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是教育信息化系统改革中的关键。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在理论层面已开始由“要素观”逐步转向“生态观”,但实践层面的变革思路上存在着“技术导向”的倾向,这导致研究者热衷技术应用而忽视学与教本身。通过对比中外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分析新加坡的典型案例,发现国际上学与教变革的新措施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特征,并有四个主要动向: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应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逐渐由“技术导向”转到“学习导向”。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与教变革;教育信息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3-0013-10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竞争力,实现教育整体变革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头等大事。在各国陆续发布的最新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均将改革重点逐渐转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深层次变革。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仍显滞后。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目前。美、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则基本上进入第三期,正在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而我国于2010年才颁布第一份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刚刚进入初步应用阶段。
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所处阶段不同,但纵观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均大致经历着从“基础设施建设一软件资源开发一人力资源开发一教学变革”的过程。这体现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反映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历程。正如本系列开篇文章中所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各个要素,还包括要素之间的结构。学与教的变革是结构的变革,属于应用层变革的部分。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部分。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学与教新模式。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学与教的“双重革命”。
然而,上述的发展思路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逻辑起点的。也正因为如此,各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技术导向”的思维方式,即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学与教变革的问题。在发展初期,这显然有利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然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强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逐步进入到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这种思路是否依然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学校中的技术创新应用似乎进入一个怪圈:人们总是热衷于将新技术不断的运用到学与教的变革中来,但又不断地失望并转向新的技术。国内也有研究者开始类似的反思,如蔡曼君指出,片面夸大技术的教学作用,对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认识不足将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的现象。余胜泉指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生存的环境,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当技术不再仅仅是学和教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必要的环境因素时。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应该从何处着手?
当前,一些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并在学与教变革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对于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将首先论述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发展现状,在分析国际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发展新动向的基础上,选取新加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剖析,最后总结出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二、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历程及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是如何理解的?其变革的历程是什么样的?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一)概念演变:从“要素观”到“生态观”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与教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那该如何界定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这个概念呢?实际上,研究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些研究者习惯从教学要素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信息技术对教学各方面的影响。如刘雍潜等人在论述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影响时,分别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影响㈣:白盈盈等人认为信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三个要素:王长平等人从更广阔的媒介技术史范畴,分析了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知识体系、教材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的影响历程及发展趋势。“要素观”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技术导向”的思维方式,即从技术的角度去解构整个教学系统,这是我国第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实践者和研究者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要素观”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问题解剖成各个方面来分析。有助于对局部问题的理解。然而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改革,我们还必须从更整体、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尹恩山等人就指出。许多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缺乏整体的观念,仍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外在的物化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因而,他提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生态观”,以便更加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全新关系:何克抗也指出。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局限于改进学与教过程的某个环节,而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应该逐步从“工具论”转向“环境论”。这里的“环境论”即“生态观”,也就是技术作为一种环境要素,已经对教学系统各要素都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重新思考学与教的变革。 (二)发展历程:信息技术从“工具”走向“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发生巨大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等。在学与教变革的进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学的变革”和“教的变革”是学与教变革中两个重要的考察层面。下面从这两个层面来分别阐释这种发展历程。
“学的变革”层面,教学理念正逐渐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范式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越来越多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正在出现。例如,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等等。
“教的变革”层面,通过浏览历年相关文献发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基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基于Web的网络探究学习,各个阶段的一些典型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见表1。
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反映出信息技术的地位正在发生着转变,从计算机到多媒体到互联网,从“辅助教学”到“支撑学习”,不仅体现着学习者地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预示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趋向,也预示着信息技术的地位也逐渐从“工具”走向“环境”。
(三)存在问题:实践层面上改革者“技术导向”思维固化
从概念演变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部分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理念上已经逐渐从“要素观”转向“生态观”,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地位正逐渐从工具走向环境。然而在实践层面,我国不少研究者仍停留在“要素观”,具体表现为:对新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潜能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并热衷于利用新技术构建教学模式和方法,试图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王国忠等人在对2000-2010年国内发表的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主题相关的150篇文献的元分析中发现:多数学与教变革研究仅探讨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的模式,缺乏数据支持,比较难验证其有效性,而且构建的模式比较复杂。可操作性不强,推广价值不高。研究者在实践层面上的“技术导向”的变革思维,是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国际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发展动态
(一)国际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政策简介
在国际上,各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较发达国家已经连续发布了多期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在最新的规划中体现出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环境等问题的关注。
