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溪河畔一枝花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龙高速公路大埔县西河镇出口的连接线,在该镇黄堂村进入省道公路。记得今年夏天多次从省道公路经过黄堂村地段,每次都从车窗里看到一大片青青莲叶和一簇簇盛开的莲花,觉得此“莲花村”极美,可惜当时还不知道此“莲花村”就是黄堂村。
  其实,“黄堂村”三字在我头脑里是早已刻下烙印的。因为在未识此村之前,已久闻此村盛名—黄堂村是大埔县开邑翰林张作舟的故里。这次,西河镇选取北塘村、东塘村、黄堂村、漳溪村、东方村等5个行政村,大手笔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区,黄堂村名列其中并主打“水韵黄堂”,让我对这小山村更加记挂起来。
  这次到西河镇,看到横贯该镇的漳溪河变得如此洁净,河岸滨水绿道宽敞平坦,我带着心头的“记挂”,沿着绿道的柏油路经过东塘村,直奔溪南埠对岸的黄堂村而去。滨水绿道的柏油路已把张裕葡萄酒创始人“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弼士的故里车龙村与大埔县开邑翰林张作舟的故里黄堂村连在一起了,原来车龙村与黄堂村是隔山相邻的两个美丽小山村。
  从滨水绿道的竹影婆娑处进入黄堂村,看到一条小溪贯穿整个村庄,流入漳溪河。伫立柏油路村道旁新建的古色长亭边,眺望小溪两边宽阔的肥田沃土,好像有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立刻被这气息所陶醉,感觉到这气息是眼前的偏僻小村庄久远而来的饱满的积蓄,而且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直接震撼人的内心世界,几乎能够颠覆内心世界里早已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我在陶醉中,头脑变得非常的轻松和清醒,明白这是田园气息,这是在田园上滚动着的在天地间升腾着的灵秀之气。
  我沿着村道缓缓而行,全身心地享受着这仙境般的景色。天朗云闲,岭峦岑寂,翠竹摇风,流水潺潺,鸟鸣婉转,白墙黛瓦人家在山麓里坐落有致的田园风光,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对孟浩然这首诗不可谓不熟读,但其一直展现在我头脑里的意境是单薄甚至是苍白的字词句而已,而身临黄堂村景致,似乎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此诗句的尚未发掘出的宝藏一下子展现出来。此时此刻,仿佛远处人家里飘来土鸡的鲜味,头脑里浮现出一边慢饮细酌农家黄酒和轻声柔语素朴话题的愉悦情景,而这就是心底里所无限憧憬的而又常被丢在一边的田园生活。
  想着,想着,不觉走到横过小村的省道公路边。此时的省道公路边已新建了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入口处古式村名竖牌上写着“灵秀黄堂”字样,这“灵秀”两字用来形容黄堂村再适合不过了。我想,此村在碧绿的青天下,溪涧清流,山意悠闲,花草幽香,民居古朴,皆清通灵秀。徜徉在黄堂广场新建的古色长廊里,我好像还在寻找着什么。是呀,当踏入此村起就一直在寻找什么,是什么呢?是夏天时所看的大片莲花么?肯定不是,因为现在是冬季,不是青莲生长开花的季节。那是什么呢?是我头脑里一直想知道的答案:大埔县开邑翰林张作舟的祖祠“太史第”。
  于是,走过省道公路,沿着小溪继续游览小村的另一边人家。几年前从大埔文史资料上得知,张作舟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埔第一个翰林,原名张宜川,字作舟,西河镇黄堂村人,生于康熙十七年(1687)10月29日。他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21岁)参加乡试中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31岁)赴京考试中进士,后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据传在殿试时,康熙皇帝了解到张作舟家乡是个小地方“黄堂村”,提出疑问怎么会出如此之才子。张作舟回奏康熙皇帝,并诵诗一首:黄堂村“东有尖笔高峰,南有白水悬波,西有连云古寺,北有更鼓叮咚”。此诗概括了西河的自然美景,东面的山峰形如笔尖直上云霄;南面的白水寨如瀑布九天而泻;北面更鼓之地鼓声回荡;西面的连云寺青山耸翠。
  1713年,张作舟的父母作双寿,他回到家乡省亲,同科进士何世璂等24人为他的父母书赠诗词祝寿。300多年来,这24幅祝寿诗词书法作品由张作舟后人珍藏。过去,每年除夕拜祖时,他们会将这些作品悬挂于祖祠太史第的大厅堂,呈现宗族的荣耀。这些祝寿诗词均书写在黄绢之上,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张作舟回乡后还发起了筹捐巨资置办“渡船田”出租,在其当年往返之北塘龙潭渡设渡便利乡民。黄堂村民为了纪念张作舟,每年正月十三日举办一次迎灯活动,规模盛大,范围包括黄堂村、漳溪村碗窑窠、黄輋角、东方村沙岽下、大靖村大埠上和上北塘村的张姓裔孙,是当地传承了几百年的一项民俗活动。
  穿过密聚的人家巷陌,赫然看到一座老屋,门楼上写着“太史第”三个字,问村里人得知这就是张作舟的祖祠。我想,黄堂村生长出大埔县开邑翰林张作舟,这是黄堂村最重要的歷史人文资源,是黄堂村的“底牌”。正是“生长翰林尚有村”, 张作舟的故事为此村增添了许多光彩和魅力。找到“太史第”后,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便脚步更轻松地顺着小溪一直走向村尽头的田园人家。
