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理念的支持下,高速铁路的建设、动车组的运行不仅仅是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更是世界铁路建设的共同发展方向与趋势。面对人流量大、客运压力大的运输形势,作为客运高速化表现形式之一的动车组,将面临着超高负荷的运行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对其维修、管理的工作量,这就要求要有更好的方式与制度来优化、规范动车组维修、管理的流程与方式,进一步减少其出现故障的几率,提高其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推进现代化高速旅客运输方式的发展。
[关键词]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U2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062-01
1 动车组的结构与特性
1.1 动车组的结构
动车组主要由制动单元、自走单元、随走单元、运营单元、特殊单元等部件组成,有大约8000个零部件构成,每一个单元的构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涉及到的技术。其中制动单元是动车组运行的动力源泉,通常由若干车辆按照顺序或组合进行连挂、形成编组后给动车组提供完整的制动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华之星”为特殊典范的微机指令直通制动的方式来进行动力输送,是动车组动力单元新的发展方向,而对其的维修与管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随走单元包含了制动单元,通常随走单元与制动单元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由于随走单元不包括了动车组的操作室-司机室,自走单元也有随走的功能。特殊单元主要是指在ICE3型号的列车中,制动单元不齐备,只是由列车两头末端的自走单元来形成兼容性的电气—制动单元,这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动车动力供应方式。
1.2 动车组的特性
从动车组的结构组成来看,单元式组合列车基本具备了编组完整、风格统一、司机室数量较多等特征,同时还具备了动车组的长短组合灵活的特点,特别是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的特点较为明显。例如其对路轨的要求和其土木工程的要求较低,每轴载重也少;动力效率高,不会因为车组车卡的重量而成为机车的后备负重;动车组的占地小、运转速度快,在成郊通勤铁路、绕城铁路、轻轨等铁路交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动车组内的电动机较多,可以提高其再生制动能力,对于停靠点较多的城郊铁路与城内铁路的运行更具有优势;对于驾驶室操作的作业人员的安全性的提高、工作量的减少都有积极的作用。
2 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的基本要求
2.1 动车组的运输方式
(1)安全性。动车组作为铁路客运运输的一个基本单元,其驾驶人员和装备必须满足铁路运输组织和安全性的要求。(2)快速性。要求动车组具有良好牵引性能,具备一定的功率储备。(3)舒适性。要求动车组具有良好的平稳性、舒适性和便利性。(4)整体性。要求动车与拖车固定编组,且走行性、平稳性和维修性高度一致。(5)高密度性。要求动车组具有快速清洁、整备能力。 动车组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动车组的应用范围。一是要有充足的客运需求,即应开行于城际间或旅游热线;二是从铁路运输全局来说,动车组的开行不应影响铁路干线长途运输的通过能力。
2.2 维修管理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动车组的设计、制造质量是动车组安全、优质、高效运营的物质基础。因此,动车组的技术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规范动车组的基本功能,实现可靠性、经济性和维修性的基本要求。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在保證动车组的运行质量、满足旅客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实施“定公里、按状态、不下线、换件修”的基本方针。“定公里”指依据动车组的实际运行要求及其部件制造商承诺的质量周期进行维护和换修,是动车组可靠性的具体体现。“按状态”指维修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部件的技术状态采取相应维护或换修。“不下线”是指动车组的维修应达到的目标,即在每天除规定的检修时间外动车组须正常运营,是动车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当前动车组“不下线”的目标值,考虑到国内机车、车辆设计制造水平,初期应在50万~60万km。中期应达到100万~120万km。而“换件修”一是指部件的维修方式是采取换件修而不是现状修;二是指部件换装时间严格限定在一个准确期限内,在规定的动车组整备与维修时间内完成部件的换装,是动车组维修性的具体体现。
2.3 动车组维修性的基本要求
(1)机车配件拆装的时限性。动车组的日常维修(含零部件的拆装)要求限定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一些易发生故障的插件、模块应限定在30min内,一些中小机组、部件应限定在60min内,主要部件应限定在2h内或4h内。(2)良好的可接近性。根据各个部件发生故障的概率分布合理布置部件,以实现快捷地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更换配件。(3)注重部件技术的实用性。动车组大量部件应采用简洁、成熟技术。(4)积极采用模块化技术。使故障易于判断,部件易于更换。(5)广泛应用自诊断技术。动车组应具有自动监测及诊断系统,能迅速、准确地查找故障,及时诊断并将信息储存。通过读取故障信息,指导维修人员排除故障。(6)维修指导的针对性。应提供保证动车组正常运行的维修周期、维修范围和完整的维修手册及配套的有关技术文本,给出详细的检修工艺及所需的工装设备。
