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生活在滇西地区的人,都知道巍山有一个神奇的候鸟天堂——“鸟道雄关”。
随着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程式化,对大自然的崇敬,对那些翱翔蓝天的精灵的钟爱,对那些婉转清啼的神往,使得万鸟迁徙的要冲鸟道雄关成了人们最想亲近的地方。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度悬殊较大。县境内海拔2700米的隆庆关上,伫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鸟道雄关”四个笔力雄健的魏体大字。经专家考察,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块关于“鸟道”记载的石碑,见证着这里既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驿道,也是候鸟迁徙的咽喉通道。
鸟道雄关自然保护区地处古老的横断山脉南部,哀牢山北段,位于巍山县和弥渡县交界,从巍山县城出发沿巍弥公路往东约20公里处。这里群峰连绵,山脉纵横,峻岭起伏,山峦叠嶂,蜿蜒连绵,林海莽莽,属综合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周围有292公顷的森林植被,其中有林地22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7.3%,灌木林9公顷,宜林草地24公顷,林地多为华山松成熟林,林密箐深,植被繁茂,环境幽静,人迹罕至。
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隆庆关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望城廓如聚,东有石佛哨,西山如峡,八郡咽喉。”巍山处于“南方陆上丝绸路”和“茶马古道”两条古道交汇处,曾经是茶马古道滇藏段中重要的枢纽之地。养马户经下关之帮以蒙化(巍山)者为最多,凤仪、弥渡、大理等次之……蒙化不仅为驮马之生产地,亦且为其集中地,倘有需要,即万匹亦可招致之,盖附近各属之马帮,可向蒙化集中也。”从巍山往南,经景东去思茅、版纳;往西南,称为走夷方老路,在现在小湾电站的神舟渡过澜沧江去往临沧,然后出缅甸;往西到凤庆的鲁史镇,经青龙桥过澜沧江,去往保山、德宏;往东沿鸟道雄关,经弥渡、祥云到昆明;往北就是下关、大理。在古语里,先人们曾经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鸟道乍穷,羊肠或断”、“世人休说行路难,鸟道羊肠咫尺间。”从这些诗句中,不难体会“鸟道雄关”的雄奇。早在明清时期,隆庆关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隘,每天有大量的马帮从这里经过,至今从关口被马蹄长年累月踩踏磨得极为光滑的石头以及石头上深深的马蹄窝,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热闹的场面,山间马帮的铃铛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如今,古老的马帮已离我们远去,沿着这条驿道迁徙的只有那些鸟类,它们仍然不远万里地重复着一年一度的南迁与北徙。
“古木森森隆庆关,仲秋夜雾鸟飞盘”。每年仲秋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迁徙,它们白天以太阳为航标,夜晚以月亮星辰为指引,凭借山脉等地形地貌以及地磁来确定迁徙的固有路线,飞赴南亚、东南亚及大洋诸岛,躲避北方寒冷的冬季。虽然鸟类拥有看清云层活动的锐利的“气象眼”,但在预测风暴或浓雾方面分辨力极为低下,一旦有浓雾的夜晚,常常在航向选择时发生混乱,往往被光源所吸引而迷失方向。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鸟道雄关”浓雾缭绕,遮住了月亮星辰,每当夜幕降临,隆庆关变得雾气蒙蒙,成千上万的鸟儿结队飞来,由于辨不清路线而不得不停留下来,在浓雾缭绕的山丫口盘旋打转,互相碰撞,各种婉转凄切的鸣叫声响彻云霄,形成著名的“鸟吊山”奇观。
