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7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70年来,在党中央和湖南省委坚强领导下,湘潭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主席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从“老湘潭”到“大美湘潭”的跨越。湘潭的“老”,在于历史悠久,秦朝时称湘南县,唐朝时改为湘潭县,是湖湘学派之渊源、惟楚有材之胜地、商贸繁盛之金埠、红色文化之摇篮。湘潭的“老”,还在于产业布局,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部署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老牌国有企业,产业家底厚实。
70年时光奔涌,日新月异。新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湘潭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在实现从“老湘潭”向富裕富强之市、创新创业之都、人文人本之城、宜居宜游之区、清明清朗之地的跨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大美湘潭”的梦想。
70年艰辛探索,谱写新篇。“老湘潭”定格在历史长河里,“大美湘潭”向我们款款走来。湘潭拥有国家的战略支撑、良好的空间支撑、立体的交通支撑、扎实的产业支撑、正向的人口支撑、优势的科教支撑、宽广的平台支撑、厚重的人文支撑,“八大支撑”组成了“大美湘潭”的核心竞争力。湘潭拥有全国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金字招牌,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这些“国字号”招牌为我们“撑腰”“助力”“加油”“赋能”。
70年回眸守望,接续奋斗。湘潭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我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湖南“一带一部”新定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五化同步”为引领,以“五个湘潭”为抓手,以执着不懈的追求让“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梦想照进现实。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工业基地到产业新城的跨越。时光逝水流去,精彩留存在记忆中。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楼等一个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湘潭人、“湘潭制造”和湘潭智慧的贡献,湘钢、湘电、江麓、华菱线缆等老牌国企,进行了一次次“湘潭力量”的接续展现。湘钢钢材撑起港珠澳大桥、江麓战车亮相国家大阅兵、华菱线缆登上神舟飞船,一批批湘潭產品陆续走向全国、走向太空、走向深海……200多家企业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走向了世界。
“一五”“二五”时期打下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雄厚实力,让湘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分别实现10.5亿元、34.7亿元、155.1亿元、654.8亿元、2161.4亿元,几乎每隔十年翻两番。从财政收入情况来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分别实现1.8亿元、3.6亿元、6.1亿元、48.8亿元、214.8亿元,每隔十年成倍增长。2017年,湘潭财政税收突破200亿,完成第一个100亿,我们花了33年,而完成第二个100亿,只花了短短6年。
在坚持“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征途上,我们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振兴,湘潭从“一钢独大”到湘钢、湘电、吉利、步步高等百亿企业竞相涌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1+4”重点产业加快崛起,多点支撑的产业新城逐渐形成。湘潭的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6.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459.4亿元,增长了210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0.0亿元,增长了71.7倍。
产业新城蝶变出智造谷、汽车城、军工城、文创城“一谷三城”,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更加稳健。我们坚持抓当前、立长远,全力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让信心信念成为血脉筋骨,让热火朝天成为浓厚氛围,让披星戴月成为工作常态,让创新创业成为全民时尚,让担当作为成为干部基因,让开放包容成为城市气质,让宜居宜业成为湘潭标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解决温饱到走向小康的跨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所望即发展所向,任何时候都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部署的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让发展更具价值、更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日前共同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湘潭在全国293个城市中排名71位,在湖南省入围城市中仅次于省会长沙,位居第二位,是宜居宜业的首选之地。湘潭的人均GDP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被网友评为最幸福的三线城市。湘潭还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大美宜居湘潭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是我们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结果。
70年来,湘潭的人均寿命由低到高,达到了76.5岁;湘潭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9.11平方米上升到41.96平方米,10余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民不断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从“吃饱”转向了“吃好、吃得健康”,从衣着“御寒耐穿”转向了“美观、个性、时尚”,家用汽车、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成为必备用品,视频电话、微信聊天、移动支付融入了居民日常生活。在绝大多数人富起来的同时,不能忘记在小康路上掉队的贫困户,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坚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5.74%降至0.36%。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必须靠我们自己走向胜利。
70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升,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一批餐饮点的油烟排放得到有效治理,一批豆制品店、米粉店、炒货店纳入监管,一批老旧小区实现提质改造,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两癌”检查等民生实事带来的政策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上,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脚踏实地、奋发进取,立足大好新时代,推进发展新跨越,开启美好新征程。
