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从反对一切习惯性的忽视开始,其创作的行为就是对习惯性事物进行破坏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习惯性事物的重新审视。”这是杨毅斌2010年的一篇博客中,对上海世博会北京馆设计的反思。
4年前,在杨毅斌刚刚接手世博北京馆设计任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整个世博会当中,唯一一个80后场馆总设计师。而让世人记住他的,正是其在世博会上打造的“变脸”北京馆,一笔在建筑史、展览史和世博史上的潇洒一挥。
“任何创意的产生都要有其灵魂的存在,这是吸引大众的关键,因为他们更加喜欢和自己有关的,亲近自己的事物。”杨毅斌一边随手摆弄着自己的手机,一边说。
用“破坏”泼墨世博京华地标
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设计之魂?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LED的技术发展,我的很多新设计思路是难以呈现的。”面对着自家的三星Smart TV LED D8000,杨毅斌似乎又看到了他曾在2010年世博会上抒写的当代建筑的“变脸”神话。
作为上海世博会北京馆的总设计师,他从一开始就设想着如何从新的角度来“破坏”传统设计理念,“在5分钟之内,让一座展馆呈现出天坛、鸟巢、中国大剧院、水立方等多个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无疑,传统方式做不到这样完美的创意。”杨毅斌的思维,总能充分展示出80后的善变与突破。
事实上,在世博会场馆的设计思路中,杨毅斌接受了建筑、展览展示、影像和互动几大方面的挑战。“最终的思路以互动展品自身的可破坏性、新的展览观念对传统展览观念的破坏和人为性的破坏三个方面构成。我的理念是将‘展品破坏性’和‘人为破坏’交给管理和技术来解决,而设计核心则聚焦在对传统展览观念的破坏上。”
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对科幻中的建筑流连忘返,原因无非有四:建筑变形、建筑变体(大小的变化)、建筑漂浮和建筑隐性。而这四个特性就是人们对下一代建筑设计的追求和向往,也正是建筑最能打动参观者自身的突破点所在。
最终,他采用了机械臂的伸缩和翻转来实现建筑不同造型的转变。“通过机械臂支撑起的LED将影像模拟出不同的色彩、肌理、材料和光影的变化,由此利用建筑变形的逻辑框架,实现对传统建筑设计在观念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此正如杨毅斌对世博会展示的定义,北京馆终于极尽“破坏”之能。“这种破坏是对展览传统概念的破坏,将原有内部展示内容移至外部进行展示,建筑自身随之具有内部的展示功能,这种破坏正是基于设计方法中的逆向思维所产生的。”
前卫科技演绎设计之魂
经历过世博北京馆的成功,这个逐渐成熟自信的设计者更加坚持寻找自己的设计之魂,不是以学究的清高来苦营“高尚”的艺术,而是更加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艺术应该被艺术创造者自由选择和应用,它通过地位来左右艺术家的错误局面将逐渐消失。”
虽然在谈论专业时认真甚至严肃,这个80后的设计师骨子里镌刻着自我个性,他对自己的专业说法给出了最直白的解释:“对80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设计的概念和方向与前辈们不太一样,我们更追求张扬,希望做出来的东西有意思。”
北京馆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颠覆性设计,它的成功在于震撼的视觉效果和革新的展示观念,更在于某种专属80后寻找设计之魂的冲动。
这种冲动并不是凭空的,“破坏”的设计理念存在于杨毅斌的骨子里,让他对一切创新和具有颠覆性的事物保持好奇。由于职业习惯,一直站在科技技术前沿的杨毅斌从未对游戏产生过太多的兴趣,如今他却乐于尝试电视上的“织围脖”和“偷菜”, 因为这些都是直接通过三星Smart TV在主界面提供的APP客户端进入的,技术应用产生的变革显得如此之方便。
为了寻找全新的设计之魂,杨毅斌对于工业设计也一直保持着高度敏感。“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多关注科技的表现,科技也应该多给艺术些支持。”杨毅斌家里的Smart TV LED D8000就是一件工业设计的杰作,仅有5mm的超窄边框极尽简洁,颠覆了传统的电视外观,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可视面积。
