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也是北京房山区实现新定位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关键在于实施四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产业升级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近年来,北京房山区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北京房山实现新定位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分析探索房山区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房山区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人口的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国际上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又称之为城市化率。根据城市化率的大小,可以将城市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当城市化率低于13%,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为13%-30%,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为30%-70%,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城市化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2013年房山区常住人口达到1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0.4万人,城市化率为69.7%,已接近高度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快速提升,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近年来,房山区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功能区建设和引进高端要素,地区经济在新型城市化道路指引下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房山区经济实现了10%以上的平均增速,经济总量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2013年,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1.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达到192.3亿元,为房山区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房山区不断调整功能区定位,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扶植替代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3年二三产业增加值为464.2亿元,所占比重达到96.4%。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时期,房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
2.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基础设施环境逐步改善
2013年房山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农村居民基本实现老有所养。道路交通设施快速建设,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整治,绿色覆盖率达到75.8%,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88.5%,体育健身场所普及率达到94.1%。
二、房山区统筹城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城市化进程中共有的现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扩大,然后逐步缩小。房山区的城市化既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和必然进程,也是一种主动型的城市化进程,即房山区在城镇扩张、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征用农村土地,改造农村面貌,农民被动地加入到城市化的过程。当前房山区城市化整体水平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正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使得房山区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额不断扩大,2000年绝对值差额为3101元,到2013年该差额为15970元,年均增长13.4%,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收入差距最终体现为生活水平的差距,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生活消费方面。2013年,房山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0386.3元,农村居民为11840.3元,绝对差额为8546元,差距较大。
2.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
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尽管不少镇、村完成了镇改街、村改居,但与北京全市和其它城市发展新区相比,房山区农村包括教育、卫生、公共交通、文化娱乐以及购物场所等软硬件公共基础设施明显供给不足,存在较大差距。“十一五”末期,房山区使用清洁能源普及率接近70%,而其它城市发展新区均达到了85%以上;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而其它四区均达到了600人/平方公里以上。
3.人口和就业转移滞后于产业转移
尽管区政府采取了大量促农转移产业、就业的措施,但目前仍有很多被征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2013年房山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6.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达到75.3%,城镇人口占比重则为69.7%,表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没有完全带动人口结构的相应调整,人口和就业转移仍滞后于产业转移。
三、加快房山区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的对策建议
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正是差距的存在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和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是差距过大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更是事关房山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只有统筹城乡,才能真正实现房山区的和谐发展。
1.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使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与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协调产销活动,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克服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弱小的弊端,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于单个农户,产业化经营在抵御市场风险、获取市场信息、享受政策资源等方面有较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对于大部分农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往往不了解农业发展的动向,无法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鼓励农户加入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作用很大。同时,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大拓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房山区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真正让资源、产业和科技结合起来,加快低端传统农业向高端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建设世界级的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吸引国际高端农业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房山区新城建设的推进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涉及到大量农用土地的被征用,大量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其安置问题相应成为房山区城市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些农民的市民化,不仅是他们长久生计问题的解决,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要求。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市民化。只有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城市化才能彻底完成。农民市民化不仅指农民的居住地由农村变为城市,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民市民化地区的社区组织和服务机构建设,建立有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其管理服务功能,实行社区管理模式,引入社区管理理念,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3.在城乡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基础,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通过深入开展城乡产业协作,加大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城乡统筹过程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实质是城镇和农村在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促进城乡产业对接和互补,延长产业链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与扩散。应建立和完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针对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背景,合理规划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引导和促进城乡产业关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4.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公共产品供应差距既是城乡差距的表现,也是城乡差距的原因。城乡居民公共产品差异主要体现在准公共品方面,如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循序渐进,一是逐步解决基层财政收入不足、没有能力提供足够公共产品的难题,逐步提高基层政府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对于农村教育,逐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对于农村医疗卫生,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设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特困人口的医治难题;对于农村社会保险,应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拓宽农保基金来源渠道;三是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将农村公共服务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张岭峻,笪晓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城乡建设,2010(10).