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从“老湘潭”到“大美湘潭”的跨越。湘潭的“老”,在于历史悠久,秦朝时称湘南县,唐朝时改为湘潭县,是湖湘学派之渊源、惟楚有材之胜地、商贸繁盛之金埠、红色文化之摇篮。湘潭的“老”,还在于产业布局,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部署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老牌国有企业,产业家底厚实。
70年时光奔涌,日新月异。新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湘潭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在实现从“老湘潭”向富裕富强之市、创新创业之都、人文人本之城、宜居宜游之区、清明清朗之地的跨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大美湘潭”的梦想。
70年艰辛探索,谱写新篇。“老湘潭”定格在历史长河里,“大美湘潭”向我们款款走来。湘潭拥有国家的战略支撑、良好的空间支撑、立体的交通支撑、扎实的产业支撑、正向的人口支撑、优势的科教支撑、宽广的平台支撑、厚重的人文支撑,“八大支撑”组成了“大美湘潭”的核心竞争力。湘潭拥有全国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金字招牌,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这些“国字号”招牌为我们“撑腰”“助力”“加油”“赋能”。
70年回眸守望,接续奋斗。湘潭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我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湖南“一带一部”新定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五化同步”为引领,以“五个湘潭”为抓手,以执着不懈的追求让“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梦想照进现实。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工业基地到产业新城的跨越。时光逝水流去,精彩留存在记忆中。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楼等一个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湘潭人、“湘潭制造”和湘潭智慧的贡献,湘钢、湘电、江麓、华菱线缆等老牌国企,进行了一次次“湘潭力量”的接续展现。湘钢钢材撑起港珠澳大桥、江麓战车亮相国家大阅兵、华菱线缆登上神舟飞船,一批批湘潭產品陆续走向全国、走向太空、走向深海……200多家企业乘着“一带一路”东风,走向了世界。
“一五”“二五”时期打下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雄厚实力,让湘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分别实现10.5亿元、34.7亿元、155.1亿元、654.8亿元、2161.4亿元,几乎每隔十年翻两番。从财政收入情况来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分别实现1.8亿元、3.6亿元、6.1亿元、48.8亿元、214.8亿元,每隔十年成倍增长。2017年,湘潭财政税收突破200亿,完成第一个100亿,我们花了33年,而完成第二个100亿,只花了短短6年。
在坚持“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征途上,我们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振兴,湘潭从“一钢独大”到湘钢、湘电、吉利、步步高等百亿企业竞相涌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1+4”重点产业加快崛起,多点支撑的产业新城逐渐形成。湘潭的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6.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459.4亿元,增长了210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0.0亿元,增长了71.7倍。
产业新城蝶变出智造谷、汽车城、军工城、文创城“一谷三城”,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更加稳健。我们坚持抓当前、立长远,全力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让信心信念成为血脉筋骨,让热火朝天成为浓厚氛围,让披星戴月成为工作常态,让创新创业成为全民时尚,让担当作为成为干部基因,让开放包容成为城市气质,让宜居宜业成为湘潭标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解决温饱到走向小康的跨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所望即发展所向,任何时候都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部署的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让发展更具价值、更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日前共同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湘潭在全国293个城市中排名71位,在湖南省入围城市中仅次于省会长沙,位居第二位,是宜居宜业的首选之地。湘潭的人均GDP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被网友评为最幸福的三线城市。湘潭还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大美宜居湘潭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是我们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结果。
70年来,湘潭的人均寿命由低到高,达到了76.5岁;湘潭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9.11平方米上升到41.96平方米,10余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民不断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从“吃饱”转向了“吃好、吃得健康”,从衣着“御寒耐穿”转向了“美观、个性、时尚”,家用汽车、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成为必备用品,视频电话、微信聊天、移动支付融入了居民日常生活。在绝大多数人富起来的同时,不能忘记在小康路上掉队的贫困户,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坚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5.74%降至0.36%。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必须靠我们自己走向胜利。
70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升,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一批餐饮点的油烟排放得到有效治理,一批豆制品店、米粉店、炒货店纳入监管,一批老旧小区实现提质改造,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两癌”检查等民生实事带来的政策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上,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脚踏实地、奋发进取,立足大好新时代,推进发展新跨越,开启美好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