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麻理)是全世界大名鼎鼎的科学圣地。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它诞生了59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宇航员,安南、贝聿铭和中国的钱学森都是该院的毕业生。
1994年。因特网就诞生于麻理,同年,由该院毕业生建立的公司总共赚取了2320亿美元,占美国GTP总量的3.7%,他们在世界各地雇用的员工超过100万人。
有人称麻理是“癫狂精神病院”,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麦加圣地”;有人称麻理的学生是天才、是圣人,也有人说他们是疯子、是怪人。而麻理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学院的呢?他们没有人否认自己是比较独特的个体,因为只有进了学院他们才发现,与自己爱好和能力相同的人不在少数。IHTFP是麻理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根据不同人的感受,它可以译为“我憎恶这地方”,也可表示“我真的发现了天堂”。连学院的主管者也不否认,多数学生入学之后就想着尽快离开这里。因为它的学业之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简直就是“用消防龙头当水杯”,尴尬之状可想而知。
声明赫赫的麻省理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猎奇计划”中的呆子们
泰塔卢是麻理东校园一栋宿舍楼的名字,楼道已然显得陈旧不堪,墙上挂满了风格迥异的装饰画,几只栖身于此的无主猫懒散地睡着。在这里,一天24 h楼道里都有人进进出出,麻理的学子们大多是夜猫子,直到凌晨5点左右,楼道里才会有短暂的安静。虽然人流不断,行色匆匆,但互不干扰,也没有多大响动,唯有“猎奇计划”开始后除外。
所谓“猎奇计划”就是表现才学的马拉松竞赛。由学生自由组合成攻关小组,将一个学期的难题集中在3天内完成。所有的难题者陈字谜天书一样,开始时大家都处于同一水平,但随后就逐渐分出高低。最终用150个子题的答案来诠释那个总的大难题。夺冠的小组将获得为下—年度“猎奇计划”设计难题的权利。那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其后的几个月内为此煞费苦心,当然他们乐此不疲,容光焕发。据获得诺贝尔奖的前辈们讲,他们一些震惊同行的奇思妙想,就启蒙于当年的“猎奇计划”。
除了大脑细胞提前应对外,参加竞赛的同学还需要把自己栖身的沙发或摇椅之类的东西搬到竞赛现场。当然,还要准备足够3天的吃喝,3天内除了生理必需外,他们会全神贯注于竞赛,为了荣誉,也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
平时麻理的学生不吸烟、不喝酒,也不看电视,唯有电脑是他们不能须臾分离的伙伴,参加“猎奇计划”也不例外。看他们一边在网站上输入难题,打印输出,一边在黑板上列出不同的栏目。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自言自语和求助询问不绝于耳。
“谁知道彼得大帝的生卒时间?”
“谁知道这首MP3歌曲的演唱者是谁?”
“哪位知道梵高首次去塔西提岛是哪一年?”
“谁懂得中国麻将的游戏规则?”
“哪位有莎士比亚研究知识?”
“啊!我终于明白了……”
“喔赛!结果原来如此……”
在这里要想弄懂一个问题,势必要调动成千上万个知识,还要动用所有的智力神经和灵感,重要的是坚持不懈,执著向前。知识越渊博,竞赛中越从容,胜算的把握也越大。要懂盲文、密码系统、计算机语言、旗语、整数序列、塔罗纸牌,还要会看地图和懂汉语。
2008年的“猎奇计划”共进行了54.5 h,人困马乏,竞赛现场的地板上一片凌乱。这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狩猎已经结束,兰登楼的人已经获胜。”因为过分投入,召集人的话说过了好一会,大家才醒过神来。
“谁赢了?”
