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充分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培养能力。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一、解读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内涵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情感为中心,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载体,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探究过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探究与体验,通过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确学习目的,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现实,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观察体验生活的平台,帮助学生把握好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社会适应力。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要求所选择与组织实施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是按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放性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用生活代替教育,因为生活是变化多样的。不仅有积极的成分,还包括了消极的成分。所以,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既要贴近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符合课标的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启发教育,回味生活
学生也是在实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都生活在一个物质及精神交织的特定环境中,这种特定环境可以作为优良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环境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环境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群体在学习中切身体验到环境中对思想品德课的应用。通过提问等方法激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分析、联想、归纳的能力,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设置情景,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仅靠系统的知识教学远远不足,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预料性,随机性很强。因此,教师应从实际生活为出发,结合课堂教育,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有目的的教学,使得学生时刻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比如针对当前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可让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乱丢乱扔垃圾的生活情境,同时再安排几个学生捡垃圾,表演完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由此诱导学生想象街道上的那些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辛苦苦的打扫干净路面而我们去乱扔乱弃,要是换成你又有何感想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便会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联系时政,关注生活
从小关注世界新闻,时政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各地的新闻结合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鲜活,充满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更易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民族精神”这个内容的时候,可以选用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伸出援助之手的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的同时,更好的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含义。
(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和自主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从学科本质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能力,通过对社会规范、规则的生活化体验,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在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播放学生攀比名牌着装,攀比消费的小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此类常见现象,寻找问题的本质原因,以及为什么要批评这种做法,从而得出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善于探究的习惯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想品德教学也需遵循这个原则,引导学生拓展生活,开阔思维,从生活中吸取生活经验,从正在发生的事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讲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在课堂上布置了关于国家出台“限塑令”后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情况这一课外调查作业。学生们经过认真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鉴于此,许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利用节假组织全体师生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义务活动。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及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进取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去迎接时代的脚步,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一起进步,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上时刻散发出生活的气息,使教学熠熠生辉,让思想品德课堂服务生活,让师生学会品味生活,适应生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一、解读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内涵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情感为中心,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载体,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探究过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探究与体验,通过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确学习目的,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现实,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观察体验生活的平台,帮助学生把握好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社会适应力。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要求所选择与组织实施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是按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放性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用生活代替教育,因为生活是变化多样的。不仅有积极的成分,还包括了消极的成分。所以,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既要贴近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符合课标的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启发教育,回味生活
学生也是在实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都生活在一个物质及精神交织的特定环境中,这种特定环境可以作为优良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环境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环境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群体在学习中切身体验到环境中对思想品德课的应用。通过提问等方法激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分析、联想、归纳的能力,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设置情景,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仅靠系统的知识教学远远不足,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预料性,随机性很强。因此,教师应从实际生活为出发,结合课堂教育,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有目的的教学,使得学生时刻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比如针对当前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可让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乱丢乱扔垃圾的生活情境,同时再安排几个学生捡垃圾,表演完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由此诱导学生想象街道上的那些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辛苦苦的打扫干净路面而我们去乱扔乱弃,要是换成你又有何感想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便会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联系时政,关注生活
从小关注世界新闻,时政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各地的新闻结合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鲜活,充满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更易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民族精神”这个内容的时候,可以选用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伸出援助之手的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的同时,更好的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含义。
(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和自主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从学科本质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能力,通过对社会规范、规则的生活化体验,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在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播放学生攀比名牌着装,攀比消费的小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此类常见现象,寻找问题的本质原因,以及为什么要批评这种做法,从而得出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善于探究的习惯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想品德教学也需遵循这个原则,引导学生拓展生活,开阔思维,从生活中吸取生活经验,从正在发生的事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讲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在课堂上布置了关于国家出台“限塑令”后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情况这一课外调查作业。学生们经过认真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鉴于此,许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利用节假组织全体师生走上街头向广大市民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义务活动。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及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进取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去迎接时代的脚步,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一起进步,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上时刻散发出生活的气息,使教学熠熠生辉,让思想品德课堂服务生活,让师生学会品味生活,适应生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