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双一流建设”的要义之一。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而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教师作为高校职能发挥的主力军,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在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贯穿大学治理始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和世界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规约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坚持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既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精要所在,也是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本文分析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一关系,列举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所面临的困境与障碍,并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一流师资队伍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包含科学技术以及管理领域等各个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鲜明荣辱感,有创新精神和突出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都致力于各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当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如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备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储备,具备高度发达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坚韧不屈的心理素质,具备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发展个性,具备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等。而肩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就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角色定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增强学生自信的欣赏者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引导者,做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掘者,做学生综合能力的开拓者。因此,如何从人才引进、教师发展角度塑造具备上述特质的教师,用制度保障其责任心,用激励保持其积极性,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多数高校核心师资队伍体系尚未建立,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核心群体,他们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高校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和风向标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在国家政策的统一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都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引进、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办法,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发展。但是,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依然面临着以下问题: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利用率不高;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数量偏少;高层次人才队伍断层问题严重;人才流失时有发生;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挥其带动作用等。
(二)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过于关注科研而忽视教学
当前我国的多数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教师的招聘、考核以及职位晋升中,一般更关注其科研水平。由于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更易于被社会认可,所以高校更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如此一来,高校教师在其教学研究工作中,总是过度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往往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弱化教师职责,得过且过。如此这般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造成了高校教学水平的极度下降,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教师评价机制上,过于关注论文增长忽视学生成长
当前,世界多数权威的高校排名发布主要是依据学校的科研水平,而科研水平的评价中,教师论文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时,在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更侧重于教师的论文质量。毋庸置疑,在大学排行榜的影响下,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更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论文质量。长此以往,本应以学生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就会过度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偏离人才培养的初衷。
(四)在教师管理机制上,过于关注教师任用忽视教师发展
当前,一流的国际高校极度注重对现有教师团体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指出:“一所主要的国际性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最大的重点放在建立、加强和留住世界一流的师资上。”而在教师管理机制上国内大学过度关注教师的任用与分配,忽视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师为了评职称和职务晋升而专注于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培养与发展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只注重优秀师资的引进,通过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高校领导并未完善教师的后续发展制度。这种管理机制,导致教师队伍得不到合理地培养与支持,无法实现其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二、“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
哈佛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这足以说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潮流,如何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我国所有高校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现状、建设进展与发展困境,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我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为当前研究提供具有可操作行的建议。
(一)利用多种方式发现、引进人才
高校應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引进策略。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如招聘网站、新闻媒体、微信微博、青年论坛等方式,面向全球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加强政策透明度,使海内外人员更加便捷地了解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杜绝“守株待兔”,坚持走出去引人,如组织招聘团出国进行招聘,并基于海内外校友会扩宽与校外高层次人才的接触范围,实时介绍学校的发展状况及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二)构建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当前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形势下,必须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着手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与国际化水平,同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方面,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应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不断提升自身学习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教师自我成长角度而言,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充分利用教学与科研的互补性,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
实行教学评价是教师完善教学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首先要营造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评教氛围,高校各层次人员都应该了解到评教在改进教学过程中不足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和学生更好的学。基于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有效改进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显著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完善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十分有益于充分发挥评教的作用。其次要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教师教学不应仅仅涉及日常通识教育,而是要从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培养。同时,不同教师涉及的教学过程千差万别,教学和科研也都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应基于多样化、多主体、多维度的原则有类别有方法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指标也应该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最后,要重视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四)完善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
建设“双一流”高校,不仅要重视师资的引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还要关注当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即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激励制度,为教师的后续发展铺平道路,以提高当前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教师激励与职位晋升制度,充分依托体制力量,促进教师主动追求进步,以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建立常规、长效的教师出国访学机制,加大对教师出国留学的鼓励与支持力度,努力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我国高校应主动从“甘坐十年冷板凳”走向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再次,要基于“教师发展中心”促进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教师发展中心是集教师发展、教学理论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发展促进组织,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因此,应充分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机制,为教师的不断发展进步铺平道路,以提高教师科学理论研究水平与教师团体的综合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双一流”建设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
三、结语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塑造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浪潮中,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总结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其次,要细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引进、培养和塑造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师资团队。再次,建立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从制度上保障这部分师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2]赵沁平.一流大学建设需处理好的十个关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1-4.
[3]马知恩.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4]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5]甄志勇.高校绿色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10,(4).
[6]李平,吴庆文.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我国34 所“985 工程”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2.
[7]刘莉莉.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分析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6-129.
[8]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38-142.
