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和心智成长水平的考虑,一直以来也是初中语文课上分量最重的教学内容。于是,怎样结合记叙文的特点,做好记叙文的教与学,通过对教材的步步推进,进一步实现整个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愉悦中由浅入深地掌握语文知识及技能,发展个性特长,成了众同行共同探讨的话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究,笔者逐渐摸索出这套既是教法也是学法的一个记叙文教学模式——三读八步法。
初读,解决字词,熟读文章
第一步,放声读,解决生字词。为了把字词教学切实地纳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出声来,真正及时地发现文章中的拦路虎,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完成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的任务。
第二步,熟读课文。语文字词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根基,更是考试评价的重点要素,完成熟读成诵是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验收。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打下了基础。
再读,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整體把握,是指整体把握文本语言、整体把握教学构思。“整体”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否考虑教与学内容的整体安排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第三步,知道写了什么。在这一步要求学生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再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章,和作者进行交流。才能为进一步地学习解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打下基础。
第四步,明白为什么写。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多数老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可是笔者却认为在学生熟悉了内容后才能做这些。因为在学生还没有熟悉文章之前就了解写作背景,往往不知所云。等具体讲解文章,尤其在理解文章的主旨时,还需要老师再次提醒学生把它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笔者这一调整,只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就实现了课堂上的“水到渠成”。
第五步,弄清怎么写的。就是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结构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规律和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深思熟虑所形成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这一环节重在训练了学生提纲挈领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掌握阅读赏析的技巧知识,是学习记叙文提高的必要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思结合是这一环节的教学核心所在。
第六步,剖析写得怎么样。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品味赏析。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学习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笔者便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在讲授《背影》一文时,笔者针对作者在车站送别场景里对父亲的“背影”具体、细致的描绘,引导学生品读出了文章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努力”等词语的运用,既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写得淋漓尽致,又表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父爱。让学生们或自主探究,或合作探讨,学会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赏析,体会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读,拓展延伸,模仿提升
第七步,体会生活中的语文。一篇好文章就是在传递真切的情感,一节好课就是在让学生收获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课结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延伸的:在深情的《母亲》的音乐声中,笔者结合班级学生中多数是外地来此求学的孩子这一特点,缓缓地描述了他们的母亲现在或许正在家操劳,讲诉了他们的母亲对他们的无限牵挂和期望的心情。话音未完,班级中的很多同学都流泪了,好几个同学主动站起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敬意,有的还检讨了从前的不懂事。就这样立足实际,从平凡处着手,让学生感悟了语文与生活的切近,既是一次波澜起伏的德育渗透,更增添了学生的语文情趣,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强烈需求。
第八步,学会怎么写。让语文真正地走进生活,服务生活。教给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都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铺垫。因此,在教学记叙文时,从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出发,一定要立足教材,从美词积累,到文句仿写,再到布局谋篇,教给孩子写作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条不紊地学到知识,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当然,即使同是记叙文,由于文章的特点不同,难易不同,如果教学时千篇一律,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无味、无趣,一无所获。因而,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教学的侧重点也要不同,在实施时应该遵循“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原则。“深入浅出”是要求对篇幅长的、理解上有点难度的课文,能够透过繁复的文字语言拎出文章的要领,大胆地删减旁枝繁叶,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文章并不难。“浅入深出”是指对看似比较浅短的文章而言,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文章也有可读性,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记叙文教学就是要抓住记叙文自身的特点,分析内容,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科学高效,才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究,笔者逐渐摸索出这套既是教法也是学法的一个记叙文教学模式——三读八步法。
初读,解决字词,熟读文章
第一步,放声读,解决生字词。为了把字词教学切实地纳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出声来,真正及时地发现文章中的拦路虎,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完成扫清阅读障碍,识记重点字词的任务。
第二步,熟读课文。语文字词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根基,更是考试评价的重点要素,完成熟读成诵是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验收。同时也为理解全文打下了基础。
再读,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整體把握,是指整体把握文本语言、整体把握教学构思。“整体”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否考虑教与学内容的整体安排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第三步,知道写了什么。在这一步要求学生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再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章,和作者进行交流。才能为进一步地学习解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打下基础。
第四步,明白为什么写。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多数老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可是笔者却认为在学生熟悉了内容后才能做这些。因为在学生还没有熟悉文章之前就了解写作背景,往往不知所云。等具体讲解文章,尤其在理解文章的主旨时,还需要老师再次提醒学生把它和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笔者这一调整,只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就实现了课堂上的“水到渠成”。
第五步,弄清怎么写的。就是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结构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规律和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深思熟虑所形成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这一环节重在训练了学生提纲挈领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掌握阅读赏析的技巧知识,是学习记叙文提高的必要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思结合是这一环节的教学核心所在。
第六步,剖析写得怎么样。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品味赏析。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学习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笔者便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在讲授《背影》一文时,笔者针对作者在车站送别场景里对父亲的“背影”具体、细致的描绘,引导学生品读出了文章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努力”等词语的运用,既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写得淋漓尽致,又表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父爱。让学生们或自主探究,或合作探讨,学会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赏析,体会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读,拓展延伸,模仿提升
第七步,体会生活中的语文。一篇好文章就是在传递真切的情感,一节好课就是在让学生收获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课结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延伸的:在深情的《母亲》的音乐声中,笔者结合班级学生中多数是外地来此求学的孩子这一特点,缓缓地描述了他们的母亲现在或许正在家操劳,讲诉了他们的母亲对他们的无限牵挂和期望的心情。话音未完,班级中的很多同学都流泪了,好几个同学主动站起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敬意,有的还检讨了从前的不懂事。就这样立足实际,从平凡处着手,让学生感悟了语文与生活的切近,既是一次波澜起伏的德育渗透,更增添了学生的语文情趣,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强烈需求。
第八步,学会怎么写。让语文真正地走进生活,服务生活。教给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都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铺垫。因此,在教学记叙文时,从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出发,一定要立足教材,从美词积累,到文句仿写,再到布局谋篇,教给孩子写作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条不紊地学到知识,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当然,即使同是记叙文,由于文章的特点不同,难易不同,如果教学时千篇一律,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无味、无趣,一无所获。因而,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教学的侧重点也要不同,在实施时应该遵循“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原则。“深入浅出”是要求对篇幅长的、理解上有点难度的课文,能够透过繁复的文字语言拎出文章的要领,大胆地删减旁枝繁叶,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文章并不难。“浅入深出”是指对看似比较浅短的文章而言,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更深层的东西,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文章也有可读性,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记叙文教学就是要抓住记叙文自身的特点,分析内容,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科学高效,才会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