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80周年,为纪念新四军发展历史中这一重要建制及其历史贡献,笔者从贯彻执行新四军发展方针这一重要层面做一些研究阐述。
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到江南指挥部成立
1938年春新四军集结不久,军部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指示,于4月28日派出由粟裕任司令员的先遣支队 ,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先遣支队出发不久,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亦先后向苏南敌后挺进。
继6月17日韦岗战斗之后,第一、第二支队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1938年10月1日,第一团奉命调回皖南,第六团调到苏南敌后,归第一支队指挥。 在1938年9月到年底的4个月里,新四军在苏南敌后的各部队共粉碎敌大小扫荡近30次,主动出击进攻日伪据点10余次,建立了许多小块的游击基地。是年底,罗炳辉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
新四军到达苏南之后,还积极扶持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先后将“丹阳游击纵队”“丹阳独立支队”编入新四军序列。积极開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敌人,牵制日军在苏南的兵力达2万人以上。自1938年5月到12月,半年多时间,已先后建立起茅山、丹北、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等10多块小型游击基地,为根据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39年2月,周恩来在皖南同军部领导人共同商定了“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陈毅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和军部的指示。3月中旬得知, “江抗三路”已在武南、锡西完成了创造新四军东进前哨阵地的任务,4月即着手部署新四军第六团向东路地区发展,相机创建抗日根据地。为了执行中央赋予新四军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陈毅决定将“江抗”移至扬中整训待机。10月26日,“江抗”奉命撤至扬中老郎街、油坊桥一带,月底和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四个团。
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从1939年2月至5月,还先后进行了博望、陶吴、朱门、横溪桥、索墅、水阳和孟河等一系列战斗,大获全胜。此后,敌人被迫改变计划,放弃小据点,加强大据点。第一、第二支队经过半年努力,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开辟了许多新的游击基地,使茅山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到1939年秋,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已增加到140万,第一、第二支队也由进入苏南时的4000余人发展到了14000余人。1939年5月,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赴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8月下旬,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为了加强对苏南新四军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军部决定增设江南指挥部的建制。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驻地溧阳县水西村正式成立,从此,苏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发展苏北的战略指挥中枢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指挥苏南和业已进入苏北的新四军部队,包括第二团、第四团、新三团、新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以及所辖地区的地方武装。江南指挥部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重要指示,在东进北上、开辟发展苏北的进程中,发挥了战略指挥中枢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政治上是陈毅同志团结地方爱国民主人士和赞成抗日的地方武装实力派,努力开展苏北统战工作;军事上及时组织部队渡江北上进入苏北地区,力争成为苏北抗战的主力军,开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政治与军事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在坚决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原则下,团结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对国民党顽固派则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江南指挥部成立后,于1939年11月底就派原在苏南东路地区作战的叶飞(聂扬),率新四军主力部队第六团(即“江抗”二路)渡过夹江,北上到扬中县,与挺进纵队会合。