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一开始的对音乐节奏活动的一筹莫展,到一个偶然机会的一次教学观摩,从而眼前一亮,打开了教学的思路。从“怕”带孩子们进行节奏活动,到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节奏游戏,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音乐教学的方法,更是领悟了许多道理。
关键词:尝试; 反思; 创新; 兴趣【Abstract】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usic rhythm activity to be nonplussed over sth., a teaching a chance, so bright, open teaching ideas. From "fear" to take the children to the rhythm of activity, like to play rhythm games with the children, it's not only is the method of music teaching, more is learned many things.
【Key words】Try; reflection; innovation; interest提到幼儿园音乐活动,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就是教小孩子们唱唱歌,能有多难呢?其实幼儿园的音乐活动除了唱歌,还包括了节奏乐、音乐欣赏等。其中,节奏乐的教学曾一度让我一筹莫展,觉得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此后,在不断的学习、观摩及实践中,我逐步找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及教学的乐趣。
记得在以前的节奏教学中,我们教孩子学习节奏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哒、哒、哒)。刚开始接触时,孩子们会觉得新鲜还有一些兴趣,可时间长了,不要说孩子们逐渐失去兴趣,直至索然无味,连我们成人也觉得枯燥。怎样才能让枯燥的练习变得有兴趣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的掌握音乐节奏呢?在我冥思苦想之际,一次学习培训打开了我的思路。
那是在暑假期间,我和幼儿园的保教主任一起到贵阳参加学习培训。在一节视频音乐观摩课中,教师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掌握一小段名曲的节奏。“名曲”,而且只有音乐,不要说幼儿园的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得很好。但在那节活动中,教师用锤子、缝鞋拉线等动作代替了拍手,拍腿等动作,用“咚咚”声、“咝咝”声代替了枯燥的“哒哒哒”,活动中的孩子们兴趣盎然,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并且很快就掌握了乐曲的节奏。我们也被新颖的教学方法所吸引。
学习培训回来,我决定进行尝试。首先,我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音乐欢快的《堆雪人》,然后根据歌曲进行创编故事,再使用形象的手掌、铁锹、靴子的图片代替符号“×”。听着故事,看着颜色鲜艳的图片,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全来了,后面有使用不同的声音代替“哒哒”声,那次的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在不久后的一次音乐教学中,这种方法有老师提出了异议,也使我陷入了短暂的迷惘。那是一节与我们结对子幼儿园的老师来听课,他们在听完课后提出:使用几种物体会让孩子混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节奏,应该只使用一种固定的作为代表。当时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又觉得有哪儿不对,不知道该怎样才是对。但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如果用一种固定的物体代表一种节奏,那与我们以前用“×”代表有什么分别呢?时间长了,孩子一样也会感到无味的。当然,如果使用的物体过多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及记忆力,“度”的把握是教师教学的关键。
就这样,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创新中,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节奏乐活动,我也越来越喜欢节奏乐的教学,不再把它当做“拦路虎”,而且,从这过程中我获益匪浅: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小学的教育有所不同。但不管它有多特殊,只要设计得当,选择合理,符合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就已经成功了。为什么就一定要强求用一种模式呢?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只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何必非要设置一个框架呢?当然,老师的创新是使自己业务技能不断前进的源头,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因为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关键词:尝试; 反思; 创新; 兴趣【Abstract】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usic rhythm activity to be nonplussed over sth., a teaching a chance, so bright, open teaching ideas. From "fear" to take the children to the rhythm of activity, like to play rhythm games with the children, it's not only is the method of music teaching, more is learned many things.
【Key words】Try; reflection; innovation; interest提到幼儿园音乐活动,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就是教小孩子们唱唱歌,能有多难呢?其实幼儿园的音乐活动除了唱歌,还包括了节奏乐、音乐欣赏等。其中,节奏乐的教学曾一度让我一筹莫展,觉得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此后,在不断的学习、观摩及实践中,我逐步找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及教学的乐趣。
记得在以前的节奏教学中,我们教孩子学习节奏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哒、哒、哒)。刚开始接触时,孩子们会觉得新鲜还有一些兴趣,可时间长了,不要说孩子们逐渐失去兴趣,直至索然无味,连我们成人也觉得枯燥。怎样才能让枯燥的练习变得有兴趣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的掌握音乐节奏呢?在我冥思苦想之际,一次学习培训打开了我的思路。
那是在暑假期间,我和幼儿园的保教主任一起到贵阳参加学习培训。在一节视频音乐观摩课中,教师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掌握一小段名曲的节奏。“名曲”,而且只有音乐,不要说幼儿园的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得很好。但在那节活动中,教师用锤子、缝鞋拉线等动作代替了拍手,拍腿等动作,用“咚咚”声、“咝咝”声代替了枯燥的“哒哒哒”,活动中的孩子们兴趣盎然,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并且很快就掌握了乐曲的节奏。我们也被新颖的教学方法所吸引。
学习培训回来,我决定进行尝试。首先,我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音乐欢快的《堆雪人》,然后根据歌曲进行创编故事,再使用形象的手掌、铁锹、靴子的图片代替符号“×”。听着故事,看着颜色鲜艳的图片,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全来了,后面有使用不同的声音代替“哒哒”声,那次的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在不久后的一次音乐教学中,这种方法有老师提出了异议,也使我陷入了短暂的迷惘。那是一节与我们结对子幼儿园的老师来听课,他们在听完课后提出:使用几种物体会让孩子混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节奏,应该只使用一种固定的作为代表。当时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又觉得有哪儿不对,不知道该怎样才是对。但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如果用一种固定的物体代表一种节奏,那与我们以前用“×”代表有什么分别呢?时间长了,孩子一样也会感到无味的。当然,如果使用的物体过多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及记忆力,“度”的把握是教师教学的关键。
就这样,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创新中,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节奏乐活动,我也越来越喜欢节奏乐的教学,不再把它当做“拦路虎”,而且,从这过程中我获益匪浅: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小学的教育有所不同。但不管它有多特殊,只要设计得当,选择合理,符合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就已经成功了。为什么就一定要强求用一种模式呢?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只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何必非要设置一个框架呢?当然,老师的创新是使自己业务技能不断前进的源头,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因为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