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国重要的经济战略。江苏实体经济比重大,产业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融合基础。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关键技术缺失、数据流通不畅、尖端人才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通过技术引领、数据共享、尖端人才培养和生态圈构建才能使加速江蘇的实体经济与新技术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长期以来GDP都位于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的蓬勃兴起,江苏积极推进和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工业化,努力实现自身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一、存在的问题
江苏在积极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理念的过程中,创造了实体经济企业加速推动两化融合的良好势头。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键技术缺失
江苏长期以来具有浓厚的工商业氛围,GDP常年位于全国前三名。但大量的制造企业规模大却不强,创新能力、集聚效应和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很多实体企业要么做贸易要么做代工,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底层,在行业、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二)数据流通不畅
经过十多年信息化的发展,江苏的实体企业已然具备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硬件之间的信息尚未打通,比如生产部门用MES管控生产流程,业务部门用ERP管理财务报表,底层的数据没有打通,数据缺乏详细描述和统一格式,信息孤岛问题非常普遍。
(三)尖端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江苏有139所高校,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发展迅速,跨学科,产业联系紧密等特点。相比之下高校的培养速度和质量无法跟上产业的急速发展,这就造成了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跨界整合思维的尖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稀缺。
(四)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
在2019年4月底发布的《2018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中,苏南和苏中、苏北企业的差异巨大,前者占据了榜单位置中的7成。长期以来苏中和苏北的企业都面临着资源、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两化融合水平在省内位于平均线以下。不同的行业发展也参差不齐,IT、电子、汽车等行业在智能制造的应用上相对领先。
二、融合发展的路径策略
江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需要扬长避短,从技术、数据、人才和生态圈建设四个维度全面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水平。
(一)培养独角兽企业,强化技术的引领作用
江苏作为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八成以上的制造大省,要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技术引领作用、强辐射效应的独角兽企业。这类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行业话语权,能从标准制订、技术实施等多方面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比如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9年来深耕企业云市场,不但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云计算、大数据独角兽,今年还晋升为中国云服务企业领域独角兽Top3o在今年8月中旬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华云数据名列第48位。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对实体经济企业的“颠覆”作用,广大立足传统行业的实体经济企业需要拥抱新科技,主动牵手新技术。比如江苏近两年正在大力开展的“智能车间”项目,截止到2020年底累计将建设完成1000家。又比如目前正在开展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强化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将跨界合作、技术引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重视数据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数据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是最核心的资产,也是最基础的单位。数据的有效流通是关乎政府、行业、企业多个责任主体的共性问题,只有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企业内部在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问题,定义好数据的格式,做好详细说明。在企业外部,数据的流通需要政府和行业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1.建立第三方数据交易市场,鼓励数据共享。上下游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内部有数据交易需求时,可以将数据进行出售,这会大大加速数据在整个市场上的流通,强化数据的资源地位。
2.建立数据共享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政府需要制定数据共享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好数据生产者、所有者、消费者的权、义、利。同理在企业内部也需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划分好责任边界。
3.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可以拿来共享和消费的,某些数据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企业机密或者消费者隐私,针对这部分数据,需要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可流动的数据能充分地创造价值,保障隐私数据的安全。
(三)多层次培养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1.依托高校多层次培养人才。江苏有2所985院校、211院校11所,人选双一流的高校有巧所,这些名校为培养智能制造的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江苏还有90所专科院校,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一线技术操作人员。随着行业、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纷纷调整更新自己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能融合硬件、软件和集成平台等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如南京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江南大学开设了物联网工程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和物联网专业也是领先全国同类高校。同时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鼓励学历和技能提升,实现从专科到博士的分级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
2.实现人才共认共用共育,加强尖端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首先是加大相关专业的宣传,鼓励更多的考生报考,同时加强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引入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其次由于人才的缺口在短时间内将始终存在,可以依托长三角人才聚集的优势,吸引沪、浙、皖等周边地区的高端人才来江苏工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横纵向项目合作,放开企业兼职限制,促进弹性就业,进一步优化尖端人才的流动。 (四)打造融合生态圈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融合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等多方的力量,需要營造一个产、政、研、金协调发展的多维生态圈。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体系。目前产业竞争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产品、价格、渠道的竞争,现在随着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双重提升,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区域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也由以前的竞争为主进入了合作大于竞争的新局面。企业之间通过建立联盟,强强合作,强弱互补,推动不同维度的企业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推动行业层面新产品、新服务的迭代,提供规范化的良性竞合机制。先进地区和优势企业依托加速构筑新科技的先发优势,通过老带新,强扶弱,在全省范围内聚集一批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产业关联转化。
其次,鼓励科研机构、高校、金融行业以智力、专利、设备、资金等资源人股的形式参与实体经济的改革,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互为支撑的良好氛围,发挥合力作用。而政府通过建立省市级层面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平台,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也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
三、结束语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不管是工业生产方面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还是消费领域目前火热的各类“智能+”产品,其本质是通过融合,实现实体经济各产业智能化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而通过技术引领、数据共享、尖端人才培养共享和生态圈构建将大大推动江苏的实体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娟,张首奎.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与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1):75-80.
[2]成青青.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4):3-9.
