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用颜色抚慰世界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xia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物》组图。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瓶瓶罐罐,配色温柔朦胧。

  国人认识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大部分是从风靡时尚圈的“莫兰迪色”开始的。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烟灰粉、雾霾蓝、灰豆绿系列,家居装饰刮起一阵灰调极简风,两年前的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镜头中的“莫兰迪色”也好几次冲上热搜。那些“高级灰”和“性冷淡色”,孤立起来看平淡无奇,一经巧妙地搭配摆弄,不但不闷不脏,反而变得熠熠生辉、高雅精致。
  莫兰迪展现出的“禁欲”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他自己的一生也在诠释“孤寂”。这位艺术苦行僧隐居意大利小镇格里扎纳,一辈子都在不厌其烦地画着几只瓶子和故乡郊外的风景。
  2020年12月6日,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在木木美术馆798馆开幕。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80多件重要作品,带领中国观众走进莫兰迪的诗意世界与极简人生。

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


  莫兰迪18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这是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小城。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博洛尼亚建立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文艺复兴末期,卡拉奇三兄弟又在这里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在博洛尼亚长大的莫兰迪从小喜欢画画,对艺术充满热情。1907年,17岁的莫兰迪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3年后,他在一本艺术杂志上认识了保罗·塞尚和毕加索,被这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深深吸引,开始学习后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1914年,莫兰迪带着他的几幅《静物》,与几名同学一起,出现在博洛尼亚巴廖尼酒店的一场展览中。这算得上莫兰迪艺术生涯的首次亮相。
  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后,因为父亲病逝,莫兰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穿梭于老城的4个小区,教孩子们画画,同时不忘在绘画上继续研究。现在看来,这是莫兰迪过得最“折腾”的一段时光。
  “打工人”的单调日子里发生了一段“插曲”。1915年,“一战”爆发第二年,25岁的莫兰迪免不了要服军役。在帕尔马手榴弹第二军团待了不到两个月,他因病痛和抑郁被紧急送进医院。出院后,莫兰迪直接离开了军队,又回到博洛尼亚,继续教孩子们画画。
  直到40岁时,莫兰迪回到母校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被聘为版画教授,才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薪水,莫兰迪的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他白天在学校教版画,晚上躲在房间里搞创作,过上了极其规律的两点一线生活。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里奥·朗基尼斯描述这段时期的莫兰迪:就像贾科梅蒂(瑞士著名雕塑家)作品中行走的人,仿佛永远被孤独笼罩。然而莫兰迪很享受这样的乏味与平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唯一希望的就是获得平和,以便更好地绘画。”
  在这种极致的宁静下,莫兰迪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盐罐儿、酱油瓶儿、花器、咖啡杯壶,并且在油彩中加入温柔朦胧的灰色。几年过去,随着桌上的静物逐渐减少,物品的摆放变得简单,色彩的搭配愈加干净,莫兰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画中独一无二的“莫兰迪色”都是他亲自动手调制搭配出来的。他把不同的有机物整合在一起制成颜料,然后将深深浅浅的色块呈现于同一幅画中。比如在油画《静物》中,黄色瓶子用的就是他自创的莫兰迪黄,这是一种意大利夏天的黄色。如果凑近细看又会发现,不同于常见的深色阴影,莫兰迪用了一种非常浅的黄色来呈现这只瓶子的阴影效果。
  就这样闷头独自画着,突然有一天,他笔下的瓶瓶罐罐,获得了一项国际艺术大奖——威尼斯双年展绘画最高奖。莫兰迪这个名字开始走出博洛尼亚,逐渐被意大利以外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关注并喜爱。那是20世纪40年代,战火中的人们在各种负面情绪中徬徨徘徊,整个世界都陷入迷茫无奈、压抑痛苦。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光怪陆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梦呓般奇幻,大概只有莫兰迪的画能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
  然而对于莫兰迪,成名的烦恼远比欣慰来得猛烈。他很不情愿地说道:“他们实在是太想剥夺我那仅有的一点点安宁了。”

