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鬼怪神话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着深厚的意蕴与研究价值,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鬼怪神话不仅反映了先民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而且还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艺术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本文以中国鬼怪神话经典之作《山海经》为切入点,从“鬼怪图鉴”“鬼怪地图”“鬼怪时空”三个线索梳理现有艺术作品中中国鬼怪神话母题的表现手法,并试谈中国鬼怪神话对艺术创作的启迪。
  关键词:《山海经》;中国鬼怪神话;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112-03
  一、《山海经》与中国鬼怪神话
   中华文明历经5 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传统文化既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命脉,也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本质特征,对于今天的研究有着极大的意义。在那个文明并不发达的时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与现今相差甚远,面对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古代先民的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恐惧,只能借助创造神话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依靠最朴素的口耳相传的方式,许多远古异兽、神灵鬼怪的故事流传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描绘鬼怪神话的历史资料渐渐被发掘或复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上古人民创造的文明曙光。这些对自然的推理与想象在漫长的时光中沉淀,形成了中国鬼怪神话的基本面貌。
   《山海经》就是这样一本极具神话色彩的“奇书”,书中用大量文字与插图记载着许多能力超凡的神灵和形态怪诞的异兽,有些根据当时的生物而创作,有些则是把人与兽、兽与兽重新组合而创作,我们在今天依旧能够感受到古代先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二、《山海经》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山海经》作为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就经常被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帛画和纸本绘画中。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山海经》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其艺术表现手法已不仅限于二维视觉表达,如插画、海报、人物形象等,还拓展到了三维视觉表达,如电影、游戏、装置設计等,更有许多新兴艺术媒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四维体验。本文笔者试归纳了“鬼怪图鉴”“鬼怪地图”“鬼怪时空”三个艺术表现线索,分别从怪诞形象、地理形态和哲学思考三个方面对现有的艺术作品进行梳理。
  (一)“鬼怪图鉴”——以怪诞形象为线索
   《山海经》中记载的鬼怪异兽形象多达400余个,由古代先民们通过增加、减少、置换、异化等艺术手法创造而成,虽然有些看起来比较荒诞,但却体现了他们身处亘古洪荒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探索精神,也为我们探求原始审美意象提供了研究价值。
   “图鉴”通过逼真的图像与详实的文字,帮助观者更好、更快地理解内容,正是因为加入了图像,才使得“图鉴”形式的展示更具有概览性与直观性。图像是一种通用性的“语言”,虽然不比文字凿凿可据,但是图像更加生动、形象,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以“图鉴”形式的创作中,鬼怪异兽的超凡能力或怪诞特征成为表现的重点,经过艺术家夸张、衬托、对比等手法的再现,并辅助以细节和质感的描绘,这些奇异世界的生灵便栩栩如生了。
   就如同插画家陈丝雨的作品一样,她在《山海经》原作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艺术体验与思考塑造了一系列当代神怪异兽形象。她创作的插画总数达175幅,视觉版式沿袭一页、一图、一段文的“图鉴”形式,画面整体以中国水墨为基调,朴素淡雅,清丽可人,又以少部分红色作点缀,抑扬顿挫。该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这种以现代插画思维和新颖“鬼怪图鉴”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的创作路径,对于围绕《山海经》的艺术创作来说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
   陈丝雨的作品多用线条来进行艺术表现,笔法和用线向来就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在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就占有一条。在对九尾狐的绘制中,作者以原著“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1]为基础,运用饱满流畅、温润流转的线条突出“如狐九尾”的妖媚特征,放大尺寸的尾巴与“狐”的主体形成大小对比,并把“九尾”置于画面上方,构建了具有动感与力量的画面美感。
  (二)“鬼怪地图”——以地理形态为线索
   除了鬼怪异兽,《山海经》中还记录了数不清的山川湖海,因此,也可以称作是一本地理志。《山海经》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主要部分,《山经》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记述地理地貌、山川河流,以及神怪异兽、矿藏物产等,而《海经》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记录海外和大荒的国土边疆、风土人情等[2]。《山海经》所描绘的地理范围几乎覆盖了全国的版图,因此,地理形态也成为了许多艺术家争相表现的线索之一。