六团与挺进纵队合编,组成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叶飞分任正副司令员(叶飞实为政委),张藩任参谋长,陈时夫、吉洛(姬鹏飞)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部队整编为四个团,一团团长乔信明、二团团长徐绪奎、三团团长梅嘉生、四团团长韦永义。整编后挺纵部队实力大增,随即引起日军的注意。日军纠集海陆空军3000余人,对扬中大规模围攻。挺纵部队预先得到情报,除留一个加强连在扬中坚持之外,大部都渡江到吴家桥、大桥、嘶马一带。1940年1月11日扬中沦陷后,新四军联系长江两岸的跳板即改在江都县的新老洲。
帮助李明扬运送10万发子弹,争取中间势力。新四军要发展苏北,除了要与日伪作斗争外,还要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较量。陈毅从实际出发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提出“击敌、联李、孤韩”和有步骤地发展苏北的方针。其重点是“联李”。李明扬、李长江是苏北最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不满蒋介石、韩德勤对他的歧视和压迫。税警总团的陈泰运属于宋子文系统,曾因与韩德勤争夺税收而被软禁于兴化,后由黄逸峰帮助方得脱险,他暗中联李反韩。“二李”、陈泰运两部的政治态度同韩德勤有所不同。在新四军江南主力渡江之前,陈毅就把同韩德勤争夺中间势力作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决苏北抗日领导权的一个重要环节。 1939年8月,陈毅第二次到苏北,通过李明扬部第二中队颜秀五的疏通,在管文蔚、惠浴宇陪同下,曾三次冒着极大风险进入泰州城,拜会“二李”,劝其以民族大义为重,在韩德勤对新四军搞摩擦斗争时,保持中立,并与新四军共同抗日。1939年冬,“二李”与韩德勤的矛盾日趋尖锐,要求新四军援助弹药,陈毅立即资助子弹两万发。此时,李明扬部有13万发子弹在江南无法运回,便亲笔致函陈毅,要求新四军协助护送。江南指挥部于11月11日派张道庸(陶勇)、卢胜率新四军主力部队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协助李部的陈玉生支队一路护送,直到过江安全抵达泰州。新四军还从战利品中挑选了30支“三八”式步枪送给颜秀五;选了一匹好马,配上新鞍鞯送给李长江;选了一把指挥刀送给李明扬。陈毅趁代运子弹之机,第二次到泰州拜访,“二李”待若上宾,并在泰州街上张贴“欢迎四将军光临指导!”的标语。还召集他的教导队,请陈毅讲话。“二李”表示愿意帮助新四军东进南通、如皋一带,还赠一万元资金慰劳新四军。不久,李明扬到挺进纵队驻地吴家桥做了回访。陈毅于1940年春第三次进泰州,依然受到上宾之礼,但因特务密告,韩德勤派其参谋长前往监督,故未能与“二李”详谈;却在李明扬的招待宴席上认识了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通过陆的介绍,与苏北耆绅韩国钧取得了联系。从此,也让陈毅打开了对苏北中上层士绅进行抗日统战工作的渠道。 主动退让郭村、嘶马、大桥,争取“二李”在韩顽制造摩擦中保持中立。正当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准备率主力北渡之时,发生了郭村战斗。
1940年3月17日,韩德勤调集8个团围攻皖东新四军五支队领导机关驻地半塔集,双方兵力悬殊,半塔集驻军固守待援,新四军第五支队、苏皖支队受命兼程东返。叶飞受命率挺进纵队主力西援,途中,3月27日于马家集歼灭韩军一个营,东西援军合围韩军千余人,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5月中旬挺进纵队返回江都吴家桥原防地。5月17日,日伪军各500余人扫荡吴家桥,激战一昼夜,击退日伪军。为防敌报复,挺纵部队撤到泰州西北30里的郭村休整。郭村是“二李”防区,“二李”疑挺纵有长期驻守之意,几次派人要求挺纵撤离。挺纵遂分别请示中原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陈毅于5月28日复电:“苏北形势的特点是我在敌、顽、‘二李’三方面包围形势下,我方力量较弱,尚未准备完成,如采取三面进攻,则必然失败。目前应积极与‘二李’亲善,并秘密进行其上、中、下层的争取工作。”“你们应在此时机积极进行大桥、新老洲、宜陵、吴家桥一带的动员工作,扩大自己,锻炼部队,积蓄力量,坚忍镇静,不要轻举妄动。”应积极争取“二李”,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挺纵遵照指示,在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建立政权,扩大部队。韩德勤则不断煽动“二李”用武力解决挺纵部队。6月下旬,在韩德勤挑唆和日伪蛊惑之下,李长江最终向挺纵下了最后通牒,限三日内退出郭村。挺纵负责人立即分别电告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研究了挺纵来电,认为新四军政治、军事形势紧迫,江南部队正同国民党冷欣部队激烈交战,暂时无法过江。挺纵兵力不多,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如作战不利,新四军将失去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地带,势必严重影响江南主力北上;即使打赢了,如果韩德勤再对“二李”挑拨拉拢,造成韩、李反共大联合,对新四军发展苏北极为不利,且于全国影响不好。