  远望田野那边的几株柑橘树硕果满枝,我突然感觉到这一片田野和硕果满枝的柑橘树好熟悉,就好像是心中的图景,使我内心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其他文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抓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和省委全会决议的贯彻落实,坚持以老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老区能力和水平,用心用情用功振兴老区发展,群策群力,为老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这次理事会是在疫情防控慎终如始与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的重要时期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受会长会议委托,我向
期刊
中兰村是大埔县大麻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初听该村干部说村里的梅子岽等地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几处分战场遗址。我是三河坝出生、长大的,自认为对三河镇及相邻的大麻镇地理位置情况、对三河坝战役比较了解,此说让我心存疑惑。  三河坝战役是“八一”起义军进入广东后的一场重要战役。1927年10月1至3日,朱德率起义军一部在三河坝阻击国民党军,以掩护起义军主力部队南下进军潮汕。当年,按朱德部署,三河坝战役
期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是代表委员交流最多的话题之一。代表委员们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当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越来越宜居
期刊
村中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优越,村庄布局合理,照明设施完善,绿化美化亮眼,村容村貌变靓……近日,笔者陪同吴川市老促会张亚福会长走进传承红色基因的吴川著名革命老区—长岐镇良村,亲身见证老区旧貌变新颜的喜人景象!  良村是湛江市特色文化村、生态文明村。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成为了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是名符其实的抗日核心区,谱写了南路抗日斗争的光辉一页。2018年,良村被广东省评为革命红色村庄。吴
期刊
在粤北韶关南雄市的八一街,至今保留着一些昔日年代久远的建筑。其中有一家不起眼的临街杂货铺,最近被南雄当地史志部门确认为当时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路之一南雄线的秘密交通站。  据悉,最近南雄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组及史志办在走访革命后代时,刘光珠谈起其父亲的事迹时,说到八一街曾有我党的地下交通站。根据这一信息,红色史料收集小组与史志办工作人员对八一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对街道、社区及附近老人的多次走
期刊
新丰县沙田鎮天中村天堂自然村,又名天堂山、天仙堂,毗邻从化市东明镇,是汇入北江的沙田河之源头。境内山高林密,地势崎岖险要,易守难攻,进退自如,历来为游击战的理想根据地。因该自然村四面高山环绕,中间像一个大堂,故取名曰天堂,整个天堂自然村区域统称天堂山,最高峰为海拔776.3米的五嫂坛。  天中村天堂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根据《战斗在新丰》《新丰县党史》和《沙田革命斗争史》等书籍记载,早在1
期刊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人为挽救革命,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乐昌农军参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武装起义。  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处在紧急关头。乐昌农会接到北江农民办事处的命令,要乐昌农军和北江各县农军一道,随国民党左派、教导师师长陈嘉佑部队(后改为13军)北上武汉,支援武汉国民革命政府,讨伐蒋介石。乐昌农会积极响应北江农民办事处的号召,组织了500
期刊
6月4日,梅州五华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及文物(藏品)捐赠仪式在五华县政府会议室举行。民营企业广东利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将占地面积7212.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535平方米,投资总额为8000多万元的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和二十多年来收集的辛亥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藏品)626件(套)无偿捐赠给五华县人民政府。  五華县是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年军长古大存的故乡
期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
期刊
早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迁徙》摄影组专门到清远旧岭村炽堂李公祠取景,寻找客家人迁徙的足迹。十年后,此地依然保留着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旧岭村位于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南迁此地而形成。据《李氏族谱》记载,由炽堂李公率领族人南迁此地居住而形成,取名旧岭村,曾用名九岭村。村民主要姓氏为李姓。据口传,由李始祖炽堂公,原名彦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