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校园源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伴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进步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悄然走进校园,对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集成、整合、优化。本期我们从“数字校园”的环境、资源、沟通入手,以学校教学和管理应用为中心,对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进行访谈,探讨“数字校园”推动教育创新的价值所在。
记 者:您怎么给“数字校园”下定义?数字校园建设最具魅力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顾小清:我注意到贵刊在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数字校园,其中也不乏对业内阐释与解读数字校园的不同角度的展示。就我的理解来讲,我倾向于把数字校园看做是一种对传统校园的隐喻。我依然认为“数字校园”只是一种隐喻,不需要给予其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借用这一隐喻,突显出应用了数字技术的校园之于传统校园的特征。概括地讲,就是综合地利用数字技术,为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数字化的服务。随着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普及、资源的丰富、应用系统的完善以及相关用户的广泛接纳,其所提供的全方位数字化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有效地支持教与学活动,并提升、拓展甚至创造一种数字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如果要我来归纳数字校园最具魅力的内容和功能,我以为是针对学校的各类用户:教与学的教师和学生用户、教科研的研究者用户,以及管理者用户甚至外围的包括可能的社区用户,能够通过数字校园获得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服务,未来,甚至是可以为他们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
记 者:您认为“数字校园”如何规划实施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顾小清: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有18处提到“公平”,8处提到“教育公平”。作为今后10年的工作方针之一,“促进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国策,并以提供公平的机会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举措。应该认识到,“公平的机会”包括了入学机会的公平,以及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均能得到发展的公平。数字校园在促进并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从而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获得公平的潜能发展的机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也类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教育质量的提升理解为让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挖掘,实现每一位学习者的终身发展,那么同样,我们会把实现这一目标的期望,寄托于数字校园所能够提供的智能、个性化学习服务。从这样的功能取向对“数字校园”进行规划的话,显然,从数字校园的总体设计上,应该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设计上,应该将现有的对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拓展为面向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用户的服务的定制;技术上,则需要采用智能技术以便对用户的习惯、进度甚至质量进行判断,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推介、诊断及其他必要的服务。
记 者:自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实施“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等项目,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饱受质疑。那么对于当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我们将如何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
顾小清:我们应该认识到,自上而下的项目或举措,在建设之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在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是如此。比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做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区域调查中,国家层面的政策、项目及举措是评估的各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现状的重要指标。当然,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留下些许遗憾,所以或许在项目之初——这里是数字校园建设之初,就能提出建设的标准和应用的规范,有利于将来的遗憾最小化。实际上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成功的项目,在分析其成功要素时一定有过程性评估这一因素。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之一,数字校园建设实际上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一环,落实建设标准和应用规范应该看做是落实这一举措的体现之一。另一方面,建设标准和应用规范也需要考虑到阶段性和发展性,并且这些阶段性的标准和规范的落实在不同地区也应有不同的进度以及综合考虑本地化的需求。
记 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你认为“数字校园”对课堂以及教学模式带来哪些变革与影响?
顾小清:我们知道,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广泛接纳与娴熟使用,是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可能具有的革命性影响的前提,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数字校园对课堂及教学带来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比如最显著的、也是与学习相关的领域:传媒、出版。信息技术给这些领域带来的冲击,最突出的体现我试图用两个词来概括:大众VS小众。一方面,传媒、出版这些传统上由精英小众带着普通大众玩的游戏,被“破坏性地”创造成了一种大众参与的游戏;另一方面,另外一种传统上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弱势小众,也凭借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拥有自己的数字化舞台。这种变革与影响同样出现在数字校园,这种大众与小众的角色的转换同样出现在教师与学生身上。对教师来说,最大的角色变革是站在讲台上,但不能再把自己看成是掌控知识来源的权威,因为同为学习资源丰富的数字校园的用户,学生能够获得至少不少于教师的知识来源;另一方面,学生群体中的一拨拨或许吃不饱、或许难消化的“小众”,也能够因为数字校园提供的功能而具有获得更适合的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当然,我们看到了这种影响的可能性,而实现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以及对将技术用于教学的接纳,特别是对于“让学生利用技术”的接纳。随着“一人一机”的数字校园环境的普及,如何“让学生利用技术”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学习一点Web2.0(大众参与)以及Web3.0(个性化)的生存态度会对此有帮助。
记 者:虚拟现实技术、电子出版物、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走进校园,如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数字校园基础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各种资源系统和服务,你认为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将会推动“数字校园”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顾小清:你提到的这些技术的确已经、正在或即将走进数字校园,比如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地开始运用于广义的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初现端倪;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子出版物的普及以及被称为“电子书包”的“一人一机”这种数字校园新的装备形态,使得电子出版物也开始走进数字校园。相对于人工智能及云计算技术来说,这几类技术对数字校园的影响都还只是应用形式层面的。虽然本身相对来说不能算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都是正在走进数字校园并声称将推动数字校园发展的技术。如果要对这些技术将给数字校园带来什么进行预测,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一是从服务的应用者角度;二是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数字校园的魅力功能是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特别是对于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服务,为此,设计上需要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技术则是需要以智能技术为实现的前提。这正是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能够带来的。我们从服务的应用者角度也就是数字校园相关用户角度,以教师和学生用户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给数字校园的发展带来的推动是:关注用户、记录用户、诊断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服务。而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云计算技术给数字校园的发展带来的推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学习产品的商务模式,以数字学习资源为例,依托云技术,推动那些有实用价值的学习资源的流通、更新与发展。
