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矿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难选铜铁矿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必然走向。而品位低的微细粒难选铜铁混合矿是我国铜铁资源的主要来源,这就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选矿试验,以此保证矿产资源质量。本文主要针对难选铜矿资源开发利用的选矿试验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难选矿 铜铁 资源开发 选矿试验
中图分类号:TD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b)-0111-03
1 礦石性质
1.1 多元素分析
针对原矿做多元素分析,以明确矿石中包含的有益和有害元素类型、含量,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矿石中包含的铜与铁比较多,具备回收利用价值。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钙、镁等矿物。
1.2 物相分析
通过多元素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有价元素是铜和铁,为明确两者在原矿的储存状态,分别进行物相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与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铜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硫化铜,以及部分墨铜矿与氧化铜。铁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磁性铁。
1.3 矿物分布特性
1.3.1 黄铜矿
分布并不均衡,以脉状、粒状、粒状结合体生成,填充于脉石裂缝间的颗粒比较粗,很容易分解,网脉状填充在脉石缝隙或硅镁石、橄榄石缝隙中的分解中,极易粘接在脉石周围,不易单项解体,而脉石包裹或以微细粒形式分布在脉石中。和磁铁矿分布息息相关,二者交错或包裹连生,粒径较细的不容易单项解体。
1.3.2 墨铜矿
基于反光镜,从棕色变为青铜色,双向反射和非均性都很强。其产出特性是结晶水平较差,形态各式各样,属于常见铜矿物。因为颗粒微细,化学成分太过多变,电子探针只能够进行定性分析。墨铜矿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一,沿着金属硫化物周围或者裂缝构成镶边结构,和黄铜矿或者连晶还能回收;其二,呈现鳞片状、纤维状、细脉状等分布在脉石矿物粒之间或者填充到磁铁矿的裂缝中去,此分布形式直接决定了回收难度较大的局面。
1.3.3 磁铁矿
分布不均匀,部分矿石比较丰富集中。磁铁矿的产出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不规则粒状或粒状集合体,经常受热液溶蚀,演变为鸡骨头形状,粒径粗细不一;其二,磁铁矿为无定形态和黄铁矿、黄铜矿构成条状、网状等交织型结构,这是受磁黄铁矿蚀变所形成的,此紧密交织结构中的矿物,粒径较小,不定形,界限不明确,嵌布关系繁杂,难以单项解体。
1.3.4 磁黄铁矿
粒径悬殊,超出1mm,细粒不到0.01mm。主要以粒状生产于脉石中,粒径粗细不一。磁黄铁矿大多数已发生蚀变,演变成黄铁矿与磁铁矿混合体,其是沿磁黄铁矿边界或裂缝发生,最终只剩下残体,而蚀变产物呈现的是不固定形态相互交织的混合体,其中掺加了微细粒不固定形态黄铜矿,此结构是难选矿的关键。
2 选矿工艺试验
2.1 工艺流程
在铜铁矿中,铁是回收主元素,伴生铜则是综合回收利用。褐铁矿是弱磁性矿物,和脉石矿物之间的磁性差异比较大,适合选用强磁选工艺。而黄铜矿、黝铜矿、孔雀石、脉石矿物的可浮性各不一致,比较适合选择浮选工艺。选矿回收铜铁矿物,有两种工艺,即先浮后磁与先磁后浮。通过预试验发现,先磁后浮中因为夹带,导致一些铜矿物损失于铁精矿,导致铜回收率相对较低。所以,制定浮选与强磁选相联合工艺进行铜铁回收试验。
2.2 选铜浮选试验
2.2.1 磨矿细度
为寻求最佳入选细度,对磨矿细度在选铜效果中的影响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中可知,铜精矿品位会在磨矿细度增加的趋势下不断提升,在磨矿细度为75%的时候,会在磨矿细度提升的影响有所降低,而回收率则会有所提高。而在在磨矿细度超出85%的时候,回收率会随之下降。因此,基于产率、铜品位、回收率、成本等方面,明确最佳磨矿细度为75%。