“僧侣画家”的归隐生活


  为了躲开找上门来购画的收藏家和艺术机构,向往安静的莫兰迪开始往郊区“逃”,那时他每年有近一半时间都隐居在博洛尼亚的小镇格里扎纳。1959年,莫兰迪一家在格里扎纳建造了自己的住所,彻底“宅”了起来。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他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田园隐士”。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4年,74岁的莫兰迪因肺癌离世。
乔治·莫兰迪(1890年—1964年)
《花卉》,创作于1952年。
莫兰迪的极简工厂风卧室。

  莫蘭迪的住所是一座位于山间的石头房子。光是从卧室的布局与装饰,就能看出他的避世态度和淡漠性格。房间里有几扇狭长的窗户,窗外是莫兰迪画中常见的景色——几棵树和枯草覆盖的山坡。莫兰迪留下的风景图,大部分是他从这间卧室的窗户望向窗外而画的。   屋子里面像一间朴素的工厂。几件老旧家具稀稀落落,窄窄的单人小床充满“禁欲”意味,桌子上的摆件落着灰尘,用当下的流行词总结——极简工厂风。这个房间兼工作室成了莫兰迪的小天地,他在这里度过了很多独自思考、工作和休息的时间。
  没有人比莫兰迪更喜欢自我隔离的状态了。他一生未婚,也没有绯闻女友或“灵感缪斯”。他寡言少语,不喜欢和人交谈,不爱写长长的艺术论文和教材。倒是从未谋面的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奥迪,成了莫兰迪的精神知己。莫兰迪在枕边放着一本莱奥帕奥迪的诗集,其中有一句是:“我爱这座孤山。”
  莫兰迪一直和3个妹妹生活在一起。当莫兰迪的室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据说,妹妹每次靠近他时,都得提起裙子走路,为的是避免摩擦地面发出窸窣声影响到他。
  莫兰迪很少出远门,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进修时,莫兰迪则一直留在格里扎纳。意大利国内的艺术活动,他也极少参与。他一生中出国的次数寥寥可数,其中一次是去瑞士苏黎世,为了参观塞尚画展。在意大利,他只到过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城市,也都是为了去看古迹,逛美术馆与展览会。
  他生命中能够被称为“波澜”的事件,发生在“二战”时期。1943年,战争还未结束,墨索里尼仍是意大利的最高指挥官。这一年5月的一天,莫兰迪突然被警察拘捕带走,原因是他没有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然而不久,墨索里尼就被监禁在了意大利南部的阿布鲁齐山,莫兰迪被放了回来。回到格里扎纳,莫兰迪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画着那些瓶瓶罐罐。
  离群索居的莫兰迪,将所有热情都寄予了艺术和绘画。“我是一名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徒。”莫兰迪这样评价自己。
  他经常早早地来到小镇集市,淘喜欢的瓶瓶罐罐,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运回家。他会反复调整器皿的位置,并沿着底部在桌上画出线条,留下标记。时间长了,桌子上留着各种铅笔痕迹。他还会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为一块桌布挑选相配的一组瓶子。莫兰迪配色,大概就是被这样的莫兰迪给琢磨出来的。
左图:《风景》,创作于1952年。 右图:《风景》,莫兰迪笔下的博洛尼亚郊外,创作于1960年。

  即使是对画室里的灰尘,莫兰迪也充满了敬意。小妹妹玛利亚·特蕾莎在一篇日记中回忆,莫兰迪不允许任何人随便进自己的房间打扫,不让任何人碰画室里的东西。如果大扫除擦掉了那些摆件上的灰尘,他就会很生气。莫兰迪认为,把灰尘擦掉会改变光线,影响创作。
  “瓶中的花卉”是莫兰迪的另一大创作主题。他喜欢玫瑰,浪漫热烈的红玫瑰就经常出现在笔下。据说每当玫瑰凋零,莫兰迪会止不住抱怨,直到下一个花季来临时才肯停止念叨。画风景的时候,莫兰迪偶尔也会背着颜料去野外写生。每到写生的日子,他一早就出门,找到合适的地方就一动不动待在那里,等待一天中最好的光线来临。
  对于莫兰迪个人而言,与其说他在作画,还不如说他在瓶瓶罐罐中自我修行。