“谁赢了?”声音里明显散发着疲惫和朦胧……
不知内情的人常常被麻理学子特立独行的个性所迷惑,就妄下结论说麻理是“癫狂精神病院”。奇怪的是,麻理的经营者和师生并不为此嚼舌辩解,他们说:“归纳一下我们毕业生的成就,和每年报考我们学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无须我们做过多的解释,到哪里都熠熠生辉的人才是最好的回应。”
既鲜明又模糊的性别意识
众所周知,大学里数理化方面的活跃分子多是男生。优秀的女生当然不是没有,但终究比较少。麻理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能力测验中,男女申请者的数学成绩有10%~30%的差异。所以,在麻理的历史上有轻视女性的观念。远的不说,就在20年前,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能力,女教授的薪酬就不及男教授的高,得到的资源也少,所以出色的女科学家日渐减少。
一个著名的事例发生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毕业于麻理经济系的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司,公开提出男女之间在数理化的能力上可能有本质的差异时,在场的一名麻理女教授立刻表示抗议,并拂袖而去。
美国就好比一个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茁壮成长的生物,哪些组织该去该留,到时候了,便水到渠成,自有定数。就像风光几度的拉姆斯菲尔德必然栽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一样,麻理也终于在2004年迎来了自己140多年历史中的第一位女院长苏珊·霍克菲尔德。
一头利落的齐耳金发,一身得体的黑色西服,56岁的精明强干女神经学家苏珊,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焦点人物。
这无疑是扭转性别偏见的最好办法。不到3年时间,麻理就基本根除了性别歧视。截至2006年底,麻理的女教工总数已升至19%,2006级的学生有43%是女生。正如麻理的招生处主任马利里·约翰斯所说:“现如今,杰出的女孩子到处都是,要真是梧桐树总能招得凤凰来。”
麻理的男学生很难在学校找到一夜情的对象,因为这里的女同学并不需要由男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们的价值是由她们的学术成就来证明的。麻理的女生平时既不化妆,也很少照镜子,衣着更是朴素;男生呢,比起其他院校的学生显得有点邋遢,都是睡觉少的原因。所以,麻理的学生常凭声音来辨别同学的性别,而不愿意先看他(她)长什么样子。
不一样的恶作尉
就在诺贝尔奖项陆续出炉的时候,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院,“搞笑诺贝尔奖”也正在热闹地颁奖。电子工程系的高利·南达设计的一款十分搞笑的闹钟,高票入围。这是一种盖在地毯下面的闹钟,在被遥控关闭之前,这种闹钟会自己跑掉并躲起来。他被授予经济学奖,因为他的发明“确保了人们按时起床,从理论上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效益”。
前几年,麻理几个系的学生合谋,炮制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校园恶作剧——他们从“死对头”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偷走了一门重2 t、有130年历史的大炮,然后运到4 800 Km外的自家校园。
事情的起因是加理的学生恶搞在先: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加理的学生混入麻理,向前来参观的未来学子们发放貌似麻理院方制作的T1血衫。衣服看起来皱皱巴巴的,像劣质棉布缩了水的模样,前面印着“NIT”,后面却写着“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加州理工学院”。对这种找上门的捉弄,当然要给予加倍的还击。 还击行动组事先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他们用伪造文件骗过加理的保安人员,大摇大摆地把“费林明大炮“运了出来。时间选得正是时候,大炮连同记述运炮经过的说明稳稳摆在麻理校园之时,正好是校园参观周的开始。不到半天时间,差不多全美国人民都知道了此事。
两个学院的师生包括全社会都对麻理学生的恶作剧报以会心的微笑。
可麻理人的恶作剧也有做过火的时候。64岁的约翰·多诺万是麻理的退休教授,如今是波士顿多家高级科技公司的老板,身价过亿。他曾写过11本畅销书,在公众心目中,算得上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精英”。但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巨额财产被瓜分,他竟然自导自演了一场“谋杀案”,警方已经以报假案罪对多诺万提出诉讼。
100多年来,麻理每年都会有一个学生自杀,所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处理起来最棘手的是2000年一名名叫伊丽莎白·西恩的女生,她是在自己的房间点火自焚的。她的父母将学院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2 700万美元,理由是在他们的女儿寻求精神方面的帮助时,院方没有及时通知他们,法院最后做了庭外调解。是挑捌的“父母”,还是培养武士的学校
热闹的麻理是美国教育的缩影。因材施教,释放个性,尊重个性,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极限是美国教育不成文的理念。可别再以为麻理的学子都是书呆子、小,陉人,“麻理的不会读,哈佛的不会算”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20年前他们是华尔街的宠儿,10年前他们又成为硅谷的骄子,没有点真功夫,行吗?
