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 间:2018年5月28日下午
  地 点:国宏大厦三层报告厅
  主 题:区域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
  主持人:高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主任
  点评专家:孙广宣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
  史育龙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所长
  主持人:今天的主讲人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郑德高院长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国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上海城市规划》编委,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第四届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主持和参与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长三角规划等区域规划,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空间经济学等,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区域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
  郑德高: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区域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区域空间格局:人口红利的研究视角
  关于全国的空间格局,主要从人口红利的视角对我国区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系统研究。
  (一)人口发展现状
  一是城镇化发展向中高速过渡,城乡转移仍在持续。2015年,全国城镇化水平56.1%,城镇人口7.7亿。2000—2015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预计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还有2.4亿人要进入城镇,将对我国空间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二是人口总量在2030年左右迎来拐点。届时人口总量峰值将达到14.4亿,后面不会再增加人口总量了。三是我国人口总体红利下降。人口红利减少有两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从2010年以后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第二个节点是2030年左右人口的抚养比,可能是1:1的关系。四是区域人口红利开始显现,人口流动趋于再平衡。研究认为,人口红利减少的两个节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人口红利,总量人口红利会降低,但区域人口红利开始出现,某些省、某些城市人口会增加。原因在于,一方面,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经开始下降,2015年流动人口首次出现总量下降;另一方面,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增强,2008—2015年,省内流动农民工占比由47%增加到54%。外出人口回流开始显现,2010—2014年,东部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净流入人口减少,中西部地区的安徽等省份净流出人口也开始减少,人口出现回流。
  (二)区域人口红利格局
  为了刻画人口红利的空间格局,可以利用地区人口红利综合评价方法,将人口红利分为三部分,对全国人口红利情况进行了测算。一是规模红利,用人口数量来表示;二是结构红利,用老龄化率、少儿人口比例来表示;三是素质红利,用大学生数量和变动情况表示。基于上述评价方法,对全国人口红利的时空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1、人口规模红利
  一是“胡焕庸线”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胡焕庸线”以东集聚了全国94%的人口总量、95%的城镇人口总量、94%的城镇人口增量(2000—2015年);二是中西部部分省份具有人口规模红利。人口总量大省有广东(1.1亿)、山东(0.98亿)、河南(0.94亿)、四川(0.81亿)、江苏(0.8亿)、河北(0.74亿)、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劳动力大省为广东(8000万)、山东(7000万)、河南(6600万)、江苏(5900万)、四川(5700万)、河北(5300万)。
  2、人口结构红利:西高东低
  一是人口结构红利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西部边境、河南、海南等地老龄化率低、出生率高,随年龄推移,总抚养比下降,结构红利将不断释放;二是老龄化与少子化挑战严峻地区为四川、重庆、辽宁、吉林、天津、江苏等。其中,四川、重庆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辽宁、天津未成年人比重仅约10%,少子化问题突出。
  3、人口素质红利:沿海、沿江人力资本优势显著
  2007年起,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每年新增农民工,成为新增城镇就业的主要来源。人才向沿海、沿江地区集聚,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四川、湖北、安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规模大且增长较快,广东、北京、上海、辽宁规模大但近年占比下降。
  4、人口红利综合评价:呈沿海、沿江“T形”格局
  将人口红利的三个方面叠加,可以看出,我國人口红利整体呈沿海、沿江“T形”格局。人口红利最高地区为河南、山东、江苏、广东;较高地区为四川、河北、浙江、安徽、湖北、福建;中等地区为北京、上海、辽宁、陕西、湖南、江西、广西;最低地区为西北地区、海南等。
  5、人口红利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形成“T形”空间格局
  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人口红利最高的省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强劲地区,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用人口指标衡量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好和坏,这是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关注人的重要原因。《浮现的世界》讲了21世纪的经济和地位的变迁或者重组,认为现在已是城市化的第三次浪潮,全球进入知识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变成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区域差异问题缓解