于是,陈毅连发三电,要求挺纵尽量避免冲突。挺纵和地方党委领导慎重研究后,一面作紧急应战准备,一面派陈同生副主任前往泰州向“二李”倡言和平。李明扬借开会之名出走兴化,李长江则将陈同生扣留。挺纵立即电告陈毅,并表达坚决固守郭村决心。陈毅接电十分焦急,一面急电苏皖支队火速驰援,一面将江南部队交给粟裕,自己前往郭村,亲临决策。6月27日,韩德勤下令“二李”及其他各部,速将挺纵部队一举歼灭。李长江当晚紧急布置次日进攻郭村。幸有在李部二纵潜伏的共产党员郑少仪,冒险连夜赶往郭村报告,方为叶飞所部争取了极其宝贵的准备时间。6月28日,李长江纠合三个纵队,和张星炳保三旅等共13个团的兵力,四面包围郭村,轮番进攻。挺纵部队在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英勇坚守。利用李部各路间互不配合的弱点,采取积极防御,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次击破进攻之敌,稳住了郭村阵地。此时,奉命增援的苏皖支队由陶勇率领,日夜兼程200余里,抵达郭村,协同挺纵打退李部多次进攻。7月1日,潜伏李部第三纵队第八支队担任支队长的共产党员陈玉生率部起义,到达大桥地区,控制了长江南北通道。潜伏李部第二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的共产党员王澄、姚力等率部在港口暴动,当天上午即率全大队500余人开进郭村,加入新四军,投入保卫郭村、反击李部的战斗。新四军内外夹攻,击溃对方三个团,李部全线溃退。7月3日,陈毅赶到郭村,指出:战役和战术上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要打开苏北局面,非把韩德勤打败不可。要打敗韩德勤,就必须争取“二李”中立。不要把“二李”打到韩德勤那边去,而要打到新四军这边来,就要看我们政策和策略的成功了。陈毅令挺纵部队乘胜追击,于7月4日攻下塘头。在泰州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陈毅命令停止攻城,收兵于泰州城郊,以示谈判诚意。为争取“二李”中立,陈毅派出北伐时期同李明扬交谊较深的朱克靖到泰州,表明团结抗战诚意,陈毅又亲自打电话给李明扬,表明愿意与他重修旧好。此举,李明扬求之不得,连忙放出被扣代表陈同生、周山,并赔礼道歉。陈毅应李明扬要求,释放全部被俘人员700余人,发还部分枪支,归还郭村、塘头,退让嘶马、大桥等地。李明扬得知新四军并无占据地盘的意图后,则表明愿意团结抗日,协助东进;韩顽再有进攻新四军时则保持中立。一场危及统战大计的“死局”,就这样让统战经验丰富的陈毅“破解”了。
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实施东进黄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40年6月中旬,江南指挥部已开始执行渡江北上、开辟苏北之任务,副指挥粟裕率领第二团等部经溧(阳)武(进)路向长江边进发,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冷欣以其第四十师主力及“挺进军”第五团等部对新四军北移部队突然袭击,粟裕指挥部队奋起还击,在西塔山地区歼其一部,余部溃逃。粟部随即越过公路、运河、铁路等日军封锁线,经扬中地区北渡长江,于7月8日胜利到达苏北塘头,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
7月9日,陈毅向中共中央中原局报告新四军郭村战斗简况及部队行动的建议,告知:江南一支队已渡江会合,江南指挥部已陆续渡江,造成我军争取苏北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对苏北党政军民整个工作布置及组织领导关系,请求指示,以便赶上局势及新发展。
7月12日,陈毅和粟裕等开会,提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仍任指挥并兼政委,粟裕仍任副指挥并兼参谋长。进入苏北江都的部队应统一整编、整训,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会议肯定了陈毅指挥的建议,粟裕配合陈毅对部队的整训工作做出具体安排。14日,陈毅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报告了东进任务和方针;并决定江北主力约8000人,在江都东北地区整训一周后即向东挺进。在此期间, 陈毅、粟裕及时召开指挥部会议,讨论以何处为中心建设根据地问题。7月15日,新四军军部将陈粟的决心和任务安排, 转报中共中央。7月20日,陈毅接到刘少奇的回复并报中共中央的电文。7月23日部队整训和调整完成,陈毅在指挥部高层领导会议上正式宣布:部队完成整编,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九个团: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辖第一、第四、第五团;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辖第二、第六、第九团;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辖第三、第七、第八团。7月24日陈毅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苏北指挥部将于次日率部东进的决定。25日夜晚陈毅与粟裕率部东进泰兴县黄桥地区。
此时,江南指挥部作为发展苏北的战略指挥中枢,已完成历史任务,自此,陈毅、粟裕共同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开启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篇章。
