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中的民族元素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台完备的茶席,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考虑周详:选器、备具、摆设、焚香、插花、挂画、点茶、桌饰……再好的心意,都要通过这一席茶来传达。构思和摆布茶席时,虽然要讲究一定的方位和顺序,但如果拘泥于其中,岂不是不能抒发心意了?因此我个人提倡抛弃模式化的条条框框,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表达,把“茶席”当作是一种抒发和挥洒的途径。
  今天要呈现给大家的这几幅茶席,是云南设计师阿保的倾心之作,他擅长于民族元素的把握和运用,让我们也从中体会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渲染。而我,以自己的视觉解读这些茶席,不求精准,但求直抒心意。
  
  茶席名称:云上
  
  解读:我之所以称它为“云上”,实在是现代人一个美丽的梦想:在纷繁的世界中,人人都期望生活在云上,那些不确定的因素和烦恼,势必因在“云上”而变成无意识,“云上”就是我们的理想国。整个茶席备器齐全,摆放随意,体现了主旨。冷色为主,似乎在低调地讲述一个青涩质朴的故事:桌铺就是一张代表“云彩”的扎染布艺画卷,一切在上面的摆设,都可谓“云上”。而“云上”要传达的生活态度,正是以茶为核心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样本。从这个茶席,让我看到一个卡夫卡式的设计者,游走在传说的故事中,用漂移的眼神诉说一切。
  细节赏析:巧妙的是,在茶席的三个“角”上,分别以水洗、茶宠和一束小红花压住,看似装饰,实际却有固定的作用,不能不说是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个人建议,该茶席可以采取横铺或者竖铺,这完全凭个人喜好,可以不拘章法,给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
  
  茶席名称:心中的日月
  
  解读:“心中的日月”在藏语中读作“香格里拉”,意为人间仙境,是每个人心中与世隔绝的那片净土,是人神共处的世外桃源。这个茶席选用的桌铺是一件彝族贵族的女装,上面绣着彝人心目中象征着身份地位的河山和图腾一静美的湖泊、摇曳的花海、壮丽的峡谷、无垠的草原,在红日的映照下,大地披上金色霞光,炙热的光芒令人有如得到太阳的垂护。当我们在此相聚,放下世俗的头衔,单纯地享用一盏香茗,自由地追求“心中的日月”。
  细节赏析:将茶盏底部相连的摆设可谓独具匠心,这个非凡的小细节,更突出了茶席的独特;同时点缀了一丛紫色的勿忘我,小小淡雅的花朵,为金色的意境更添一抹温馨。
  
  茶席名称:遥想
  
  解读:以苗族百褶裙为桌铺的“遥想”,看似简单清秀,却传达了幽远的意境一西汉的赵飞燕,就是身着这样的百褶裙起舞时,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于是得名“留仙裙”。这种裙子在我国有1700多年历史。不仅美观、漂亮,而且制作复杂,由许多细密、垂直的皱褶构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传达出了飘逸、灵动的感觉。同色系的盖碗和品茗杯入席,是最简单易行又不会出错的搭配。茶席整体颜色呈渐进变化,因色系一致,会显得活泼而不杂乱,既体现了层次感,又不会单调乏味,像呼吸一样自然流畅。在有着蓝色氤氲之气的气氛中,您是否也跟随这台茶席,回到久远的西汉时期,随风飞舞,缥缈迷离。
  细节赏析:整台茶席简单大方,一目了然。在颜色的运用上最值得一提,裙子蓝色的部分,备置了蓝色的盖碗和公道杯,裙子白色的部分,备置的是白色的品茗杯,以木艺杯托相隔,小中见大,既有整体又有个性。
  