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从1996年到2010年,美国总共发布了4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m Plan,简称NETP)。美国于2010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倡导“参与和赋权”的教学思想,提出面向21世纪的学习模型,特别强调技术对学习和教学的支撑作用:韩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自1996年起,已经连续发布了三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2006年发布的第三期规划目标是构建“世界级的教育竞争力”,并于2011年公布了电子课本推广计划,计划到2015年全面淘汰纸质课本,普及电子课本,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泛在学习环境: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其重视,先后通过“e-Japan”、“u-Japan”、“i-Japan”三次重大战略将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2009年发布的“i-Jaoan2015战略”将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新加坡在“智慧国2015计划(iN2015)”以及“第三期教育信息化规划(Masterplan3)”的引领下,正致力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创新教学法实践及课程全面改革,成效显著。
(二)国际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新动向
通过横向对比各国最新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均在发生着重要转变: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到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深层次变革,并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变革的新动向,这些动向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变革新趋势。
1.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
21世纪的今天,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存?美国、新加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均反复提到信息时代学习者能力结构这个问题,并尝试为其建立概念框架。2002年美国“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组织率先提出“21世纪技能”学习者能力框架中明确包含了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部发布的一份区域性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中。也明确将“21世纪技能”框架作为指导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该具备的能力模型。新加坡在2010年提出的“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也是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问题。
2.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
在今天的21世纪,学习者要形成新的能力结构。需要采取新的学习方式予以支撑。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有人将其定义为“一个由工具、服务及社群组成的个人教育平台”。它能帮助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可以促进社群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能够聚焦丰富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和自主学习,具有支持新型学习方式的巨大潜力。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无论是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在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2010NETP计划中提出了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勾勒出了21世纪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蓝图——“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所有的学习者都将被赋权并获得这样的学习体验:成长为一位活跃的、有创造性的、有见识的、有道德的全球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在个性化网络空间中,学习者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技术随时随地提供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学习的环境和工具,如信息管理沟通工具、知识建构工具、数据库及资源等;技术还可以随时帮助学习者超越教室的局限,自由接入更大范围内的在线学习共同体及资源库:技术还可以将除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学相关人员,如在课堂外的家长,专家和导师等参与其中。 韩国则为个性化网络空间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现实案例。韩国于2004年启动“家庭网络学习计划”(the Cyber Home Leaming Systern。简称CHLS),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在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自己定制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参加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在线社区。在线教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自2005年以来登陆CHLS的用户平均每天30万,教师和家长/大学导师参与量稳定在60,900和4,500。CHLS在韩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3.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
信息时代,学习者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互联网上,网络学习空间中将保存下大量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进程、学习偏好等特征信息。为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这种通过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环境的数据,用以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产生的环境的技术就叫做学习分析技术。有研究者预测。教育“大数据”以及学习分析技术的出现,将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目前,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分析学习者行为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美国在2010NETP计划中曾提出“要用技术来改善评价方式”,包括通过收集学习者产生的数据来使其学习过程更加透明化、可监控。在2012年,美国教育部发布《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进一步提出“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口号。
4.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人员培训等条件到位的情况下,并重新明确了学习者能力结构、学习者学习方式、学习者行为分析等问题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变革,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环节。总体来说,不管是我国还是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都在朝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趋势发展。
最近,风靡于全世界的“翻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最佳代表。它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具体的流程是:教师将授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辅以小测验。“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目前。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蔚然成势,我国研究者张金磊等人在对美国“翻转课堂”开展情况的介绍时曾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初,已经有2个国家20个州30多个城市开展颠倒教室的教学改革实验。我国也有研究者开始将其引入国内,例如。有研究者将其应用在大学课程中的改革中,基础教育领域也有研究者在做相关的实践。
日本的“100校计划”模式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典型体现。该计划在近100所实验学校之间建立网络联系,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围绕同一课题,促进不同学校、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新加坡的“未来学校”计划所催生的众多创新教学模式,也是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典型案例。
四、案例分析—新加坡:“21CC”驱动的学与教变革新思路
之所以选择新加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新加坡和我国地缘关系密切。文化较为相通;其次。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早在21世纪之初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1—2002》就指出: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娴熟的国家。而2013年该报告又指出:新加坡的信息技术水平仅次于芬兰,排名世界第二。新加坡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措施及经验能为我国提供借鉴。
(一)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概况
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7年至今,已经陆续发布4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历次规划内容详见表2。
通过这四个规划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从历年的工作重点中看出: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遵循着前文所述的发展逻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软件资源建设、从人力资源培训再到教学流程的变革。而在第三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一开始,新加坡政府正在反思上一期教育信息化规划:信息技术主要还是支持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改革实践不够系统化和结构化:评价内容和方式不能够反映21世纪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可见。从MP3开始,新加坡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理论层面已经有了新的转向。
(二)学与教变革的主要措施
1.以“21世纪竞争力”为教育目标框架,倡导全人教育
从历次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目标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加坡逐渐加强了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和能力培养的关注,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为了加强新加坡学生在21世纪的竞争力,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人”计划中,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一个“21世纪竞争力”框架,作为其教育目标的总体设想,它认为新加坡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成为一个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以及有责任心的公民。该目标框架分为三个层次。(1)核心价值观:尊重自己及他人、责任心、正直感、关怀心、顺应力。(2)社会及情感方面的五大竞争力: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正确决策。(3)适应全球化社会必须掌握的三大技巧:公民素养、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考能力,信息和沟通技巧。
