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允展,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
自1991年进入公司后,宁允展一直扎根生产一线,目前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研磨、装配工作。从业24年来,他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从他手中出去的产品创造了10年无次品的纪录,为高铁列车的高质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他执着于创新研究,主持的多项课题和发明的多种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2015年“五一”期间,宁允展作为“大国工匠”之一被央视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钻研,打破高速动车组转向
架生产瓶颈难题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4年。
2004年,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开始由国外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正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二百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就是手工研磨。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的定位臂,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宁允展主动请缨,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打磨机以三百多转每秒的转速高速旋转,一旦磨小了,精度达不到要求,不慎磨大了,动辄十几万的构架就会报废。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试验,宁允展仅用一周时间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要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他研磨出的定位臂受到外方专家高度肯定。
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转向架研磨跟不上生产进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宁允展将目光瞄向研磨工艺。他试验了近半年时间,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这一研磨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被应用到现场生产,使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高质量、高产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
创新,做企业节约创效、“万众创新”的代言人
宁允展出身钳工,但他自学了焊工、电工,是生产厂房里的“多面手”。突破常规、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他工作以来坚持的一项原则。长期以来,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由于精度要求高,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这一操作法被中国南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而他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出的“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这一方法也成为公司的“绝招绝技”被广泛推广。
善钻研、爱钻研,多年来,宁允展他主持的提升构架加工内腔铁屑一次性清除率、动车27°踏面清扫器座M12螺纹引头工装等课题,频频获公司优秀攻关课题和技术革新课题奖项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动车组刻打样冲组合与划线找正工装……其中,两项发明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允展的理念是“工匠就是凭手艺吃饭”。2012年,他在家自费购买了车床、打磨机和电焊机,将家里三十多平米的小院,改造成了一个小“工厂”,这里成为他业余时间钻研新工装、发明新方法的第二厂房。凭借这种创新创造、探索不止的劲头,宁允展成为企业“万众创新”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言人。
奉献,在无私授业中培养优质人才
作为高铁研磨的一把手,宁允展当上了研磨班的班长。可没过几年,他主动辞去了班长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工艺改进和工装发明,将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怎样解决问题上,做起了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处理专家。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获最大化地奉献给企业,宁允展一直在思考——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的同事是他作出的选择。多年来,宁允展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充电,一方面将自己的经验无私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在他传帮带的徒弟中,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这些人均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通过这种无私传授,宁允展为企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多名优质的制造技术人才,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来自基层的一股动力。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4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这是宁允展的信条。
自1991年进入公司后,宁允展一直扎根生产一线,目前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研磨、装配工作。从业24年来,他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从他手中出去的产品创造了10年无次品的纪录,为高铁列车的高质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他执着于创新研究,主持的多项课题和发明的多种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2015年“五一”期间,宁允展作为“大国工匠”之一被央视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钻研,打破高速动车组转向
架生产瓶颈难题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4年。
2004年,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开始由国外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正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二百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就是手工研磨。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的定位臂,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宁允展主动请缨,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打磨机以三百多转每秒的转速高速旋转,一旦磨小了,精度达不到要求,不慎磨大了,动辄十几万的构架就会报废。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试验,宁允展仅用一周时间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要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他研磨出的定位臂受到外方专家高度肯定。
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转向架研磨跟不上生产进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宁允展将目光瞄向研磨工艺。他试验了近半年时间,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这一研磨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被应用到现场生产,使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高质量、高产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
创新,做企业节约创效、“万众创新”的代言人
宁允展出身钳工,但他自学了焊工、电工,是生产厂房里的“多面手”。突破常规、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他工作以来坚持的一项原则。长期以来,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由于精度要求高,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这一操作法被中国南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而他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出的“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这一方法也成为公司的“绝招绝技”被广泛推广。
善钻研、爱钻研,多年来,宁允展他主持的提升构架加工内腔铁屑一次性清除率、动车27°踏面清扫器座M12螺纹引头工装等课题,频频获公司优秀攻关课题和技术革新课题奖项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动车组刻打样冲组合与划线找正工装……其中,两项发明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允展的理念是“工匠就是凭手艺吃饭”。2012年,他在家自费购买了车床、打磨机和电焊机,将家里三十多平米的小院,改造成了一个小“工厂”,这里成为他业余时间钻研新工装、发明新方法的第二厂房。凭借这种创新创造、探索不止的劲头,宁允展成为企业“万众创新”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言人。
奉献,在无私授业中培养优质人才
作为高铁研磨的一把手,宁允展当上了研磨班的班长。可没过几年,他主动辞去了班长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工艺改进和工装发明,将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怎样解决问题上,做起了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处理专家。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获最大化地奉献给企业,宁允展一直在思考——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的同事是他作出的选择。多年来,宁允展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充电,一方面将自己的经验无私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在他传帮带的徒弟中,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这些人均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通过这种无私传授,宁允展为企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多名优质的制造技术人才,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来自基层的一股动力。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4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这是宁允展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