  用小物件点亮茶席
  桌铺:桌铺可算是一个茶席的“主题元素”,只要定下了桌铺的颜色、花纹,那么茶席的风格就已经被固定了下来。在少数民族风情的把握中,云南街头随处可见的民族刺绣、蜡染扎染制品,都可谓桌铺的良好选择。
  布艺杯托:小小的杯托虽然不起眼,却在茶席的布置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一枚颜色、造型都很别致的杯托,能给茶席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像这几枚布艺杯托,过去在茶席布置中很少见,色调是鲜艳夺目的花杂色,每一枚都细致地被缝成花朵造型,愈发夺目,散落在茶席上,究竟是冬日里盛放的花朵还是对镜贴的花黄?
  茶刀:羊骨和牛骨的茶刀上,缠上彩色的丝带,立刻变得颇具少数民族风情,再用刺绣搭配着呈上来,增添了雅致。
  茶盘:这两个茶盘被莲花和植物的种子点缀后,显得非常有禅意,除了日常盛茶,更适合在品茶参禅的时候用。
  水洗:因为有了莲花的点缀,令水洗看上去更像一个“鱼缸”,但这样的点缀,相信一定能让平时不起眼的水洗,突然变成茶席中夺目的元素。
  香炉:如果运用得当,香炉不仅能给茶席增添造型美,更可为环境增添气味美,可谓一举多得的器物。这个佛像香炉,不仅造型别致,更为茶席增添了几分亦庄严、亦慈悲的异域风情。若能恰到好处地配上佛珠,更添意蕴。
  茶渡:茶渡在茶席的布置中很鲜见,但不失为上佳的摆设器具。一方面可以为主人和宾客间架构渡茶的桥梁,另一方面,也能成为茶席中的独特元素。但需要改善的是,如若茶渡本身花哨,则搭配茶席的范围窄;如若本身简洁,又需要我们为其添彩,以便融入茶席中。这个简单的茶渡,我们为其配上长长的佛珠,就能融入佛茶主题的茶席了。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陈德华,男,高级农艺师。1941年出生于福建长乐。1963年毕业于福安农校茶叶专科,同年分配到武夷山市茶叶公司、茶叶研究所工作。担任过武夷山市茶叶公司总经理、茶研所所长、星愿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创办了武夷山市面上首家民营茶研所——北斗岩茶研究所。投身茶事长达45年。    海峡茶道:近年来,武夷山茶业发展迅猛,大红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几乎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了。您作为武夷山资深茶人之一,大
期刊
2008年11月20日~24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广东省农业厅等单位主办的2008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会面积达40000平方米,设1000个展位,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大产茶区和美国、越南、印度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商参展。    名茶汇聚茶区强势出击    本届广州茶博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内地各大产茶区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名茶,囊括了6
期刊
有人说咖啡与红茶是白领丽人的标志饮品。尽管不大认同,却无法否认包括我自己都是喜欢在office里捧杯袋泡红茶整理情绪的那类人。也许是早已习惯了立顿等商业红茶的味,所以当某天在死党那儿喝了正山小种红茶时,一瞬间抓住我的,除了惊异,更多的是那不可思议的颠覆性认知。原来,红茶可以是这样的;原来,红茶可以不加奶;原来,红茶可以有桂圆的味道;原来,红茶可以汤明如镜;好多的原来,细问之下,原来,这就是红茶的鼻
期刊
品茶,有时候却是在品心。品味种茶者的耕耘之勤;品味制茶者的技艺之精;更是品味做茶者之心。一泡茶由叶至茶,流淌进心田的不仅仅是香醇,更是做茶者的拳拳之心。  一次茶友活动,结识了武夷山盛世君汉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初次品尝到了以君子之心做出的极品好茶。而后与三五好友相邀再次品味君汉茶,有感于唐汉遗风通过叶叶清茶流芳千栽,更是对君汉所传达的“雅、淡、坚”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水仙:温婉绵柔——雅 
期刊
从丽江到香格里拉的路上,人们往往会经过一个叫白水台的地方,据说,那里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  “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指的是巫师和祭司。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他们是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当我们来到白水台的时候,天也快要黑了。白水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富含碳酸氢钙的山泉水经光合作用,历时万年沉积形成了仙境般的自然奇观。这里是纳西人的聚居地,早在
期刊
常常幻想着能拥有一间足够大的茶室,给我那些四处搜罗来的各色茶具一个舒适的安身之地,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顺应不同的心情和不同茶品,以不同的茶具和配饰来呼应。  泡绿茶时,喜欢用简单透明的玻璃壶和玻璃品茗杯,让心绪和那些灵芽一起在壶中纷飞起舞,用一身的纤毫,在壶里下一场“毛毛雨”,把世界蕴染成一个春天。而桌边,一定要配上同样透明的开片玻璃花瓶,插几支淡雅的黄色橘梗花。常把绿茶比作容易受伤的女人,这套茶席
期刊
有人说,茶是造物者赐给中华民族的。的确,中华民族从发现茶到认识茶,从认识茶到利用茶,再到完善茶、发展茶,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内涵深遂,人文丰富,堪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民族史诗。   中国人对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人类利用茶叶的最早记录。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
期刊
今年9月26日至30日,浙江临安市举办第二届中国名茶点评选展示会。展会期间同时举行“茶与茶点论坛”。就我个人而言,参加专题研讨茶点的会还是头一次。这次论坛的规模虽然不大,却传达了一个信息:茶点的选配与开发将成为当今茶艺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喝茶品茗不仅要茶精、水甘、具美、沏泡见功夫,还要茶点到位。  古今茶人对佐茶食品的选配有过很多经验与论述。明人钱椿年说:“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这已成为茶家普
期刊
宋徽宗赵佶工书画,精于茶道,是历史上唯一著文论茶的皇帝。  宋徽宗的茶文原名《茶论》,因为著于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公元1110年),后人又称《大观茶论》,全文约3000字,言简意赅,论述全面,见解精到,内容有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个名目,是北宋专业的茶文化专著,同时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权威的和影响最深远的
期刊
随着岁月的流逝,传世的紫砂名壶成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为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所悉心搜求。可是明代的名家名壶,到清初已极为珍贵,不易获得,即使是清初名家陈鸣远等的作品,在清末也已十分稀少、难觅。于是,为了满足某种搜求,也就出现了作伪、赝品。  紫砂壶艺历史上的仿古作伪问题,早在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期一度也曾出现过摹仿名家名壶的热潮,其复制作伪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按照名人的传世名壶进行摹仿复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