学院在招生的时候就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亲自动手能力。麻理学生的负担重得吓人,能想象到用消防龙头喝水的滋味吗?要想毕业,必须拿满360学分,差—分也不成。例如,航天工程这门课,每周最少授课时数为14 h。课程如此之多,负担如此之重,迫使学生个个变成了“咖啡因摄取狂”。因为若不如此,就无法连续几天几夜在实验室操作或赶写论文。从迈进麻理校园起,就必须昏天黑地地忙碌,很多学生一直到毕业也未曾跨过波士顿大桥一次,更别提环游美国的旅游了。
为了缓解压力,学生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有的参加学院运动队,有的学习异族文化礼仪,包括西餐刀叉的正确用法,或是正宗穆斯林头巾的打节方法等。
绝大多数的麻理学生性格外向开放,思维敏捷活跃。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并不痴迷学习,而是总想着尽早离开学院,在一家不错的公司谋得不错的职位,争取在22岁前便成为百万富翁。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才铸就了麻理可憎天堂的两面形象。
麻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可能是全世界大学中最高的。有一门课就是这样进行的:学生们每人得到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课程要求简单而明确——自行设计、装配一台机器。恰恰是这种奇异、另类、与众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一大批献身科学事业且成果卓著的大科学家。
因为是培养特殊人才的所在,虽然是私立学院,可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注入4亿多美元的研究资金,对学院的管理运作却从来不指手画脚。
另外,非常值得称道的是,学院鼓励并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院内由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学生可以与教授搭档来共同搞研究,完全按照贡献大小获得报酬和学分,而不像中国一些大学的学生只有给自己导师打工的份,根本谈不上公平。
假如你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就学,也不必过分担心,学院当局不会让你因经济困难而退学,麻理每年都设立财政援助,借以协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奇怪的是,麻理院方从不标榜自己的爱心,反而总是觉得自己为学生们做得太少。
用麻理招生部主任马利斯·约翰司主任的话结束本文:“麻理就好似一所培养日本武士的学校,学生必须具备更大的勇气。麻理又像是挑剔的父母,你做得再好,也难让他们满意。”
1994年。因特网就诞生于麻理,同年,由该院毕业生建立的公司总共赚取了2320亿美元,占美国GTP总量的3.7%,他们在世界各地雇用的员工超过100万人。
有人称麻理是“癫狂精神病院”,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麦加圣地”;有人称麻理的学生是天才、是圣人,也有人说他们是疯子、是怪人。而麻理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学院的呢?他们没有人否认自己是比较独特的个体,因为只有进了学院他们才发现,与自己爱好和能力相同的人不在少数。IHTFP是麻理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根据不同人的感受,它可以译为“我憎恶这地方”,也可表示“我真的发现了天堂”。连学院的主管者也不否认,多数学生入学之后就想着尽快离开这里。因为它的学业之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简直就是“用消防龙头当水杯”,尴尬之状可想而知。
声明赫赫的麻省理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猎奇计划”中的呆子们
泰塔卢是麻理东校园一栋宿舍楼的名字,楼道已然显得陈旧不堪,墙上挂满了风格迥异的装饰画,几只栖身于此的无主猫懒散地睡着。在这里,一天24 h楼道里都有人进进出出,麻理的学子们大多是夜猫子,直到凌晨5点左右,楼道里才会有短暂的安静。虽然人流不断,行色匆匆,但互不干扰,也没有多大响动,唯有“猎奇计划”开始后除外。
所谓“猎奇计划”就是表现才学的马拉松竞赛。由学生自由组合成攻关小组,将一个学期的难题集中在3天内完成。所有的难题者陈字谜天书一样,开始时大家都处于同一水平,但随后就逐渐分出高低。最终用150个子题的答案来诠释那个总的大难题。夺冠的小组将获得为下—年度“猎奇计划”设计难题的权利。那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其后的几个月内为此煞费苦心,当然他们乐此不疲,容光焕发。据获得诺贝尔奖的前辈们讲,他们一些震惊同行的奇思妙想,就启蒙于当年的“猎奇计划”。
除了大脑细胞提前应对外,参加竞赛的同学还需要把自己栖身的沙发或摇椅之类的东西搬到竞赛现场。当然,还要准备足够3天的吃喝,3天内除了生理必需外,他们会全神贯注于竞赛,为了荣誉,也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
平时麻理的学生不吸烟、不喝酒,也不看电视,唯有电脑是他们不能须臾分离的伙伴,参加“猎奇计划”也不例外。看他们一边在网站上输入难题,打印输出,一边在黑板上列出不同的栏目。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自言自语和求助询问不绝于耳。
“谁知道彼得大帝的生卒时间?”
