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并且呈现出全新的流行特点,常以群体发病为主,造成的死亡率很高。因此需要引导养殖户切实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以提高防控效果。该文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经过,分析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仔猪黄痢病的诊断与防治过程。
关键词:大腸杆菌;仔猪黄痢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8.082
0 引言
仔猪黄痢病又被称为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它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初生仔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常发生于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尤其是出生2~3d的哺乳仔猪发病率更高,临床上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呕吐,排出黄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身体迅速脱水,在较短时间内衰竭而死,会给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大肠杆菌后表现的症状存在很大差异性,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仔猪阶段感染大肠杆菌后,虽然都被称为大肠杆菌病,但是仔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和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存在很大差异。仔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为溶血性大肠杆菌,该种致病菌进入仔猪机体后,会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毒素,出现毒血症,导致新生仔猪早期死亡。该种疾病的发病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进入冬季后,由于是养殖场的繁殖高峰期,在猪群中一旦出现,常以整窝哺乳仔猪发病,病情很快传播,发病率90%,病死率有时高达100%。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保育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饲养密度较大,相互接触是导致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大诱因。
1 发病经过
山东省临沂市朱芦镇的一个养殖户,共养殖母猪48头,其中该养殖场的7头母猪在2017年12月相继分娩,产下仔猪。但在产后第2天,在1窝哺乳仔猪群中出现以腹泻为主的发病情况,并且病情迅速扩散蔓延,发病2d后已经扩散到3窝哺乳仔猪并出现了死亡现象。随即邀请当地兽医到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对该养殖场发病猪群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保育舍的卫生条件较差,温度较低,防寒保温性能较差。同时母猪在分娩前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出生后也没有及时吃上初乳。结合整体的发病经过兽医初步判定为仔猪黄痢病,随即进行了严格的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立即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死亡率。但恢复健康的仔猪群中,有个别猪停止生长发育成为僵猪,使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
2 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的一窝哺乳仔猪在出生第2天发病,表现为全身衰弱,并在较短时间内死亡,随后几天在临近猪舍的哺乳仔猪群中相继出现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发病猪,先是排出黄色的粥样稀便,随后粪便逐渐变稀呈现水样。症状加重后患病猪严重脱水,机体严重消瘦,不能正常吃乳。肛门松弛,不能自主控制排便,捕捉患病猪时在挣扎鸣叫中从肛门中流出大量水样稀便,粪便中夹杂大量凝乳块,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吃奶量下降很快,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病死的4头哺乳仔猪解剖后,发现病死猪机体严重脱水,颈部和腹部皮肤严重水肿,在胃肠道内既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黏膜潮红,肿胀,肠道严重膨胀,内部充满大量气体,肠管内有大量黄色的液体内容物,肠粘膜呈现卡他性炎症病变,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明显,在淋巴结表面还能发现弥漫性的小出血点[1],肝脏肾脏存在凝固性的小坏死病灶。
4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组织,进行常规染色镜检,能在可视区域内看到少量散在存在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温度控制在37℃持续培养,24h后观察培养结果,在上述2种培养平板上均生长出致病菌。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了圆形边缘整齐,中间稍微隆起光滑湿润,呈灰白色半透明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环[2]。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粉红色、红色的致病菌菌落,小心挑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常规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3]。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初步判定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选择使用黄连素、环丙沙星、土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嘧啶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种致病菌对氟苯尼考、黄连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敏,其他抗生素不敏感。
5 治疗
大肠杆菌已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在具体治疗中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仔猪的一侧肌肉注射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第2天每头猪肌肉注射硫酸黄连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mg/kg体重,上述药物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稀释的0.5g活性炭稀释液2mL,早晚各灌服1次。对身体素质较差的仔猪要进行强心补液,灌服0.9%的复方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按照1:1的比例配置。经过连续5d的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但有个别哺乳仔猪恢复健康后停止生长发育,使养殖场的死淘率显著升高,整个疾病传播蔓延中,给养殖场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6 预防
临床上由于大肠杆菌病存在很多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为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发生,应做好整个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干燥整洁,并要做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实行全进全出、自繁自育养殖模式,每次转栏或者出栏后,都应使用清水将圈舍全面冲洗干净,然后使用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喷雾消毒,另外还应定期对圈舍和各种饲养用具进行卫生消毒,坚持每周消毒1次,产房每周要消毒2次。重点应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母猪成功妊娠后,应逐步转换饲料配方,向妊娠母猪投喂全价饲料,保证母猪在分娩后能分泌更多的乳汁,确保仔猪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源。母猪产前1周逐步降低饲料投喂量,分娩当天不能投喂饲料。母猪在产前1周转移到产房中,在临产前先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乳房和阴户进行清洗消毒。仔猪出生0.5h内,应确保其快速吃上初乳,在吃奶前人工将每个乳头的前几滴奶挤掉,每周对乳房进行1次消毒。在整个泌乳期一定要确保有充足的全价日粮投喂,不能随便改变日粮配方,保障饲料品质较好,能量不能过高,要严格限制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投喂量,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8%以上,并保证有充足的青饲料投喂,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保证母猪身体健康。仔猪出生后,一定要严格卫生消毒,断脐时要进行全面消毒,并保证新生仔猪能尽快吃上初乳,另外还应做好哺乳仔猪的诱料和补料工作。仔猪出生3d后补充铁制剂,间隔2d使用1次。
7 结束语
仔猪黄痢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常会导致仔猪100%死亡。为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传播流行,应引导养殖户提高对该种疾病的防控重视程度,要掌握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流行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王翔.浅谈仔猪黄痢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6,37(3):34.
[2]刘传宁.仔猪黄痢病病因及综合防治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7,38(3):20-21.
[3]赵英光,丁大伦.仔猪黄痢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7,28(5):12,14.
