。本文以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的终结”与“全球艺术理念”两个重要命题为基础,梳理当代艺术、全球艺术与艺术史叙
期刊
【摘要】 节奏是电视剧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叙事节奏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调动观众的欣赏热情和审美期待,通常节奏与电视剧人物、情节、音效等有关。美剧《尼基塔》通过控制节奏来控制观众的情绪,是一部真正的熟练运用电视剧节奏技巧的诚意之作。本文就从人物、情节、音效三方面,挖掘《尼基塔》剧集的节奏美感,以揭示美剧成功的秘诀之一。  【关键词】 美剧;《尼基塔》;叙事节奏  [中图分类号]J90
期刊
欲望的幻觉已经消失在色情环境之中;当代艺术已经消失在幻觉的欲望之中。色情作品没有为欲望留下任何空间;当一切欲望在狂欢中得到充分释放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跨性别(易性癖)和性的透明性之中,在这种透明性中,我们很容易看见没有任何秘密、没有任何暧昧性的符号和图像。所谓超性别(易性癖),是指与欲望的幻觉毫无关系,而只与超真实(hyperreality)图像有关的那种性别状态。  这同样适合于艺术,艺术也已丧失
期刊
【摘要】 如果说电影是一门后现代艺术是基于它艺术形态上的考虑,那只是对它的科技性、复制性、拟像性等外部表象的界定,只有表现内容上的后现代才是真正的后现代电影。特别是在西方,电影的发展往往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所以,电影和哲学往往是可以互证的。本文以《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这两部电影做个案分析,从电影的技术层面透视其中后现代主题的营造。这两部电影在剧情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它们都运用了高科技和营造了
期刊
【摘要】 作为韩国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一种类型,爱情片具有浓厚的韩民族特色,自成一派。韩国爱情片既殊异于西方,亦与其他东方国家的爱情片有别,它在类型策略、视听语言、情节模式、风格特征以及思想价值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而且总能于庸常之外见出新意,将类型夯实并有所创造。  【关键词】 韩国新电影;爱情片;类型;延续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爱情片是韩国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一种类型
期刊
【摘要】 笔者在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上摘得金狮奖最佳表演奖的布袋木偶剧《虞姬别》,是根据传统戏曲《霸王别姬》选段改编的。它传承传统布袋木偶戏的表现手法,并辅以现代音乐的结构贯穿,简于情节,重在人物性格冲突和内心感情的抒发,以简约凄美的风舞长裾和激昂壮烈的雪花双剑,展示了历史人物虞姬文武双全的人物个性和真善美的内心情感。创作《虞姬别》的过程是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历练。如何在指掌方寸间将传统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