“谁知道这首MP3歌曲的演唱者是谁?”
“哪位知道梵高首次去塔西提岛是哪一年?”
“谁懂得中国麻将的游戏规则?”
“哪位有莎士比亚研究知识?”
“啊!我终于明白了……”
“喔赛!结果原来如此……”
在这里要想弄懂一个问题,势必要调动成千上万个知识,还要动用所有的智力神经和灵感,重要的是坚持不懈,执著向前。知识越渊博,竞赛中越从容,胜算的把握也越大。要懂盲文、密码系统、计算机语言、旗语、整数序列、塔罗纸牌,还要会看地图和懂汉语。
2008年的“猎奇计划”共进行了54.5 h,人困马乏,竞赛现场的地板上一片凌乱。这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狩猎已经结束,兰登楼的人已经获胜。”因为过分投入,召集人的话说过了好一会,大家才醒过神来。
“谁赢了?”
“谁赢了?”声音里明显散发着疲惫和朦胧……
不知内情的人常常被麻理学子特立独行的个性所迷惑,就妄下结论说麻理是“癫狂精神病院”。奇怪的是,麻理的经营者和师生并不为此嚼舌辩解,他们说:“归纳一下我们毕业生的成就,和每年报考我们学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无须我们做过多的解释,到哪里都熠熠生辉的人才是最好的回应。”
既鲜明又模糊的性别意识
众所周知,大学里数理化方面的活跃分子多是男生。优秀的女生当然不是没有,但终究比较少。麻理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能力测验中,男女申请者的数学成绩有10%~30%的差异。所以,在麻理的历史上有轻视女性的观念。远的不说,就在20年前,同样的位置同样的能力,女教授的薪酬就不及男教授的高,得到的资源也少,所以出色的女科学家日渐减少。
一个著名的事例发生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毕业于麻理经济系的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司,公开提出男女之间在数理化的能力上可能有本质的差异时,在场的一名麻理女教授立刻表示抗议,并拂袖而去。
美国就好比一个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并茁壮成长的生物,哪些组织该去该留,到时候了,便水到渠成,自有定数。就像风光几度的拉姆斯菲尔德必然栽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一样,麻理也终于在2004年迎来了自己140多年历史中的第一位女院长苏珊·霍克菲尔德。
一头利落的齐耳金发,一身得体的黑色西服,56岁的精明强干女神经学家苏珊,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焦点人物。
这无疑是扭转性别偏见的最好办法。不到3年时间,麻理就基本根除了性别歧视。截至2006年底,麻理的女教工总数已升至19%,2006级的学生有43%是女生。正如麻理的招生处主任马利里·约翰斯所说:“现如今,杰出的女孩子到处都是,要真是梧桐树总能招得凤凰来。”
麻理的男学生很难在学校找到一夜情的对象,因为这里的女同学并不需要由男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们的价值是由她们的学术成就来证明的。麻理的女生平时既不化妆,也很少照镜子,衣着更是朴素;男生呢,比起其他院校的学生显得有点邋遢,都是睡觉少的原因。所以,麻理的学生常凭声音来辨别同学的性别,而不愿意先看他(她)长什么样子。
不一样的恶作尉
就在诺贝尔奖项陆续出炉的时候,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院,“搞笑诺贝尔奖”也正在热闹地颁奖。电子工程系的高利·南达设计的一款十分搞笑的闹钟,高票入围。这是一种盖在地毯下面的闹钟,在被遥控关闭之前,这种闹钟会自己跑掉并躲起来。他被授予经济学奖,因为他的发明“确保了人们按时起床,从理论上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效益”。
前几年,麻理几个系的学生合谋,炮制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校园恶作剧——他们从“死对头”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偷走了一门重2 t、有130年历史的大炮,然后运到4 800 Km外的自家校园。
事情的起因是加理的学生恶搞在先: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加理的学生混入麻理,向前来参观的未来学子们发放貌似麻理院方制作的T1血衫。衣服看起来皱皱巴巴的,像劣质棉布缩了水的模样,前面印着“NIT”,后面却写着“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加州理工学院”。对这种找上门的捉弄,当然要给予加倍的还击。 还击行动组事先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他们用伪造文件骗过加理的保安人员,大摇大摆地把“费林明大炮“运了出来。时间选得正是时候,大炮连同记述运炮经过的说明稳稳摆在麻理校园之时,正好是校园参观周的开始。不到半天时间,差不多全美国人民都知道了此事。