作者简介:
汪志晓,讲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①本文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社科类)科研课题《江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研究》(SK201801)研究成果。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长期以来GDP都位于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的蓬勃兴起,江苏积极推进和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工业化,努力实现自身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一、存在的问题
江苏在积极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理念的过程中,创造了实体经济企业加速推动两化融合的良好势头。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键技术缺失
江苏长期以来具有浓厚的工商业氛围,GDP常年位于全国前三名。但大量的制造企业规模大却不强,创新能力、集聚效应和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很多实体企业要么做贸易要么做代工,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底层,在行业、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二)数据流通不畅
经过十多年信息化的发展,江苏的实体企业已然具备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硬件之间的信息尚未打通,比如生产部门用MES管控生产流程,业务部门用ERP管理财务报表,底层的数据没有打通,数据缺乏详细描述和统一格式,信息孤岛问题非常普遍。
(三)尖端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江苏有139所高校,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发展迅速,跨学科,产业联系紧密等特点。相比之下高校的培养速度和质量无法跟上产业的急速发展,这就造成了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跨界整合思维的尖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稀缺。
(四)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
在2019年4月底发布的《2018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中,苏南和苏中、苏北企业的差异巨大,前者占据了榜单位置中的7成。长期以来苏中和苏北的企业都面临着资源、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两化融合水平在省内位于平均线以下。不同的行业发展也参差不齐,IT、电子、汽车等行业在智能制造的应用上相对领先。
二、融合发展的路径策略
江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需要扬长避短,从技术、数据、人才和生态圈建设四个维度全面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水平。
(一)培养独角兽企业,强化技术的引领作用
江苏作为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八成以上的制造大省,要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技术引领作用、强辐射效应的独角兽企业。这类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行业话语权,能从标准制订、技术实施等多方面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比如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9年来深耕企业云市场,不但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云计算、大数据独角兽,今年还晋升为中国云服务企业领域独角兽Top3o在今年8月中旬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华云数据名列第48位。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对实体经济企业的“颠覆”作用,广大立足传统行业的实体经济企业需要拥抱新科技,主动牵手新技术。比如江苏近两年正在大力开展的“智能车间”项目,截止到2020年底累计将建设完成1000家。又比如目前正在开展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强化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将跨界合作、技术引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重视数据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数据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是最核心的资产,也是最基础的单位。数据的有效流通是关乎政府、行业、企业多个责任主体的共性问题,只有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创造价值。企业内部在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问题,定义好数据的格式,做好详细说明。在企业外部,数据的流通需要政府和行业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1.建立第三方数据交易市场,鼓励数据共享。上下游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内部有数据交易需求时,可以将数据进行出售,这会大大加速数据在整个市场上的流通,强化数据的资源地位。
2.建立数据共享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政府需要制定数据共享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好数据生产者、所有者、消费者的权、义、利。同理在企业内部也需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划分好责任边界。
3.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可以拿来共享和消费的,某些数据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企业机密或者消费者隐私,针对这部分数据,需要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可流动的数据能充分地创造价值,保障隐私数据的安全。
(三)多层次培养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1.依托高校多层次培养人才。江苏有2所985院校、211院校11所,人选双一流的高校有巧所,这些名校为培养智能制造的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江苏还有90所专科院校,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一线技术操作人员。随着行业、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纷纷调整更新自己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能融合硬件、软件和集成平台等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如南京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江南大学开设了物联网工程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和物联网专业也是领先全国同类高校。同时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鼓励学历和技能提升,实现从专科到博士的分级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
2.实现人才共认共用共育,加强尖端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首先是加大相关专业的宣传,鼓励更多的考生报考,同时加强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引入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其次由于人才的缺口在短时间内将始终存在,可以依托长三角人才聚集的优势,吸引沪、浙、皖等周边地区的高端人才来江苏工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横纵向项目合作,放开企业兼职限制,促进弹性就业,进一步优化尖端人才的流动。 (四)打造融合生态圈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融合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等多方的力量,需要營造一个产、政、研、金协调发展的多维生态圈。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体系。目前产业竞争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产品、价格、渠道的竞争,现在随着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双重提升,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区域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也由以前的竞争为主进入了合作大于竞争的新局面。企业之间通过建立联盟,强强合作,强弱互补,推动不同维度的企业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推动行业层面新产品、新服务的迭代,提供规范化的良性竞合机制。先进地区和优势企业依托加速构筑新科技的先发优势,通过老带新,强扶弱,在全省范围内聚集一批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产业关联转化。
其次,鼓励科研机构、高校、金融行业以智力、专利、设备、资金等资源人股的形式参与实体经济的改革,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互为支撑的良好氛围,发挥合力作用。而政府通过建立省市级层面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平台,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也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
三、结束语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不管是工业生产方面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还是消费领域目前火热的各类“智能+”产品,其本质是通过融合,实现实体经济各产业智能化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而通过技术引领、数据共享、尖端人才培养共享和生态圈构建将大大推动江苏的实体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娟,张首奎.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与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1):75-80.
[2]成青青.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4):3-9.
作者简介:
汪志晓,讲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①本文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社科类)科研课题《江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研究》(SK2018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