记 者:您怎么给“数字校园”下定义?数字校园建设最具魅力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顾小清:我注意到贵刊在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数字校园,其中也不乏对业内阐释与解读数字校园的不同角度的展示。就我的理解来讲,我倾向于把数字校园看做是一种对传统校园的隐喻。我依然认为“数字校园”只是一种隐喻,不需要给予其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借用这一隐喻,突显出应用了数字技术的校园之于传统校园的特征。概括地讲,就是综合地利用数字技术,为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数字化的服务。随着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普及、资源的丰富、应用系统的完善以及相关用户的广泛接纳,其所提供的全方位数字化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有效地支持教与学活动,并提升、拓展甚至创造一种数字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如果要我来归纳数字校园最具魅力的内容和功能,我以为是针对学校的各类用户:教与学的教师和学生用户、教科研的研究者用户,以及管理者用户甚至外围的包括可能的社区用户,能够通过数字校园获得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服务,未来,甚至是可以为他们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
记 者:您认为“数字校园”如何规划实施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顾小清: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有18处提到“公平”,8处提到“教育公平”。作为今后10年的工作方针之一,“促进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国策,并以提供公平的机会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举措。应该认识到,“公平的机会”包括了入学机会的公平,以及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均能得到发展的公平。数字校园在促进并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从而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获得公平的潜能发展的机会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也类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教育质量的提升理解为让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挖掘,实现每一位学习者的终身发展,那么同样,我们会把实现这一目标的期望,寄托于数字校园所能够提供的智能、个性化学习服务。从这样的功能取向对“数字校园”进行规划的话,显然,从数字校园的总体设计上,应该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设计上,应该将现有的对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拓展为面向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用户的服务的定制;技术上,则需要采用智能技术以便对用户的习惯、进度甚至质量进行判断,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推介、诊断及其他必要的服务。
记 者:自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实施“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等项目,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饱受质疑。那么对于当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我们将如何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
顾小清:我们应该认识到,自上而下的项目或举措,在建设之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在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是如此。比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做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区域调查中,国家层面的政策、项目及举措是评估的各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现状的重要指标。当然,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留下些许遗憾,所以或许在项目之初——这里是数字校园建设之初,就能提出建设的标准和应用的规范,有利于将来的遗憾最小化。实际上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成功的项目,在分析其成功要素时一定有过程性评估这一因素。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之一,数字校园建设实际上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一环,落实建设标准和应用规范应该看做是落实这一举措的体现之一。另一方面,建设标准和应用规范也需要考虑到阶段性和发展性,并且这些阶段性的标准和规范的落实在不同地区也应有不同的进度以及综合考虑本地化的需求。
记 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你认为“数字校园”对课堂以及教学模式带来哪些变革与影响?
顾小清:我们知道,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广泛接纳与娴熟使用,是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可能具有的革命性影响的前提,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数字校园对课堂及教学带来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比如最显著的、也是与学习相关的领域:传媒、出版。信息技术给这些领域带来的冲击,最突出的体现我试图用两个词来概括:大众VS小众。一方面,传媒、出版这些传统上由精英小众带着普通大众玩的游戏,被“破坏性地”创造成了一种大众参与的游戏;另一方面,另外一种传统上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弱势小众,也凭借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拥有自己的数字化舞台。这种变革与影响同样出现在数字校园,这种大众与小众的角色的转换同样出现在教师与学生身上。对教师来说,最大的角色变革是站在讲台上,但不能再把自己看成是掌控知识来源的权威,因为同为学习资源丰富的数字校园的用户,学生能够获得至少不少于教师的知识来源;另一方面,学生群体中的一拨拨或许吃不饱、或许难消化的“小众”,也能够因为数字校园提供的功能而具有获得更适合的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当然,我们看到了这种影响的可能性,而实现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以及对将技术用于教学的接纳,特别是对于“让学生利用技术”的接纳。随着“一人一机”的数字校园环境的普及,如何“让学生利用技术”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学习一点Web2.0(大众参与)以及Web3.0(个性化)的生存态度会对此有帮助。
记 者:虚拟现实技术、电子出版物、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走进校园,如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数字校园基础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各种资源系统和服务,你认为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将会推动“数字校园”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顾小清:你提到的这些技术的确已经、正在或即将走进数字校园,比如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地开始运用于广义的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初现端倪;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子出版物的普及以及被称为“电子书包”的“一人一机”这种数字校园新的装备形态,使得电子出版物也开始走进数字校园。相对于人工智能及云计算技术来说,这几类技术对数字校园的影响都还只是应用形式层面的。虽然本身相对来说不能算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都是正在走进数字校园并声称将推动数字校园发展的技术。如果要对这些技术将给数字校园带来什么进行预测,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一是从服务的应用者角度;二是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数字校园的魅力功能是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特别是对于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服务,为此,设计上需要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技术则是需要以智能技术为实现的前提。这正是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能够带来的。我们从服务的应用者角度也就是数字校园相关用户角度,以教师和学生用户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给数字校园的发展带来的推动是:关注用户、记录用户、诊断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服务。而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云计算技术给数字校园的发展带来的推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学习产品的商务模式,以数字学习资源为例,依托云技术,推动那些有实用价值的学习资源的流通、更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