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自由与责任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序言里把哲学比作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其实,更像密纳发的猫头鹰的,是中国精英群体的责任意识。它要起飞,则要等到专制与决定论哲学的黄昏时刻到来。它起飞的一抹翅痕,我从近几年来关于精英的堕落与责任的讨论中看到了。
  何出此言?
  根据康德有关自由和责任的思想,以及以赛亚·柏林对康德的理解,可以断定:没有选择自由,便没有道德责任。这就是说,责任观念只能产生于自由理念,而不能产生于与自由对立的理论,比如历史决定论,或者社会整体论。
  假如历史是被决定的,不会有任何个人对历史后果承担责任;假如社会是由不完整的个人构成的整体,也不会有任何个人对自己行动的后果负有责任。在决定论和整体论里,个人是被线牵着行动的木偶,不管这个木偶扮演的是平民还是精英,要他或她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肯定是荒谬的。掏空自由的蛋黄,就很难指望那只鸡蛋还能孵出有责任的雏鸡。在现今讨论责任的文章里,有以自由立论的,这让人欣慰;也能看到隐隐约约的整体论或决定论的背影,虽然还不知道它们是正在离去,还是准备再次转身,这让人担忧。

自由与道德


  关于中国精英,主流的看法,一是认为中国精英责任意识在下滑与堕落;二是认为,至少是暗示,近30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和解体,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动因之一。
  这似乎发生了一个悖论:30多年改革开放无疑增进了中国的各种社会自由,按照自由与责任的相关性理论,中国人的责任意识应随着自由的增加而增长,为什么反而削弱了呢?如果说自由增加是真,则责任意识下滑为假;如果说责任意识下滑是真,则自由增加为假。
  没有人会否认,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被称为“全权”或“极权”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称为“后全权”社会或“威权”社会,社会自由的总量肯定是增加了,这包括迁徙自由、择业自由、投资自由、婚姻自由、出国自由、就学自由,等等。
  同样也没有人会否认,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道德状况,以及现在被广泛议论的精英阶层的精神状况,都可以用“萎缩”来形容。
  如果这两个现象同时为真,莫非康德关于自由是道德法则的条件的理论不能成立?他以道德立法者的口吻毫不迟疑地宣布过:“如果没有自由,那我们就不可能在自身发现道德法则。”他对此的论证,我也认为无法反驳。在他看来,自由意志之外的神的意志,是一种非自律的“他律”,它“纵然不使这种选择摆脱一切实践法则,确也使它摆脱一切有限制作用的实践法则,因而摆脱了义务和职责”。因此,“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所依据的唯一原理,是与这些法则相符合的义务所依据的唯一原理。反之,任意选择一切的他律不但不是任何义务的基础,反而与义务原理,与意志的道德性互相反对。”
  康德的这个论证,把所有决定论和整体论排除出了道德责任领域,他会同意这样一个论断:决定论和整体论与道德责任是相互排斥的。以赛亚·柏林对康德的这个论点的解释是:“康德说,如果支配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最终支配着存在的一切,那么道德——在他的意义上——便会被废止。”
  哪里有自由与自律,哪里才有责任和义务。废除了自由,也就废除了所有个人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道德责任。假如社会有自己独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和图式,就不能要求任何个人对社会的发展后果承担责任。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有人谴责改革先驱,没有人责难革命魁首的缘故。似乎革命遵循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因此有功劳没有责任;改革却是改革者根据社会现实需要作出的个人选择,功劳是社会的,责任就成了自己的。