[2]刘刚.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探析韩俊[J].科学时代,2013(21).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近年来,北京房山区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北京房山实现新定位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分析探索房山区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房山区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人口的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国际上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又称之为城市化率。根据城市化率的大小,可以将城市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当城市化率低于13%,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为13%-30%,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为30%-70%,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城市化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2013年房山区常住人口达到1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0.4万人,城市化率为69.7%,已接近高度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快速提升,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近年来,房山区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功能区建设和引进高端要素,地区经济在新型城市化道路指引下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房山区经济实现了10%以上的平均增速,经济总量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2013年,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1.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达到192.3亿元,为房山区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房山区不断调整功能区定位,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扶植替代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3年二三产业增加值为464.2亿元,所占比重达到96.4%。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时期,房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
2.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基础设施环境逐步改善
2013年房山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农村居民基本实现老有所养。道路交通设施快速建设,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整治,绿色覆盖率达到75.8%,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88.5%,体育健身场所普及率达到94.1%。
二、房山区统筹城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城市化进程中共有的现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扩大,然后逐步缩小。房山区的城市化既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和必然进程,也是一种主动型的城市化进程,即房山区在城镇扩张、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征用农村土地,改造农村面貌,农民被动地加入到城市化的过程。当前房山区城市化整体水平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正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使得房山区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额不断扩大,2000年绝对值差额为3101元,到2013年该差额为15970元,年均增长13.4%,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收入差距最终体现为生活水平的差距,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生活消费方面。2013年,房山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0386.3元,农村居民为11840.3元,绝对差额为8546元,差距较大。
2.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
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尽管不少镇、村完成了镇改街、村改居,但与北京全市和其它城市发展新区相比,房山区农村包括教育、卫生、公共交通、文化娱乐以及购物场所等软硬件公共基础设施明显供给不足,存在较大差距。“十一五”末期,房山区使用清洁能源普及率接近70%,而其它城市发展新区均达到了85%以上;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而其它四区均达到了600人/平方公里以上。
3.人口和就业转移滞后于产业转移
尽管区政府采取了大量促农转移产业、就业的措施,但目前仍有很多被征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2013年房山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6.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达到75.3%,城镇人口占比重则为69.7%,表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没有完全带动人口结构的相应调整,人口和就业转移仍滞后于产业转移。
三、加快房山区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的对策建议
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正是差距的存在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和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是差距过大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更是事关房山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只有统筹城乡,才能真正实现房山区的和谐发展。
1.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使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与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协调产销活动,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克服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弱小的弊端,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于单个农户,产业化经营在抵御市场风险、获取市场信息、享受政策资源等方面有较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对于大部分农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往往不了解农业发展的动向,无法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鼓励农户加入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作用很大。同时,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大拓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房山区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真正让资源、产业和科技结合起来,加快低端传统农业向高端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建设世界级的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吸引国际高端农业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房山区新城建设的推进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涉及到大量农用土地的被征用,大量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其安置问题相应成为房山区城市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些农民的市民化,不仅是他们长久生计问题的解决,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要求。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市民化。只有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城市化才能彻底完成。农民市民化不仅指农民的居住地由农村变为城市,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民市民化地区的社区组织和服务机构建设,建立有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其管理服务功能,实行社区管理模式,引入社区管理理念,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3.在城乡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基础,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通过深入开展城乡产业协作,加大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城乡统筹过程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实质是城镇和农村在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促进城乡产业对接和互补,延长产业链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与扩散。应建立和完善城乡产业关联机制,针对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背景,合理规划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引导和促进城乡产业关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4.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公共产品供应差距既是城乡差距的表现,也是城乡差距的原因。城乡居民公共产品差异主要体现在准公共品方面,如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循序渐进,一是逐步解决基层财政收入不足、没有能力提供足够公共产品的难题,逐步提高基层政府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对于农村教育,逐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对于农村医疗卫生,增加投入,改善医疗卫生设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特困人口的医治难题;对于农村社会保险,应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拓宽农保基金来源渠道;三是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将农村公共服务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张岭峻,笪晓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城乡建设,2010(10).
[2]刘刚.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探析韩俊[J].科学时代,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