  在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驱动下,城镇人口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可以判断为,至2030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城镇人口占比由95%下降到94%。“胡焕庸线”以东:东部沿海增速放缓,中部、西南地区增长迅速。“胡焕庸线”以西:人口向沿河西走廊、天山北坡、沿黄等地集聚态势明显。
  (四)“南北”差异问题凸显
  1、全国经济增速趋稳,而北方地区持续下滑
  2014年全国GDP平均增速7.3%,东北、华北地区增速为4.7%、4.8%。2015年,北方6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GDP增速列全国末位,最末3位为辽宁3.0%、山西3.1%、黑龙江5.7%。   2、东北地区面临人口衰退危机,“收缩城市”现象出现
  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00年的8.4%,下降至2010年的8.2%,2014年的8.1%;低生育率下,适龄劳动力不足。2014年,东北地区总和生育率仅约1.0(全国平均1.5,日本1.3,韩国1.2),辽宁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0.03‰。约四成中小城市(31个)出现城镇人口的负增长。
  二、区域空间的再平衡:城镇密集区与魅力特色区
  美国2050中提到10大巨型城市区域,通过10大巨型城市区域的打造促使区域空间再平衡。日本的魅力观光区的打造也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现在日本东京人的收入和北海道人的收入差别可能只有1.08,原因在于北海道作为魅力观光区,人口不多,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增加了居民收入。
  (一)城市化地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识别
  目前学者和研究报告对城市群的界定标准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的人口总规模、人口密度、城市规模体系、区域交流联系、城镇化水平以及其它指标几个方面。城镇密度和相互关联的网络是城市群最重要的要素。为了对我国城市化地区、城市群进行识别,一方面,从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的角度,借鉴美国2050的方法,将区域人口和经济总量和增量进行叠加,对全国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进行了区分。另一方面,与腾讯合作,充分利用其QQ所产生的大数据,对全国城市群进行识别。根据上述分析发现,一是我国城镇化主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1%、全国GDP的87%、全国人口的85%。城市群占国土面积的20%,集聚了全国70%的城镇人口,贡献了76%的GDP;二是城镇人口增量的70%集聚在城市群地区(2000—2010年);三是城镇人口将持续向城市群地区集聚(2010—2030年),至2030年,城镇人口合计10.1亿,增长3.4亿人。其中,2.4亿人在城市群地区,占增量的70%。
  同时,根据福布斯2000中国企业总部的合计资本支配指数,以及GaWC175资本服务指数,我们对全国城市进行了评价排名,对城市群进行了识别,并将全国城市群进行了层级划分。将全国城市群分为世界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包括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江淮地区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主要包括哈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目前,正在修正所谓的排名,把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对GaWC进行重新评价和识别。
  (二)魅力特色区的概念、识别与发展策略
  魅力特色区这一概念是首次提出的,魅力特色区是自然与文化资源富集,城镇与乡村特色发展,面向休闲消费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域地区。基于上述概念,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结合旅游城市、国家级贫困县等分布等,以区县为单元,综合全国各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测算出了全国各地区的魅力指数,识别出了美丽中国的30个国家魅力特色区,这些魅力特色区占国土面积的28%,集聚约全国11%的GDP和18%的常住人口,覆盖了45%的国家级贫困县。
  (三)小结:经济与空间再平衡
  我国经济与空间再平衡可以考虑以20个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30个魅力特色区为重要补充,以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为战略引领,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城镇空间格局。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集聚了全国70%的城镇人口(4.8亿)。预计2030年城市群地区仍将集聚70%的人口比重,7亿左右的城镇人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空间价值发生转换,以魅力景观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同时也满足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国土空间尺度的空间价值再平衡。魅力景观区约占全国28%的国土,集聚了18%的人口,覆盖了45%的贫困县。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基于2015年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是空间发展的不协调,三是交通发展的不通畅,四是环境保护压力大,安全风险高。现在来看,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上升为所面临问题的第一位。
  经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如下:第一,产业区域化趋势,而非梯度转移趋势。产業链大多数围绕着500公里布局,没有发现明显的在长江经济带进行大分工以及产业梯度转移趋势。第二,人口回流趋势,核心与边缘的差距在减小。区域间人口跨省流动趋于平缓,回流现象显现。上游省份:云南、贵州、四川人口净流动减缓,重庆人口回流显现;中游省份人口回流显现:湖北、湖南;下游省份人口净流入开始减少:江苏、浙江人口净流入减少,上海净流入增加减缓。第三,长江航运一体化趋势。当时上港集团已经整合沿江的港口,已经收编了几个港口。
