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认识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大部分是从风靡时尚圈的“莫兰迪色”开始的。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烟灰粉、雾霾蓝、灰豆绿系列,家居装饰刮起一阵灰调极简风,两年前的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镜头中的“莫兰迪色”也好几次冲上热搜。那些“高级灰”和“性冷淡色”,孤立起来看平淡无奇,一经巧妙地搭配摆弄,不但不闷不脏,反而变得熠熠生辉、高雅精致。
莫兰迪展现出的“禁欲”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他自己的一生也在诠释“孤寂”。这位艺术苦行僧隐居意大利小镇格里扎纳,一辈子都在不厌其烦地画着几只瓶子和故乡郊外的风景。
2020年12月6日,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在木木美术馆798馆开幕。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80多件重要作品,带领中国观众走进莫兰迪的诗意世界与极简人生。
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
莫兰迪18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这是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小城。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博洛尼亚建立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文艺复兴末期,卡拉奇三兄弟又在这里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在博洛尼亚长大的莫兰迪从小喜欢画画,对艺术充满热情。1907年,17岁的莫兰迪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3年后,他在一本艺术杂志上认识了保罗·塞尚和毕加索,被这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深深吸引,开始学习后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1914年,莫兰迪带着他的几幅《静物》,与几名同学一起,出现在博洛尼亚巴廖尼酒店的一场展览中。这算得上莫兰迪艺术生涯的首次亮相。
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后,因为父亲病逝,莫兰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穿梭于老城的4个小区,教孩子们画画,同时不忘在绘画上继续研究。现在看来,这是莫兰迪过得最“折腾”的一段时光。
“打工人”的单调日子里发生了一段“插曲”。1915年,“一战”爆发第二年,25岁的莫兰迪免不了要服军役。在帕尔马手榴弹第二军团待了不到两个月,他因病痛和抑郁被紧急送进医院。出院后,莫兰迪直接离开了军队,又回到博洛尼亚,继续教孩子们画画。
直到40岁时,莫兰迪回到母校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被聘为版画教授,才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薪水,莫兰迪的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他白天在学校教版画,晚上躲在房间里搞创作,过上了极其规律的两点一线生活。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里奥·朗基尼斯描述这段时期的莫兰迪:就像贾科梅蒂(瑞士著名雕塑家)作品中行走的人,仿佛永远被孤独笼罩。然而莫兰迪很享受这样的乏味与平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唯一希望的就是获得平和,以便更好地绘画。”
在这种极致的宁静下,莫兰迪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盐罐儿、酱油瓶儿、花器、咖啡杯壶,并且在油彩中加入温柔朦胧的灰色。几年过去,随着桌上的静物逐渐减少,物品的摆放变得简单,色彩的搭配愈加干净,莫兰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画中独一无二的“莫兰迪色”都是他亲自动手调制搭配出来的。他把不同的有机物整合在一起制成颜料,然后将深深浅浅的色块呈现于同一幅画中。比如在油画《静物》中,黄色瓶子用的就是他自创的莫兰迪黄,这是一种意大利夏天的黄色。如果凑近细看又会发现,不同于常见的深色阴影,莫兰迪用了一种非常浅的黄色来呈现这只瓶子的阴影效果。
就这样闷头独自画着,突然有一天,他笔下的瓶瓶罐罐,获得了一项国际艺术大奖——威尼斯双年展绘画最高奖。莫兰迪这个名字开始走出博洛尼亚,逐渐被意大利以外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关注并喜爱。那是20世纪40年代,战火中的人们在各种负面情绪中徬徨徘徊,整个世界都陷入迷茫无奈、压抑痛苦。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光怪陆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梦呓般奇幻,大概只有莫兰迪的画能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
然而对于莫兰迪,成名的烦恼远比欣慰来得猛烈。他很不情愿地说道:“他们实在是太想剥夺我那仅有的一点点安宁了。”
“僧侣画家”的归隐生活
为了躲开找上门来购画的收藏家和艺术机构,向往安静的莫兰迪开始往郊区“逃”,那时他每年有近一半时间都隐居在博洛尼亚的小镇格里扎纳。1959年,莫兰迪一家在格里扎纳建造了自己的住所,彻底“宅”了起来。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他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田园隐士”。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4年,74岁的莫兰迪因肺癌离世。
莫蘭迪的住所是一座位于山间的石头房子。光是从卧室的布局与装饰,就能看出他的避世态度和淡漠性格。房间里有几扇狭长的窗户,窗外是莫兰迪画中常见的景色——几棵树和枯草覆盖的山坡。莫兰迪留下的风景图,大部分是他从这间卧室的窗户望向窗外而画的。 屋子里面像一间朴素的工厂。几件老旧家具稀稀落落,窄窄的单人小床充满“禁欲”意味,桌子上的摆件落着灰尘,用当下的流行词总结——极简工厂风。这个房间兼工作室成了莫兰迪的小天地,他在这里度过了很多独自思考、工作和休息的时间。
