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8日,衡阳地区迎来和平解放。70年歲月峥嵘,70年砥砺奋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衡阳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共和国同行,战胜艰难险阻、跨越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是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7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衡阳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3.27亿元,195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0.23亿元。70年来,衡阳经济总量近千倍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达到15.96亿元后快速攀升,1993年首超百亿、2008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3176亿元,现在衡阳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已经是1952年全年总量的2.7倍。财政收入同样是上千倍扩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度增长,1994年、2010年分别突破十亿、百亿大关,2018年达264.69亿元。外向型经济从零起步,外经合作已遍及六大洲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市进出口总额飞升至42.08亿美元,年度实际利用外资近百亿元。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随着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实缴税金占全社会实缴税金比重超过七成,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繁荣兴盛、自信豪迈。
这是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7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衡阳百业待兴,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工业部门单一、产品产量低下,服务业聊胜于无、发展近乎停滞。70年来,衡阳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产品供应丰富多样,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92倍,粮食总产量增长3.7倍,油料产量增长273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茶第一市”。工业经济成绩突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意义重大的核工业、装备制造业和众多轻工业,被列为新中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又落子布局了军民融合、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若干个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区、全省第一个综保区、特色循环经济经开区、创新高地科学城等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服务业迅速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50年增长1658倍,全市旅游年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134家金融机构“百花齐放”,商贸流通行业蓬勃发展,被确定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大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工农并驾齐驱,再到今天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获得根本性改变。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兴旺发达、生机勃发。
这是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的70年。1949年,经历过抗日战争中衡阳保卫战等多次战役的衡阳城区满目疮痍,人口仅7.23万,面积仅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破旧落后,全市境内只有288公里的砂石路,“猪坐轿子人走路”传为笑谈。70年来,衡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3%提高到2018年的53.6%,中心城区人口达169万,建成区面积达135平方公里,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成功跻身全国大城市行列。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村通车、村村通电、村村通网、村村通广电成为现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交通运输飞跃发展,2018年公路通车里程是1949年的71倍,7条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市县“一小时交通圈”全部实现;6条铁路纵横交错,5座高铁客运站数量在地级市位居前列;建成4个千吨级以上港区,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南岳机场彰显“衡阳速度”,通达城市达29个,通航4年来旅客吞吐量平均每年翻一番。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自1960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了25.24个百分点、达到48.24%,41公里的“三江六岸”风光带生态绿地为城市添彩,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光鲜亮丽、美丽宜居。
这是民生福祉实现历史性提高的7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许多民众甚至没有解决温饱。70年来,衡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不到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院士工作站16家;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义务教育由合格化走向标准化、均衡化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更加普及,全市办学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医疗卫生长足进步,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4岁,“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遍布城乡,首次承办省运会,被誉为“全省最好、全国一流”。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2018年末全市五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1303.9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全年发放各项社保待遇突破200亿元。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政通人和、物阜民丰。
回首过去,衡阳以奋斗姿态走过了一段段如歌岁月,用真抓实干谱写了一篇篇壮丽华章。展望未来,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努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的答卷。
这是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7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衡阳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3.27亿元,195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0.23亿元。70年来,衡阳经济总量近千倍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达到15.96亿元后快速攀升,1993年首超百亿、2008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3176亿元,现在衡阳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已经是1952年全年总量的2.7倍。财政收入同样是上千倍扩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度增长,1994年、2010年分别突破十亿、百亿大关,2018年达264.69亿元。外向型经济从零起步,外经合作已遍及六大洲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市进出口总额飞升至42.08亿美元,年度实际利用外资近百亿元。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随着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实缴税金占全社会实缴税金比重超过七成,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繁荣兴盛、自信豪迈。
这是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7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衡阳百业待兴,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工业部门单一、产品产量低下,服务业聊胜于无、发展近乎停滞。70年来,衡阳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产品供应丰富多样,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92倍,粮食总产量增长3.7倍,油料产量增长273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油茶第一市”。工业经济成绩突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意义重大的核工业、装备制造业和众多轻工业,被列为新中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又落子布局了军民融合、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若干个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区、全省第一个综保区、特色循环经济经开区、创新高地科学城等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服务业迅速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50年增长1658倍,全市旅游年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134家金融机构“百花齐放”,商贸流通行业蓬勃发展,被确定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大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工农并驾齐驱,再到今天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获得根本性改变。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兴旺发达、生机勃发。
这是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的70年。1949年,经历过抗日战争中衡阳保卫战等多次战役的衡阳城区满目疮痍,人口仅7.23万,面积仅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破旧落后,全市境内只有288公里的砂石路,“猪坐轿子人走路”传为笑谈。70年来,衡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3%提高到2018年的53.6%,中心城区人口达169万,建成区面积达135平方公里,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成功跻身全国大城市行列。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村通车、村村通电、村村通网、村村通广电成为现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交通运输飞跃发展,2018年公路通车里程是1949年的71倍,7条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市县“一小时交通圈”全部实现;6条铁路纵横交错,5座高铁客运站数量在地级市位居前列;建成4个千吨级以上港区,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南岳机场彰显“衡阳速度”,通达城市达29个,通航4年来旅客吞吐量平均每年翻一番。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自1960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了25.24个百分点、达到48.24%,41公里的“三江六岸”风光带生态绿地为城市添彩,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光鲜亮丽、美丽宜居。
这是民生福祉实现历史性提高的7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许多民众甚至没有解决温饱。70年来,衡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不到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院士工作站16家;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义务教育由合格化走向标准化、均衡化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更加普及,全市办学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医疗卫生长足进步,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4岁,“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遍布城乡,首次承办省运会,被誉为“全省最好、全国一流”。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2018年末全市五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1303.9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全年发放各项社保待遇突破200亿元。今天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政通人和、物阜民丰。
回首过去,衡阳以奋斗姿态走过了一段段如歌岁月,用真抓实干谱写了一篇篇壮丽华章。展望未来,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努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