为了将该教育目标框架落到实处,新加坡做出如下努力。(1)将“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分解成一个个可共同参照的能力点,清晰的界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以及能够做到什么,并将这些能力点培养与学校的各门课程实现整合,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个性发展等纳入传统的课程。在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创办的“The ICTCONNECTION"的网站上可以看到“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在历史、英语、数学、汉语以及科学课堂上运用的视频案例。(2)重点通过综合课程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简称CCAs)来推动“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在学校中的实施和推广。CCAs的课程不仅提供硬技能、软技能的学习,还能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并为培养学生的性格及领导力发展提供机会,这些价值观和能力正是“21世纪竞争力”所倡导的。(3)为教师提供新的培训内容。教其掌握适应“21世纪竞争力”的教学法和评价方法。不管是在普通的课程,还是CCAs特色培养项目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发展学生的“21世纪竞争力”都颇为重要。 新加坡以“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为底层驱动。并将其与学校教育进行全方位整合,力图倡导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目前改革已初见成效。一项国际上的OECD评估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学生已经为21世纪做好了准备。
2.“网络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在“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的引领下,新加坡的学与教变革首先实现了最根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变革。然而,当这些教育目标外化为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并涉及到学习者学习行为习惯的分析或培养时,就需要技术的支撑,例如,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行为习惯全面掌握,并据此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在利用大数据挖掘学习者行为习惯方面,美国的做法比较突出。但是新加坡在利用技术培养学习者良好的网络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做法。也值得一提。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加坡提出,要教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网络健康意识”以保护自己,而不是简单的禁止使用网络。根据“智慧国2015”计划以及MP3,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个“网络健康框架计划”,将其作为一个粗略的指引,以帮助学校实施各自的网络健康计划项目。
该框架包括一个“三步法”的学习过程:意识一思考一行动,以指导学生完成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自我管理,同时还可以作为教师组织网络健康课程的指导。该计划还有另外三项配套实施的项目,分别是“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网络健康教育资源”项目、“网络健康学生大使项目”。而且。教育部还为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在线门户,为不同群体提供网络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该计划还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及发展中,以便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环境。据新加坡最新消息,计划在2016年全面实现一个集成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在线网络学习空间,以应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新挑战。
3.“未来学校”试点创新教学模式,发动底层的学与教变革力量
“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解决了信息时代学习者应该学什么的问题,网络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习者如何学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也要明确如何教,也就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人”计划中也提到,为了将21世纪竞争力与学校课程整合,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法。
200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Singapore Ministry 0fEducation,简称MOE)以及新加坡信息通讯发展管理局(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IDA)联合推出“未来学校计划”(FutureSchools@Singapore),在众多学校中遴选出五所学校先行试点。MOE和IDA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虽然拥有极大的教育管理权,但不直接参与学校具体的课程实施和监督,仅通过提供资金投入和制定宏观的战略规划来提供经费保障和方向引领,将改革实权还给学校。到2011年,已有8所学校加入此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创新型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实施策略以及信息技术工具及应用等。表3中列举了各个学校典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以崇辉小学为例,该学校的教师均是研究型实践者。一方面。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持续不断的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因而。一些实践最初的想法大部分来自教师本身: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听取来自专家咨询团队的建议,最终产生基于校本教研,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得到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崇辉小学于2011年已经成功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并利用数字故事教学策略在多种语言(英语、汉语、马来西亚语和泰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们还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集结成书,通过参与国内外会议、发表期刊文章、举行经验分享会等做法来推广其教学模式,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带头与引领作用。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介绍中,我们刚开始提及技术的次数并不多,因为,作为底层驱动力的“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是理念层面的问题,技术此时作为外部条件成为一种环境因素,“消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只有在明确了21世纪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应养成的学习行为习惯以及教师应该选择的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本质问题后,技术如何支撑学与教才会成为主要议题。例如,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将学校教学需求与教育信息化产业部门对接起来。在学校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业部门根据学习和教学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出一系列的资源、工具以及平台,双方实现共赢,并最终惠及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前面提及的“网络健康教育”计划中。教育部与微软签订协议,由微软提供资源、资金作为参与相关教育计划的前提。新加坡教育部于2012年最新推出的“iMTL乐学善用互动平台”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五、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中外对比分析
在国际范围内,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正出现新的转向:从“技术导向”到“学习导向”。下面,我们从新的思路出发。结合国际上学与教变革的新措施,在评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或措施的基础上,从变革思路和变革措施两方面进行中外对比分析。
(一)变革思路:由“技术导向”转换为“学习导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理论层面上,已经开始从“要素观”逐步转向“生态观”,信息技术从简单的“工具”逐渐成为“环境”,但在实践层面上多数改革者的思维方式仍然固化在“技术导向”上,学与教的变革还比较缺乏有力的、新的改革措施。在国际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出现四个主要动向: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关注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倡导“学习者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这些动向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新理念。同时。通过对新加坡最新的学与教变革措施分析发现,其改革思路也是从学习者出发,围绕着提高学习者“21世纪竞争力”的教育总目标展开的。而恰恰相反。我国第一轮教育信息化改革中,多数研究者及实践者仍通常是从技术的应用入手,发现技术具有变革学与教的潜力,然后就基于技术构建模式、方法,试图解决学与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已经认识到:技术促进学与教的变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考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问题时,他们首先考察21世纪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的能力结构,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学习分析技术等手段“外化”学习者的行为特征,然后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最后通过多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予以支撑。总之,是在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后。才考虑如何应用技术去支撑学与教。
(二)变革措施:以21世纪学习者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1.重塑信息时代教育目标,注重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目标已不适合社会发展,我们需要重塑教育目标。美国的“21世纪技能”学习者能力框架和新加坡“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应该学会哪些信息技术,而是从学与教本身出发,更加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信息素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考等。