作者简介:陈庆虎(1981-),男,山东莒南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猪病方面工作。
关键词:大腸杆菌;仔猪黄痢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8.082
0 引言
仔猪黄痢病又被称为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它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初生仔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常发生于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尤其是出生2~3d的哺乳仔猪发病率更高,临床上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呕吐,排出黄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身体迅速脱水,在较短时间内衰竭而死,会给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大肠杆菌后表现的症状存在很大差异性,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仔猪阶段感染大肠杆菌后,虽然都被称为大肠杆菌病,但是仔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和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存在很大差异。仔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为溶血性大肠杆菌,该种致病菌进入仔猪机体后,会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毒素,出现毒血症,导致新生仔猪早期死亡。该种疾病的发病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进入冬季后,由于是养殖场的繁殖高峰期,在猪群中一旦出现,常以整窝哺乳仔猪发病,病情很快传播,发病率90%,病死率有时高达100%。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保育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饲养密度较大,相互接触是导致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大诱因。
1 发病经过
山东省临沂市朱芦镇的一个养殖户,共养殖母猪48头,其中该养殖场的7头母猪在2017年12月相继分娩,产下仔猪。但在产后第2天,在1窝哺乳仔猪群中出现以腹泻为主的发病情况,并且病情迅速扩散蔓延,发病2d后已经扩散到3窝哺乳仔猪并出现了死亡现象。随即邀请当地兽医到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对该养殖场发病猪群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保育舍的卫生条件较差,温度较低,防寒保温性能较差。同时母猪在分娩前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出生后也没有及时吃上初乳。结合整体的发病经过兽医初步判定为仔猪黄痢病,随即进行了严格的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立即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死亡率。但恢复健康的仔猪群中,有个别猪停止生长发育成为僵猪,使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
2 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的一窝哺乳仔猪在出生第2天发病,表现为全身衰弱,并在较短时间内死亡,随后几天在临近猪舍的哺乳仔猪群中相继出现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发病猪,先是排出黄色的粥样稀便,随后粪便逐渐变稀呈现水样。症状加重后患病猪严重脱水,机体严重消瘦,不能正常吃乳。肛门松弛,不能自主控制排便,捕捉患病猪时在挣扎鸣叫中从肛门中流出大量水样稀便,粪便中夹杂大量凝乳块,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吃奶量下降很快,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病死的4头哺乳仔猪解剖后,发现病死猪机体严重脱水,颈部和腹部皮肤严重水肿,在胃肠道内既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黏膜潮红,肿胀,肠道严重膨胀,内部充满大量气体,肠管内有大量黄色的液体内容物,肠粘膜呈现卡他性炎症病变,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明显,在淋巴结表面还能发现弥漫性的小出血点[1],肝脏肾脏存在凝固性的小坏死病灶。
4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组织,进行常规染色镜检,能在可视区域内看到少量散在存在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温度控制在37℃持续培养,24h后观察培养结果,在上述2种培养平板上均生长出致病菌。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了圆形边缘整齐,中间稍微隆起光滑湿润,呈灰白色半透明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环[2]。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粉红色、红色的致病菌菌落,小心挑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常规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3]。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初步判定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选择使用黄连素、环丙沙星、土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嘧啶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种致病菌对氟苯尼考、黄连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敏,其他抗生素不敏感。
5 治疗
大肠杆菌已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在具体治疗中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仔猪的一侧肌肉注射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第2天每头猪肌肉注射硫酸黄连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0mg/kg体重,上述药物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稀释的0.5g活性炭稀释液2mL,早晚各灌服1次。对身体素质较差的仔猪要进行强心补液,灌服0.9%的复方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按照1:1的比例配置。经过连续5d的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但有个别哺乳仔猪恢复健康后停止生长发育,使养殖场的死淘率显著升高,整个疾病传播蔓延中,给养殖场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6 预防
临床上由于大肠杆菌病存在很多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为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发生,应做好整个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干燥整洁,并要做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实行全进全出、自繁自育养殖模式,每次转栏或者出栏后,都应使用清水将圈舍全面冲洗干净,然后使用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喷雾消毒,另外还应定期对圈舍和各种饲养用具进行卫生消毒,坚持每周消毒1次,产房每周要消毒2次。重点应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母猪成功妊娠后,应逐步转换饲料配方,向妊娠母猪投喂全价饲料,保证母猪在分娩后能分泌更多的乳汁,确保仔猪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源。母猪产前1周逐步降低饲料投喂量,分娩当天不能投喂饲料。母猪在产前1周转移到产房中,在临产前先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乳房和阴户进行清洗消毒。仔猪出生0.5h内,应确保其快速吃上初乳,在吃奶前人工将每个乳头的前几滴奶挤掉,每周对乳房进行1次消毒。在整个泌乳期一定要确保有充足的全价日粮投喂,不能随便改变日粮配方,保障饲料品质较好,能量不能过高,要严格限制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投喂量,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8%以上,并保证有充足的青饲料投喂,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保证母猪身体健康。仔猪出生后,一定要严格卫生消毒,断脐时要进行全面消毒,并保证新生仔猪能尽快吃上初乳,另外还应做好哺乳仔猪的诱料和补料工作。仔猪出生3d后补充铁制剂,间隔2d使用1次。
7 结束语
仔猪黄痢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常会导致仔猪100%死亡。为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传播流行,应引导养殖户提高对该种疾病的防控重视程度,要掌握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流行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防范该种疾病的再次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王翔.浅谈仔猪黄痢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6,37(3):34.
[2]刘传宁.仔猪黄痢病病因及综合防治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7,38(3):20-21.
[3]赵英光,丁大伦.仔猪黄痢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7,28(5):12,14.
作者简介:陈庆虎(1981-),男,山东莒南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猪病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