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产于世界双遗产的武夷岩茶是享誉海内外的乌龙茶,根据其特性而编创的武夷岩茶茶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本文结合茶艺及美学理论,从茶、器、水、人、艺、境六个方面,分析武夷茶艺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对“焚香静气”、“游龙戏水”的涵义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武夷岩茶茶艺,更好地为武夷岩茶产业服务。
【关键词】 武夷岩茶;茶艺;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武夷岩茶产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名山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之极品。它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独具“岩骨花香”之韵,在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武夷岩茶茶艺。
茶艺,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1]576它包含六要素:茶、器、水、人、艺、境。武夷山巧夺天工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茶文化,为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奠定了基础。[2]28常见的武夷岩茶茶艺有以下几种:《武夷茶艺》(黄贤庚等)、《武夷山工夫茶茶艺》(林治)、《武夷岩茶茶艺》等,其中,创编时间最早、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当属《武夷茶艺》。《武夷茶艺》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为便于表演,也常简化为十八道,成为公认的武夷岩茶茶艺,一直沿用至今:
恭请上座、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91-93
黄贤庚先生撰写的二十七道武夷岩茶茶艺程序包含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人之美、艺之美、境之美。以下,本文主要从美学角度对茶艺之美给予分析。
一、茶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写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茶,是茶艺中最核心的要素。
1.茶工艺之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从古代的武夷茶制作技艺逐步发展演革而成的,它是武夷山历代茶农集体智慧的结晶。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法有十五道工序,即:采摘鲜叶(中开面采3-4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做手和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走水焙→扇簸→摊放→拣剔→足火→燉火→毛茶,再经精制,便可成为武夷岩茶。这样的技艺制出的半发酵茶,香、清、甘、活,当是茶中佳品。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茶品质之美
生长在山坑岩壑之间的武夷岩茶品质独特优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色泽绿润带宝光,俗称“砂绿润”。内质香气馥郁隽永,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浅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冲泡。
欣赏武夷岩茶茶艺之美,主要是欣赏武夷岩茶的形、色、香、味、韵。《武夷茶艺》中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是对岩茶干茶外形之美的鉴赏。第十六道程序“鉴赏三色”,是鉴赏茶汤在茶杯里、中、外三种不同颜色的美。第十七道程序“喜闻幽香”、第十九道“再斟兰芷”和第二十一道“三斟石乳”即嗅闻武夷岩茶的香气,茶香浓长幽远,高爽持久,变化无穷。武夷岩茶在冲泡过程中,每一泡香气都不同,通常13泡都还有余香。“初品奇茗”、“品啜甘露”、“领略岩韵”这三道程序都体现了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可以细细领略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武夷茶艺》中有一道独特的程序为“游龙戏水”,即是对叶底之美的欣赏,仿佛乌龙在戏水,这是在其他茶艺表演中极少见的。因此,武夷岩茶品质之美对武夷岩茶茶艺有着重要作用。
3.茶品种之美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历史记载有1187种[4]。其中,四大名枞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普通名枞有“瓜子金”、“金钥匙”等;品种茶有铁观音、乌龙、梅占、奇兰、雪梨(佛手)、肉桂、桃仁、毛蟹、水仙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密不可分。
4.茶命名之美
武夷岩茶的名字也很美,如“白鸡冠”、“水金龟”、“金锁匙”、“吊金钟”、“金柳条”,将茶树外形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以“大红袍”的命名最为著名。传说古代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经过武夷山,结果不慎中了风寒,好心的僧人将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叶采摘下做成茶汤给这位书生喝,书生喝了之后病马上好了,结果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后回到武夷山,为了感谢僧人和茶树的救命之恩,将身上披着的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大红袍”之名由此而来。唯美的传说增添了武夷岩茶茶名之美。
二、器之美