然而,对比之下。我国在培养学习者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能力方面关注力度还不够,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能力还比较欠缺:一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中,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属于弱势学科,信息技术人员在学校体制中被边缘化,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相关的标准及课程不够完善:二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而言,我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能力标准关注不够。我国早在2004年就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却一直欠缺。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计划中也指出:制订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标准。开发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美国和新加坡可以给我们两点参考:第一,我国应该制定更加具体可执行的学习者能力框架:第二,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更要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2.搭建学习者行为分析平台,加快“人人通”建设和教育“大数据”挖掘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建设就是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典型代表。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人人通”定位为基于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的个性化学习应用,推动“人人通”。旨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其落脚点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国际上,建设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也业已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在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的“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描绘了蓝图:韩国CHLS计划则已经在实践中积累很多成功的经验:新加坡在“网络健康教育计划”中,为培养具有良好网络学习行为习惯的学习者所采取的措施,如将资源建设作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保障,通过“网络健康教育学生大使”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学习等措施,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伴随着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深入,学习空间中学习者所产生的教育“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也成为一项前瞻性的工作。目前,在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教育“大数据”方面。美国以2012年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为契机,正引领潮流。
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超过300万个。“人人通”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亟需从国外借鉴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前瞻性的开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工作。
3.鼓励更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同时注重其创新推广
从国际范围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潮流趋势,以目前已然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典型,日本的“100校”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模式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新加坡更是通过将改革的自主权还给学校,发动起底层的学与教变革力量,积累起了一大批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情景学习等等,都体现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然而,在实践层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有调查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最大的差距在于教学法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鼓励更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然而,在引进这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偏差:我国实践者首先借鉴的是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法或模式,却往往忽略其背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先进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与我国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不同,国外比较崇尚“以学为主”的理念,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是支撑国外创新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创新教学模式实践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引进,而在于引进之后的推广问题,像“翻转课堂”这样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在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小范围试行,难以推广辐射到大部分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欠发达地区。而且。在具体试点项目中。实践者也往往急于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模式,却不做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导致创新的教学模式推广难度加大。新加坡的“未来学校”计划在此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是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方面。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管理部门仅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将改革自主权更多的还给学校:二是在学校具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学校又将课堂的改革自主权放手给教师,通过与高校研究人员的合作,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
六、结论
无论是国际范围内的最新动向,还是新加坡的典型案例。我们都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发达的国家正在完成一次螺旋式上升,学与教变革思路均在发生新的转向:从“技术导向”到“学习导向”。在这样一个新的改革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也应该发生这样的转变。具体来说,应首先“从信息技术与人的生命发展这个维度来思考教育信息化。从哲学层面上关注人的数字化生存问题,然后再从科学层面上关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程、教学、学习等教育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层面上关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问题”。只有转变思路,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信息化新文化,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与教变革;教育信息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3-0013-10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竞争力,实现教育整体变革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头等大事。在各国陆续发布的最新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均将改革重点逐渐转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深层次变革。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仍显滞后。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目前。美、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则基本上进入第三期,正在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而我国于2010年才颁布第一份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刚刚进入初步应用阶段。
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所处阶段不同,但纵观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均大致经历着从“基础设施建设一软件资源开发一人力资源开发一教学变革”的过程。这体现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反映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历程。正如本系列开篇文章中所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各个要素,还包括要素之间的结构。学与教的变革是结构的变革,属于应用层变革的部分。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部分。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学与教新模式。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学与教的“双重革命”。
然而,上述的发展思路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逻辑起点的。也正因为如此,各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技术导向”的思维方式,即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学与教变革的问题。在发展初期,这显然有利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然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强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逐步进入到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这种思路是否依然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学校中的技术创新应用似乎进入一个怪圈:人们总是热衷于将新技术不断的运用到学与教的变革中来,但又不断地失望并转向新的技术。国内也有研究者开始类似的反思,如蔡曼君指出,片面夸大技术的教学作用,对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认识不足将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的现象。余胜泉指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生存的环境,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当技术不再仅仅是学和教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必要的环境因素时。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应该从何处着手?
