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小部分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积累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诸多的知识漏洞,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在许多数教师眼中他们是不可教的,往往对他们失去培育、浇灌、修枝、剪蔓的耐心。这就往往造成优等生一天天好起来,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存在的这种现状,会对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使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利,以至使他们成为一生学习的遗憾。因此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帮助和转化工作是目前新课程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一、做好心理的转化。
学困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学困生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为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斗争,使他们由“我是学困生”的心理转变到“我并不差,我也有好多被老师、同学发现的优点”,从而对自己有信心,不再消极地面对人生。
首先,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关心学困生,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才会愿意聆听老师的话语,才会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与老师倾诉。
其次,笔者特别注重搜集、整理分析学困生个人信息,为心理辅导作准备。
第三,实施个别心理辅导,逐步消除不良心理。心系学困生,以心换心,与学困生进行心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准问题,抓住突破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渐渐解开心结,走出困惑。个别谈话时,笔者不急于入题,而是选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狠抓阅读,培养语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如何学好语文,吕淑湘给出这样的答案: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激励学困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的确,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读,有声的朗读、无声的默读、快速的略读、慢慢的精读都能开启人的智慧、激发人的灵感、拓展人的思维。而名著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它,可以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够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因人而宜,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中小目标,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把它分成一级——正确(2分);二级——正确、流利(3分);三级——正确、流利、有感情(5分)。在实际操作中,以评价细则为指导,联系每一篇课文,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获取相应的积分。这样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操作的,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以“写好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帮助学困生脱困。
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只要持之以恒,当他们的基石垒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上课的专注力会越来越高,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
四、加强帮扶,增进合作。
在教学中,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采用“一对一”帮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此来弥补集体学习和学生独立学习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
“一对一”帮扶学习。这是一种由学生做辅导老师的学习方式。由班级中能力较强、较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训,做学困生的辅导老师。因为他们都是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能谈吐自如,便于学习和交流。学生做辅导老师,本人也会受益,因为作为辅导老师,他们首先要系统透彻地理解知识,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可五六个人为一组,也可有一定学习程度差异的为一组,为学生提供配对活动机会。如配对朗读、默写、背诵、检查作业等;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个别辅导。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并非朝夕之功。学困生的转化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只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真正关注学困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实在在去做一点事,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打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任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翱翔!
一、做好心理的转化。
学困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学困生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为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斗争,使他们由“我是学困生”的心理转变到“我并不差,我也有好多被老师、同学发现的优点”,从而对自己有信心,不再消极地面对人生。
首先,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关心学困生,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才会愿意聆听老师的话语,才会将自己的内心想法与老师倾诉。
其次,笔者特别注重搜集、整理分析学困生个人信息,为心理辅导作准备。
第三,实施个别心理辅导,逐步消除不良心理。心系学困生,以心换心,与学困生进行心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准问题,抓住突破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渐渐解开心结,走出困惑。个别谈话时,笔者不急于入题,而是选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狠抓阅读,培养语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如何学好语文,吕淑湘给出这样的答案: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激励学困生学好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课外阅读的引导。的确,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读,有声的朗读、无声的默读、快速的略读、慢慢的精读都能开启人的智慧、激发人的灵感、拓展人的思维。而名著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阅读它,可以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够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因人而宜,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中小目标,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把它分成一级——正确(2分);二级——正确、流利(3分);三级——正确、流利、有感情(5分)。在实际操作中,以评价细则为指导,联系每一篇课文,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获取相应的积分。这样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操作的,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以“写好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帮助学困生脱困。
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只要持之以恒,当他们的基石垒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上课的专注力会越来越高,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
四、加强帮扶,增进合作。
在教学中,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采用“一对一”帮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此来弥补集体学习和学生独立学习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
“一对一”帮扶学习。这是一种由学生做辅导老师的学习方式。由班级中能力较强、较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训,做学困生的辅导老师。因为他们都是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能谈吐自如,便于学习和交流。学生做辅导老师,本人也会受益,因为作为辅导老师,他们首先要系统透彻地理解知识,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可五六个人为一组,也可有一定学习程度差异的为一组,为学生提供配对活动机会。如配对朗读、默写、背诵、检查作业等;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个别辅导。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并非朝夕之功。学困生的转化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只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真正关注学困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实在在去做一点事,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打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任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