巍山作为中国历史中最强盛的地方政权——南诏国的发祥地,南诏开国始祖细奴逻躬耕发迹于此,南诏在兼并五诏、建立地方政权之前的94年,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巍山。关于鸟道雄关,在当地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南诏国第一代君王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一只彩凤飞翔在隆庆关丫口,百鸟便从四面八方来朝拜这只凤凰,此后每年秋冬均有百鸟来朝。聪明的巍山人就这样将候鸟的来临和细奴逻的丰功伟绩巧妙地结合起来。清代,道家根据这个传说,在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长春洞南厢房的侧山墙上,绘制了一幅大型的“百鸟朝凤图”壁画。1985年巍山县城复修蒙阳公园时,民间艺人在园中绘塑了一幅百鸟朝凤的彩色浮雕图,再现了清代壁画的神采风姿。
“鸟道雄关”,当地人称之为打鸟山或打雀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群众养成了到这里捕捉候鸟的习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当地人将这些飞鸟视为“天上掉下来的下酒菜”。每到候鸟迁徙时,他们就带上自制的网竿、手炉,循着鸟声来到树下燃起篝火引诱,当鸟飞近火源,然后张网捕捉;有的干脆直接将竹竿一端支在地上,另一端在空中摇晃,在空中盘旋迷失方向的鸟就噼里啪啦地被打下来,不知道有多少鸟就这样死于非命。可以说,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中秋节前后,“鸟道雄关”到处可听到鸟被打落时发出的揪心的哀鸣声和挣扎声。据说在这儿一夜工夫可捉到一麻袋鸟,足够全家美餐几顿。
鸟道雄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起了国际鸟类协会的重视。199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国际鸟类研究会在鸟道雄关召开,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鸟类研究专家、学者来到“鸟道雄关”,对这里的奥秘进行了科学考察。在1997年的会议期间,共环志候鸟88个品种2500多只,里面有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其中的花田鸡、斑头鸺■、楔尾绿鸠是特别珍稀的种群。会后,将鸟道雄关确定为“云南鸟类环志第一站”,随后,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纷纷发表关于“鸟道雄关”的新闻,一时间“鸟道雄关”蜚声海内外。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也颁布了通告,规定每年2月至4月、8月至10月为全州范围内的鸟类禁猎期,每年9月为爱鸟护鸟宣传月,并将州内以“鸟道雄关”为主的6个地方设为禁猎区。2002年,大理州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将蜚声中外的世界奇观、国际候鸟迁徙通道和南方丝绸古道的鸟道雄关列为大理州的自然保护区。同时派驻武警森林大队的战士,向当地群众宣传保护鸟类的政策法规,制止非法捕鸟的行为。如今,随着教育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当地生态环境恢复较好,各族群众环保意识大大增强,违法捕鸟的群众已越来越少了,昔日的打鸟场变成了当地群众与外地游客联欢的踏歌场,许多曾经的捕鸟人,都已成为爱鸟护鸟的人,护林、护鸟、育林、防火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昔日“燕来雁往欢聚雄关歌盛世,鸟走茑飞相逢鸟道话春秋”的胜境今又重现了。“鸟道雄关”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片净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几年辛勤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绩。迁徙的候鸟由1996年的20种类2000多只鸟,发展到如今的26种3万多只,迁徙期最多时,可达到8万多只。至2005年,环志站一共环志鸟类3万多只,180多个品种。
“鸟道雄关”石碑,原碑立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已被有关部门妥善保管,依原样仿制了新碑在原址安放。那块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刷的原石碑,宽1.7米,高0.7米,厚0.1米,尽管石碑已部分断裂,可上面隶书书写的“鸟道雄关”四个大字依然苍劲有力。碑上那个繁体的“鸟”字下面的四点少写了一点,这显然是不该有的疏忽,据说是写此碑时看到这里沿袭了几千年的打鸟习俗,故意少写一点警示后人:“鸟”少一点尚可算鸟,如长此以往打下去,再少一点再少一点,“鸟”将不“鸟”!