没有人比莫兰迪更喜欢自我隔离的状态了。他一生未婚,也没有绯闻女友或“灵感缪斯”。他寡言少语,不喜欢和人交谈,不爱写长长的艺术论文和教材。倒是从未谋面的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奥迪,成了莫兰迪的精神知己。莫兰迪在枕边放着一本莱奥帕奥迪的诗集,其中有一句是:“我爱这座孤山。”
莫兰迪一直和3个妹妹生活在一起。当莫兰迪的室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据说,妹妹每次靠近他时,都得提起裙子走路,为的是避免摩擦地面发出窸窣声影响到他。
莫兰迪很少出远门,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进修时,莫兰迪则一直留在格里扎纳。意大利国内的艺术活动,他也极少参与。他一生中出国的次数寥寥可数,其中一次是去瑞士苏黎世,为了参观塞尚画展。在意大利,他只到过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城市,也都是为了去看古迹,逛美术馆与展览会。
他生命中能够被称为“波澜”的事件,发生在“二战”时期。1943年,战争还未结束,墨索里尼仍是意大利的最高指挥官。这一年5月的一天,莫兰迪突然被警察拘捕带走,原因是他没有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然而不久,墨索里尼就被监禁在了意大利南部的阿布鲁齐山,莫兰迪被放了回来。回到格里扎纳,莫兰迪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画着那些瓶瓶罐罐。
离群索居的莫兰迪,将所有热情都寄予了艺术和绘画。“我是一名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徒。”莫兰迪这样评价自己。
他经常早早地来到小镇集市,淘喜欢的瓶瓶罐罐,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运回家。他会反复调整器皿的位置,并沿着底部在桌上画出线条,留下标记。时间长了,桌子上留着各种铅笔痕迹。他还会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为一块桌布挑选相配的一组瓶子。莫兰迪配色,大概就是被这样的莫兰迪给琢磨出来的。
即使是对画室里的灰尘,莫兰迪也充满了敬意。小妹妹玛利亚·特蕾莎在一篇日记中回忆,莫兰迪不允许任何人随便进自己的房间打扫,不让任何人碰画室里的东西。如果大扫除擦掉了那些摆件上的灰尘,他就会很生气。莫兰迪认为,把灰尘擦掉会改变光线,影响创作。
“瓶中的花卉”是莫兰迪的另一大创作主题。他喜欢玫瑰,浪漫热烈的红玫瑰就经常出现在笔下。据说每当玫瑰凋零,莫兰迪会止不住抱怨,直到下一个花季来临时才肯停止念叨。画风景的时候,莫兰迪偶尔也会背着颜料去野外写生。每到写生的日子,他一早就出门,找到合适的地方就一动不动待在那里,等待一天中最好的光线来临。
对于莫兰迪个人而言,与其说他在作画,还不如说他在瓶瓶罐罐中自我修行。
中国艺术的粉丝
如果说,世界上大部分画家的艺术探索之路可以被描绘成一条抛物线,那莫兰迪走的就是一条漫长的直线。
本次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设置单元,而是将他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作品汇集起来,划分为四个部分:感知、静观、景致和晚期纸上的作品。策展人王宗孚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很难用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莫兰迪的艺术生涯,他好像总是在重复自己。”
比如最著名的《静物》系列,莫兰迪从20多岁一直画到人生晚年,画中的瓶瓶罐罐,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然而仔细观察,每一幅因为摆放、光线和配色,又都有细微不同。“重復与改变”正是莫兰迪画作的特点之一,“恰恰体现了这位细腻敏锐的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总结”。
有意思的是,这位欧洲艺术家的画中还暗藏中国元素。事实上,看似与世隔绝的莫兰迪,一直保持着对世界艺术的好奇心。作为中国艺术的粉丝,他在格里扎纳石屋的卧室里,收藏了几本中国画册,《溪山行旅图》(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与《簪花仕女图》(唐末画家周昉的代表作)图册都是他的珍藏。而莫兰迪画作中绢布般的背景、含蓄的用色及留白,也与中国画有几分相通,都在简约中透着淡泊宁静。
王宗孚还将莫兰迪的静物图与中国南宋画家牧溪的《六柿图》放在一起比较。无论构图方式还是着色基调,两幅画都惊人地相似。
“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于仅仅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法国画家、莫兰迪好友巴尔蒂斯曾如此说道。
而在意大利人眼中,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勾连着一种来自文艺复兴的传统。静物画在意大利语中可被直译为“死掉的自然”。在文艺复兴时代,作为家庭装饰必需品的静物画,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而在艺术运动风云迭起的20世纪,传统的静物画被激进的艺术家扔到了角落里。直到莫兰迪,才让它重新散发出迷人气质。
正因如此,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罗伯特·隆基将莫兰迪称为“意大利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莫兰迪去世后,他的艺术影响更是波及整个艺术圈和时尚界。在极简风盛行的当下,“莫兰迪色”成了高级慵懒、典雅精致的代名词。那些带着奇妙空间感的器皿,还有他对日常生活和世界的独特洞悉,后来也启迪了很多建筑师、设计师。“现代建筑的旗手”勒·柯布西耶、意大利殿堂级建筑师卡洛·斯卡帕和建筑界大奖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多·罗西都是他的粉丝。
当然,热闹依旧与莫兰迪无关。莫兰迪去世后,他曾经的住所被开辟为纪念馆。房间里的摆设一切如故:窄窄的小床、老旧的写字桌、绘画桌和画架,还有置物架上他最爱的瓶瓶罐罐和窗外风景。
乔治·莫兰迪(1890年—1964年)
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版画家、油画家,善画静物、花卉与风景,配色典雅别致,在现当代艺术史上享有重要地位。2020年12月6日,国内首次莫兰迪美术馆个展“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北京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