当前,一些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并在学与教变革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对于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将首先论述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发展现状,在分析国际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发展新动向的基础上,选取新加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剖析,最后总结出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二、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历程及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是如何理解的?其变革的历程是什么样的?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一)概念演变:从“要素观”到“生态观”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与教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那该如何界定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这个概念呢?实际上,研究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些研究者习惯从教学要素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信息技术对教学各方面的影响。如刘雍潜等人在论述信息技术环境对“学与教”方式的影响时,分别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影响㈣:白盈盈等人认为信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三个要素:王长平等人从更广阔的媒介技术史范畴,分析了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知识体系、教材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的影响历程及发展趋势。“要素观”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技术导向”的思维方式,即从技术的角度去解构整个教学系统,这是我国第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实践者和研究者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要素观”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问题解剖成各个方面来分析。有助于对局部问题的理解。然而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改革,我们还必须从更整体、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尹恩山等人就指出。许多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缺乏整体的观念,仍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外在的物化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因而,他提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生态观”,以便更加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全新关系:何克抗也指出。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局限于改进学与教过程的某个环节,而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应该逐步从“工具论”转向“环境论”。这里的“环境论”即“生态观”,也就是技术作为一种环境要素,已经对教学系统各要素都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重新思考学与教的变革。 (二)发展历程:信息技术从“工具”走向“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发生巨大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等。在学与教变革的进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学的变革”和“教的变革”是学与教变革中两个重要的考察层面。下面从这两个层面来分别阐释这种发展历程。
“学的变革”层面,教学理念正逐渐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范式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越来越多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正在出现。例如,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等等。
“教的变革”层面,通过浏览历年相关文献发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基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基于Web的网络探究学习,各个阶段的一些典型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见表1。
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反映出信息技术的地位正在发生着转变,从计算机到多媒体到互联网,从“辅助教学”到“支撑学习”,不仅体现着学习者地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预示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趋向,也预示着信息技术的地位也逐渐从“工具”走向“环境”。
(三)存在问题:实践层面上改革者“技术导向”思维固化
从概念演变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部分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理念上已经逐渐从“要素观”转向“生态观”,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地位正逐渐从工具走向环境。然而在实践层面,我国不少研究者仍停留在“要素观”,具体表现为:对新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潜能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并热衷于利用新技术构建教学模式和方法,试图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王国忠等人在对2000-2010年国内发表的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主题相关的150篇文献的元分析中发现:多数学与教变革研究仅探讨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的模式,缺乏数据支持,比较难验证其有效性,而且构建的模式比较复杂。可操作性不强,推广价值不高。研究者在实践层面上的“技术导向”的变革思维,是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国际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发展动态
(一)国际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政策简介
在国际上,各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较发达国家已经连续发布了多期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在最新的规划中体现出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环境等问题的关注。
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从1996年到2010年,美国总共发布了4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m Plan,简称NETP)。美国于2010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倡导“参与和赋权”的教学思想,提出面向21世纪的学习模型,特别强调技术对学习和教学的支撑作用:韩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自1996年起,已经连续发布了三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2006年发布的第三期规划目标是构建“世界级的教育竞争力”,并于2011年公布了电子课本推广计划,计划到2015年全面淘汰纸质课本,普及电子课本,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泛在学习环境: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其重视,先后通过“e-Japan”、“u-Japan”、“i-Japan”三次重大战略将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2009年发布的“i-Jaoan2015战略”将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新加坡在“智慧国2015计划(iN2015)”以及“第三期教育信息化规划(Masterplan3)”的引领下,正致力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创新教学法实践及课程全面改革,成效显著。
(二)国际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新动向
通过横向对比各国最新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均在发生着重要转变: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到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深层次变革,并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变革的新动向,这些动向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变革新趋势。
1.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