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到江南指挥部成立
1938年春新四军集结不久,军部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指示,于4月28日派出由粟裕任司令员的先遣支队 ,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先遣支队出发不久,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亦先后向苏南敌后挺进。
继6月17日韦岗战斗之后,第一、第二支队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1938年10月1日,第一团奉命调回皖南,第六团调到苏南敌后,归第一支队指挥。 在1938年9月到年底的4个月里,新四军在苏南敌后的各部队共粉碎敌大小扫荡近30次,主动出击进攻日伪据点10余次,建立了许多小块的游击基地。是年底,罗炳辉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
新四军到达苏南之后,还积极扶持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先后将“丹阳游击纵队”“丹阳独立支队”编入新四军序列。积极開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敌人,牵制日军在苏南的兵力达2万人以上。自1938年5月到12月,半年多时间,已先后建立起茅山、丹北、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等10多块小型游击基地,为根据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39年2月,周恩来在皖南同军部领导人共同商定了“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陈毅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和军部的指示。3月中旬得知, “江抗三路”已在武南、锡西完成了创造新四军东进前哨阵地的任务,4月即着手部署新四军第六团向东路地区发展,相机创建抗日根据地。为了执行中央赋予新四军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陈毅决定将“江抗”移至扬中整训待机。10月26日,“江抗”奉命撤至扬中老郎街、油坊桥一带,月底和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四个团。
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从1939年2月至5月,还先后进行了博望、陶吴、朱门、横溪桥、索墅、水阳和孟河等一系列战斗,大获全胜。此后,敌人被迫改变计划,放弃小据点,加强大据点。第一、第二支队经过半年努力,不仅巩固了原有阵地,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开辟了许多新的游击基地,使茅山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到1939年秋,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已增加到140万,第一、第二支队也由进入苏南时的4000余人发展到了14000余人。1939年5月,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赴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8月下旬,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为了加强对苏南新四军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军部决定增设江南指挥部的建制。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驻地溧阳县水西村正式成立,从此,苏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发展苏北的战略指挥中枢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指挥苏南和业已进入苏北的新四军部队,包括第二团、第四团、新三团、新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以及所辖地区的地方武装。江南指挥部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重要指示,在东进北上、开辟发展苏北的进程中,发挥了战略指挥中枢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政治上是陈毅同志团结地方爱国民主人士和赞成抗日的地方武装实力派,努力开展苏北统战工作;军事上及时组织部队渡江北上进入苏北地区,力争成为苏北抗战的主力军,开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政治与军事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在坚决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原则下,团结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对国民党顽固派则坚持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江南指挥部成立后,于1939年11月底就派原在苏南东路地区作战的叶飞(聂扬),率新四军主力部队第六团(即“江抗”二路)渡过夹江,北上到扬中县,与挺进纵队会合。