杨毅斌说,智能化、功能化是他未来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当他第一次接触到三星Smart TV时,产生的一种极致的思想共鸣。无疑,三星Smart TV对手机、电脑、相机等多种外接设备进行连接和搜索,其类似的智能技术也完全可以用在建筑设计上,即用一个智能中心平台去操控建筑空间内的其他设备,这又将给他的设计思想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
务实、执着 二者兼得
杨毅斌曾给自己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制定了5年计划,而下一个目标是成为国际级的设计大师。
“设计传递的是一种信息。哪怕这个信息不是最好的,哪怕这个信息是虚拟的,但其产生的目的依旧是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我现在正思考着如何将自己最本质的创意思维传递给大众。”杨毅斌说。在设计界如果没有客户的思想交织,很多设计师无法把握好自己的创意方向,但杨毅斌希望打破这个怪圈。
“在工作中,我将项目分成两类,一是自己的项目,一是公司的项目。”自己的项目能更多体现杨毅斌自身的设计思想内涵,而公司项目则更多地趋于商业需要。“但我的目标是让公司项目更贴近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想法执着地呈现出来。”
这也许是另一种“破坏”,但杨毅斌认为这是一种“务实性的执着”,也是其设计灵魂的本源体现。
这种态度同样渗透到杨毅斌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三星Smart TV各种丰富的 APP(应用程序),他最欢信息和生活类的程序:新浪新闻、股票这些实用资讯要随时关注,而百度地图对于经常出差的他来说也相当方便,百视通可以让他在闲暇时轻松看到正版大片……他把这些常用程序下载到智能应用中心,遥控器一键进入这个内容界面,光标点开即可。
如今,将为人父的他愈加成熟,一边研究“看图识字”APP(应用程序),想象着教宝宝识字的情景,一边憧憬和规划者自己的设计蓝图:“我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级设计大师,而大师是不可能凌驾于一切现实去独立存在,要有贴近大众需求、能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才行。走一条不同于他人,但又不脱离大环境的成长之路”。
4年前,在杨毅斌刚刚接手世博北京馆设计任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整个世博会当中,唯一一个80后场馆总设计师。而让世人记住他的,正是其在世博会上打造的“变脸”北京馆,一笔在建筑史、展览史和世博史上的潇洒一挥。
“任何创意的产生都要有其灵魂的存在,这是吸引大众的关键,因为他们更加喜欢和自己有关的,亲近自己的事物。”杨毅斌一边随手摆弄着自己的手机,一边说。
用“破坏”泼墨世博京华地标
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设计之魂?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LED的技术发展,我的很多新设计思路是难以呈现的。”面对着自家的三星Smart TV LED D8000,杨毅斌似乎又看到了他曾在2010年世博会上抒写的当代建筑的“变脸”神话。
作为上海世博会北京馆的总设计师,他从一开始就设想着如何从新的角度来“破坏”传统设计理念,“在5分钟之内,让一座展馆呈现出天坛、鸟巢、中国大剧院、水立方等多个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无疑,传统方式做不到这样完美的创意。”杨毅斌的思维,总能充分展示出80后的善变与突破。
事实上,在世博会场馆的设计思路中,杨毅斌接受了建筑、展览展示、影像和互动几大方面的挑战。“最终的思路以互动展品自身的可破坏性、新的展览观念对传统展览观念的破坏和人为性的破坏三个方面构成。我的理念是将‘展品破坏性’和‘人为破坏’交给管理和技术来解决,而设计核心则聚焦在对传统展览观念的破坏上。”
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对科幻中的建筑流连忘返,原因无非有四:建筑变形、建筑变体(大小的变化)、建筑漂浮和建筑隐性。而这四个特性就是人们对下一代建筑设计的追求和向往,也正是建筑最能打动参观者自身的突破点所在。