21世纪的今天,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存?美国、新加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均反复提到信息时代学习者能力结构这个问题,并尝试为其建立概念框架。2002年美国“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组织率先提出“21世纪技能”学习者能力框架中明确包含了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部发布的一份区域性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中。也明确将“21世纪技能”框架作为指导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该具备的能力模型。新加坡在2010年提出的“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也是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问题。
2.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
在今天的21世纪,学习者要形成新的能力结构。需要采取新的学习方式予以支撑。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有人将其定义为“一个由工具、服务及社群组成的个人教育平台”。它能帮助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可以促进社群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能够聚焦丰富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和自主学习,具有支持新型学习方式的巨大潜力。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无论是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在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2010NETP计划中提出了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勾勒出了21世纪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蓝图——“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所有的学习者都将被赋权并获得这样的学习体验:成长为一位活跃的、有创造性的、有见识的、有道德的全球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在个性化网络空间中,学习者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技术随时随地提供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学习的环境和工具,如信息管理沟通工具、知识建构工具、数据库及资源等;技术还可以随时帮助学习者超越教室的局限,自由接入更大范围内的在线学习共同体及资源库:技术还可以将除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学相关人员,如在课堂外的家长,专家和导师等参与其中。 韩国则为个性化网络空间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现实案例。韩国于2004年启动“家庭网络学习计划”(the Cyber Home Leaming Systern。简称CHLS),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在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自己定制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参加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在线社区。在线教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自2005年以来登陆CHLS的用户平均每天30万,教师和家长/大学导师参与量稳定在60,900和4,500。CHLS在韩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3.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
信息时代,学习者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互联网上,网络学习空间中将保存下大量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进程、学习偏好等特征信息。为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这种通过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环境的数据,用以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产生的环境的技术就叫做学习分析技术。有研究者预测。教育“大数据”以及学习分析技术的出现,将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目前,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分析学习者行为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美国在2010NETP计划中曾提出“要用技术来改善评价方式”,包括通过收集学习者产生的数据来使其学习过程更加透明化、可监控。在2012年,美国教育部发布《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进一步提出“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口号。
4.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人员培训等条件到位的情况下,并重新明确了学习者能力结构、学习者学习方式、学习者行为分析等问题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变革,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环节。总体来说,不管是我国还是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都在朝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趋势发展。
最近,风靡于全世界的“翻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最佳代表。它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具体的流程是:教师将授课视频上传到网络。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辅以小测验。“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目前。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蔚然成势,我国研究者张金磊等人在对美国“翻转课堂”开展情况的介绍时曾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初,已经有2个国家20个州30多个城市开展颠倒教室的教学改革实验。我国也有研究者开始将其引入国内,例如。有研究者将其应用在大学课程中的改革中,基础教育领域也有研究者在做相关的实践。
日本的“100校计划”模式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典型体现。该计划在近100所实验学校之间建立网络联系,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围绕同一课题,促进不同学校、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新加坡的“未来学校”计划所催生的众多创新教学模式,也是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典型案例。
四、案例分析—新加坡:“21CC”驱动的学与教变革新思路
之所以选择新加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新加坡和我国地缘关系密切。文化较为相通;其次。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早在21世纪之初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1—2002》就指出: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娴熟的国家。而2013年该报告又指出:新加坡的信息技术水平仅次于芬兰,排名世界第二。新加坡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措施及经验能为我国提供借鉴。
(一)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概况
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1997年至今,已经陆续发布4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历次规划内容详见表2。
通过这四个规划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从历年的工作重点中看出: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遵循着前文所述的发展逻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软件资源建设、从人力资源培训再到教学流程的变革。而在第三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一开始,新加坡政府正在反思上一期教育信息化规划:信息技术主要还是支持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改革实践不够系统化和结构化:评价内容和方式不能够反映21世纪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可见。从MP3开始,新加坡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理论层面已经有了新的转向。
(二)学与教变革的主要措施
1.以“21世纪竞争力”为教育目标框架,倡导全人教育
从历次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目标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加坡逐渐加强了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和能力培养的关注,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为了加强新加坡学生在21世纪的竞争力,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人”计划中,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一个“21世纪竞争力”框架,作为其教育目标的总体设想,它认为新加坡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成为一个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以及有责任心的公民。该目标框架分为三个层次。(1)核心价值观:尊重自己及他人、责任心、正直感、关怀心、顺应力。(2)社会及情感方面的五大竞争力: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正确决策。(3)适应全球化社会必须掌握的三大技巧:公民素养、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考能力,信息和沟通技巧。
