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数学教材改革的关键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教材改革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传统的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中数学教材改革进行深刻分析之后的选择,对于从本质意义上研究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分析
1.新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依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转向学习者的认知情境并最终转向社会。在内容选择上更为关注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形态,以及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因此更为重视动态、生成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注重对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对知识的选择和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在教材中那些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新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
新教材试图建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新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旧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组织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传统,而是以数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选择安排数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事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意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背景和与现实的联系。
3.新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知识体系下,加强了数学教材与社会、生活、个体的联系,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性知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和操作,体验知识的选择和发现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可见知识结构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组合,学科知识与个体、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建议
1.增强初中数学教材的范例性
新教材力图摒弃传统数学教材去情境化的做法,重视数学教材组织编写的情境化和生活化,重视数学知识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广泛选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数学教材内容,这些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更会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在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如有的教师就反映一些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得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数学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太想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性过程描述语言过多,干扰太多,条件太多,阻碍了学生对于正常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适度搭建心理结构内容
数学语言(符号、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学的魅力也在于此,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和生活与其他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简练和严谨。而且在数学中,适时的语言抽象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在直观感性之后,若没有言语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直观,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最后用数学语言给出科学定义,对直观熟悉的材料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语言和符号是从物质结构到心理结构的桥梁,心理结构是以符号和语言为中介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语言和符号的作用,物质结构才能上升为心理结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获得高级的认知水平。
3.加强初中数学教材的弹性建设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弹性问题。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又是向传统教材发出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已经推行的几套新教材在教材的弹性问题上仍不尽如人意。大众数学是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大力倡导的有一主旨。内容的大众化意味着所选的内容既要引起兴趣,又要容易为学生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重新界定,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比如计算器、线性规划、概率、矩阵、图论等初步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而那些机械训练、与时代不符的知识应该减少。在增加这些数学知识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要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特点,如现在的新教材都大量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选择了从知识和知识结构观的角度来审思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并且认为只有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目标。本文认为遵循人类学知识结构的研究思路,把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分为物质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层次,有利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04).
[2]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J].教育评论,2004,(02).
[3]孙晓天.实施数学新课程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数学通报,2003,(12).
数学教材改革的关键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教材改革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传统的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中数学教材改革进行深刻分析之后的选择,对于从本质意义上研究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分析
1.新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依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转向学习者的认知情境并最终转向社会。在内容选择上更为关注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形态,以及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因此更为重视动态、生成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注重对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对知识的选择和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在教材中那些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新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
新教材试图建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新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旧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组织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传统,而是以数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选择安排数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事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意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背景和与现实的联系。
3.新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知识体系下,加强了数学教材与社会、生活、个体的联系,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性知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和操作,体验知识的选择和发现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可见知识结构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组合,学科知识与个体、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建议
1.增强初中数学教材的范例性
新教材力图摒弃传统数学教材去情境化的做法,重视数学教材组织编写的情境化和生活化,重视数学知识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广泛选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数学教材内容,这些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更会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在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如有的教师就反映一些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得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数学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太想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性过程描述语言过多,干扰太多,条件太多,阻碍了学生对于正常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适度搭建心理结构内容
数学语言(符号、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学的魅力也在于此,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和生活与其他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简练和严谨。而且在数学中,适时的语言抽象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在直观感性之后,若没有言语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直观,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最后用数学语言给出科学定义,对直观熟悉的材料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语言和符号是从物质结构到心理结构的桥梁,心理结构是以符号和语言为中介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语言和符号的作用,物质结构才能上升为心理结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获得高级的认知水平。
3.加强初中数学教材的弹性建设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弹性问题。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又是向传统教材发出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已经推行的几套新教材在教材的弹性问题上仍不尽如人意。大众数学是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大力倡导的有一主旨。内容的大众化意味着所选的内容既要引起兴趣,又要容易为学生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重新界定,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比如计算器、线性规划、概率、矩阵、图论等初步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而那些机械训练、与时代不符的知识应该减少。在增加这些数学知识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要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特点,如现在的新教材都大量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选择了从知识和知识结构观的角度来审思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并且认为只有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目标。本文认为遵循人类学知识结构的研究思路,把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分为物质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层次,有利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04).
[2]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J].教育评论,2004,(02).
[3]孙晓天.实施数学新课程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数学通报,2003,(12).