最终,他采用了机械臂的伸缩和翻转来实现建筑不同造型的转变。“通过机械臂支撑起的LED将影像模拟出不同的色彩、肌理、材料和光影的变化,由此利用建筑变形的逻辑框架,实现对传统建筑设计在观念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此正如杨毅斌对世博会展示的定义,北京馆终于极尽“破坏”之能。“这种破坏是对展览传统概念的破坏,将原有内部展示内容移至外部进行展示,建筑自身随之具有内部的展示功能,这种破坏正是基于设计方法中的逆向思维所产生的。”
前卫科技演绎设计之魂
经历过世博北京馆的成功,这个逐渐成熟自信的设计者更加坚持寻找自己的设计之魂,不是以学究的清高来苦营“高尚”的艺术,而是更加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艺术应该被艺术创造者自由选择和应用,它通过地位来左右艺术家的错误局面将逐渐消失。”
虽然在谈论专业时认真甚至严肃,这个80后的设计师骨子里镌刻着自我个性,他对自己的专业说法给出了最直白的解释:“对80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设计的概念和方向与前辈们不太一样,我们更追求张扬,希望做出来的东西有意思。”
北京馆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颠覆性设计,它的成功在于震撼的视觉效果和革新的展示观念,更在于某种专属80后寻找设计之魂的冲动。
这种冲动并不是凭空的,“破坏”的设计理念存在于杨毅斌的骨子里,让他对一切创新和具有颠覆性的事物保持好奇。由于职业习惯,一直站在科技技术前沿的杨毅斌从未对游戏产生过太多的兴趣,如今他却乐于尝试电视上的“织围脖”和“偷菜”, 因为这些都是直接通过三星Smart TV在主界面提供的APP客户端进入的,技术应用产生的变革显得如此之方便。
为了寻找全新的设计之魂,杨毅斌对于工业设计也一直保持着高度敏感。“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多关注科技的表现,科技也应该多给艺术些支持。”杨毅斌家里的Smart TV LED D8000就是一件工业设计的杰作,仅有5mm的超窄边框极尽简洁,颠覆了传统的电视外观,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可视面积。
杨毅斌说,智能化、功能化是他未来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当他第一次接触到三星Smart TV时,产生的一种极致的思想共鸣。无疑,三星Smart TV对手机、电脑、相机等多种外接设备进行连接和搜索,其类似的智能技术也完全可以用在建筑设计上,即用一个智能中心平台去操控建筑空间内的其他设备,这又将给他的设计思想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
务实、执着 二者兼得
杨毅斌曾给自己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制定了5年计划,而下一个目标是成为国际级的设计大师。
“设计传递的是一种信息。哪怕这个信息不是最好的,哪怕这个信息是虚拟的,但其产生的目的依旧是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我现在正思考着如何将自己最本质的创意思维传递给大众。”杨毅斌说。在设计界如果没有客户的思想交织,很多设计师无法把握好自己的创意方向,但杨毅斌希望打破这个怪圈。
“在工作中,我将项目分成两类,一是自己的项目,一是公司的项目。”自己的项目能更多体现杨毅斌自身的设计思想内涵,而公司项目则更多地趋于商业需要。“但我的目标是让公司项目更贴近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想法执着地呈现出来。”
这也许是另一种“破坏”,但杨毅斌认为这是一种“务实性的执着”,也是其设计灵魂的本源体现。
这种态度同样渗透到杨毅斌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三星Smart TV各种丰富的 APP(应用程序),他最欢信息和生活类的程序:新浪新闻、股票这些实用资讯要随时关注,而百度地图对于经常出差的他来说也相当方便,百视通可以让他在闲暇时轻松看到正版大片……他把这些常用程序下载到智能应用中心,遥控器一键进入这个内容界面,光标点开即可。
如今,将为人父的他愈加成熟,一边研究“看图识字”APP(应用程序),想象着教宝宝识字的情景,一边憧憬和规划者自己的设计蓝图:“我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级设计大师,而大师是不可能凌驾于一切现实去独立存在,要有贴近大众需求、能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才行。走一条不同于他人,但又不脱离大环境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