六团与挺进纵队合编,组成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叶飞分任正副司令员(叶飞实为政委),张藩任参谋长,陈时夫、吉洛(姬鹏飞)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部队整编为四个团,一团团长乔信明、二团团长徐绪奎、三团团长梅嘉生、四团团长韦永义。整编后挺纵部队实力大增,随即引起日军的注意。日军纠集海陆空军3000余人,对扬中大规模围攻。挺纵部队预先得到情报,除留一个加强连在扬中坚持之外,大部都渡江到吴家桥、大桥、嘶马一带。1940年1月11日扬中沦陷后,新四军联系长江两岸的跳板即改在江都县的新老洲。
帮助李明扬运送10万发子弹,争取中间势力。新四军要发展苏北,除了要与日伪作斗争外,还要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较量。陈毅从实际出发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提出“击敌、联李、孤韩”和有步骤地发展苏北的方针。其重点是“联李”。李明扬、李长江是苏北最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不满蒋介石、韩德勤对他的歧视和压迫。税警总团的陈泰运属于宋子文系统,曾因与韩德勤争夺税收而被软禁于兴化,后由黄逸峰帮助方得脱险,他暗中联李反韩。“二李”、陈泰运两部的政治态度同韩德勤有所不同。在新四军江南主力渡江之前,陈毅就把同韩德勤争夺中间势力作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决苏北抗日领导权的一个重要环节。 1939年8月,陈毅第二次到苏北,通过李明扬部第二中队颜秀五的疏通,在管文蔚、惠浴宇陪同下,曾三次冒着极大风险进入泰州城,拜会“二李”,劝其以民族大义为重,在韩德勤对新四军搞摩擦斗争时,保持中立,并与新四军共同抗日。1939年冬,“二李”与韩德勤的矛盾日趋尖锐,要求新四军援助弹药,陈毅立即资助子弹两万发。此时,李明扬部有13万发子弹在江南无法运回,便亲笔致函陈毅,要求新四军协助护送。江南指挥部于11月11日派张道庸(陶勇)、卢胜率新四军主力部队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协助李部的陈玉生支队一路护送,直到过江安全抵达泰州。新四军还从战利品中挑选了30支“三八”式步枪送给颜秀五;选了一匹好马,配上新鞍鞯送给李长江;选了一把指挥刀送给李明扬。陈毅趁代运子弹之机,第二次到泰州拜访,“二李”待若上宾,并在泰州街上张贴“欢迎四将军光临指导!”的标语。还召集他的教导队,请陈毅讲话。“二李”表示愿意帮助新四军东进南通、如皋一带,还赠一万元资金慰劳新四军。不久,李明扬到挺进纵队驻地吴家桥做了回访。陈毅于1940年春第三次进泰州,依然受到上宾之礼,但因特务密告,韩德勤派其参谋长前往监督,故未能与“二李”详谈;却在李明扬的招待宴席上认识了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通过陆的介绍,与苏北耆绅韩国钧取得了联系。从此,也让陈毅打开了对苏北中上层士绅进行抗日统战工作的渠道。 主动退让郭村、嘶马、大桥,争取“二李”在韩顽制造摩擦中保持中立。正当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准备率主力北渡之时,发生了郭村战斗。
1940年3月17日,韩德勤调集8个团围攻皖东新四军五支队领导机关驻地半塔集,双方兵力悬殊,半塔集驻军固守待援,新四军第五支队、苏皖支队受命兼程东返。叶飞受命率挺进纵队主力西援,途中,3月27日于马家集歼灭韩军一个营,东西援军合围韩军千余人,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5月中旬挺进纵队返回江都吴家桥原防地。5月17日,日伪军各500余人扫荡吴家桥,激战一昼夜,击退日伪军。为防敌报复,挺纵部队撤到泰州西北30里的郭村休整。郭村是“二李”防区,“二李”疑挺纵有长期驻守之意,几次派人要求挺纵撤离。挺纵遂分别请示中原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陈毅于5月28日复电:“苏北形势的特点是我在敌、顽、‘二李’三方面包围形势下,我方力量较弱,尚未准备完成,如采取三面进攻,则必然失败。目前应积极与‘二李’亲善,并秘密进行其上、中、下层的争取工作。”“你们应在此时机积极进行大桥、新老洲、宜陵、吴家桥一带的动员工作,扩大自己,锻炼部队,积蓄力量,坚忍镇静,不要轻举妄动。”应积极争取“二李”,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挺纵遵照指示,在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建立政权,扩大部队。韩德勤则不断煽动“二李”用武力解决挺纵部队。6月下旬,在韩德勤挑唆和日伪蛊惑之下,李长江最终向挺纵下了最后通牒,限三日内退出郭村。挺纵负责人立即分别电告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研究了挺纵来电,认为新四军政治、军事形势紧迫,江南部队正同国民党冷欣部队激烈交战,暂时无法过江。挺纵兵力不多,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如作战不利,新四军将失去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地带,势必严重影响江南主力北上;即使打赢了,如果韩德勤再对“二李”挑拨拉拢,造成韩、李反共大联合,对新四军发展苏北极为不利,且于全国影响不好。