两个学院的师生包括全社会都对麻理学生的恶作剧报以会心的微笑。
可麻理人的恶作剧也有做过火的时候。64岁的约翰·多诺万是麻理的退休教授,如今是波士顿多家高级科技公司的老板,身价过亿。他曾写过11本畅销书,在公众心目中,算得上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精英”。但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巨额财产被瓜分,他竟然自导自演了一场“谋杀案”,警方已经以报假案罪对多诺万提出诉讼。
100多年来,麻理每年都会有一个学生自杀,所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处理起来最棘手的是2000年一名名叫伊丽莎白·西恩的女生,她是在自己的房间点火自焚的。她的父母将学院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2 700万美元,理由是在他们的女儿寻求精神方面的帮助时,院方没有及时通知他们,法院最后做了庭外调解。是挑捌的“父母”,还是培养武士的学校
热闹的麻理是美国教育的缩影。因材施教,释放个性,尊重个性,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极限是美国教育不成文的理念。可别再以为麻理的学子都是书呆子、小,陉人,“麻理的不会读,哈佛的不会算”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20年前他们是华尔街的宠儿,10年前他们又成为硅谷的骄子,没有点真功夫,行吗?
学院在招生的时候就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亲自动手能力。麻理学生的负担重得吓人,能想象到用消防龙头喝水的滋味吗?要想毕业,必须拿满360学分,差—分也不成。例如,航天工程这门课,每周最少授课时数为14 h。课程如此之多,负担如此之重,迫使学生个个变成了“咖啡因摄取狂”。因为若不如此,就无法连续几天几夜在实验室操作或赶写论文。从迈进麻理校园起,就必须昏天黑地地忙碌,很多学生一直到毕业也未曾跨过波士顿大桥一次,更别提环游美国的旅游了。
为了缓解压力,学生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有的参加学院运动队,有的学习异族文化礼仪,包括西餐刀叉的正确用法,或是正宗穆斯林头巾的打节方法等。
绝大多数的麻理学生性格外向开放,思维敏捷活跃。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并不痴迷学习,而是总想着尽早离开学院,在一家不错的公司谋得不错的职位,争取在22岁前便成为百万富翁。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才铸就了麻理可憎天堂的两面形象。
麻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可能是全世界大学中最高的。有一门课就是这样进行的:学生们每人得到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课程要求简单而明确——自行设计、装配一台机器。恰恰是这种奇异、另类、与众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一大批献身科学事业且成果卓著的大科学家。
因为是培养特殊人才的所在,虽然是私立学院,可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注入4亿多美元的研究资金,对学院的管理运作却从来不指手画脚。
另外,非常值得称道的是,学院鼓励并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院内由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学生可以与教授搭档来共同搞研究,完全按照贡献大小获得报酬和学分,而不像中国一些大学的学生只有给自己导师打工的份,根本谈不上公平。
假如你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就学,也不必过分担心,学院当局不会让你因经济困难而退学,麻理每年都设立财政援助,借以协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奇怪的是,麻理院方从不标榜自己的爱心,反而总是觉得自己为学生们做得太少。
用麻理招生部主任马利斯·约翰司主任的话结束本文:“麻理就好似一所培养日本武士的学校,学生必须具备更大的勇气。麻理又像是挑剔的父母,你做得再好,也难让他们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