“雄关人鸟古同道,今日谐存别有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当昔日的打鸟场变成了欢乐祥和的踏歌场,当曾经的打鸟人变成了保护鸟儿的护鸟人,这些可爱的鸟儿们一定会在人类的祝福声中,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每年仲秋时节,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鸟道雄关,将再次迎来她们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美妙动听的歌声。
责任编辑 左家琦
随着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程式化,对大自然的崇敬,对那些翱翔蓝天的精灵的钟爱,对那些婉转清啼的神往,使得万鸟迁徙的要冲鸟道雄关成了人们最想亲近的地方。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度悬殊较大。县境内海拔2700米的隆庆关上,伫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鸟道雄关”四个笔力雄健的魏体大字。经专家考察,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块关于“鸟道”记载的石碑,见证着这里既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驿道,也是候鸟迁徙的咽喉通道。
鸟道雄关自然保护区地处古老的横断山脉南部,哀牢山北段,位于巍山县和弥渡县交界,从巍山县城出发沿巍弥公路往东约20公里处。这里群峰连绵,山脉纵横,峻岭起伏,山峦叠嶂,蜿蜒连绵,林海莽莽,属综合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周围有292公顷的森林植被,其中有林地22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7.3%,灌木林9公顷,宜林草地24公顷,林地多为华山松成熟林,林密箐深,植被繁茂,环境幽静,人迹罕至。
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隆庆关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望城廓如聚,东有石佛哨,西山如峡,八郡咽喉。”巍山处于“南方陆上丝绸路”和“茶马古道”两条古道交汇处,曾经是茶马古道滇藏段中重要的枢纽之地。养马户经下关之帮以蒙化(巍山)者为最多,凤仪、弥渡、大理等次之……蒙化不仅为驮马之生产地,亦且为其集中地,倘有需要,即万匹亦可招致之,盖附近各属之马帮,可向蒙化集中也。”从巍山往南,经景东去思茅、版纳;往西南,称为走夷方老路,在现在小湾电站的神舟渡过澜沧江去往临沧,然后出缅甸;往西到凤庆的鲁史镇,经青龙桥过澜沧江,去往保山、德宏;往东沿鸟道雄关,经弥渡、祥云到昆明;往北就是下关、大理。在古语里,先人们曾经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鸟道乍穷,羊肠或断”、“世人休说行路难,鸟道羊肠咫尺间。”从这些诗句中,不难体会“鸟道雄关”的雄奇。早在明清时期,隆庆关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隘,每天有大量的马帮从这里经过,至今从关口被马蹄长年累月踩踏磨得极为光滑的石头以及石头上深深的马蹄窝,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热闹的场面,山间马帮的铃铛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如今,古老的马帮已离我们远去,沿着这条驿道迁徙的只有那些鸟类,它们仍然不远万里地重复着一年一度的南迁与北徙。
“古木森森隆庆关,仲秋夜雾鸟飞盘”。每年仲秋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迁徙,它们白天以太阳为航标,夜晚以月亮星辰为指引,凭借山脉等地形地貌以及地磁来确定迁徙的固有路线,飞赴南亚、东南亚及大洋诸岛,躲避北方寒冷的冬季。虽然鸟类拥有看清云层活动的锐利的“气象眼”,但在预测风暴或浓雾方面分辨力极为低下,一旦有浓雾的夜晚,常常在航向选择时发生混乱,往往被光源所吸引而迷失方向。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鸟道雄关”浓雾缭绕,遮住了月亮星辰,每当夜幕降临,隆庆关变得雾气蒙蒙,成千上万的鸟儿结队飞来,由于辨不清路线而不得不停留下来,在浓雾缭绕的山丫口盘旋打转,互相碰撞,各种婉转凄切的鸣叫声响彻云霄,形成著名的“鸟吊山”奇观。
巍山作为中国历史中最强盛的地方政权——南诏国的发祥地,南诏开国始祖细奴逻躬耕发迹于此,南诏在兼并五诏、建立地方政权之前的94年,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巍山。关于鸟道雄关,在当地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南诏国第一代君王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一只彩凤飞翔在隆庆关丫口,百鸟便从四面八方来朝拜这只凤凰,此后每年秋冬均有百鸟来朝。聪明的巍山人就这样将候鸟的来临和细奴逻的丰功伟绩巧妙地结合起来。清代,道家根据这个传说,在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长春洞南厢房的侧山墙上,绘制了一幅大型的“百鸟朝凤图”壁画。1985年巍山县城复修蒙阳公园时,民间艺人在园中绘塑了一幅百鸟朝凤的彩色浮雕图,再现了清代壁画的神采风姿。