3 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分析
3.1 动车组检修计划的优化运用
在过去一整套繁琐、重复的检修计划实行过程中,总是无形中增加了检修人员的作业量与重复率,而选择性优化其运用方式,可以减少重复的环节,进而减少其工作量。例如,依据动车组的运行区域段的长短来制定固定区域、不固定区域、周期性、簇式性的分层次检修计划,日常检修、定期大修、不定期抽检的检修计划都适用于固定区域与周期性区域段,而对于不固定区域与簇式区域段的检修则可以采用定期大修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来进行检修,并将每次检修的记录都传输进网络大数据平台,以便于在动车组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找出问题、及时解决。
3.2 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可以在维修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编程技术,对动车组的检修管理进行自动化记录,建立起动车组的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在VISUALC++语言的集成开发平台上,在HMIS公用数据编码规范的指引下,利用WINDOS系统来建立零件编码的管理模块(实现零件编码的自动化生成功能)、维修记录管理模块(按照可靠性理论来进行维修数据的收集、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与故障分析的模块(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与可靠性理论来进行动车组的故障统计分析、寿命分布规律、维修周期的预测、维修计划的选择等活动)等模块系统,形成完整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输出、运用的维修管理系统。
总之,在动车组的大范围运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维修与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其检修与管理是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舒适整洁性、整体性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原有的维修管理方式上,充分运用其自动检测功能、零部件实用功能、模块化运用等检修方式,优化检修计划和方式,建立维修管理的信息系统,在传统的以里程为基数、以故障报修率为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维修、管理、记录、数据分析一体化的流程与体制,以便于能够减少动车组的故障发生几率,提高其安全、快速运行的效率与性能,推动现代化、智能化、安全化、极速化的高速铁路建设进程的发展,进而响应世界铁路建设的号召,提高国家的铁路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泽杰.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11):83-84+96.
[2]周伟.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探讨[J].机车电传动,2003,(05):24-26+31.
[关键词]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U2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062-01
1 动车组的结构与特性
1.1 动车组的结构
动车组主要由制动单元、自走单元、随走单元、运营单元、特殊单元等部件组成,有大约8000个零部件构成,每一个单元的构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涉及到的技术。其中制动单元是动车组运行的动力源泉,通常由若干车辆按照顺序或组合进行连挂、形成编组后给动车组提供完整的制动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华之星”为特殊典范的微机指令直通制动的方式来进行动力输送,是动车组动力单元新的发展方向,而对其的维修与管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随走单元包含了制动单元,通常随走单元与制动单元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由于随走单元不包括了动车组的操作室-司机室,自走单元也有随走的功能。特殊单元主要是指在ICE3型号的列车中,制动单元不齐备,只是由列车两头末端的自走单元来形成兼容性的电气—制动单元,这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动车动力供应方式。
1.2 动车组的特性
从动车组的结构组成来看,单元式组合列车基本具备了编组完整、风格统一、司机室数量较多等特征,同时还具备了动车组的长短组合灵活的特点,特别是动力分散型动车组的特点较为明显。例如其对路轨的要求和其土木工程的要求较低,每轴载重也少;动力效率高,不会因为车组车卡的重量而成为机车的后备负重;动车组的占地小、运转速度快,在成郊通勤铁路、绕城铁路、轻轨等铁路交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动车组内的电动机较多,可以提高其再生制动能力,对于停靠点较多的城郊铁路与城内铁路的运行更具有优势;对于驾驶室操作的作业人员的安全性的提高、工作量的减少都有积极的作用。
2 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的基本要求
2.1 动车组的运输方式
(1)安全性。动车组作为铁路客运运输的一个基本单元,其驾驶人员和装备必须满足铁路运输组织和安全性的要求。(2)快速性。要求动车组具有良好牵引性能,具备一定的功率储备。(3)舒适性。要求动车组具有良好的平稳性、舒适性和便利性。(4)整体性。要求动车与拖车固定编组,且走行性、平稳性和维修性高度一致。(5)高密度性。要求动车组具有快速清洁、整备能力。 动车组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动车组的应用范围。一是要有充足的客运需求,即应开行于城际间或旅游热线;二是从铁路运输全局来说,动车组的开行不应影响铁路干线长途运输的通过能力。