“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叶需配上好的茶器。《武夷茶艺》中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配以白瓷杯,“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正衬托了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1.冲泡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在茶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颜色古雅,质朴纯厚,折射出古典美学崇尚的自然之美。第六道程序“孟臣沐霖”和第七道“乌龙入宫”向宾客展示了紫砂壶。“孟臣沐霖”中的“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而“乌龙入宫”则把紫砂壶喻称为宫。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更将紫砂壶比作武夷山一摩崖石刻,用开水浇淋壶身,既洗净紫砂壶外表,又提高壶温,使茶汤出味。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壶的美衬托出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2.品饮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品饮使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的白瓷杯,又称若琛杯,其浅、小、薄、白,质地细腻光洁,充分衬出茶汤的色、香、味,也展现华夏文化之美。第十道程序“若琛出浴”和第十六道“鉴赏三色”都提及品饮的茶具。“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是清代善于制作茶杯的人,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而“鉴赏三色”即观看茶汤在杯里的不同颜色,这要求茶杯必须要适合鉴赏武夷岩茶茶汤的鉴赏。 在武夷山遇林亭的建窑址出土的茶具——建盏,曾是宋代斗茶首选,风格独特、古朴雅致、美名远播,被日本茶道奉为圣品,亦称“天目碗”。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还可用现代仿制生产的建盏进行品饮,既能展示武夷岩茶的醇厚和岩韵,又可凸显建盏的端庄厚重。
三、水之美
“水为茶之母”,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品、水温、水量都对武夷岩茶有着重要影响。
1.水品之美
最早提出水之美的标准的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陆羽《茶经》中“五之煮”总结了水的等级好坏高低:“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表明不同等级的水质对茶汤品质有影响。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冲泡武夷岩茶用山溪泉水。武夷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优异,含有钙、铁、镁离子微量元素。用九曲溪的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茶汤滋味甘醇,让人意犹未尽。除此之外,武夷山景区内的虎啸岩“语儿泉”、天柱峰“三敲泉”、桃源洞“金砖泉”、御茶园“呼来泉”、仙掌峰“碧高泉”等均为武夷品茗之名泉,这些名泉历来以清、轻、甘、冽、活著称,备受当地茶人青睐。因此,在武夷岩茶茶艺中用武夷山天然优质的泉水冲泡,展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品之美。
2.水温之美
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浪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对于武夷岩茶,由于其属于乌龙茶,叶片成熟,投茶量大,必须用100℃以上的沸水冲泡。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明确说明了必须用旺火烧到“涌泉连珠”,即100℃以上的水才是冲泡武夷岩茶的最佳温度。有时为了保持水温,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且在冲泡过程中,用开水淋壶,第六道“孟臣沐霖”和第十道“重洗仙岩”正是此意。由此可见,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温高低是非常讲究的,它直接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体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之美。
3.水量之美
对于在武夷岩茶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的水量是非常讲究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因此,以茶水比,一般1克的武夷岩茶冲20-25毫升水。《武夷茶艺》中第七道程序“乌龙入宫”和第八道“悬壶高冲”,将武夷岩茶投入紫砂壶内并用沸水冲泡,使茶叶翻滚,说明水量和茶量关系密切,要掌握好茶与水之间的比例。同时,还要掌握好浸泡时间,通常第一泡在20-30秒,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可冲泡十余次。水美,使武夷岩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爽朗生津。
四、人之美
人是茶艺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创、水由人鉴、茶具器皿由人选择组合、茶艺程序由人编排演示。在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形式中,人之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1.外在之美
所谓的外在美,主要指的是茶人的服饰美、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以及律动美。为表现武夷茶文化特色,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服饰通常古朴淡雅,样式简洁精细,女士穿旗袍、男士着唐装,体现茶人合一之美。《武夷茶艺》第十五道程序“三龙护鼎”展示的是茶艺师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向人们展示武夷岩茶的握杯方式,这样既稳妥又高雅。最后一道“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体现了茶艺师的站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的仪态美和神韵美。
