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危机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如何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金融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国货币政策进行“稳增长”操作的同时,围绕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操作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放缓,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三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3%,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6%。同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服务行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今年前三季度,货币信贷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4.8%,为2011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适度,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预期,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中国金融改革进程加快
从表面上看,目前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是总量问题,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緩;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经济结构问题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然后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其中,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1999年9月,我国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同时,放开了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基本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在人民币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更多地发挥作用。
汇率市场化改革。1994年,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安排进行了四次较大调整。1994年4月第一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为0.3%。2005年7月第二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至0.5%。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改,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2012年4月,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从0.5%扩大至1%。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对美元现汇买卖差价幅度由1%扩大至2%。作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配套安排,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方式做出了适应性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最近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小幅、双向浮动,国际收支正向着均衡的方向调整。
引导民营经济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为了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2012年4月,国务院批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与此同时,浙江丽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等专营部门或机构;研究探索民间资本如何通过投资入股、参与重组和发起设立等多种形式进入金融领域。2012年5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个“持股比例”,即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放宽至20%以上;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允许单个企业及其关联方阶段性持股比例超过20%;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
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
危机后的今天,中国能否抓住机遇,顺应趋势,释放增长潜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是加快金融改革进程。继续沿着市场化方向,逐步解决阻碍金融发展的深层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丰富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竞争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稳健的现代银行业体系。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鼓励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证券业机构规范发展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优化保险业的组织体系,建立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保险业。
五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
(作者系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操作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放缓,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三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3%,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6%。同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服务行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今年前三季度,货币信贷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4.8%,为2011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适度,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预期,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中国金融改革进程加快
从表面上看,目前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是总量问题,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緩;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经济结构问题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然后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其中,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1999年9月,我国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同时,放开了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基本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在人民币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更多地发挥作用。
汇率市场化改革。1994年,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安排进行了四次较大调整。1994年4月第一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为0.3%。2005年7月第二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至0.5%。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改,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2012年4月,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从0.5%扩大至1%。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对美元现汇买卖差价幅度由1%扩大至2%。作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配套安排,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方式做出了适应性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最近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小幅、双向浮动,国际收支正向着均衡的方向调整。
引导民营经济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为了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2012年4月,国务院批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与此同时,浙江丽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等专营部门或机构;研究探索民间资本如何通过投资入股、参与重组和发起设立等多种形式进入金融领域。2012年5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个“持股比例”,即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放宽至20%以上;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允许单个企业及其关联方阶段性持股比例超过20%;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
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
危机后的今天,中国能否抓住机遇,顺应趋势,释放增长潜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是加快金融改革进程。继续沿着市场化方向,逐步解决阻碍金融发展的深层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丰富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竞争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稳健的现代银行业体系。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鼓励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证券业机构规范发展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优化保险业的组织体系,建立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保险业。
五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
(作者系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