为了将该教育目标框架落到实处,新加坡做出如下努力。(1)将“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分解成一个个可共同参照的能力点,清晰的界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以及能够做到什么,并将这些能力点培养与学校的各门课程实现整合,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个性发展等纳入传统的课程。在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创办的“The ICTCONNECTION"的网站上可以看到“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在历史、英语、数学、汉语以及科学课堂上运用的视频案例。(2)重点通过综合课程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简称CCAs)来推动“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在学校中的实施和推广。CCAs的课程不仅提供硬技能、软技能的学习,还能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并为培养学生的性格及领导力发展提供机会,这些价值观和能力正是“21世纪竞争力”所倡导的。(3)为教师提供新的培训内容。教其掌握适应“21世纪竞争力”的教学法和评价方法。不管是在普通的课程,还是CCAs特色培养项目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发展学生的“21世纪竞争力”都颇为重要。 新加坡以“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为底层驱动。并将其与学校教育进行全方位整合,力图倡导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目前改革已初见成效。一项国际上的OECD评估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学生已经为21世纪做好了准备。
2.“网络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在“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的引领下,新加坡的学与教变革首先实现了最根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变革。然而,当这些教育目标外化为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并涉及到学习者学习行为习惯的分析或培养时,就需要技术的支撑,例如,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行为习惯全面掌握,并据此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在利用大数据挖掘学习者行为习惯方面,美国的做法比较突出。但是新加坡在利用技术培养学习者良好的网络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做法。也值得一提。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加坡提出,要教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网络健康意识”以保护自己,而不是简单的禁止使用网络。根据“智慧国2015”计划以及MP3,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个“网络健康框架计划”,将其作为一个粗略的指引,以帮助学校实施各自的网络健康计划项目。
该框架包括一个“三步法”的学习过程:意识一思考一行动,以指导学生完成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自我管理,同时还可以作为教师组织网络健康课程的指导。该计划还有另外三项配套实施的项目,分别是“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网络健康教育资源”项目、“网络健康学生大使项目”。而且。教育部还为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在线门户,为不同群体提供网络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该计划还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及发展中,以便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环境。据新加坡最新消息,计划在2016年全面实现一个集成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在线网络学习空间,以应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新挑战。
3.“未来学校”试点创新教学模式,发动底层的学与教变革力量
“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解决了信息时代学习者应该学什么的问题,网络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习者如何学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也要明确如何教,也就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人”计划中也提到,为了将21世纪竞争力与学校课程整合,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法。
200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Singapore Ministry 0fEducation,简称MOE)以及新加坡信息通讯发展管理局(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IDA)联合推出“未来学校计划”(FutureSchools@Singapore),在众多学校中遴选出五所学校先行试点。MOE和IDA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虽然拥有极大的教育管理权,但不直接参与学校具体的课程实施和监督,仅通过提供资金投入和制定宏观的战略规划来提供经费保障和方向引领,将改革实权还给学校。到2011年,已有8所学校加入此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创新型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实施策略以及信息技术工具及应用等。表3中列举了各个学校典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以崇辉小学为例,该学校的教师均是研究型实践者。一方面。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持续不断的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因而。一些实践最初的想法大部分来自教师本身: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听取来自专家咨询团队的建议,最终产生基于校本教研,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得到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崇辉小学于2011年已经成功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并利用数字故事教学策略在多种语言(英语、汉语、马来西亚语和泰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们还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集结成书,通过参与国内外会议、发表期刊文章、举行经验分享会等做法来推广其教学模式,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带头与引领作用。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介绍中,我们刚开始提及技术的次数并不多,因为,作为底层驱动力的“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是理念层面的问题,技术此时作为外部条件成为一种环境因素,“消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只有在明确了21世纪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应养成的学习行为习惯以及教师应该选择的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本质问题后,技术如何支撑学与教才会成为主要议题。例如,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将学校教学需求与教育信息化产业部门对接起来。在学校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业部门根据学习和教学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出一系列的资源、工具以及平台,双方实现共赢,并最终惠及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前面提及的“网络健康教育”计划中。教育部与微软签订协议,由微软提供资源、资金作为参与相关教育计划的前提。新加坡教育部于2012年最新推出的“iMTL乐学善用互动平台”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五、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的中外对比分析
在国际范围内,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正出现新的转向:从“技术导向”到“学习导向”。下面,我们从新的思路出发。结合国际上学与教变革的新措施,在评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或措施的基础上,从变革思路和变革措施两方面进行中外对比分析。
(一)变革思路:由“技术导向”转换为“学习导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理论层面上,已经开始从“要素观”逐步转向“生态观”,信息技术从简单的“工具”逐渐成为“环境”,但在实践层面上多数改革者的思维方式仍然固化在“技术导向”上,学与教的变革还比较缺乏有力的、新的改革措施。在国际上。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出现四个主要动向: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能力结构。挖掘教育“大数据”以分析学习者行为。关注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以培育新型学习方式,倡导“学习者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这些动向均体现出“学习导向”的新理念。同时。通过对新加坡最新的学与教变革措施分析发现,其改革思路也是从学习者出发,围绕着提高学习者“21世纪竞争力”的教育总目标展开的。而恰恰相反。我国第一轮教育信息化改革中,多数研究者及实践者仍通常是从技术的应用入手,发现技术具有变革学与教的潜力,然后就基于技术构建模式、方法,试图解决学与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已经认识到:技术促进学与教的变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考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问题时,他们首先考察21世纪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的能力结构,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学习分析技术等手段“外化”学习者的行为特征,然后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最后通过多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予以支撑。总之,是在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后。才考虑如何应用技术去支撑学与教。
