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全、高效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永续经营的基础。实现标准化作业,班组(岗位)之间作业过程形成无缝衔接,减少或杜绝无效劳动,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实现安全、高效、高质生产,为企业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标准化作业;高效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管理;隐患治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303-01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有关部委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就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提出了多项可操作的措施、方法和评审标准,并根据行业情况提出了安全达标要求。企业正是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全面推行“标准化达标”班组建设,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着手,结合“风险预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实施,从对作业风险充分辨识的基础上,结合岗位人员优秀的操作经验、技巧,按照重新优化、排列、组合的方式,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经审核、验证、培训、实施、修订等过程,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能够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经过不断重复正确的过程和步骤,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最终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用习惯规范人员的行为,从而消除隐患、杜绝违章,全面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
2 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企业虽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运行多年,也达到了安全标准化评审条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相对较完善,但违章、隐患屡见不鲜并时有事故发生,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单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标准形式、基本要求、管理模式、考评办法不统一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评审与运行“兩张皮”的现象,影响或制约了单位的安全管理成效;二是相关人员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三是个别单位重生产、重成本控制,轻安全管理,安全只是挂在嘴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
2.1 对标准化作业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部分单位对标准化缺乏全面认识,有的对实现标准化作业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对标准学习理解不深不透,甚至误解;有的对标准化管理缺乏有效管理方法,没有形成有效运行机制,为达标而达标,没有从深层次上分析单位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不足,出现“两张皮”现象。
2.2 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准确
单位存在组织不到位、培训不到位,对编制范围、内容掌握不到位,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单位的特点,有的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指导书,与单位现场设备设施、工艺装备布局、作业方法等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2.3 在实施过程走过场,单位之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经历前期宣贯、组织编制、指导书审核、推行验证、修改完善和推行实施过程中,各单位的组织管理水平、综合管控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单位管理随意性大,平时不做、临时突击;指导书存在缺漏项较多,修订不及时,培训不到位,执行不规范或可执行性不强;相关人员职责不明确,尤其是职责边缘界限不清,造成推诿、应付等现象。
2.4 班组、岗位执行不力,未达到应有的管理成效
单位内部评审,只注重作业指导书的内容编制审核,而对是否执行标准化作业监督、检查不重视,造成岗位执行过程随意性增加,相关管理人员未有效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影响了整体实施效果,从而达不到安全高效生产的初衷和效果。
3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确保实施成效,需从多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提高认识,单位应采取正激励机制,通过设定有效评价标准,实行统一、准确评价,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宣传培训、定期推动等一系列达标评审工作,切实把实现标准化作业作为单位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
3.1 标准化作业的定义
标准化作业,就是在对所属(班组)作业项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现有作业方法的每个操作步骤和动作进行梳理分解,以科学技术、规章制度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安全、质量、效益为目标,对作业过程进行优化,形成一种改善的作业标准,逐步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
3.2 标准化作业的特点
(1)方法的先进性:首先,根据班组实际作业内容对作业范围、作业项目和作业步骤划分界定,分为常规作业和应急作业两部分;第二,对作业项目中每个步骤的作业风险充分辨识、分析,结合岗位人员的优秀经验、作业窍门,在相关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控制标准,对作业过程整体优化,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第三,经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审核、完善、培训、学习,下发岗位执行验证,实施过程能够动态地实现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不断开展PDCA的动态过程修订完善,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最终达到安全、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具有作业方法上的先进性。
(2)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一,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岗位人员亲自参与并提出的经优化的作业方法,参与感、成就感较强,也会乐于执行;第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经过了风险辨识,实现对作业过程的优化,能够降低作业风险,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作业的效率,保障岗位人员的作业安全,岗位人员乐于接受,逐步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第三,实施标准化作业后,作业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效益随之升高,岗位人员收入得到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会更加主动执行标准化作业,形成良性循环。由此看出,标准化作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即提高了生产经营成效,也规范了岗位的作业行为,使生产达到安全、可控、高效的目的。
(3)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多数单位都是由不同的班组组成,班组是最小的管理控制单元,标准化作业是以班组划分,每个班组作业指导书内容就像一张不规则的网,所有班组作业内容无缝对接,就形成一张整网,一个班组也能执行标准化作业,与其他班组也能无缝对接,减少了各班组之间干扰,班组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相互促进,班组之间既有共性内容,也各有特色,具有网格化管理特色,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4)具有时效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应随着设备设施的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升级,班组、岗位作业范围的变更等,对作业过程的风险重新辨识,及时修订作业标准,开展PDCA过程,作业指导书必须与现场设备设施、工艺布局和班组(岗位)作业内容相符。
4 讲究方法、促进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标准化作业,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单位及每个岗位的员工。既遵循了“普遍开展,逐步达标升级”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关系生存发展的基础工作,促进企业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1)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各单位根据班组数量和性质,编制年度自评计划并按期自评,自评合格的报请公司评审,评审情况全公司通报、考核;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促使单位持续改进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2)专业评价指导:标准化作业由公司强制性推行,由专业评审组织部门开展评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量化考评标准,并按期组织评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
(3)实行正向激励:对年度中执行标准化作业成效突出的单位、班组和个人进行通报奖励,促进标准化作业形成良性循环。
5 结论
