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吟诵教学《诗经·采薇》案例及反思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349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学习《诗经》可打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国学教育需要学生背诵很多经典,最好的办法就是吟诵。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吟诵便于理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如果不学习传统吟诵,就很难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节选的一些尝试,供同行学习参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当我们望着飞流直下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的诗句;当我们在外地过春节、中秋时,要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常引用王维的诗句;当我们想起慈祥的母爱时,更会自然地想起孟郊的诗句……诗歌是中国的国粹,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现代汉语的多姿多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感受这首千古绝唱——《诗经·采薇》的韵味。
  二、介绍中国式的读书法——吟诵
  多媒体播放,吟诵《木瓜》《鹿鸣》。
  师:简单讲解吟诵方法。
  1.怎样学习吟诵。(PPT)
  2.了解吟诵符号。( 按《我爱吟诵》书中标注吟诵符号教学)(PPT)
  3.学习简单的普通话平调——依字行腔 。其要点是尾音的颤动、修饰、延长。
  4.严格要求:不准倒字!
  5.要敢于张嘴!
  6.从模仿开始,把吟诵当歌唱,学会十个左右的调子,就基本上能与别人交流了。
  三、指导吟诵
  1.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100页……(课件出示教材)
  2.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3.同学们自由诵读。
  4.师:提醒注意“薇、雨yù、霏”的讀音。
  5.师:带同学们吟诵一遍。
  同学们跟着老师吟诵。吟诵几遍后指名个别试着吟诵!
  6.师:同学们自己理解“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7.指名个别再吟诵。(鼓励用自己的调子吟诵)
  8.同学们,吟诵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学生都很积极去吟诵《采薇》,课堂气氛很浓。)
  四、感悟诗情
  1.想想家里的亲人过得怎样,而我一去就是几十年,根本没有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能不悲伤吗?也许家乡的人也不认识了,正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说道——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字字情,声声泪,声音都沙哑了。无限的悲哀,都化成了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闭上眼睛。吟诵——
  我的双眼不忍看到这一切。再吟诵!
  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继续吟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五、《诗经·采薇》教学反思
  吟诵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吟诵方法,我从网上下载了不少吟诵的录音到手机上,一有空就听,如此来提高自己。教学《诗经》过程中,又怕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诗经》的魅力,所以设计插入两个小视频《木瓜》、《鹿鸣》,让学生对吟诵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在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诗意上,做到不用老师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能体会到,这就是吟诵的魅力所在。可见,吟诵是一把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钥匙。
  《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不似说,亦不似唱,第一次听到吟诵的,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在我们的学生口中,有了调,有了腔,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朗诵的读书方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是传统吟诵。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体会学习,短短两句季节更替,情感冲击复杂而耐人寻味。
  古诗教学就是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吟诵、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学生对吟诵还比较陌生,练习时间较少,个别学生还不敢开口大声把自己的声音吟诵出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开发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声吟诵出自己的声音。乐教——乐学,我一直努力着。
其他文献
4月9日下午廣州市海珠区海富小学全体教师在阶梯室进行了校本培训,听取了华南师范大学叶惠文教授的《“互联网 教育”新形态下的课堂变革与创新模式的实践》专题讲座。  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叶惠文教授以“建构新思想,重塑新思维,创构新课堂”为主题,从建构“互联网 ”教学改革新思想、“互联网 教育”重塑教学新思维、“互联网 教育”改革主战场在课堂教学、“爱种子”教学模式、重塑新型学校六个方面对"互联网 教育
需要是人们对机体内部缺乏状态自动平衡和对缺乏事物自动择取的倾向。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的层次排列,依次是: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他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们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邻国示意图,完成1~2题。  1.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A.苏联、印度、韩国  B.俄罗斯、印度、韩国  C.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韩国  D.苏联、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2.“勇敢组合”旅游爱好者从中国与朝鲜交界处的鸭绿江出发,沿我国陆上国界线旅游,沿途不可能经过的国家是  A.菲律宾、柬埔寨B.印度、尼泊尔  C.俄罗斯、不丹 D.蒙古、巴基斯坦  读中国政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是数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渗透、不断强化的行动指南。本文试图以《分数除法》中的问题解决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无痕渗透,突出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核心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自然流露,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醇美,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逐步推演 
【摘要】低年级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识字是学习的基础,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前提。识字教学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开展,还关系到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教授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字,并应用在实践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教学注重老师讲学生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十分重要,可以拓展学生的识字面。下面我就老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这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理解体系,对学生后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明确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阅读材料选择、教学模式革新、应用辅助工具来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助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能力;教学探究  一、引言  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交流的基础。
【摘要】现在我国素质教育正在深入推进中,初中作为学生小学和高中学习的过渡阶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其综合素养。素质教育中的一大重点内容为德育,初中班主任在班级中进行良好的德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然而当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初中班主任积极想办法创新德育工作,从而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德育工作
本报综合报道 日前,韶关市教育局在乳源县召开2019年全市学校德体卫艺劳等工作座谈会。韶关市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相关工作负责人、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德体卫艺股(教育股)负责人、市直院校分管副校长、学生工作负责人等参加会议,韶关市教育局副局长曾楚清出席会议并讲话。  曾楚清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德体卫艺劳等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强健体魄、塑造灵魂”八个字。他同时指出,德体卫艺劳等工作事情繁杂、业务工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在网络学习与小学英语课堂优化整合的教学环境下,如何让小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与网络学习相融的乐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小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提炼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网络学习;教学策略;信息素养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我们畅游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海洋中,随时随地搜索到大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五月,一个收获的季节。高明区中小学研学旅行论坛暨高明区首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大赛颁奖典礼于5月29日在区沧江中学成功举行。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余晖副主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地理、研学旅行教研员施美彬老师、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佛山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负责人饶小锋老师、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佛山教育》编辑部主任杨斯月老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