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中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素质,国家将来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作为教育战线上的德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现代生产、科学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现在起,就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目标体系。
一、严格教育言行,感动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要认真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自己“学高、身正”,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教师的言行不仅反应出个人思想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水平,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抓学生、抓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抓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1.端正教师仪态,规范教师言行
在办公楼、教学楼入口处置镜子,以正仪态。教师衣着服饰整洁,仪态端正得体。不穿奇装异服,不作奇异打扮。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教态自然亲切;上课不迟到、早退,不准打手机和接手机。
2.自觉接受过程督导
自觉接受学校教学督导评估小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言行进行的全方位督查、指导与评估,根据督查、评估的结果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及时改进。
3.积极参加教师培训
积极参加区教育局有关职能部门主办的师德、师风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完成培训后,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师交流与反思活动,以巩固培训成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或相关电子书籍,充实自己引领学生。
二、丰富教育载体,感化学生
思想道德问题属意识领域的范畴,它是通过人的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反应出来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相应地以某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活动方式为载体,将符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受到感化。
1.以校本资源为载体,开展学生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拓展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如以电视、广播、多媒体,校园局域网、黑板报、墙报、展览窗等现代教育工具为载体,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聘用学生为校园小记者,采访、收集、播颂典型校园新闻,选择扬美德,评析不良行为,营造氛围,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拓展校本教育资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直观、具体、形象,教育效果好,校园风气可以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2.以社会资源为载体,开展公共道德实践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其形成,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社会上(校园外)的行为表现更能说明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质。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去幸福院慰问老人,做清洁卫生; 扶贫助残;请法制校长给学生讲法制课,进行法制教育;带领学生去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去贫困山区劳动助贫等公益活动。這些都是以社会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品质。
3.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除了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外,法制教育、审美教育、环保教育、心理教育、情操的陶冶,乃至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礼仪语言文明等等的教育,无一不关系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把这方方面面的教育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融入语文、数学、思品、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些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思想道德更形象、更具体,学生乐于接受。实践证明,企求讲一次话,做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就能使学生马上懂得一条大道理,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大量的工作要靠具体的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熏陶感染,利用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启迪学生举一反三,明析事理,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
三、研究教育方法,感召学生
1.外部环境的转换
外部环境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某种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一般是指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场所、社会小集团或个人。我们的办法是用多媒体、校园局域网取代游戏厅、不健康的网吧等场所,转换学生的娱乐场所和环境;用封闭式管理,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等方法,切断与替换他们与社会违法团伙或个人的联系。学习环境的转换是在学校内部或班级内部进行调整,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字、图形、影像、音响和校园自然环境的改造等办法,营造热烈而积极向上的氛围,振奋学生的精神,催他们奋发向上;用调换班级的办法,为不善处理同学关系的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缓解和释放他们心理上的压抑感,帮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树立新的行为目标。
2.个人活动的转换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结合学生个体的个性、爱好、兴趣与特长不同,我们采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体育与音乐训练队。组建美术教学班,培养与发展学生个人专长,吸引不同类型的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转移他们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让他们在班级、年级、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中当主持人、小记者乃至小教师,体会新角色的滋味,冲淡他们以前的不良嗜好,将他们从不良嗜好中“拉出来”。
3.心理状态的转换
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消极心理状态,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这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搞清楚学生形成消极心态的外因和内因。然后对症下药,促其转换。如积极好学的学生,偶尔考试发挥不理想,觉得分数太少,对不住家长、老师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从而产生抑郁心理。通常的办法是,开导学生放松情绪,鼓励学生倾诉,笑一笑或大声哭(喊)出来,释放压抑情绪。有时也让他们参加轻松、愉快的活动,进行调节,或者让其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其特点在加强与改进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言行是学生道德形成的营养,只有教师的言行充满正能量,学生的道德形成才会健康向上。
一、严格教育言行,感动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要认真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自己“学高、身正”,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教师的言行不仅反应出个人思想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水平,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抓学生、抓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抓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1.端正教师仪态,规范教师言行
在办公楼、教学楼入口处置镜子,以正仪态。教师衣着服饰整洁,仪态端正得体。不穿奇装异服,不作奇异打扮。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教态自然亲切;上课不迟到、早退,不准打手机和接手机。
2.自觉接受过程督导
自觉接受学校教学督导评估小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言行进行的全方位督查、指导与评估,根据督查、评估的结果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及时改进。
3.积极参加教师培训
积极参加区教育局有关职能部门主办的师德、师风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完成培训后,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师交流与反思活动,以巩固培训成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或相关电子书籍,充实自己引领学生。
二、丰富教育载体,感化学生
思想道德问题属意识领域的范畴,它是通过人的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反应出来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相应地以某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活动方式为载体,将符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受到感化。
1.以校本资源为载体,开展学生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拓展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如以电视、广播、多媒体,校园局域网、黑板报、墙报、展览窗等现代教育工具为载体,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聘用学生为校园小记者,采访、收集、播颂典型校园新闻,选择扬美德,评析不良行为,营造氛围,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拓展校本教育资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直观、具体、形象,教育效果好,校园风气可以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2.以社会资源为载体,开展公共道德实践
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其形成,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社会上(校园外)的行为表现更能说明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质。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去幸福院慰问老人,做清洁卫生; 扶贫助残;请法制校长给学生讲法制课,进行法制教育;带领学生去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去贫困山区劳动助贫等公益活动。這些都是以社会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品质。
3.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除了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外,法制教育、审美教育、环保教育、心理教育、情操的陶冶,乃至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礼仪语言文明等等的教育,无一不关系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把这方方面面的教育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融入语文、数学、思品、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些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思想道德更形象、更具体,学生乐于接受。实践证明,企求讲一次话,做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就能使学生马上懂得一条大道理,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大量的工作要靠具体的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熏陶感染,利用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启迪学生举一反三,明析事理,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
三、研究教育方法,感召学生
1.外部环境的转换
外部环境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某种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一般是指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场所、社会小集团或个人。我们的办法是用多媒体、校园局域网取代游戏厅、不健康的网吧等场所,转换学生的娱乐场所和环境;用封闭式管理,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等方法,切断与替换他们与社会违法团伙或个人的联系。学习环境的转换是在学校内部或班级内部进行调整,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字、图形、影像、音响和校园自然环境的改造等办法,营造热烈而积极向上的氛围,振奋学生的精神,催他们奋发向上;用调换班级的办法,为不善处理同学关系的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缓解和释放他们心理上的压抑感,帮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树立新的行为目标。
2.个人活动的转换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结合学生个体的个性、爱好、兴趣与特长不同,我们采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体育与音乐训练队。组建美术教学班,培养与发展学生个人专长,吸引不同类型的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转移他们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让他们在班级、年级、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中当主持人、小记者乃至小教师,体会新角色的滋味,冲淡他们以前的不良嗜好,将他们从不良嗜好中“拉出来”。
3.心理状态的转换
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消极心理状态,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这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搞清楚学生形成消极心态的外因和内因。然后对症下药,促其转换。如积极好学的学生,偶尔考试发挥不理想,觉得分数太少,对不住家长、老师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从而产生抑郁心理。通常的办法是,开导学生放松情绪,鼓励学生倾诉,笑一笑或大声哭(喊)出来,释放压抑情绪。有时也让他们参加轻松、愉快的活动,进行调节,或者让其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其特点在加强与改进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言行是学生道德形成的营养,只有教师的言行充满正能量,学生的道德形成才会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