中国艺术的粉丝


  如果说,世界上大部分画家的艺术探索之路可以被描绘成一条抛物线,那莫兰迪走的就是一条漫长的直线。
  本次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设置单元,而是将他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作品汇集起来,划分为四个部分:感知、静观、景致和晚期纸上的作品。策展人王宗孚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很难用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莫兰迪的艺术生涯,他好像总是在重复自己。”
  比如最著名的《静物》系列,莫兰迪从20多岁一直画到人生晚年,画中的瓶瓶罐罐,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然而仔细观察,每一幅因为摆放、光线和配色,又都有细微不同。“重復与改变”正是莫兰迪画作的特点之一,“恰恰体现了这位细腻敏锐的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总结”。
  有意思的是,这位欧洲艺术家的画中还暗藏中国元素。事实上,看似与世隔绝的莫兰迪,一直保持着对世界艺术的好奇心。作为中国艺术的粉丝,他在格里扎纳石屋的卧室里,收藏了几本中国画册,《溪山行旅图》(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与《簪花仕女图》(唐末画家周昉的代表作)图册都是他的珍藏。而莫兰迪画作中绢布般的背景、含蓄的用色及留白,也与中国画有几分相通,都在简约中透着淡泊宁静。
南宋牧溪的《六柿图》,与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异曲同工。

