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高频电切于结肠息肉应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共计88例,模拟抽签方式划分小组,试验1组44例,予以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试验2组44例,予以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结果: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P<0.05);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结肠息肉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手术完成度较高,预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关键词: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肠息肉;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81-01
结肠息肉作为临床常见肠道系统疾病,其早期息肉临床表现不显著,随着息肉的增大,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临床症状特异性较低,与多种内科疾病相混淆,需开展有效的鉴别诊断,易开展针对性治疗干预[1]。结肠息肉发展到一定阶段,伴有明显便血症状,临床易被误诊为痢疾、痔疮等,疾病误诊率较高,延误治疗时机。若没有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息肉具有癌变可能性,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针对结肠息肉开展有效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现本研究笔者,特针对内镜下高频电切术于结肠息肉应有效性进行探究,开展平行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共计88例,模拟抽簽方式划分小组,试验1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6岁-79岁,年龄均值(44.35±1.82)岁;其中单发性息肉28例,多发性息肉16例;试验2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4岁-75岁,年龄均值(44.41±1.78)岁;其中单发性息肉30例,多发性息肉14例,针对2组结肠息肉患者基线资料做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内镜手术小组实施手术治疗,试验1组患者给予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给予患者静脉麻醉,通过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形状、数目等,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给予患者肠道清理后开展高频电切术;
试验2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术前六小时给予患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治疗,完善肠道准备后,进行电子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形态、数目,探查病灶情况,于内镜下辅助穿刺针进行粘膜下注射,注射液为1%浓度的美蓝注射液5毫升,注射完成后,套圈器套住息肉组织,然后借助高频电刀进行息肉切除,同时使用电凝进行止血,明确息肉无残留后结束手术;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护理指导。
1.3评价标准
统计比对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观察术后感染、出血、肠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手术治疗指标统计,
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行统计学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
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行统计学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结肠息肉早期临床表现不显著,考虑疾病诱发因素较多,与感染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作息等具有高度关联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结肠息肉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临床病例分析发现,结肠息肉具有癌变可能性,为结肠癌发病主要因素,需针对结肠息肉开展早期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规避不良预后情况发生。近年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完善,经由内镜下实施高频电凝术为结肠息肉首选治疗方式,借助电流热效应促使肌肉组织坏死,有效降低息肉残留等情况,并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可有效提高其息肉清除率,确保手术治疗开展有效性。本研究表明,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经安全性分析显示,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于结肠息肉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手术完成度较好,预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尹良钰,梁杏花,冯正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8):446-447.
[2]彭连红,傅海燕.无痛内镜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0,50(8):798-800.
作者单位:
1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2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关键词: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肠息肉;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81-01
结肠息肉作为临床常见肠道系统疾病,其早期息肉临床表现不显著,随着息肉的增大,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临床症状特异性较低,与多种内科疾病相混淆,需开展有效的鉴别诊断,易开展针对性治疗干预[1]。结肠息肉发展到一定阶段,伴有明显便血症状,临床易被误诊为痢疾、痔疮等,疾病误诊率较高,延误治疗时机。若没有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息肉具有癌变可能性,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针对结肠息肉开展有效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现本研究笔者,特针对内镜下高频电切术于结肠息肉应有效性进行探究,开展平行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共计88例,模拟抽簽方式划分小组,试验1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6岁-79岁,年龄均值(44.35±1.82)岁;其中单发性息肉28例,多发性息肉16例;试验2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4岁-75岁,年龄均值(44.41±1.78)岁;其中单发性息肉30例,多发性息肉14例,针对2组结肠息肉患者基线资料做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内镜手术小组实施手术治疗,试验1组患者给予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给予患者静脉麻醉,通过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形状、数目等,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给予患者肠道清理后开展高频电切术;
试验2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术前六小时给予患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治疗,完善肠道准备后,进行电子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形态、数目,探查病灶情况,于内镜下辅助穿刺针进行粘膜下注射,注射液为1%浓度的美蓝注射液5毫升,注射完成后,套圈器套住息肉组织,然后借助高频电刀进行息肉切除,同时使用电凝进行止血,明确息肉无残留后结束手术;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护理指导。
1.3评价标准
统计比对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观察术后感染、出血、肠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手术治疗指标统计,
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行统计学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
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行统计学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结肠息肉早期临床表现不显著,考虑疾病诱发因素较多,与感染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作息等具有高度关联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结肠息肉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临床病例分析发现,结肠息肉具有癌变可能性,为结肠癌发病主要因素,需针对结肠息肉开展早期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规避不良预后情况发生。近年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完善,经由内镜下实施高频电凝术为结肠息肉首选治疗方式,借助电流热效应促使肌肉组织坏死,有效降低息肉残留等情况,并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可有效提高其息肉清除率,确保手术治疗开展有效性。本研究表明,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经安全性分析显示,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于结肠息肉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手术完成度较好,预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尹良钰,梁杏花,冯正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8):446-447.
[2]彭连红,傅海燕.无痛内镜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0,50(8):798-800.
作者单位:
1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2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