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4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的关键是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创造适当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本文试图从“情境——问题”教学入手,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
   所谓“情境——问题”教学,是指中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熟悉的、感兴趣的学科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从而获取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做到“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是拓展性问题,哪些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要做到“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来说,它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
   三、课堂提问要做到掌握技巧
   课堂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
   第一,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用一幅画、一首歌、一个故事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
   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老王》时设计的问题:老王的生活苦不苦?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老王生活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老王生活在我们今天,他的生活能有保障吗?”“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如朱自清的《春》教师用一系列问题激活师生的互动学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为什么要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花赶趟儿”之类的句子?“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上这些问题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地参与学习,“思”是起点。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所以作为
期刊
俗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作文的“粮草”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当之无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鼓励和引导:   1、运用观察积累的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是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心想、用身体感知环境并把所得到的材料用头脑综合起来的过程,是人们根据某种需要,对特
期刊
一、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辨析   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审视词语的语体色彩是否符合句子的语言风格。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感情上的不同,即对某人某物或某现象的或褒或贬,叫做感情色彩;二是表现为语言风格的不同,或庄重或诙谐,或谦敬或讽刺,或委婉或直露,或文白或雅俗,这叫做语体色彩。我们一起分析下面两题:   1、感情色彩   例
期刊
作文是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语文各类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那么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那僵死的方法也达不到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此,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作文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探究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课文
期刊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常言道“文不厌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提高修改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我就作文修改谈谈自己的见解:   首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入手   一、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   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这很简单,就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或病句。于是一动笔
期刊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或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或假腔假调、入股气息浓,或缺乏想象力、品如嚼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为作文而作文则是其主要原因。作文教学也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一、阅读、欣赏让学生感知生活,触摸生活   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质上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教师通
期刊
最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着意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仅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可行教法,科学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
期刊
前不久,我的一个9岁的侄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6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四个男孩子把他们拦住,向他们勒索要钱。其中最大的男孩可能12岁左右,手中还拿着双节铁棍,威胁侄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说,不拿钱就不准他们走。面对比他们大,而且手中还拿着武器的对方,侄子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妥协,而是齐心协力,积极想办法对付。首先,他们捡起身边的石块或砖块,造成一种我们并不怕的气势,使得那四位男孩不敢轻易
期刊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数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亲密合作,共创和谐课堂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