使命与责任


  根据理论,道德只会在历史决定论的废墟上开花;观察现实,社会自由增加了,道德状况,特别是精英阶层的精神状态反而萎缩了。这需要一个解释。
  解释涉及概念与语词。
  我们在这里谈论的道德概念,它并不等同于“责任”,它的外延更宽。对此作出精确区分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在韦伯看来,道德行为,或者说一切有伦理倾向的行为,“都可以是受两种准则中的一个支配,这两种准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势不两立。指导行为的准则,可以是‘信念伦理’,也可以是‘责任伦理’。这并不是说,信念伦理就等于不负责任,或责任伦理就等于毫无信念的机会主义。当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恪守信念伦理的行为,即宗教意义上的‘基督行公正,让上帝管结果’,同遵循责任伦理的行为,即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这两者之间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对立。”
  事实上,现在许多学者,或评论者所谈论的精英责任,大多更接近“信念伦理”,而非“责任伦理”。比如:在谈到公务人员时,以“为什么要谈精英的责任”时可以说,“公务员阶层正大面积地丧失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天下情怀和公共情怀,也在丧失共产党员应该秉持的信仰和理念。”谈到知识分子时说:“他们关心的事情日益狭窄,情怀日益委琐,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公共知识分子比例日益减少。”(2008年第12期《文化纵横》杂志“编者的话”)
  不难看出,所有这里谈论的,都不是责任伦理行为,而是信念伦理行为。信念伦理所要求的行为,其实不是“责任”,而是“使命”,责任伦理所要求的行为才是“责任”。
  使命与责任至少有两个重要区别,第一,承担使命的人不必承担,而承担责任的人必须承担行为的后果。马克斯·韦伯举出工团主义者的例子,来说明信念伦理,也就是使命,是不考虑后果的:“你可以向一个衷心服膺信念伦理的工团主义者证明,他的行为后果,将是使反动的机会增加,使他的阶级受到更多的镇压,从而阻碍它的崛起。但你不可能对他有丝毫触动。如果由纯洁的信念所引起的行为,导致了罪恶的后果,那么,在这个行动者看来,罪责并不在他,而在于这个世界,在于人们的愚蠢,或者,在于上帝的意志让它如此。”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适合所有信奉信念伦理的使命承担者,比如,基地组织成员、孟买恐怖袭击者、当年的纳粹分子以及民粹主义者,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使命与责任的第二个重要区别:责任是自律行为,它的观念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命是他律行为,它的观念基础是决定论和整体主义。他律行为是高于或大于自我的客体(历史规律、国族、天下、党、组织、基地、上帝、安拉,等等)所要求的行为,自律行为才是自我意志所指向的行为。   从这里不难明白,自由的增加对道德是一把双刃剑:它消解了决定论和整体论观念,同时也就稀释了信念伦理,消解了传统社会的使命感;同时,它对每个被线牵着的社会木偶施了魔法,使其获得生命,并切断牵着他或她的有形无形的线,让他或她独自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开始觉醒。
  因此,看到信念伦理衰落的人,会惊呼国将不国;看到责任伦理苏醒的人,会赞叹人已像人。
  这就是我给予的第一个解释:理论上说,自由与道德应当正相关变化,实践上看,为何它们在中国当下好像呈反相关变迁?那是因为我们有些人忽视了责任伦理,把道德都归结为信念伦理,并且把使命当成了责任。