茶艺美学中还有律动美。律动是一种有节奏、协调配合的运动。《武夷茶艺》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将茶叶缓缓展示给客人观赏,是茶艺表演的慢节奏。第八道程序中的“悬壶高冲”和第十一道“若琛出浴”,急促的水流和娴熟的滚洗茶杯的手法,则体现出茶艺表演的快节奏。一缓一急、一静一动,张弛有道,来去有遁,充分体现茶艺表演的律动之美。
2.内在之美
语言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美,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仁者自爱,仁者爱人”,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武夷茶艺》第一道程序“恭请上座”体现了茶艺师对宾客的尊敬,是内在美的一种表现。语言美是茶艺师内在美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与客人交流时语言准确,吐音清晰,用词得当,说话和婉,声音柔和悦耳,吐字娓娓动听,节奏抑扬顿挫,表达流畅自然,风格诙谐幽默,并辅以美的身体语言手势、眼神、真诚的面部表情等,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如沐春风,引发对美的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五、艺之美
泡茶的技艺,表现在技与艺两方面。在冲泡武夷岩茶时要掌握好泡茶的技艺,这是冲泡一壶好茶的前提。
1.技之美
茶技之美在茶艺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表现在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要顺茶性、合茶道、科学卫生和有文化品味。《武夷茶艺》的编排首先要符合茶的本性,符合武夷岩茶冲泡的科学性,符合冲泡流程:选茶→备器→煮水→温壶(杯)→置茶→润茶→冲泡→分茶→敬茶→品饮,在手法和动作、时间的要求极为讲究,贯穿着整套茶艺表演过程中。“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道程序算是绝配,其将茶叶冲泡技巧、茶人间的平等精神和泡茶动作的艺术美感完美融合在一起。而武夷岩茶茶艺的精髓所在是第七道“乌龙入宫”之后的“润茶”,武夷岩茶在正式冲泡之前常常往壶内注入少量的沸水,并弃之不饮,以达到醒茶之效,接下来“悬壶高冲”才能让茶叶真正出味,这正如喝葡萄酒需要醒酒一样。在讲究科学卫生方面,“活煮山泉”、“孟臣沐霖”、“若琛出浴”皆是清洁的作用。
2.艺之美
艺之美追求的是艺术美学的最高范畴“韵”。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行茶动作讲究连、延、绵、圆、和。要做到连贯、延续、绵柔、圆润、和静,延绵不绝、柔和坚韧、调整气息、一气呵成,才能使武夷岩茶在茶杯中获得重生,使茶人达到灵魂的共鸣,从而感受茶所带来的生命力。
六、境之美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人们追求幽雅清静的意境,就必须处于一种富有诗意情调的环境中,茶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茶境的营造。“境”包括茶席之境、表演之境和武夷之境。
1.茶席设计之美
茶席设计包括:茶品、茶器、焚香、插花、音乐、茶点、工艺品等。《武夷茶艺》中“焚香静气”是区别于其他茶艺的一道典型程序,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是香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第三道程序“丝竹和鸣”,中国古典民乐的音色与茶性格相似,相得益彰,营造意境,陶冶情操,使人感觉愉悦,激发品茗者对茶艺美好的共鸣。在茶席上,还会布置艺术插花,用植物营造自然的美景;背景会放置屏风、宫灯之类的物品作为装饰,这些都是表现武夷岩茶茶艺的环境之美。
2.表演环境之美
武夷岩茶茶艺表演有时在舞台上,用灯光、音乐、茶香来营造自然氛围;有时设在野幽清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在竹林中、兰圃边、小溪旁,松竹和鸣,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在这种环境下,人与自然精神相通,心灵与环境交融,使人精神愉悦,对清新优雅的环境和茶产生美感,让人心旷神怡。这样,茶的自然淳朴、返璞归真的本性才能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武夷茶艺》第二十五道程序“欣赏歌舞”,欣赏武夷山茶歌茶舞,表现浓浓的地方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3.武夷山水之美
武夷山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茶艺》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正是武夷山景区内一处摩崖石刻,借以表示用开水浇淋茶壶,既烫洗茶壶表面,又提高壶内外温度,以利冲泡。第十二道程序“游山玩水”,是将茶壶底沿着茶船边旋转一圈,以刮去紫砂壶底多余的水,防止滴入杯中,“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将品茗与游历武夷山水的乐趣紧密相连。茶中有景,景中有茶,武夷茶艺中勾勒出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
《武夷茶艺》的美学融和在武夷茶艺的解说词里,流露在武夷岩茶冲泡的一系列过程中,感受武夷岩茶质朴的品性、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厚重的宗教,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它所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喝茶、品茶,而是一个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从而在平凡的茶中感受到慢节奏的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石晶.武夷岩茶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3]黄贤庚.关于编撰“武夷茶艺”的记忆及感想[J].农业考古,2001(04).
