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情与别景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nshaob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一篇《别赋》不知引发了天下多少离人的共鸣。伤别,伤感相聚时的匆匆,或是再聚首的遥遥无期,大约是不分年代也不分疆域的吧?可以说,这是一种穿越时空人皆有之的感情。然而,一样分别几多别绪,这中间怎一个“愁”字了得!历代文人墨客写离别的诗作可谓多如牛毛,其对于离情别绪的表达也可谓因人而异,各有千秋。
  我们最早接触到的送别诗要算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桃花潭就在附近,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如果说本诗对于别情的表达是直抒胸臆,不吐不快,那么,他的另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脚则是含蓄内敛,不着痕迹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全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所以唐汝说这首诗“目力已极,离思天涯,怅惘之情,俱在言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故人,当然是指老朋友,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年纪较长的一位,现在这位值得尊敬的“故人”要离去了,要告别千古胜迹的黄鹤楼了,之所以在诗中重提此楼,大概是因为李白曾在黄鹤楼上,多次与“孟夫子”流连忘返,忘形尔汝吧。而且此处又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的种种神话传说,也为孟浩然的离去增添了几分遐想。就在这烟花似锦,春光如梦的季节里,在黄鹤楼脚下,送孟夫子顺江东下,直赴那人间天堂的扬州名城。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诉呀。想一想,他在《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的潇洒,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他不但没有在分手之际“踏歌”,甚至在孟浩然已经登舟远去之后,还独自一人默默地伫立江边,一碧如洗的蓝天之下,目送友人登舟而去,孤零零的一片帆影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剩下的只是浩浩荡荡东去的流水。此处,没一个字说别道愁,然而,一个“孤”、一个“惟”使别离难遣之情、茫然若失之意尽在眼前,可谓余意无穷,感人至深。此情此景,令人无法不联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勰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便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形之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既有饯别时景物的描写,又有直抒离情的劝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微雨湿润道路,老天仿佛也知人意,洒道送行。客舍饯别,倍添愁情。雨后的柳条更加鲜亮,青青柳色寄予着款款挽留之意。这两句中,“朝雨、青柳”与元二即将远赴安西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得故乡的亲切可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饯别宴上,酿满别情的酒已喝了许多,殷勤告别的话已重复了很多遍。友人使命在身,再也无法挽留,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再干一杯吧,西出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陪你喝酒聊天了,也见不到亲切而熟悉的故园景物了。诗中的“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当地人烟稀少,风物荒凉。本诗后收入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题作《渭城曲》,谱乐时末句反复叠唱,所以又称《阳关三叠》。
  古代疆域广阔,交通不便,因此,送别诗大多格调低沉。然而也有例外,高适的《别董大》就是一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景,广阔的黄云,错黄的阳光,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天地间一片苍茫。这些极富西北景色特点的描写,浓浓地渲染了相互间的离别之情。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意境也豁然为之开朗、清新:“莫愁”三字,一则点明离情,二则承上启下,翻出新意,直写诗人的劝慰和赞誉。反问句式既含蓄曲折,增强了说服力,又显得情感直率而亲切,使人感到格外温暖,语句也朴实自然。
  此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一扫辛酸感泣、黯然神伤的情态,对友人备加宽慰和劝勉:你我虽然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知心朋友存在,也如近在咫尺之间。你我的心紧紧相连,我们的友谊不会因山高路远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美好。这里,诗人用豪迈的语言,鼓励友人振作精神,勇敢地鼓起新生活的勇气。总之,这两句诗既是劝慰友人,也是聊以自慰,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使全诗充满了清新健康的气息,境界壮阔,格调高昂。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昌龄诗的独特风格: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扛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他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扛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其他文献
秋夜思南郑军中  陆 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陆游81岁时念及壮年从军南郑时的生活,写作此诗,表达其期望北伐的心情与无法报国的忧愤。诗以《秋夜思南郑军中》为题,其中的“思”字不仅是联系“秋夜”同“南郑军中”的纽带,而且是贯彻全诗的灵魂。因而只要抓住这个“思”字,就不难探
期刊
  
期刊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贝尔纳  人只有在无知的时候才是无忧的,随着知识的增长,疑惑也在不断加深。  ——歌德  今天在实践中证明的东西,就是过去在想象中存在的东西。  ——布莱克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期刊
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但是三个勇敢的小家伙正义的举动还是值得我们为他们喝彩的,不是吗?  (编 者)    “让我过去!”他们身后人群里的一个男人说,“我是一个大夫,让我过去给总统看看。”  人群让开一条缝让大夫进去。约纳森想留在这儿,看大夫能讲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也许,仅仅是也许,可能是好的消息。但是迈特拉起他朝另外一个门走去:“快!”   下了楼梯,两个少年发现他们来到了一个酒店,一小群男人在
期刊
如果你是一个原始人,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雷”,什么是“电”,什么是“雨”,当你看到风雨雷电这些大自然的景象时,你会怎么想呢?我们聪明而又极富想象力的祖先面对种种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创造出了许多情节离奇,内容生动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雨 田)    【文体概说】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是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
期刊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些汉字从本义中逐渐衍生出比喻义、引申义,再加上不同语言环境使得汉字意义更加丰富。由此,与汉字有关的趣话故事也广为流传,看似枯燥乏味的方块字随之趣味盎然。2006年是农历丙戌年,第一期“语林拾薪”栏目我们选发几则与“狗”有关的趣味故事,与大家共赏。也欢迎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语言趣味故事推荐给我们。  (夫 子)    冷嘲热讽狗字联    自古以来,人们对狗褒贬不
期刊
语文学科与各门类艺术息息相关,艺术鉴赏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本期开始,我们陆续向同学们介绍剪纸、雕塑、绘画、摄影、音乐等各门类艺术及鉴赏的相关知识技巧,从艺术的百花园中撷取朵朵小花奉献给大家。  (红 枫)    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
期刊
本期“我问你答”,将继续向大家推出一套成语知识选择题。同学们做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但相信大家一定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把它做好,由此养成或继续发扬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  (编者)  1.“挥汗如雨”是形容战国时期的()。  A.赵国B.齐国 C.楚国  2.“老生常谈”出自三国时期()之口。  A. 管辂 B. 邓飓C. 何宴  3.“国士无双”是萧何形容()的话。  A.樊哙B.韩信C.曹参  4.
期刊
新年新气象,我们在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气氛中迎来了2006年的第一轮朝阳,备战2006年中考的号角也已经吹响。为此,本刊编辑部特地为初三的老师同学们推出了一套大餐:《中考新题型透视及2006年备考训练》专号,这本专号主要选取近年尤其是2005年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创新题型,对这些题型分别从“题型概说”“解题策略”“典例解析”“真题演练”等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解析,并加以训练。旨在为教师指导备考、
期刊
【原题回放】    开端是(事情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  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 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试题解析】    2005年北京中考作文试题以其朴实而不失个性的面目呈现在广大考生面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