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出现了不少反应女性在都市环境中不断成长和蜕变的小说,被称为都市女性成长小说。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概括,笔者发现这些都市女性成长小说的主体取向主要有三个,即对家庭遭遇的描写、对男权话语的反抗、对自身的爱恋三个主题。本文就对20世纪90年代都市女性成长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都市女性成长小说 男权话语 主题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型,文学也跟随这种变化进入了转型期。这一时期,城市与市民进入作家视野,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表现新型市民文化,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和人物,在这一大环境下,都市女性小说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主题取向上。
2.展现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及遭遇
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作者在文本中展现自身身心成长历程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自己的家庭环境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作者所展现的家是女性的私人生活空间,女性性格气质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的历史就是一部陷入家庭的历史,女性的成长和蜕变都与她们的家庭环境和遭遇息息相关。
20世纪就是年代之后的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家庭往往并不是幸福美满的,与我们意识中所认为的温馨、温暖的形容词相去较远,作品中所表现的家庭往往是破损的、压抑的。例如,陈染的《私人生活》中,主人公的父母分居;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的父亲早逝,而母亲因为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铁凝的《大浴女》中,尹小跳父母的婚姻则遭遇第三者,尹小跳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并不是相亲相爱;徐晓斌的《银盾》中,蜂儿的成长记忆中就只有一个爹。
家庭是女性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于女性早期人格原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社会赋予女性被动、柔弱的气质,对身边环境有着细腻的感受,因此这些女作家往往将现代都市女性放到不完整家庭中去描写她们的自卑绝望、孤立无援乃至反叛与对抗。
3.描写对男权话语的反叛与对抗
都市女性成长小说较多地反应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女性的成长方式和心路历程。在都市成长环境中,女性面对的现实问题更多,除了自身成长的烦恼之外,他们还要承受来自周围的男权话语和男权文化,因此她们时常采取种种行动对男权话语进行反叛和对抗。这一主题在方方的《暗示》,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铁凝的《午后悬崖》等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以方方的《暗示》为例,文本并没有过多地关照叶桑的成长经历,而只是对女性的生活片段进行描写:丈夫的出轨使得叶桑失去理性思考能力,回了娘家,在家中,母亲对她好心相劝,好像只要叶桑原谅丈夫,他们的婚姻就可以回到正轨。《暗示》中,叶桑的二妹、三妹、妈妈等女性都是引文感情问题而枯萎。而叶桑却是坚强独立的,她勇敢地冲破男权社会给女性标定的贤良淑德的标准,极力地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她的报复行为就是与自己的妹夫发生暧昧关系。但是,她本身又是不可能跳脱道德伦理束缚的,最终她因为无法承担罪恶感,跳入长江。由此可见,虽然她有着成熟的自我认知,但是却无法摆脱道德命运的束缚。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等经过长久以来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女性的意识深处,使他们不自觉地遵照男权话语来规约自己的行为。另外,借助躯体语言,表现肉体的丑陋,展现性禁忌,也是她们反叛男权象征秩序、冲破女性躯体修学枷锁的重要手段。
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从意识和行动上对男权社会和男权话语进行着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往往又不自觉地被男权意识所束缚,导致她们最终的反抗结果并不理想,这也很好地展现了现代女性在自我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挣扎。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反抗失败,但是过程却是她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女性意识,也更加理解女性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4.对自己身体的观赏与爱恋
20世纪90年代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对女性身体的观赏和爱恋,对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躯体进行描写,表现出自恋倾向。其中的女性往往面对镜子打量自己的身体,她们欣赏自我,发现自我,确认自我,她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赏自己,认识自己的躯体,而不再从男性视野中去寻找自己。女性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重新发现自我,重新女性丢失的自我。例如《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中,主人公是一个受到伤害而远离喧嚣社会隐居小镇的女演员,她没有朋友、亲人,可以说是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主体,而她感觉到自己作为生命存在的唯一途径就是与镜像对视,在欣赏自己身体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尊严,这一过程充满对自己的爱恋。这不作品的作者认为,女人只有在照镜子时才会真正发现自己的美。陈染也在其作品中大写女性的身体自恋,陈染则始终凝视自我,书写女性的私人生活。
5.结语
都市女性在男权话语中成长,她们通过对家庭、对自我身体、对反抗行为的描写,展现出她们作为女性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女性觉醒的重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女性成长小说的主题分析对于我们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了解女性小说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晓明. 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 中央编译出版杜,2002.