  王宗孚还将莫兰迪的静物图与中国南宋画家牧溪的《六柿图》放在一起比较。无论构图方式还是着色基调,两幅画都惊人地相似。
  “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于仅仅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法国画家、莫兰迪好友巴尔蒂斯曾如此说道。
  而在意大利人眼中,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勾连着一种来自文艺复兴的传统。静物画在意大利语中可被直译为“死掉的自然”。在文艺复兴时代,作为家庭装饰必需品的静物画,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而在艺术运动风云迭起的20世纪,传统的静物画被激进的艺术家扔到了角落里。直到莫兰迪,才让它重新散发出迷人气质。
  正因如此,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罗伯特·隆基将莫兰迪称为“意大利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莫兰迪去世后,他的艺术影响更是波及整个艺术圈和时尚界。在极简风盛行的当下,“莫兰迪色”成了高级慵懒、典雅精致的代名词。那些带着奇妙空间感的器皿,还有他对日常生活和世界的独特洞悉,后来也启迪了很多建筑师、设计师。“现代建筑的旗手”勒·柯布西耶、意大利殿堂级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和建筑界大奖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多·罗西都是他的粉丝。
  当然,热闹依旧与莫兰迪无关。莫兰迪去世后,他曾经的住所被开辟为纪念馆。房间里的摆设一切如故:窄窄的小床、老旧的写字桌、绘画桌和画架,还有置物架上他最爱的瓶瓶罐罐和窗外风景。
  乔治·莫兰迪(1890年—1964年)
  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版画家、油画家,善画静物、花卉与风景,配色典雅别致,在现当代艺术史上享有重要地位。2020年12月6日,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北京开展。
其他文献
2019年6月4日,傅东育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穎 / 摄)  时隔近一年,导演傅东育和《环球人物》记者说起《破冰行动》拍摄的日子,语调里依旧带着兴奋和激动。  剧里密不透风的塔寨村,入口狭窄,小道纵横,石板房一栋紧挨着一栋,家家户户都没有门牌号,宛如一个层层防护的堡垒。一天晚上,整个村落被瓢泼大雨冲刷,东山市禁毒大队警员李飞带队友硬闯,人赃并获准备撤退,却被上百个手持棍棒铁锹的
“网红”市长当选萨尔瓦多总统  去年与中国建交的萨尔瓦多,2月3日举行总统选举。民族团结大联盟候选人纳伊布·布克雷击败执政党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候选人,当选总统,并将于6月1日上任,任期5年。  37岁的布克雷出身法律专业,曾代表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选参选首都圣薩尔瓦多市长,胜选后自2015年任职至去年4月30日。  布克雷擅用社交媒体,赢得许多年轻人的青睐。他曾拒绝参加总统候选人电
路遥最后的时间,定格在1992年11月17日。如果他仍活着,今年70岁。对一个作家来说,正是沉入丰满、深刻的年纪。  陕西作家大多是写作的“苦行僧”。柳青写《创业史》扎在皇甫村3年,陈忠实写《白鹿原》一直蛰伏在西蒋村。相比而言,路遥的“苦”,是一种殉道式的残酷劳动。  写《人生》时,他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写《平凡的世界》的6年里,他找来
加州新州长,顶着特朗普上台  1月7日,51岁的加文·纽森成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他曾发誓要把加州作为对抗特朗普政府的制衡力量,在就职演说中表示, “我们的政府将变得进步、有原则,也将始终站在人民这边”。  加州有近4000万人口,拥有硅谷、好莱坞、农业三大经济支柱,2018年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加州政治立场偏向自由化,历来是亲民主党的大州。纽森的上任被
人物简介:管峻,1964年出生,江苏滨海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先后被评为全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中华文化十大年度人物、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等。  当“丑、怪、新、特”成为书坛的一种审美追求时,他却始终怀抱着执拗的古典情结  《环球人物》记者眼前的管峻,年轻,儒雅。拍照时,他特意戴上一条围巾,用来平衡衣服的配色,也会配合摄影记者的要求,摆出种种姿势,找出最
中国现代文坛一直流传着一个“座次榜”:鲁郭茅巴老曹。6位作家中,鲁迅是无可争议的“老大”,毛泽东都曾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逝世后,柳亚子写过一句诗:迅翁逝后屹双峰,这双峰就是郭沫若和茅盾。他们之后,巴金、老舍、曹禺,或以小说,或以戏剧,确立了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程光炜在北欧  “其实这几位经典作家,历史早有定评,倒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把他们塑造成主要作家
抛开标签拥抱流行 放下民歌唱起摇滚  人物简介:谭晶,1977年出生于山西侯马,先后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是中国第一位通俗唱法硕士学位获得者。2000年荣获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之后连续12年登上春晚舞台。近日,她因参加湖南卫视《歌手》节目备受关注。  “我自己写了点东西,你快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要改的!”湖南卫视《歌手》节目的化妆间里,谭晶把手机递过来,跟《环球人物》记者说
郑君里(1911年—1969年)電影《乌鸦与麻雀》剧照。  跨年之夜,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那一个小时梦幻缱绻的3D长镜头中,新中国电影随着新中国的历史也走进了第七十个年头。今天,回望70年前,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时的大银幕,生机勃勃,星光熠熠。  1948年,天地玄黄,国共双方正在进行“三大战役”的生死决战。一天晚上,上海昆仑影业的陈白尘、赵丹与郑君里一起吃饭闲聊,大家兴致盎然,便说要拍摄一部故事片,
从26岁开始,他被四处驱逐,却一路写下《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所到之处火种四起  1865年,47岁的马克思写下了自白。他略带愉悦地总结说。自己喜爱男人的“刚强”、女人的“柔弱”、一般人的“淳朴”;喜爱的花是“瑞香”,喜爱的颜色是“红色”,喜爱的名字是“劳拉”与“燕妮”。在“您对幸福的理解”这一栏,他顿了顿笔尖,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斗争”这个词。  马克思的整个盛年时期。都是这样度过的——为幸福,
加拿大艺术家大卫是一名风景画家,“办公室” 就在野外各地。15年间,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没能阻止他每天“上班打卡”。从加拿大到南美马尔维纳斯群岛,再到南極洲,大卫用画笔描绘着自然界和那些小生灵们。在他的笔下,出现最多的就是企鹅。混熟了,它们还把大卫当成御用画像师,站在画板前一动不动,为他当“模特”,一本正经的样子煞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