  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三区四群。“三区”即横跨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四群”即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南京、合肥和芜马等江苏安徽大部区域所组成的城市群以及包含上海、苏锡常、杭州和宁波为城市的城市群。
  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上海、武汉、重庆—成都为龙头,构建主导产业鲜明的区域化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作为新的发展动力。
  三是完善长江立体交通综合枢纽。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组成的4个复合型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杭州、长沙、昆明、贵阳及成都五城市组成的5个区域型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地区型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交通节点城市等。
  四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第一,实行严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水资源利用和污水排放;第二,加强重点水体的水质监测和综合治理,强化重点水域保护;第三,加大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第四,探索建立沿江国家公园。   五是结合扶贫和资源保护探寻特色城镇化模式。全国14个国家连片贫困地区,有8处涉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长江经济带今后要挖掘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文化保护地区的特色城镇化。
  四、城市转型发展与战略选择
  结合近年来所作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课题,可以总结六个方面城市需要转型和战略选择。
  第一,从投资驱动转成内生增长。经过测算,可以发现天津、重庆等城市经济发展仍呈现出高投资依赖,深圳、上海、广州已摆脱投资依赖,产生每单位GDP所需投资低,且呈下降趋势,进入内生增长模式。
  第二,创新驱动:从输入型转向输出型。输入型主要是借力发展,即输入国际化要素。输出型主要是向外发力,即输出国际影响力。从输入和输出两个角度,我们选择资本服务能力、国际链接、投资吸引(输入指标)以及经济控制、创新带动、文化影响(输出指标)等指标,对我国主要城市创新驱动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杭州、深圳是典型的输出型城市,苏州、武汉、成都、南京、天津、宁波等城市是典型的输入型城市,而北京、上海介于两类城市中间,是均衡型城市。
  第三,土地开发:从外延扩张转向存量提升。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最核心的方面。我把人口和用地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上海已经不靠用地增长了,杭州和北京两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双增,天津和南京用地扩张快于人口集聚。
  第四,空间组织:从体系结构转向魅力结构。过去城市空间组织比较简单,北京上一次城市总规是“两轴两带多中心”,上海是“1966”,即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现在城市规划空间组织的趋势是:扩张结构淡化,突出魅力空间与网络节点两个方面。如上海2040规划中,可以运用“网络化格局,彰显一江一岛魅力空间”的概念,“一江”即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世界级滨水区,“一岛”即将崇明岛打造成为全球引领示范的世界级生态岛。在天津2049中,提出“双向开放、双城集聚、中部生态”的理念。双向开放即对内开放扇面、对外开放扇面。双城集聚即中心主城:多中心、紧凑型主城,滨海主城:带状、组团式滨海主城。中部生态与海河魅力轴线:用地缩减,加强生态保育;在广州城市总规中,我们提出“一带三区、一主一副”的空间格局,“一带”即以珠江为带,“三区”即为中心城区、湾区、生态区,“一主”即为中央活力区(CAZ),“一副”即為南沙副中心;在杭州规划中,可以运用“走向拥江发展”的理念。基于此,“从西湖时代走向钱江时代”被确定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在杭州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六项行动:控、治、修、建、调、优。
  第五,区域协同:从城市走向城市区域。这一方面主要回答四个“W”问题,一是What,即什么功能;二是Who,即什么范围;三是How,即如何协同;四是Where,即在哪关键节点。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功能关联大于地理临近。
  第六,公众参与:从精英规划走向共同缔造。与以往城市规划相比,现在做城市规划呈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公众参与日益受到重视,组织模式的多元化;二是大数据在规划中的应用,每个人都为规划研究做出贡献。在上海2040规划中,我们开展了公众愿景调查、概念规划设计竞赛,召开了11场开放式战略专题研讨会、组建了公众参与咨询团等。同时,面向公众进行成果表达,微信公众号公示和图解文章阅读总量超过120万。在天津2049规划中,我们以市域范围内的手机信令数据为对象,评估不同时空下就业和居住人口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市域范围内职住平衡关系的初步判断。
  五、案例分析——武汉2049:更具竞争力与更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的尝试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是国内第一个涉远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当时做这一规划时,武汉市政府提出编制该规划有三大目的:一是明确不能做什么,二是应该做什么,三是怎么做。通过做这一长远发展规划,总结的经验是长远规划的结论不在于准确,而要做到方向要正确。