[4]罗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武夷岩茶;茶艺;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武夷岩茶产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名山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之极品。它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独具“岩骨花香”之韵,在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武夷岩茶茶艺。
茶艺,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1]576它包含六要素:茶、器、水、人、艺、境。武夷山巧夺天工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茶文化,为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奠定了基础。[2]28常见的武夷岩茶茶艺有以下几种:《武夷茶艺》(黄贤庚等)、《武夷山工夫茶茶艺》(林治)、《武夷岩茶茶艺》等,其中,创编时间最早、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当属《武夷茶艺》。《武夷茶艺》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为便于表演,也常简化为十八道,成为公认的武夷岩茶茶艺,一直沿用至今:
恭请上座、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3]91-93
黄贤庚先生撰写的二十七道武夷岩茶茶艺程序包含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人之美、艺之美、境之美。以下,本文主要从美学角度对茶艺之美给予分析。
一、茶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写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茶,是茶艺中最核心的要素。
1.茶工艺之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从古代的武夷茶制作技艺逐步发展演革而成的,它是武夷山历代茶农集体智慧的结晶。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法有十五道工序,即:采摘鲜叶(中开面采3-4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做手和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走水焙→扇簸→摊放→拣剔→足火→燉火→毛茶,再经精制,便可成为武夷岩茶。这样的技艺制出的半发酵茶,香、清、甘、活,当是茶中佳品。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9月,又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茶品质之美
生长在山坑岩壑之间的武夷岩茶品质独特优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色泽绿润带宝光,俗称“砂绿润”。内质香气馥郁隽永,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浅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冲泡。
欣赏武夷岩茶茶艺之美,主要是欣赏武夷岩茶的形、色、香、味、韵。《武夷茶艺》中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是对岩茶干茶外形之美的鉴赏。第十六道程序“鉴赏三色”,是鉴赏茶汤在茶杯里、中、外三种不同颜色的美。第十七道程序“喜闻幽香”、第十九道“再斟兰芷”和第二十一道“三斟石乳”即嗅闻武夷岩茶的香气,茶香浓长幽远,高爽持久,变化无穷。武夷岩茶在冲泡过程中,每一泡香气都不同,通常13泡都还有余香。“初品奇茗”、“品啜甘露”、“领略岩韵”这三道程序都体现了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可以细细领略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武夷茶艺》中有一道独特的程序为“游龙戏水”,即是对叶底之美的欣赏,仿佛乌龙在戏水,这是在其他茶艺表演中极少见的。因此,武夷岩茶品质之美对武夷岩茶茶艺有着重要作用。
3.茶品种之美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历史记载有1187种[4]。其中,四大名枞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普通名枞有“瓜子金”、“金钥匙”等;品种茶有铁观音、乌龙、梅占、奇兰、雪梨(佛手)、肉桂、桃仁、毛蟹、水仙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密不可分。
4.茶命名之美
武夷岩茶的名字也很美,如“白鸡冠”、“水金龟”、“金锁匙”、“吊金钟”、“金柳条”,将茶树外形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以“大红袍”的命名最为著名。传说古代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经过武夷山,结果不慎中了风寒,好心的僧人将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茶叶采摘下做成茶汤给这位书生喝,书生喝了之后病马上好了,结果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后回到武夷山,为了感谢僧人和茶树的救命之恩,将身上披着的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大红袍”之名由此而来。唯美的传说增添了武夷岩茶茶名之美。
二、器之美
