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应用题是把纯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表象,并加工整理和计算求解的过程。因此,应用题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害怕解应用题,甚至闻之色变,见之就躲。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 不会审题,读不懂题意
  有的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一些新名词不理解,如“增长率”“打折”“利率”等,导致无法理解题意,因而无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更无法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无法进行应用题的解答。
  2. 解题方法单一、生硬
  在解题时,有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解决应用题的有效途径,生搬硬套,只按照老师讲过的方法求解,不会灵活地处理相应问题,思维过于僵硬。同时由于学生缺乏转换能力,解题时容易就题论题,往往被出题者牵着鼻子走,不能跳出题外去思考,找不准出题者的意图。
  3. 对应用题基本方法、基本解题思想的教学与训练重视不够
  应用题的常规教学思路应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进行解题。但不少教师认为以上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没给学生展示详细的分析解答过程,导致学生只能完成对简单题目的求解,不能举一反三,更不能灵活应用。
  4. 应用题教学急于求成,没有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一些教师常常通过讲解各种类型的、难度较大一些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但学生不能理解题意,找不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从而无法通过解题训练来掌握知识。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由此对应用题产生为难情绪,解应用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的特点,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优化应用题教学。
  1. 从基础入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對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教学。简单应用题的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通过此类题目的练习,学生较容易地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为求解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应用题的信心。
  2. 培养数学兴趣,给予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数学学习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一是重视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数学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事实上,数学就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脱节的,而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这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二是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三是鼓励攻克数学,使学生在发现和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快乐,在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快乐。
  3. 多种途径转化文字语言
  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数量关系用可视图形向学生展现,化抽象为具体。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转化应用题的文字语言,以理清题目的条件、问题,寻找解题突破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4. 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展开求解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理解求解的每个步骤以及每个步骤之间的关联。求解过程可归结为以下几步:(1)审题:分析题意,将条件和所求结果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来表示;(2)建模:寻找合适的数学模型(如不等式、方程、函数、统计初步知识等);(3)解模:将已知条件代入数学模型,求解一个纯数学问题(如解方程、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等);(4)还原:将所求得的数学解还原到实际问题。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的核心。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差,最根本原因是建模能力不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寻找数量关系的训练。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寻找,建立适合的数学模型以反映应用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和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5.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感到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一要摆脱思维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二要树立整体思想。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的解题方法根本无从下手,学生会在思考中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会特别好。
  6. 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也需要用数学知识、思维来解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用题则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应用题的求解没有绝对固定的公式,不同类型应用题的背景、条件和信息不尽相同。应用题教学不应受到解题套路和公式的限制,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发展数学和进行数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依据数学教学的特点,认真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黄博彦
其他文献
重视读,品味文。在语文课堂中牢牢抓住这两点去展开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潜心钻研的方向。小学阶段十二册书中每篇课文内容不同,结构不同,表达不同,在课堂中要重视读。品味文,可到底如何读?读什么?如何品?品什么?  一、重视读  1. 读懂文章思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学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冠脉造影患者升主动脉压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8年8月-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1例冠脉造影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 研究在七氟醚吸入诱导前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气管插管条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 46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复合瑞芬太尼组
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望、闻、问、切”,这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既需体察入微,又需把控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既需导演好师生的角色定位;又需处理好教与学的成效,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望、闻、问、切”的牵引下,开启学习兴趣之门,掌握学习知识之路。  一、“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色察微,从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上课的思想精神状态,并及时纠正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是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1. 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百篇课文,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观潮》《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课文就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