(二)变革措施:以21世纪学习者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1.重塑信息时代教育目标,注重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目标已不适合社会发展,我们需要重塑教育目标。美国的“21世纪技能”学习者能力框架和新加坡“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应该学会哪些信息技术,而是从学与教本身出发,更加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信息素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考等。
然而,对比之下。我国在培养学习者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能力方面关注力度还不够,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能力还比较欠缺:一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中,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属于弱势学科,信息技术人员在学校体制中被边缘化,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相关的标准及课程不够完善:二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而言,我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能力标准关注不够。我国早在2004年就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却一直欠缺。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计划中也指出:制订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标准。开发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美国和新加坡可以给我们两点参考:第一,我国应该制定更加具体可执行的学习者能力框架:第二,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更要关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2.搭建学习者行为分析平台,加快“人人通”建设和教育“大数据”挖掘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建设就是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典型代表。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人人通”定位为基于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的个性化学习应用,推动“人人通”。旨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其落脚点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国际上,建设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也业已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在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的“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描绘了蓝图:韩国CHLS计划则已经在实践中积累很多成功的经验:新加坡在“网络健康教育计划”中,为培养具有良好网络学习行为习惯的学习者所采取的措施,如将资源建设作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保障,通过“网络健康教育学生大使”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学习等措施,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伴随着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深入,学习空间中学习者所产生的教育“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也成为一项前瞻性的工作。目前,在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教育“大数据”方面。美国以2012年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为契机,正引领潮流。
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超过300万个。“人人通”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亟需从国外借鉴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前瞻性的开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工作。
3.鼓励更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同时注重其创新推广
从国际范围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潮流趋势,以目前已然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典型,日本的“100校”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模式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新加坡更是通过将改革的自主权还给学校,发动起底层的学与教变革力量,积累起了一大批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情景学习等等,都体现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然而,在实践层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有调查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最大的差距在于教学法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鼓励更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然而,在引进这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偏差:我国实践者首先借鉴的是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法或模式,却往往忽略其背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先进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与我国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不同,国外比较崇尚“以学为主”的理念,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是支撑国外创新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创新教学模式实践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引进,而在于引进之后的推广问题,像“翻转课堂”这样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在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小范围试行,难以推广辐射到大部分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欠发达地区。而且。在具体试点项目中。实践者也往往急于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模式,却不做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导致创新的教学模式推广难度加大。新加坡的“未来学校”计划在此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是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方面。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管理部门仅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将改革自主权更多的还给学校:二是在学校具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学校又将课堂的改革自主权放手给教师,通过与高校研究人员的合作,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
六、结论
无论是国际范围内的最新动向,还是新加坡的典型案例。我们都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水平较发达的国家正在完成一次螺旋式上升,学与教变革思路均在发生新的转向:从“技术导向”到“学习导向”。在这样一个新的改革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思路也应该发生这样的转变。具体来说,应首先“从信息技术与人的生命发展这个维度来思考教育信息化。从哲学层面上关注人的数字化生存问题,然后再从科学层面上关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程、教学、学习等教育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层面上关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问题”。只有转变思路,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信息化新文化,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