  在做这一课题过程中,为了解决困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两种发展思路之争——争做国家中心城市VS大力发展工业,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利用核心—潜力—外围地区分析法,对中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地理演变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2010—2020为中三角地区呈现点状——都市圈发展阶段,2020—2030中三角地区线状——发展廊道形成;利用价值区段分析方法,我们对中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武汉是中三角城市中在世界城市网络地位层级最高的城市,武汉的全球关联度与南京、杭州相当,武汉是中三角区域中价值区段最高的城市,体现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武汉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区域平均值,同时总量位居第一。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区域平均值。关于武汉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我们分析发现,2020年前,武汉二、三产业交织发展阶段,2030年三产超过二产,2040年生产性服务业超过服务业。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武汉2049的发展目标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主持人:郑院长围绕着区域和城市的转型,通过大量的图、表以及一些概念和指标的测算,介绍了城市规划学科和领域中的一些新的思想和前沿观点,实证案例非常丰富,类型多样。让我们感觉到很受启发。下面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孙广宣副司长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史育龙所长做点评。
  孙广宣:郑院长的报告对如何把握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今后做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要着重把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制定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一定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参与,加强前期酝酿和舆论宣传,广泛听取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史育龙:首先,整个讲座信息量很大,报告所涉及的案例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广州、武汉等,这些城市集中在京广线以西不太远的区域。其次,报告视野非常广阔,里面所涉及的大量国际知名的研究报告和案例,如,日本的魅力观光区案例、GAWC城市指数以及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等,这些经典的研究都在郑院长报告中有所体现。在大的宏观视野的同时,郑院长对于某些关键节点的敏感性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提出杭州走向钱塘江时代等。再次,报告里面提到了很多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如弹性的城市群、中央活力区、魅力特色区及“生态+”和“+生态”等。   另外,我谈点个人的意见。
  第一,鄭院长的报告从人口红利的角度切入,对我国区域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这一切入点把握的非常好,且这一切入点本身就已经体现了转型的意义。但是仅仅从人口红利的视角谈区域空间格局演变是不全面的,除人口规模外,人的结构和素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影响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因素来看,资本、文化、环境等要素在区域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从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愈演愈烈,因此,在研究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也应该着重考虑区域之间竞争合作。按照上述分析框架,对我国区域和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可以有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描述,对未来的走向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判断。
  第二,在国内城市转型与战略选择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转向不一定局限在规划层面上,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城市治理、区域治理等,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公众的参与已经成为城市有效治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对一个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间的力量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下面围绕今天的主题,大家可以进行提问交流。
  提问1:请问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与之前国家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有什么不同?今后我国国家规划体系会有什么方面的转向?
  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从“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角度谈谈我对雄安新区的看法。首先,雄安新区要强调“产城融合”发展。雄安新区规划里面的产城融合不是简单的产城融合,是产城融合的高级阶段,即产城人文绿的融合。雄安新区要通过产和城的融入、通过文化和绿化来吸引人。能不能够吸引人来,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成败的关键。其次,雄安新区要积极发展生态人文新经济。在雄安新区传统产业集聚肯定没有意义,必须集聚新经济,新经济应该是知识、文化、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含义。第三,雄安新区建设应不是求规模。我国城镇化发展到现在,新城新区的发展成功不再依靠传统的规模取胜,结果不再是人口规模的扩张,更多的应该强调功能的含义。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空间规划是分层次的。在国土层面,建设用地只占1%—2%,98%都是生态、自然用地,这一层面规划的核心应该是国土空间和自然空间。在省和区域层面,建设用地占到10%左右,90%是其他用地,这一层面规划的核心应该是城、镇和村,这是山水林田湖层面的。第三个层面是城市,城市建设用地在一般占30%左右,这一层面的规划应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建议在统一规划下,不同层面的规划叫不同的名称,城市内部可以简单叫详细规划,城市尺度叫城市规划,区域层面叫区域空间规划,但都是国土空间的内涵。虽然不同层面名称不一样,国土规划的内涵和理念是一致的。
  提问2: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对城市的培育有很好的作用,城市开发利用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一个沿线开发权问题,现在城市培育过程当中如何用好沿线开发权?沿线开发权在新城开发建设中如何用好?