[2]陈晓明主编.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文,唐旭. 成长小说:传统与影响. 云南经贸大学学报,2004,20(3):143-147.
[4]易光.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139-144.
【关键词】都市女性成长小说 男权话语 主题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型,文学也跟随这种变化进入了转型期。这一时期,城市与市民进入作家视野,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表现新型市民文化,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和人物,在这一大环境下,都市女性小说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主题取向上。
2.展现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及遭遇
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作者在文本中展现自身身心成长历程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自己的家庭环境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作者所展现的家是女性的私人生活空间,女性性格气质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的历史就是一部陷入家庭的历史,女性的成长和蜕变都与她们的家庭环境和遭遇息息相关。
20世纪就是年代之后的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家庭往往并不是幸福美满的,与我们意识中所认为的温馨、温暖的形容词相去较远,作品中所表现的家庭往往是破损的、压抑的。例如,陈染的《私人生活》中,主人公的父母分居;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的父亲早逝,而母亲因为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铁凝的《大浴女》中,尹小跳父母的婚姻则遭遇第三者,尹小跳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并不是相亲相爱;徐晓斌的《银盾》中,蜂儿的成长记忆中就只有一个爹。
家庭是女性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于女性早期人格原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社会赋予女性被动、柔弱的气质,对身边环境有着细腻的感受,因此这些女作家往往将现代都市女性放到不完整家庭中去描写她们的自卑绝望、孤立无援乃至反叛与对抗。
3.描写对男权话语的反叛与对抗
都市女性成长小说较多地反应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女性的成长方式和心路历程。在都市成长环境中,女性面对的现实问题更多,除了自身成长的烦恼之外,他们还要承受来自周围的男权话语和男权文化,因此她们时常采取种种行动对男权话语进行反叛和对抗。这一主题在方方的《暗示》,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铁凝的《午后悬崖》等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以方方的《暗示》为例,文本并没有过多地关照叶桑的成长经历,而只是对女性的生活片段进行描写:丈夫的出轨使得叶桑失去理性思考能力,回了娘家,在家中,母亲对她好心相劝,好像只要叶桑原谅丈夫,他们的婚姻就可以回到正轨。《暗示》中,叶桑的二妹、三妹、妈妈等女性都是引文感情问题而枯萎。而叶桑却是坚强独立的,她勇敢地冲破男权社会给女性标定的贤良淑德的标准,极力地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她的报复行为就是与自己的妹夫发生暧昧关系。但是,她本身又是不可能跳脱道德伦理束缚的,最终她因为无法承担罪恶感,跳入长江。由此可见,虽然她有着成熟的自我认知,但是却无法摆脱道德命运的束缚。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等经过长久以来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女性的意识深处,使他们不自觉地遵照男权话语来规约自己的行为。另外,借助躯体语言,表现肉体的丑陋,展现性禁忌,也是她们反叛男权象征秩序、冲破女性躯体修学枷锁的重要手段。
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从意识和行动上对男权社会和男权话语进行着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往往又不自觉地被男权意识所束缚,导致她们最终的反抗结果并不理想,这也很好地展现了现代女性在自我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挣扎。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反抗失败,但是过程却是她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女性意识,也更加理解女性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4.对自己身体的观赏与爱恋
20世纪90年代都市女性成长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对女性身体的观赏和爱恋,对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躯体进行描写,表现出自恋倾向。其中的女性往往面对镜子打量自己的身体,她们欣赏自我,发现自我,确认自我,她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赏自己,认识自己的躯体,而不再从男性视野中去寻找自己。女性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重新发现自我,重新女性丢失的自我。例如《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中,主人公是一个受到伤害而远离喧嚣社会隐居小镇的女演员,她没有朋友、亲人,可以说是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主体,而她感觉到自己作为生命存在的唯一途径就是与镜像对视,在欣赏自己身体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尊严,这一过程充满对自己的爱恋。这不作品的作者认为,女人只有在照镜子时才会真正发现自己的美。陈染也在其作品中大写女性的身体自恋,陈染则始终凝视自我,书写女性的私人生活。
5.结语
都市女性在男权话语中成长,她们通过对家庭、对自我身体、对反抗行为的描写,展现出她们作为女性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女性觉醒的重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女性成长小说的主题分析对于我们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了解女性小说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晓明. 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 中央编译出版杜,2002.
[2]陈晓明主编.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文,唐旭. 成长小说:传统与影响. 云南经贸大学学报,2004,20(3):143-147.
[4]易光.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