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 倡导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而不仅仅是个人。
《鲸》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课堂上,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鲸的知识竞赛活动。我们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读多媒体信息资料时,听的听,记的记,写的写,说的说,分工明确,纪录翔实。竞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的表现吧!”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哺乳动物鲸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人文精神”的突出的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
在一堂语文活动课上,一位学生朗诵了一首台湾省小姑娘张金妹写的小诗《梦》:“梦像一条小鱼,来回地游着,想去捉它,它已经溜走了;梦像一朵白云,来回飘着,想去摘它,它已经被风吹走了。”听完后,台下的小朋友全都高兴地拍起手来。
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说:“这首诗的作者和同学们一样大,也才8岁呢!你瞧,她把梦写得多有趣呀!你们敢和她比一比吗?”学生的眼睛霎时亮起了来,灵感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
“梦像一个魔术师,你想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
“梦像一片雪花,你想去捧捧它,亲亲它,它已经在你的手心里融化了。”
“梦像一部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可是你想看的时候,它却演完了。”
“梦是影子的好朋友,影子白天陪着我,梦晚上陪着我。”
真可谓精彩纷呈。
“有没有跟他们都不一样的?”老师按捺住心头的激动,还想让他们把思路再拓宽些。
这时,一位习惯于逆向思维的男孩缓缓站了起来,他说:“我想说噩梦。噩梦像一枚定时炸弹,你想把它丢远一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另一个男孩说:“梦就像我,是一个不长记性的孩子。”
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帮他们冲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后,他们纷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见识,创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在熟读课文《月亮湾》之后,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四、召唤人文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学习了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一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有两位教师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一: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恩,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若有所思,好像懂了。
片断二: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同学们,或许那老翁家里真的很穷,但是他一定要靠钓鱼充饥吗?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间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你瞧,他能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
生:老师刚才介绍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革新失败,导致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心里感到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也很久了,想亲人又不能即刻团聚,因此感到孤独。看得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孤傲的人。
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有学生提出“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钓鱼”时,第一位教师只能与学生交流一点肤浅的认识,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召唤潜藏在学生心中的那份人性,使课堂交流显得苍白无力。而第二位教师则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实现了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同样的教学契机,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效果。透过上述教学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以自己的人文素养,召唤学生的人文意识,将人文关怀渗透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
一、 倡导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而不仅仅是个人。
《鲸》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课堂上,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鲸的知识竞赛活动。我们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读多媒体信息资料时,听的听,记的记,写的写,说的说,分工明确,纪录翔实。竞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的表现吧!”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哺乳动物鲸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人文精神”的突出的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
在一堂语文活动课上,一位学生朗诵了一首台湾省小姑娘张金妹写的小诗《梦》:“梦像一条小鱼,来回地游着,想去捉它,它已经溜走了;梦像一朵白云,来回飘着,想去摘它,它已经被风吹走了。”听完后,台下的小朋友全都高兴地拍起手来。
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说:“这首诗的作者和同学们一样大,也才8岁呢!你瞧,她把梦写得多有趣呀!你们敢和她比一比吗?”学生的眼睛霎时亮起了来,灵感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
“梦像一个魔术师,你想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
“梦像一片雪花,你想去捧捧它,亲亲它,它已经在你的手心里融化了。”
“梦像一部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可是你想看的时候,它却演完了。”
“梦是影子的好朋友,影子白天陪着我,梦晚上陪着我。”
真可谓精彩纷呈。
“有没有跟他们都不一样的?”老师按捺住心头的激动,还想让他们把思路再拓宽些。
这时,一位习惯于逆向思维的男孩缓缓站了起来,他说:“我想说噩梦。噩梦像一枚定时炸弹,你想把它丢远一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另一个男孩说:“梦就像我,是一个不长记性的孩子。”
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帮他们冲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后,他们纷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见识,创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在熟读课文《月亮湾》之后,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四、召唤人文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学习了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一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有两位教师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一: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恩,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若有所思,好像懂了。
片断二: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同学们,或许那老翁家里真的很穷,但是他一定要靠钓鱼充饥吗?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间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你瞧,他能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
生:老师刚才介绍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革新失败,导致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心里感到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也很久了,想亲人又不能即刻团聚,因此感到孤独。看得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孤傲的人。
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有学生提出“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钓鱼”时,第一位教师只能与学生交流一点肤浅的认识,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召唤潜藏在学生心中的那份人性,使课堂交流显得苍白无力。而第二位教师则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实现了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同样的教学契机,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效果。透过上述教学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以自己的人文素养,召唤学生的人文意识,将人文关怀渗透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