“鸟道雄关”,当地人称之为打鸟山或打雀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群众养成了到这里捕捉候鸟的习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当地人将这些飞鸟视为“天上掉下来的下酒菜”。每到候鸟迁徙时,他们就带上自制的网竿、手炉,循着鸟声来到树下燃起篝火引诱,当鸟飞近火源,然后张网捕捉;有的干脆直接将竹竿一端支在地上,另一端在空中摇晃,在空中盘旋迷失方向的鸟就噼里啪啦地被打下来,不知道有多少鸟就这样死于非命。可以说,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中秋节前后,“鸟道雄关”到处可听到鸟被打落时发出的揪心的哀鸣声和挣扎声。据说在这儿一夜工夫可捉到一麻袋鸟,足够全家美餐几顿。
鸟道雄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起了国际鸟类协会的重视。199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国际鸟类研究会在鸟道雄关召开,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鸟类研究专家、学者来到“鸟道雄关”,对这里的奥秘进行了科学考察。在1997年的会议期间,共环志候鸟88个品种2500多只,里面有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其中的花田鸡、斑头鸺■、楔尾绿鸠是特别珍稀的种群。会后,将鸟道雄关确定为“云南鸟类环志第一站”,随后,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纷纷发表关于“鸟道雄关”的新闻,一时间“鸟道雄关”蜚声海内外。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也颁布了通告,规定每年2月至4月、8月至10月为全州范围内的鸟类禁猎期,每年9月为爱鸟护鸟宣传月,并将州内以“鸟道雄关”为主的6个地方设为禁猎区。2002年,大理州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将蜚声中外的世界奇观、国际候鸟迁徙通道和南方丝绸古道的鸟道雄关列为大理州的自然保护区。同时派驻武警森林大队的战士,向当地群众宣传保护鸟类的政策法规,制止非法捕鸟的行为。如今,随着教育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当地生态环境恢复较好,各族群众环保意识大大增强,违法捕鸟的群众已越来越少了,昔日的打鸟场变成了当地群众与外地游客联欢的踏歌场,许多曾经的捕鸟人,都已成为爱鸟护鸟的人,护林、护鸟、育林、防火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昔日“燕来雁往欢聚雄关歌盛世,鸟走茑飞相逢鸟道话春秋”的胜境今又重现了。“鸟道雄关”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片净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几年辛勤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绩。迁徙的候鸟由1996年的20种类2000多只鸟,发展到如今的26种3万多只,迁徙期最多时,可达到8万多只。至2005年,环志站一共环志鸟类3万多只,180多个品种。
“鸟道雄关”石碑,原碑立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已被有关部门妥善保管,依原样仿制了新碑在原址安放。那块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刷的原石碑,宽1.7米,高0.7米,厚0.1米,尽管石碑已部分断裂,可上面隶书书写的“鸟道雄关”四个大字依然苍劲有力。碑上那个繁体的“鸟”字下面的四点少写了一点,这显然是不该有的疏忽,据说是写此碑时看到这里沿袭了几千年的打鸟习俗,故意少写一点警示后人:“鸟”少一点尚可算鸟,如长此以往打下去,再少一点再少一点,“鸟”将不“鸟”!
“雄关人鸟古同道,今日谐存别有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当昔日的打鸟场变成了欢乐祥和的踏歌场,当曾经的打鸟人变成了保护鸟儿的护鸟人,这些可爱的鸟儿们一定会在人类的祝福声中,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每年仲秋时节,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鸟道雄关,将再次迎来她们风尘仆仆的身影和美妙动听的歌声。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