标准化作业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证企业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司通过推行班组标准化作业,使之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成为一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系统;通过进一步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了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为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标准化作业;高效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管理;隐患治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303-01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有关部委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就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提出了多项可操作的措施、方法和评审标准,并根据行业情况提出了安全达标要求。企业正是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全面推行“标准化达标”班组建设,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着手,结合“风险预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实施,从对作业风险充分辨识的基础上,结合岗位人员优秀的操作经验、技巧,按照重新优化、排列、组合的方式,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经审核、验证、培训、实施、修订等过程,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能够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经过不断重复正确的过程和步骤,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最终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用习惯规范人员的行为,从而消除隐患、杜绝违章,全面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
2 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企业虽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运行多年,也达到了安全标准化评审条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相对较完善,但违章、隐患屡见不鲜并时有事故发生,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单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标准形式、基本要求、管理模式、考评办法不统一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评审与运行“兩张皮”的现象,影响或制约了单位的安全管理成效;二是相关人员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三是个别单位重生产、重成本控制,轻安全管理,安全只是挂在嘴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
2.1 对标准化作业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部分单位对标准化缺乏全面认识,有的对实现标准化作业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对标准学习理解不深不透,甚至误解;有的对标准化管理缺乏有效管理方法,没有形成有效运行机制,为达标而达标,没有从深层次上分析单位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不足,出现“两张皮”现象。
2.2 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准确
单位存在组织不到位、培训不到位,对编制范围、内容掌握不到位,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单位的特点,有的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指导书,与单位现场设备设施、工艺装备布局、作业方法等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2.3 在实施过程走过场,单位之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经历前期宣贯、组织编制、指导书审核、推行验证、修改完善和推行实施过程中,各单位的组织管理水平、综合管控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单位管理随意性大,平时不做、临时突击;指导书存在缺漏项较多,修订不及时,培训不到位,执行不规范或可执行性不强;相关人员职责不明确,尤其是职责边缘界限不清,造成推诿、应付等现象。
2.4 班组、岗位执行不力,未达到应有的管理成效
单位内部评审,只注重作业指导书的内容编制审核,而对是否执行标准化作业监督、检查不重视,造成岗位执行过程随意性增加,相关管理人员未有效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影响了整体实施效果,从而达不到安全高效生产的初衷和效果。
3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确保实施成效,需从多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提高认识,单位应采取正激励机制,通过设定有效评价标准,实行统一、准确评价,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宣传培训、定期推动等一系列达标评审工作,切实把实现标准化作业作为单位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
3.1 标准化作业的定义
标准化作业,就是在对所属(班组)作业项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现有作业方法的每个操作步骤和动作进行梳理分解,以科学技术、规章制度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安全、质量、效益为目标,对作业过程进行优化,形成一种改善的作业标准,逐步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
3.2 标准化作业的特点
(1)方法的先进性:首先,根据班组实际作业内容对作业范围、作业项目和作业步骤划分界定,分为常规作业和应急作业两部分;第二,对作业项目中每个步骤的作业风险充分辨识、分析,结合岗位人员的优秀经验、作业窍门,在相关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控制标准,对作业过程整体优化,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第三,经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审核、完善、培训、学习,下发岗位执行验证,实施过程能够动态地实现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不断开展PDCA的动态过程修订完善,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最终达到安全、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具有作业方法上的先进性。
(2)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一,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岗位人员亲自参与并提出的经优化的作业方法,参与感、成就感较强,也会乐于执行;第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经过了风险辨识,实现对作业过程的优化,能够降低作业风险,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作业的效率,保障岗位人员的作业安全,岗位人员乐于接受,逐步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第三,实施标准化作业后,作业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效益随之升高,岗位人员收入得到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会更加主动执行标准化作业,形成良性循环。由此看出,标准化作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即提高了生产经营成效,也规范了岗位的作业行为,使生产达到安全、可控、高效的目的。
(3)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多数单位都是由不同的班组组成,班组是最小的管理控制单元,标准化作业是以班组划分,每个班组作业指导书内容就像一张不规则的网,所有班组作业内容无缝对接,就形成一张整网,一个班组也能执行标准化作业,与其他班组也能无缝对接,减少了各班组之间干扰,班组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相互促进,班组之间既有共性内容,也各有特色,具有网格化管理特色,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4)具有时效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应随着设备设施的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升级,班组、岗位作业范围的变更等,对作业过程的风险重新辨识,及时修订作业标准,开展PDCA过程,作业指导书必须与现场设备设施、工艺布局和班组(岗位)作业内容相符。
4 讲究方法、促进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标准化作业,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单位及每个岗位的员工。既遵循了“普遍开展,逐步达标升级”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关系生存发展的基础工作,促进企业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1)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各单位根据班组数量和性质,编制年度自评计划并按期自评,自评合格的报请公司评审,评审情况全公司通报、考核;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促使单位持续改进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2)专业评价指导:标准化作业由公司强制性推行,由专业评审组织部门开展评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量化考评标准,并按期组织评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
(3)实行正向激励:对年度中执行标准化作业成效突出的单位、班组和个人进行通报奖励,促进标准化作业形成良性循环。
5 结论
标准化作业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证企业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司通过推行班组标准化作业,使之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成为一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系统;通过进一步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了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为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