作者简介:冯成(1978—),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在读,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1)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材料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GLX16_083)阶段性成果。(2)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視域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B-30)。
关键词: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一流师资队伍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包含科学技术以及管理领域等各个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鲜明荣辱感,有创新精神和突出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都致力于各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当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如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备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储备,具备高度发达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坚韧不屈的心理素质,具备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发展个性,具备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等。而肩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就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角色定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增强学生自信的欣赏者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引导者,做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掘者,做学生综合能力的开拓者。因此,如何从人才引进、教师发展角度塑造具备上述特质的教师,用制度保障其责任心,用激励保持其积极性,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多数高校核心师资队伍体系尚未建立,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核心群体,他们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高校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和风向标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在国家政策的统一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都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引进、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办法,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发展。但是,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依然面临着以下问题: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利用率不高;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数量偏少;高层次人才队伍断层问题严重;人才流失时有发生;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挥其带动作用等。
(二)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过于关注科研而忽视教学
当前我国的多数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教师的招聘、考核以及职位晋升中,一般更关注其科研水平。由于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更易于被社会认可,所以高校更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如此一来,高校教师在其教学研究工作中,总是过度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往往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弱化教师职责,得过且过。如此这般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造成了高校教学水平的极度下降,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教师评价机制上,过于关注论文增长忽视学生成长
当前,世界多数权威的高校排名发布主要是依据学校的科研水平,而科研水平的评价中,教师论文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时,在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更侧重于教师的论文质量。毋庸置疑,在大学排行榜的影响下,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更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论文质量。长此以往,本应以学生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就会过度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偏离人才培养的初衷。
(四)在教师管理机制上,过于关注教师任用忽视教师发展
当前,一流的国际高校极度注重对现有教师团体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指出:“一所主要的国际性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最大的重点放在建立、加强和留住世界一流的师资上。”而在教师管理机制上国内大学过度关注教师的任用与分配,忽视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师为了评职称和职务晋升而专注于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培养与发展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只注重优秀师资的引进,通过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高校领导并未完善教师的后续发展制度。这种管理机制,导致教师队伍得不到合理地培养与支持,无法实现其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二、“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
哈佛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这足以说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潮流,如何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我国所有高校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现状、建设进展与发展困境,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我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为当前研究提供具有可操作行的建议。
(一)利用多种方式发现、引进人才
高校應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引进策略。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如招聘网站、新闻媒体、微信微博、青年论坛等方式,面向全球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加强政策透明度,使海内外人员更加便捷地了解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杜绝“守株待兔”,坚持走出去引人,如组织招聘团出国进行招聘,并基于海内外校友会扩宽与校外高层次人才的接触范围,实时介绍学校的发展状况及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二)构建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当前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形势下,必须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着手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与国际化水平,同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方面,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应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不断提升自身学习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教师自我成长角度而言,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充分利用教学与科研的互补性,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
实行教学评价是教师完善教学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首先要营造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评教氛围,高校各层次人员都应该了解到评教在改进教学过程中不足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和学生更好的学。基于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有效改进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显著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完善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十分有益于充分发挥评教的作用。其次要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教师教学不应仅仅涉及日常通识教育,而是要从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培养。同时,不同教师涉及的教学过程千差万别,教学和科研也都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应基于多样化、多主体、多维度的原则有类别有方法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指标也应该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最后,要重视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四)完善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
建设“双一流”高校,不仅要重视师资的引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还要关注当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即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激励制度,为教师的后续发展铺平道路,以提高当前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教师激励与职位晋升制度,充分依托体制力量,促进教师主动追求进步,以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建立常规、长效的教师出国访学机制,加大对教师出国留学的鼓励与支持力度,努力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我国高校应主动从“甘坐十年冷板凳”走向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再次,要基于“教师发展中心”促进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教师发展中心是集教师发展、教学理论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发展促进组织,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因此,应充分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机制,为教师的不断发展进步铺平道路,以提高教师科学理论研究水平与教师团体的综合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双一流”建设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
三、结语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塑造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在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浪潮中,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总结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其次,要细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引进、培养和塑造具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师资团队。再次,建立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从制度上保障这部分师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2]赵沁平.一流大学建设需处理好的十个关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1-4.
[3]马知恩.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4]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5]甄志勇.高校绿色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10,(4).
[6]李平,吴庆文.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我国34 所“985 工程”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2.
[7]刘莉莉.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分析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6-129.
[8]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38-142.
作者简介:冯成(1978—),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在读,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1)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材料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GLX16_083)阶段性成果。(2)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視域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