2.2.2 硫化钠用量
原矿中铜的氧化率大约为60%,氧化铜矿物常使用的硫化机为硫化钠。为寻求最佳硫化钠用量,对其在选铜指标中的影响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具体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在硫化钠用量增加的趋势下,铜精矿生产率会有所提高,但是品位会降低,回收率则显著提升。基于产率、品位、回收率、成本等要素,明确最佳用量为2kg/t。
2.2.3 粗选乙二胺磷酸盐用量
乙二胺磷酸盐属于氧化铜矿物最常使用的活化剂,通过试验可知,其对孔雀石的活化作用非常突出,对其在选铜指标中的影响进行考察,具体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在乙二胺磷酸盐用量逐渐增加时,产率则会有所提升,而铜品位与回收率却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基于产率、品位、回收率、成本等,明确最佳用量为0.5kg/t。
2.3 综合条件试验
基于此,选择铜一次性粗选,两次精选,在铁磁选之后,粗精矿再磨选,铁精矿通过浮选完成脱硫,矿有序返回的闭路试验,结果具体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矿石选矿之后,可以获取铜精矿、硫精矿、铁精矿。
3 结语
总之,在原矿中通过物相分析可知,褐铁矿不利于铜矿回收率与铁矿回收率的提升,属于难选铜铁矿。就氧化铜矿物特性而言,乙二胺磷酸盐属于氧化铜矿石的浮选调节剂,能够有效提高铜矿浮选回收率,大大降低硫化钠用量。为有序进行试验,选择浮选-强磁选结合工艺,所得铜铁精矿产品都能够达到精矿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小民.某铜矿选矿厂工艺优化工业实践[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7(1):11-13,42.
[2] 郇伟静.非洲某铜矿矿石特征及铜的赋存状态研究[J].矿冶,2017,26(2):84-87.
[3] 邱廷省,何元卿,邱仙辉,等.内蒙古某复杂含磁黄铁矿铜硫矿石的浮选[J].有色金属工程,2016,6(5):55-60,73.
[4] 张博,张雁生,张家明,等.某微细粒难处理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黄金,2017,38(7):47-49,62.
关键词:难选矿 铜铁 资源开发 选矿试验
中图分类号:TD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b)-0111-03
1 礦石性质
1.1 多元素分析
针对原矿做多元素分析,以明确矿石中包含的有益和有害元素类型、含量,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矿石中包含的铜与铁比较多,具备回收利用价值。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钙、镁等矿物。
1.2 物相分析
通过多元素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有价元素是铜和铁,为明确两者在原矿的储存状态,分别进行物相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与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铜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硫化铜,以及部分墨铜矿与氧化铜。铁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磁性铁。
1.3 矿物分布特性
1.3.1 黄铜矿
分布并不均衡,以脉状、粒状、粒状结合体生成,填充于脉石裂缝间的颗粒比较粗,很容易分解,网脉状填充在脉石缝隙或硅镁石、橄榄石缝隙中的分解中,极易粘接在脉石周围,不易单项解体,而脉石包裹或以微细粒形式分布在脉石中。和磁铁矿分布息息相关,二者交错或包裹连生,粒径较细的不容易单项解体。
1.3.2 墨铜矿
基于反光镜,从棕色变为青铜色,双向反射和非均性都很强。其产出特性是结晶水平较差,形态各式各样,属于常见铜矿物。因为颗粒微细,化学成分太过多变,电子探针只能够进行定性分析。墨铜矿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一,沿着金属硫化物周围或者裂缝构成镶边结构,和黄铜矿或者连晶还能回收;其二,呈现鳞片状、纤维状、细脉状等分布在脉石矿物粒之间或者填充到磁铁矿的裂缝中去,此分布形式直接决定了回收难度较大的局面。
