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关键词:民主政治
[考点梳理]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主要表现:
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各党派代表参加,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5.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6.建国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十年建设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由发展到开始遭到破坏
主要表现:
1.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
2.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
3.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三、“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主要表现:
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极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四、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
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
4.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
5.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8.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重点突破]
一、用比较法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3.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1.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2.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3.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作用:1.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4.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5.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三、探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高考展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历史教训。从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认识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视角:1.我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区别。2.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3.以十七大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的精神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试题设计]
近年来,“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大量增加。据《法制日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法院系统近5年的一审行政案件数比前10年行政案件的总和还多191件,达到5900多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字是,行政诉讼实施15年来,受理一审行政案件91万余件。在所有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胜诉率为30%。“民告官”案件激增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民告官”案件激增,表明老百姓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同时,
“民告官”激增,表明社会已开始创造一种平等机制,允许老百姓与官员或官员代表的政府平起平坐。
2.“民告官”激增,还表明少数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淡薄,不依法行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权力滥用随时都有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这警示我们,依法行政,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3.“民告官”案件原告(老百姓)的胜诉率并不高,处于经济、政治地位相对弱势的“民”,还需要法律制度有力的支持。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考点梳理]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主要表现:
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共同纲领》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各党派代表参加,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5.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6.建国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十年建设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由发展到开始遭到破坏
主要表现:
1.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
2.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并逐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
3.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三、“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
主要表现:
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极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四、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
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设在徘徊中前进。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革”。
4.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问题,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享有高度自治权。
5.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8.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重点突破]
一、用比较法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2.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3.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1.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2.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3.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4.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作用:1.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4.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5.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三、探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高考展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历史教训。从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来认识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视角:1.我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区别。2.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3.以十七大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的精神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试题设计]
近年来,“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大量增加。据《法制日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法院系统近5年的一审行政案件数比前10年行政案件的总和还多191件,达到5900多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字是,行政诉讼实施15年来,受理一审行政案件91万余件。在所有一审行政案件中,原告胜诉率为30%。“民告官”案件激增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民告官”案件激增,表明老百姓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同时,
“民告官”激增,表明社会已开始创造一种平等机制,允许老百姓与官员或官员代表的政府平起平坐。
2.“民告官”激增,还表明少数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淡薄,不依法行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权力滥用随时都有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这警示我们,依法行政,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3.“民告官”案件原告(老百姓)的胜诉率并不高,处于经济、政治地位相对弱势的“民”,还需要法律制度有力的支持。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