  回答:我们在做杭州城市规划时,对城市空间结构上提了都市联盟和廊道生长的建议,都市联盟和廊道生长反应一个城市想要表达的开发权的含义。传统的开发权是要做建筑、盖房子等,传统的开发权要转向,应从传统的卖地盖房子向新的开发模式转变,主要是针对特色地区如何开发的问题。另外,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应着重强调投资的效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李权 整理)
  (摄影:李宝华)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2017年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为历史上第二高产年,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5年突破12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新台阶。同时,粮食需求平稳增长,部分主粮品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大幅增加,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粮食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支撑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一、粮食收储制度等改革促进生产能力更强、种植结构更优、产品质量
期刊
威海双信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校和商业洗浴低品位废热回收利用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废蒸汽和高温废水排出的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  一、典型案例基本情况  “洗浴废水余热利用热泵集成技术”由山东双轮集团“威海双信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应用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洗浴中心,该技术于2018年4月被国家节能中心评选为“重点節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2017)”。  山东大学(威海)
期刊
“鸡西德元电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励三相异步电动机,在濮耐昆钢电机系统应用,节电率高达36.63%,创造了电机节能奇迹。”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邢德山评价道,首创独特的自励技术,突破设计原理的桎梏,使产品具有宽阔的高效区间,在不同工况负载下应用均保持高效运行,目前尚无同类技术与之相媲美。其电机主体节能,是提升电机系统运行能效的最佳途径。该技术被国家节能中心评选为“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期刊
今年上半年,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提升经济活力和韧劲、促进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和稳中向好态势提供了强力支撑。在下半年和今后较长时期内,要积极支持服务业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引导、支持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支撐能力。  一、服务业是上半年
期刊
7月18日,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暨2018中国普惠金融展览会(以下简称“投融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投融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指导下,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名洋国际会展等国家级协会和专业机构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服务于中小企业投融资的全国性、专业性展会。此外,同期举办的“小企业大梦想”高峰论坛也于当日拉开序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如何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富民工程有机结合;怎样把发展旅游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绿色引领发展、旅游助力扶贫”主题,2018年5月20日至25日,新华社党校春季干部进修班二支
期刊
近期,各地的价格主管部门陆续对外公布了新修订的地方定价目录,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  问:请介绍一下集中修订地方定价目录的主要背景。  答:根据《价格法》规定,地方定价目录是规定地方政府定价权限和范围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地方政府定价的权力清单。在此之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定价目录均是2015年集中修订公布施行的。通过2015年的修订,地方定价项目
期刊
摘 要:常州市围绕打造工业明星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着力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大数据成为常州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选择。本文介绍了常州制造业发展选择大数据的必然性,以及大数据助力制造业发展的方式,最后针对大数据应用于常州制造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常州制造业适用大数据必须考量投入效益比、应以自动化生产为前提、要量身打造大数据处理平台、要注重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
期刊
摘 要: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一般按照供给需求框架,将土地、货币、财政等因素纳入分析模型,这种方法只能把握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运行趋势,对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则力有不逮。笔者借鉴证券市场构建思路和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个虚拟房地产市场模型分析各市场主体的角色并明确其发展应把握的方向,最后提出政府要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发展房地产、通过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缓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压力、房地产企业要与实体产
期刊
摘 要: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引领作用,并以西宁市为例对西宁开放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综合分析。西部地区应加快补齐通道平台短板,推进国际创新合作,做好“内外联动、双向互济”文章,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样板,以新一轮大开放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一带一路 西宁 绿色丝绸之路 创新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