   艺术家朴玉创作的壁画作品就参考了《山海经》图释以及《山海经考察路线图》,作者把书中呈现的鬼怪异兽和神话故事标注在中国地图上,但也按照艺术表现需要把主体物略作搬动,以达到画面气韵的最佳平衡。画面的中央以羲和浴日与三足乌载日的故事为主体,硕大翱翔的翅膀和空灵耀眼的太阳充分地聚焦了观者的目光。画面的左右两侧按照地理形态的线索,把相同或相近生活区域的鬼怪神兽构建在一个空间中。画面左侧绘制有:应龙、奢比尸、九尾狐和赤鱬等,是我国现今山西、陕西和宁夏等地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而右侧的海神禺猇、巨鳌、扶桑等则对应着现今的辽宁、河北、山东以及东海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以“鬼怪地图”为线索的艺术作品往往有多个需要表现的主体物,作者除了要刻画每个主体物的特征,还需要给它们创造一个整体性的生活空间,也就是对画面“背景”的塑造。前人也对画面背景的绘制做过一些尝试,例如,蒋版《山海经》的插图就致力于将主体物与地理环境以高度贴近真实的角度展示出来,相比之下,现今艺术创作中的背景更加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在画面的左侧,一个山林掩映、祥和美妙的生态空间跃然纸上:岸上的九尾狐和水中的赤鱬两面相对、相互作伴,水面上的点点波光投映着远山的倒影,应龙乘着祥云在山谷间翱翔,仿佛受到了感化般降下神作之甘露,远处白民国人正在驯服野兽。这样远近分明、主次参差的艺术处理手法无疑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   (三)“鬼怪时空”——以哲学思考为线索
   作为一部神话经典,《山海经》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鬼神异兽,例如,伏羲、后裔、九尾狐等,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现在看来很眼熟的生物,如猩猩、长颈鹿、斑马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古代先民亲眼见到这些动物的概率是十分渺小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生物描绘出来的呢?在《山海经》描绘的那个时代,人类文明刚刚萌芽,先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好奇的、自由的、未被束缚的,因此,这个世界在他们的心中是无比神秘的,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正是怀抱有对自然强烈的探索之情,先民们开始自由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创造与构思,才有了今天《山海经》的雏形。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生活在亘古洪荒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艺术家邱黯雄的《新山海经》系列作品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作者运用3D动画技术创造出虚拟的空间场景,用中国水墨的艺术语言重现《山海经》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作品中的生物形象没有一个是来自于《山海经》,相反,作者把现代社会的工业机器、交通工具等抽象成具有生物特征的形态,创造了许多“科技怪物”,例如,以汽车为原型的新生物“敖驮”,以坦克为原型的新生物“唐坦”等。看似诙谐幽默,引人发笑,但这些“科技怪物”又好像被赋予了灵魂与意识。可见,这种穿越“鬼怪时空”的艺术表现线索无疑能够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今,人们的生活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包围着,可以说科技塑造了当下的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以现在的文明为起点,用科技勾勒未来的世界,这与古代先民在混沌世界中用神话来释放想象和寄托情感本质上是极为相似的。这不禁引人思考:科技是否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人类未来的命运会是如何?也许科幻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做“当代神话”。
  三、中国鬼怪神话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华灿烂瑰丽的文化为现今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源泉,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鬼怪神话故事更是其中大放异彩的一类。
   第一,从中国鬼怪神话中借鉴符号。中国鬼怪神话通过文字与图像的形式流传至今,我们不仅能够从文字的详实记载中了解到鬼怪异兽的大致样貌,大量的图像资料更能帮助每个人形成独一无二的理解。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严尊史实,提取对自己创作有用的素材,把鬼怪神话中经典的图形、色彩与造型等转换为符号意象,融合艺术家自己的风格进行新的艺术表现。
   第二,从中国鬼怪神话中认知审美。神话是历史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中国鬼怪神话是我国古代先民意识形态的缩影,也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意识。例如,《山海经》中对异兽怪诞造型的表现,用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必定谈不上精致,甚至还有些狰狞可怕,但这恰恰体现了一种“反美而美”的美学意蕴。美是什么?美是在形式和精神表现上能带给人情感共鸣的一种体验,因此,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的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维度[3]。
   第三,从中国鬼怪神话中提炼哲思。中国鬼怪神话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哲学思想,因此,解读中国鬼怪神话,不仅要追溯到它所处的时代,更要立足于当下进行审视。这种不断变换的视角仿佛一面镜子,让我们既看到光怪陸离的奇幻世界,又让我们反观现代社会和人类自身。因此,艺术家在以中国鬼怪神话进行创作时,既要注意表层意象的借鉴,又要注意深层哲思的提炼。
  四、结 语
   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我们应该认识到“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4]。艺术创作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强有力的窗口,在用作品讲述中国鬼怪神话故事的时候,要寻找合适的艺术表现线索,最大限度地激活艺术的内生动力,探寻出具有创造力的文化发现路径。这也是艺术本质的要求,是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佚名.山海经[M].古籍,汉前.