于是,陈毅连发三电,要求挺纵尽量避免冲突。挺纵和地方党委领导慎重研究后,一面作紧急应战准备,一面派陈同生副主任前往泰州向“二李”倡言和平。李明扬借开会之名出走兴化,李长江则将陈同生扣留。挺纵立即电告陈毅,并表达坚决固守郭村决心。陈毅接电十分焦急,一面急电苏皖支队火速驰援,一面将江南部队交给粟裕,自己前往郭村,亲临决策。6月27日,韩德勤下令“二李”及其他各部,速将挺纵部队一举歼灭。李长江当晚紧急布置次日进攻郭村。幸有在李部二纵潜伏的共产党员郑少仪,冒险连夜赶往郭村报告,方为叶飞所部争取了极其宝贵的准备时间。6月28日,李长江纠合三个纵队,和张星炳保三旅等共13个团的兵力,四面包围郭村,轮番进攻。挺纵部队在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英勇坚守。利用李部各路间互不配合的弱点,采取积极防御,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次击破进攻之敌,稳住了郭村阵地。此时,奉命增援的苏皖支队由陶勇率领,日夜兼程200余里,抵达郭村,协同挺纵打退李部多次进攻。7月1日,潜伏李部第三纵队第八支队担任支队长的共产党员陈玉生率部起义,到达大桥地区,控制了长江南北通道。潜伏李部第二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的共产党员王澄、姚力等率部在港口暴动,当天上午即率全大队500余人开进郭村,加入新四军,投入保卫郭村、反击李部的战斗。新四军内外夹攻,击溃对方三个团,李部全线溃退。7月3日,陈毅赶到郭村,指出:战役和战术上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要打开苏北局面,非把韩德勤打败不可。要打敗韩德勤,就必须争取“二李”中立。不要把“二李”打到韩德勤那边去,而要打到新四军这边来,就要看我们政策和策略的成功了。陈毅令挺纵部队乘胜追击,于7月4日攻下塘头。在泰州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陈毅命令停止攻城,收兵于泰州城郊,以示谈判诚意。为争取“二李”中立,陈毅派出北伐时期同李明扬交谊较深的朱克靖到泰州,表明团结抗战诚意,陈毅又亲自打电话给李明扬,表明愿意与他重修旧好。此举,李明扬求之不得,连忙放出被扣代表陈同生、周山,并赔礼道歉。陈毅应李明扬要求,释放全部被俘人员700余人,发还部分枪支,归还郭村、塘头,退让嘶马、大桥等地。李明扬得知新四军并无占据地盘的意图后,则表明愿意团结抗日,协助东进;韩顽再有进攻新四军时则保持中立。一场危及统战大计的“死局”,就这样让统战经验丰富的陈毅“破解”了。
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实施东进黄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40年6月中旬,江南指挥部已开始执行渡江北上、开辟苏北之任务,副指挥粟裕率领第二团等部经溧(阳)武(进)路向长江边进发,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冷欣以其第四十师主力及“挺进军”第五团等部对新四军北移部队突然袭击,粟裕指挥部队奋起还击,在西塔山地区歼其一部,余部溃逃。粟部随即越过公路、运河、铁路等日军封锁线,经扬中地区北渡长江,于7月8日胜利到达苏北塘头,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
7月9日,陈毅向中共中央中原局报告新四军郭村战斗简况及部队行动的建议,告知:江南一支队已渡江会合,江南指挥部已陆续渡江,造成我军争取苏北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对苏北党政军民整个工作布置及组织领导关系,请求指示,以便赶上局势及新发展。
7月12日,陈毅和粟裕等开会,提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仍任指挥并兼政委,粟裕仍任副指挥并兼参谋长。进入苏北江都的部队应统一整编、整训,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会议肯定了陈毅指挥的建议,粟裕配合陈毅对部队的整训工作做出具体安排。14日,陈毅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报告了东进任务和方针;并决定江北主力约8000人,在江都东北地区整训一周后即向东挺进。在此期间, 陈毅、粟裕及时召开指挥部会议,讨论以何处为中心建设根据地问题。7月15日,新四军军部将陈粟的决心和任务安排, 转报中共中央。7月20日,陈毅接到刘少奇的回复并报中共中央的电文。7月23日部队整训和调整完成,陈毅在指挥部高层领导会议上正式宣布:部队完成整编,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九个团: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辖第一、第四、第五团;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辖第二、第六、第九团;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辖第三、第七、第八团。7月24日陈毅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苏北指挥部将于次日率部东进的决定。25日夜晚陈毅与粟裕率部东进泰兴县黄桥地区。
此时,江南指挥部作为发展苏北的战略指挥中枢,已完成历史任务,自此,陈毅、粟裕共同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开启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