精英与自由


  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道德责任,并不是所有人的,而主要是中国精英阶层的。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经济精英以外的精英阶层的信念伦理已经垂暮,而责任伦理尚未茁壮。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30年来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土地承包开始的。这是个体劳动的自由,在人类所有自由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初级的自由。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也是从承包经营开始,是经营自由和择业自由。随着股份制和公司化改革启动,有了财产自由。这些自由的发展,瓦解的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旧信仰伦理,催生的是市场经济的新责任伦理。
  但是,无庸讳言,中国的政治自由以及精神自由,远远滞后于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发展。而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正是催生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责任伦理的前提条件。经济放开了,全社会都可以追求财富,而政治责任伦理和精神责任伦理所能起到的防护作用,还不如非典时期的口罩,结果自然是官场腐败和学术腐败。
  简言之,迄今为止,我们放开最多的是腰带而不是声带,获得自由的是话儿而不是话题,不受束缚的是肚子而不是脑子,多起来的是钞票而不是选票,总之,肚脐眼以下的自由多了,肚脐眼以上的自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国的精英这样那样,岂可得哉?精神不能上流,必定下流。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数千年的皇权专制时代,数十年的全权统制时代,毕竟结束了。大约十年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秦始皇陵时,站在兵马俑坑前对脚下的兵马俑开了句两个字的玩笑:“解散!”150年前,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在东京湾用炮口宣布解散日本武士。日本的武士可能是美国人解散的,但秦皇的兵马却只能靠我们自己解散。
  自由给我们带来的并不全是福音,它对传统社会信念伦理的消解,会削弱社会精神上的整合能力。一个健康伟大的社会,其成员仅有责任伦理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信念伦理使命。让我用马克斯·韦伯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精神尚未死亡,就必须明白,我们都有可能在某时某刻走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指意识到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着这一责任——本文作者注)。就此而言,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便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唯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
本文作者为政治学者,著有《果壳里的帝国》《公天下》等作品
其他文献
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而各项金融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当前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现象。部分学者由此认为当前货币信贷自身内部循环,脱离实体经济自我空转,导致金融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背离。  笔者认为,金融指标增速快于实体经济增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下行阶段,保持较快金融增速能起到对经济托底的作用;二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融资结构变化双向作用,体现为危机后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占比上升以
期刊
近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领导人重提以开放促改革,颇值得关注。3月27日至29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江苏、上海时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特点,就是改革与开放相伴随,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促改革,“现在看,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要以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观念和体制创新,形成开放新格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全球产业链也随之进行重构。前30年中国改革开放释放了巨大
期刊
今年6月,是中国极特殊的“国家安全生产月”。自6月1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展开消防安全整顿和排查,排查将持续四个月之久。这场“运动式”整顿,起因于近期接连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  从5月底到6月初,黑龙江、辽宁、吉林、厦门相继发生重大火灾或爆炸事故。截至6月10日,德惠“6·3”火灾的遇难者人数上升到121人;福建省厦门市BRT事故死亡47人;大连石化“6·2”油罐爆炸死亡2人,此外还有杭州
期刊
又到一年高考季,当万千学子为考入理想大学而拼命复习之际,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的子女却选择了出国读书。  “他们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教育的不满。”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这些精英人士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本来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内在力量,现在却流失了。”  今年55岁的朱永新是教育改革的思想者和实践者。2002年他发起“新教育实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期刊
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又称为“市政债”,应当是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中央应该尽快放行地方政府债券,以点带面促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推进经济发展。  当前,中央政府尚不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亦受到严格管制,这使得地方政府的正规融资渠道受到很大限制。然而,由于地方政府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非常强烈,信托、理财、担保公司等所谓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地方政府原本
期刊
6月初在美国旅行,我看到美国经济持续的活力与竞争力。首都华盛顿没有显示出任何衰退的迹象,青年学生及老年游客们漫步在乔治城和林荫路上,与夏季凉爽的夜晚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13年5月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美国再度位居榜首,其次是瑞士(第二)和香港(第三)。亚太地区的经济体表现十分出色,前30名中有13个来自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欧洲经济显得停滞不前,不过
期刊
城市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政府应注重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缩小居民的实际福利差距。  当前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小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小于全国居民总体上的收入差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正日益扩大,且速度快于农村居民以及全国总体上的收入差距。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较高,日益扩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给城市的和谐发展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视。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高,
期刊
过去十年间,去过印度五次,总共停留两个多月,游历了不少地方。2012年12月中看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后,心中有个强烈的冲动,想要到少年Pi的家乡去看看。12月底,心中的冲动化作飞机票,第六次飞往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古老语言  从香港经过新加坡到南印度的第一站是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首府金奈(Chennai),英国人称之为马德拉斯(Madras),人口超过500万,是印度第五大都
期刊
对消费需求是否需要进行调控,关键是消费需求规模及其增长速度是否偏离了“正常的”或“希望的”规模与速度。所谓“正常的”消费需求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如果当前的消费需求规模及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必然会导致总需求急剧上升或下降,破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这时,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熨平”消费需求波动。而所谓“希望的”消费需求规模及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则是与政
期刊
较低的城镇化率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禀赋。无论是提高城镇建设规模还是释放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的消费水平,都为本轮经济改革提供了巨大的转型潜力。  但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其中,城镇化的融资问题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保障房建设等相关问题的不断讨论频繁地进入公众视线。而实际的情况确实非常棘手。一、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城镇化的内生需求  我们看到,中央部门管理企业的资产负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