1.3.3 磁铁矿
分布不均匀,部分矿石比较丰富集中。磁铁矿的产出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不规则粒状或粒状集合体,经常受热液溶蚀,演变为鸡骨头形状,粒径粗细不一;其二,磁铁矿为无定形态和黄铁矿、黄铜矿构成条状、网状等交织型结构,这是受磁黄铁矿蚀变所形成的,此紧密交织结构中的矿物,粒径较小,不定形,界限不明确,嵌布关系繁杂,难以单项解体。
1.3.4 磁黄铁矿
粒径悬殊,超出1mm,细粒不到0.01mm。主要以粒状生产于脉石中,粒径粗细不一。磁黄铁矿大多数已发生蚀变,演变成黄铁矿与磁铁矿混合体,其是沿磁黄铁矿边界或裂缝发生,最终只剩下残体,而蚀变产物呈现的是不固定形态相互交织的混合体,其中掺加了微细粒不固定形态黄铜矿,此结构是难选矿的关键。
2 选矿工艺试验
2.1 工艺流程
在铜铁矿中,铁是回收主元素,伴生铜则是综合回收利用。褐铁矿是弱磁性矿物,和脉石矿物之间的磁性差异比较大,适合选用强磁选工艺。而黄铜矿、黝铜矿、孔雀石、脉石矿物的可浮性各不一致,比较适合选择浮选工艺。选矿回收铜铁矿物,有两种工艺,即先浮后磁与先磁后浮。通过预试验发现,先磁后浮中因为夹带,导致一些铜矿物损失于铁精矿,导致铜回收率相对较低。所以,制定浮选与强磁选相联合工艺进行铜铁回收试验。
2.2 选铜浮选试验
2.2.1 磨矿细度
为寻求最佳入选细度,对磨矿细度在选铜效果中的影响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中可知,铜精矿品位会在磨矿细度增加的趋势下不断提升,在磨矿细度为75%的时候,会在磨矿细度提升的影响有所降低,而回收率则会有所提高。而在在磨矿细度超出85%的时候,回收率会随之下降。因此,基于产率、铜品位、回收率、成本等方面,明确最佳磨矿细度为75%。
2.2.2 硫化钠用量
原矿中铜的氧化率大约为60%,氧化铜矿物常使用的硫化机为硫化钠。为寻求最佳硫化钠用量,对其在选铜指标中的影响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具体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在硫化钠用量增加的趋势下,铜精矿生产率会有所提高,但是品位会降低,回收率则显著提升。基于产率、品位、回收率、成本等要素,明确最佳用量为2kg/t。
2.2.3 粗选乙二胺磷酸盐用量
乙二胺磷酸盐属于氧化铜矿物最常使用的活化剂,通过试验可知,其对孔雀石的活化作用非常突出,对其在选铜指标中的影响进行考察,具体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在乙二胺磷酸盐用量逐渐增加时,产率则会有所提升,而铜品位与回收率却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基于产率、品位、回收率、成本等,明确最佳用量为0.5kg/t。
2.3 综合条件试验
基于此,选择铜一次性粗选,两次精选,在铁磁选之后,粗精矿再磨选,铁精矿通过浮选完成脱硫,矿有序返回的闭路试验,结果具体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矿石选矿之后,可以获取铜精矿、硫精矿、铁精矿。
3 结语
总之,在原矿中通过物相分析可知,褐铁矿不利于铜矿回收率与铁矿回收率的提升,属于难选铜铁矿。就氧化铜矿物特性而言,乙二胺磷酸盐属于氧化铜矿石的浮选调节剂,能够有效提高铜矿浮选回收率,大大降低硫化钠用量。为有序进行试验,选择浮选-强磁选结合工艺,所得铜铁精矿产品都能够达到精矿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小民.某铜矿选矿厂工艺优化工业实践[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7(1):11-13,42.
[2] 郇伟静.非洲某铜矿矿石特征及铜的赋存状态研究[J].矿冶,2017,26(2):84-87.
[3] 邱廷省,何元卿,邱仙辉,等.内蒙古某复杂含磁黄铁矿铜硫矿石的浮选[J].有色金属工程,2016,6(5):55-60,73.
[4] 张博,张雁生,张家明,等.某微细粒难处理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黄金,2017,38(7):47-4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