“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叶需配上好的茶器。《武夷茶艺》中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配以白瓷杯,“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正衬托了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1.冲泡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使用的是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在茶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颜色古雅,质朴纯厚,折射出古典美学崇尚的自然之美。第六道程序“孟臣沐霖”和第七道“乌龙入宫”向宾客展示了紫砂壶。“孟臣沐霖”中的“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而“乌龙入宫”则把紫砂壶喻称为宫。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更将紫砂壶比作武夷山一摩崖石刻,用开水浇淋壶身,既洗净紫砂壶外表,又提高壶温,使茶汤出味。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壶的美衬托出武夷岩茶茶艺之美。
2.品饮器具之美
《武夷茶艺》中品饮使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的白瓷杯,又称若琛杯,其浅、小、薄、白,质地细腻光洁,充分衬出茶汤的色、香、味,也展现华夏文化之美。第十道程序“若琛出浴”和第十六道“鉴赏三色”都提及品饮的茶具。“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是清代善于制作茶杯的人,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而“鉴赏三色”即观看茶汤在杯里的不同颜色,这要求茶杯必须要适合鉴赏武夷岩茶茶汤的鉴赏。 在武夷山遇林亭的建窑址出土的茶具——建盏,曾是宋代斗茶首选,风格独特、古朴雅致、美名远播,被日本茶道奉为圣品,亦称“天目碗”。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还可用现代仿制生产的建盏进行品饮,既能展示武夷岩茶的醇厚和岩韵,又可凸显建盏的端庄厚重。
三、水之美
“水为茶之母”,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品、水温、水量都对武夷岩茶有着重要影响。
1.水品之美
最早提出水之美的标准的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陆羽《茶经》中“五之煮”总结了水的等级好坏高低:“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表明不同等级的水质对茶汤品质有影响。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冲泡武夷岩茶用山溪泉水。武夷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优异,含有钙、铁、镁离子微量元素。用九曲溪的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茶汤滋味甘醇,让人意犹未尽。除此之外,武夷山景区内的虎啸岩“语儿泉”、天柱峰“三敲泉”、桃源洞“金砖泉”、御茶园“呼来泉”、仙掌峰“碧高泉”等均为武夷品茗之名泉,这些名泉历来以清、轻、甘、冽、活著称,备受当地茶人青睐。因此,在武夷岩茶茶艺中用武夷山天然优质的泉水冲泡,展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品之美。
2.水温之美
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浪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对于武夷岩茶,由于其属于乌龙茶,叶片成熟,投茶量大,必须用100℃以上的沸水冲泡。
《武夷茶艺》中第五道程序“活煮山泉”明确说明了必须用旺火烧到“涌泉连珠”,即100℃以上的水才是冲泡武夷岩茶的最佳温度。有时为了保持水温,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且在冲泡过程中,用开水淋壶,第六道“孟臣沐霖”和第十道“重洗仙岩”正是此意。由此可见,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水温高低是非常讲究的,它直接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体现了武夷岩茶茶艺水之美。
3.水量之美
对于在武夷岩茶茶艺中冲泡武夷岩茶的水量是非常讲究的,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武夷岩茶茶汤的品质。因此,以茶水比,一般1克的武夷岩茶冲20-25毫升水。《武夷茶艺》中第七道程序“乌龙入宫”和第八道“悬壶高冲”,将武夷岩茶投入紫砂壶内并用沸水冲泡,使茶叶翻滚,说明水量和茶量关系密切,要掌握好茶与水之间的比例。同时,还要掌握好浸泡时间,通常第一泡在20-30秒,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可冲泡十余次。水美,使武夷岩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爽朗生津。
四、人之美
人是茶艺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武夷岩茶茶艺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创、水由人鉴、茶具器皿由人选择组合、茶艺程序由人编排演示。在武夷岩茶茶艺美学形式中,人之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1.外在之美
所谓的外在美,主要指的是茶人的服饰美、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以及律动美。为表现武夷茶文化特色,在武夷岩茶茶艺中,服饰通常古朴淡雅,样式简洁精细,女士穿旗袍、男士着唐装,体现茶人合一之美。《武夷茶艺》第十五道程序“三龙护鼎”展示的是茶艺师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向人们展示武夷岩茶的握杯方式,这样既稳妥又高雅。最后一道“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体现了茶艺师的站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的仪态美和神韵美。