  [2]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增订珍藏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53.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0-11-16
  作者简介:蔡匀,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设计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110本汉语教材中戏曲文化元素的调研,认为应当加强戏曲文化的传播理念、重视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借鉴戏曲传播经验、注重戏曲创新与发展,从汉语教材入手让汉语学习者意识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性。编选经典选段唱词,辅以精准英文翻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戏曲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汉语学习者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深入了解,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戏曲文化故事。   关键词:汉语教材;戏曲文化元素
期刊
摘 要:电视演播厅叙事类节目如何突破“三堵墙” 的格局限制,变扁平的線性叙事为多手段并举的立体叙事,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电视演播厅内实行空间再造,让“1+N结构”的套装叙事平台承载起时光雕刻和蒙太奇等影视语言的空间需求,实现插叙、延宕与放大等影视手法在演播厅叙事类节目中的借鉴使用。这一手段能使其视听语言更具多样性和冲击力,使节目呈现更加立体化和更具细腻感,使观众体验更加强烈和真切,并最终形成观众与
期刊
摘 要:互动新闻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算法技术驱动下的新闻可视化呈现,为用户提供了多元互动、多样探索的路径。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中的互动类作品为对象,结合视觉语法理论,对作品的再现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总结出互动新闻在叙事再现中,通过提升用户的主体性、运用视觉矢量、制造情景和非线性叙事的方式,让用户自己探索新闻故事;在概念再现中,通过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编排信息,传递新闻意义和价值。  关键
期刊
摘 要:为了提升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本文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期刊为例,介绍了纺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养的经验,期望可以为行业青年编辑培养提供借鉴。全面了解每个青年编辑的具体情况,帮助编辑做好职业规划,可以帮助青年编辑快速成长,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青年编辑;科技期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高原    孤鹰盘旋在那清澈的苍穹上,在那下面是高耸的雪山和绿油油的草地。一条弯弯的溪水,如同银色的丝巾,轻轻地搭在了绿地的肩上,就这样,望过去不见了。潺潺的水声,声声入耳。溪边有藏民在唤着他的马儿,如同慈父般亲切。还有那有些劲道的风,刮在身上,倒是有一种豪爽的感觉。  不想走了。阳光在肆无忌惮地放射出它的热情,打在身上却不觉得疼,反而是一种愉悦的慰藉。不想走了。云彩轻盈地秀出它的白衫,如此的洁净
期刊
摘 要:探索突发网络事件中传播主体的关系及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事件各阶段的核心传播节点,有助于未来网络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本文以“民法典草案拟引入离婚冷静期”为研究对象,在数据收集与整理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舆情事件全过程中的传播关系进行探究。该舆情事件各阶段均有意见领袖进行舆论引导且传播关系较为集中,呈现出从“民间舆论引导”到“官方舆论引導”;从“聚集”到“叠加”;从“独立”到“接力”与“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CNKI中已有的实体书店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国内实体书店的研究热点、趋势以及知识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国家政策的颁布会掀起实体书店的“研究热”;实体书店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实体书店的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体书店的研究聚焦于转型升级、体验营销、媒介融合等领域,而且这也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实体书店
期刊
摘 要:在2021年春节假期上映的电影中,由贾玲制作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春节档票房黑马,突破50亿以上票房并且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视阈切入电影内容的情绪传播,借助理论中的“大他者”“小他者”与自我的关系所形成的二维建构,对受众进行情绪引导实现共情传播和情感升华的效果,试图探究该电影爆红原因。   关键词:《你好,李焕英》;镜像理论;共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
期刊
摘 要:“规定情境”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直接决定着观众是否能够进入虚拟故事氛围,继而影响其对于角色形象、故事内容、情感思想的认知与理解效果情况,“规定情境”是评价电影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在简要阐述电影作品规定情境核心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优秀电影《一代宗师》的情境创设特征,系统总结出电影作品的规定情境创设手法,由此深化对电影作品規定情境内涵、特征和创设技法的认识。  关键词:电影
期刊
摘 要:影视传播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以陕西为创作背景,刻画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影视剧不胜枚举,其在陕西形象的传播中也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然而,如何在影视剧中推陈出新,打破同质化,树立陕西“新”形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陕派影视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陕派影视剧中陕西新形象传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期望能为陕西新形象的传播有所裨益。  关键词:影视传播;城市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