2.2 维修管理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动车组的设计、制造质量是动车组安全、优质、高效运营的物质基础。因此,动车组的技术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规范动车组的基本功能,实现可靠性、经济性和维修性的基本要求。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在保證动车组的运行质量、满足旅客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实施“定公里、按状态、不下线、换件修”的基本方针。“定公里”指依据动车组的实际运行要求及其部件制造商承诺的质量周期进行维护和换修,是动车组可靠性的具体体现。“按状态”指维修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部件的技术状态采取相应维护或换修。“不下线”是指动车组的维修应达到的目标,即在每天除规定的检修时间外动车组须正常运营,是动车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当前动车组“不下线”的目标值,考虑到国内机车、车辆设计制造水平,初期应在50万~60万km。中期应达到100万~120万km。而“换件修”一是指部件的维修方式是采取换件修而不是现状修;二是指部件换装时间严格限定在一个准确期限内,在规定的动车组整备与维修时间内完成部件的换装,是动车组维修性的具体体现。
2.3 动车组维修性的基本要求
(1)机车配件拆装的时限性。动车组的日常维修(含零部件的拆装)要求限定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一些易发生故障的插件、模块应限定在30min内,一些中小机组、部件应限定在60min内,主要部件应限定在2h内或4h内。(2)良好的可接近性。根据各个部件发生故障的概率分布合理布置部件,以实现快捷地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更换配件。(3)注重部件技术的实用性。动车组大量部件应采用简洁、成熟技术。(4)积极采用模块化技术。使故障易于判断,部件易于更换。(5)广泛应用自诊断技术。动车组应具有自动监测及诊断系统,能迅速、准确地查找故障,及时诊断并将信息储存。通过读取故障信息,指导维修人员排除故障。(6)维修指导的针对性。应提供保证动车组正常运行的维修周期、维修范围和完整的维修手册及配套的有关技术文本,给出详细的检修工艺及所需的工装设备。
3 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分析
3.1 动车组检修计划的优化运用
在过去一整套繁琐、重复的检修计划实行过程中,总是无形中增加了检修人员的作业量与重复率,而选择性优化其运用方式,可以减少重复的环节,进而减少其工作量。例如,依据动车组的运行区域段的长短来制定固定区域、不固定区域、周期性、簇式性的分层次检修计划,日常检修、定期大修、不定期抽检的检修计划都适用于固定区域与周期性区域段,而对于不固定区域与簇式区域段的检修则可以采用定期大修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来进行检修,并将每次检修的记录都传输进网络大数据平台,以便于在动车组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找出问题、及时解决。
3.2 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可以在维修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编程技术,对动车组的检修管理进行自动化记录,建立起动车组的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在VISUALC++语言的集成开发平台上,在HMIS公用数据编码规范的指引下,利用WINDOS系统来建立零件编码的管理模块(实现零件编码的自动化生成功能)、维修记录管理模块(按照可靠性理论来进行维修数据的收集、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与故障分析的模块(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与可靠性理论来进行动车组的故障统计分析、寿命分布规律、维修周期的预测、维修计划的选择等活动)等模块系统,形成完整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输出、运用的维修管理系统。
总之,在动车组的大范围运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维修与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其检修与管理是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舒适整洁性、整体性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原有的维修管理方式上,充分运用其自动检测功能、零部件实用功能、模块化运用等检修方式,优化检修计划和方式,建立维修管理的信息系统,在传统的以里程为基数、以故障报修率为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维修、管理、记录、数据分析一体化的流程与体制,以便于能够减少动车组的故障发生几率,提高其安全、快速运行的效率与性能,推动现代化、智能化、安全化、极速化的高速铁路建设进程的发展,进而响应世界铁路建设的号召,提高国家的铁路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泽杰.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11):83-84+96.
[2]周伟.我国动车组维修管理方式探讨[J].机车电传动,2003,(05):2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