茶艺美学中还有律动美。律动是一种有节奏、协调配合的运动。《武夷茶艺》第四道程序“叶嘉酬宾”,将茶叶缓缓展示给客人观赏,是茶艺表演的慢节奏。第八道程序中的“悬壶高冲”和第十一道“若琛出浴”,急促的水流和娴熟的滚洗茶杯的手法,则体现出茶艺表演的快节奏。一缓一急、一静一动,张弛有道,来去有遁,充分体现茶艺表演的律动之美。
2.内在之美
语言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美,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仁者自爱,仁者爱人”,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武夷茶艺》第一道程序“恭请上座”体现了茶艺师对宾客的尊敬,是内在美的一种表现。语言美是茶艺师内在美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与客人交流时语言准确,吐音清晰,用词得当,说话和婉,声音柔和悦耳,吐字娓娓动听,节奏抑扬顿挫,表达流畅自然,风格诙谐幽默,并辅以美的身体语言手势、眼神、真诚的面部表情等,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如沐春风,引发对美的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五、艺之美
泡茶的技艺,表现在技与艺两方面。在冲泡武夷岩茶时要掌握好泡茶的技艺,这是冲泡一壶好茶的前提。
1.技之美
茶技之美在茶艺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表现在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要顺茶性、合茶道、科学卫生和有文化品味。《武夷茶艺》的编排首先要符合茶的本性,符合武夷岩茶冲泡的科学性,符合冲泡流程:选茶→备器→煮水→温壶(杯)→置茶→润茶→冲泡→分茶→敬茶→品饮,在手法和动作、时间的要求极为讲究,贯穿着整套茶艺表演过程中。“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道程序算是绝配,其将茶叶冲泡技巧、茶人间的平等精神和泡茶动作的艺术美感完美融合在一起。而武夷岩茶茶艺的精髓所在是第七道“乌龙入宫”之后的“润茶”,武夷岩茶在正式冲泡之前常常往壶内注入少量的沸水,并弃之不饮,以达到醒茶之效,接下来“悬壶高冲”才能让茶叶真正出味,这正如喝葡萄酒需要醒酒一样。在讲究科学卫生方面,“活煮山泉”、“孟臣沐霖”、“若琛出浴”皆是清洁的作用。
2.艺之美
艺之美追求的是艺术美学的最高范畴“韵”。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行茶动作讲究连、延、绵、圆、和。要做到连贯、延续、绵柔、圆润、和静,延绵不绝、柔和坚韧、调整气息、一气呵成,才能使武夷岩茶在茶杯中获得重生,使茶人达到灵魂的共鸣,从而感受茶所带来的生命力。
六、境之美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人们追求幽雅清静的意境,就必须处于一种富有诗意情调的环境中,茶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茶境的营造。“境”包括茶席之境、表演之境和武夷之境。
1.茶席设计之美
茶席设计包括:茶品、茶器、焚香、插花、音乐、茶点、工艺品等。《武夷茶艺》中“焚香静气”是区别于其他茶艺的一道典型程序,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是香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第三道程序“丝竹和鸣”,中国古典民乐的音色与茶性格相似,相得益彰,营造意境,陶冶情操,使人感觉愉悦,激发品茗者对茶艺美好的共鸣。在茶席上,还会布置艺术插花,用植物营造自然的美景;背景会放置屏风、宫灯之类的物品作为装饰,这些都是表现武夷岩茶茶艺的环境之美。
2.表演环境之美
武夷岩茶茶艺表演有时在舞台上,用灯光、音乐、茶香来营造自然氛围;有时设在野幽清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在竹林中、兰圃边、小溪旁,松竹和鸣,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在这种环境下,人与自然精神相通,心灵与环境交融,使人精神愉悦,对清新优雅的环境和茶产生美感,让人心旷神怡。这样,茶的自然淳朴、返璞归真的本性才能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武夷茶艺》第二十五道程序“欣赏歌舞”,欣赏武夷山茶歌茶舞,表现浓浓的地方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3.武夷山水之美
武夷山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茶艺》第十道程序“重洗仙颜”,正是武夷山景区内一处摩崖石刻,借以表示用开水浇淋茶壶,既烫洗茶壶表面,又提高壶内外温度,以利冲泡。第十二道程序“游山玩水”,是将茶壶底沿着茶船边旋转一圈,以刮去紫砂壶底多余的水,防止滴入杯中,“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将品茗与游历武夷山水的乐趣紧密相连。茶中有景,景中有茶,武夷茶艺中勾勒出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
《武夷茶艺》的美学融和在武夷茶艺的解说词里,流露在武夷岩茶冲泡的一系列过程中,感受武夷岩茶质朴的品性、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厚重的宗教,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它所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喝茶、品茶,而是一个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从而在平凡的茶中感受到慢节奏的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石晶.武夷岩茶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3]黄贤庚.关于编撰“武夷茶艺”的记忆及感想[J].农业考古,2001(04).
[4]罗盛财.武夷岩茶名丛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